书城历史血宋
468100000062

第62章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宋军以步兵为主,在根本不利于步兵守卫的平原上对抗骑兵,这在金人第一次入侵幽云之时就已经有了结果:二十几万宋军被包围在几个城市之中,不到一个月防线就完全崩溃,固然有郭药师投降的因素,但步兵与与骑兵对垒的劣势也不容轻视。

所以,当年清义道长才会建议朝廷消灭西夏,以获得精兵和优良马种,据西北而有中原。

现在,宋军的猛攻虽然使得金人连败,但想在平原上依靠并不精锐的步兵彻底击败比自己还要多的金人精锐骑兵,还要在此之后挡住金人的反攻,难度也太大了些吧?

在岳灵的眼中,现在能够固定已经收复的土地,集聚力量以求将来恢复中原才是正理。

这段时间,她在说服了父帅之后,一直安排收复地区的守卫,并派探马查看金军是否真的已经撤离黄河南岸,准备在他们撤退之后彻底收复黄河以南地区。

绍兴二年末,大金军神粘罕因过于狂傲,再加上实力过强,已经严重威胁到皇帝的地位,也侵夺了其他女真贵族的权力,引起了金主合剌和众臣不满。

金主合剌和斜也、挞懒合谋,借粘罕多次败给岳飞之机,将粘罕的亲信逐一除去,最后以“指挥失利、逆旨犯上”的罪名将粘罕下狱。

入狱后,想不通的粘罕上书金主合剌,自陈自己的功绩,追问将自己下狱的原由;同时,一心想找岳家军报仇的粘罕还提醒金主,岳家军不除大金难安,请求准许自己重上战场。

金主合剌倒也直接,公开下旨批驳粘罕,明确指责其狂妄自大、不听指挥,至于其历来的功绩,也不过是保住了他一家人的平安。

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一个月不到,愤怒、无助的粘罕便在监狱中忧愤而终,终年五十七岁。

粘罕死后,主张用诱降的策略引诱大宋放弃抵抗的斜也、挞懒得势,控制了大金朝政。

反对与宋和谈的另一大金军神兀术,被迫以身体不适为由暂时不理军事,金人坚持彻底灭亡宋朝的一系遭到沉重打击。

为改善与大宋的关系,金主将原先给大宋二帝封号中的污辱之义去掉,追封已经死去的宋朝老皇帝赵佶追封为天水郡王,从二品的二品昏德公升为一品;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从三品重昏侯升为二品。

随即,斜也、挞懒上奏金主合剌废掉尽打败仗的伪齐刘豫,以表示大金和谈的诚意。

看到金朝对大宋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与金和谈,天子赵构又起用秦桧任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为右相。并在朝会之后,单独留下秦桧询问和议的策略。

有过一次失败经历的秦桧小心了许多,经过反复试探确定了天子是真心想和金人讲和,便要求赵构授予其和议的全权,声称不许众臣提出异议、干预大计。

看到宋金大势使得乞和求降政策成为可能,已经是打定投降主意,以断绝臣民中“迎回二帝”可能性的天子赵构,坚定不移地满足了秦桧的全部要求。

得到全部大权和天子保证一定求和保证的秦桧,为向金人表示其卖国的决心,逼迫岳家军放弃已经收复的土地撤退回原驻地。岳帅上书朝廷,请求固定原地。

秦桧再次以枢密院的名义下令,将也已经进逼黄河的张俊、韩世忠、杨沂中所部撤回,再以岳家军已成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严令岳飞马上退兵回原驻地。

岳家军众将士抱头痛哭,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无数百姓听说岳家军将要撤离,都前来阻拦,哭诉如果岳家军退走,他们就没有活路了。

但无法真的背叛朝廷的岳飞只能忍痛下令推迟三天撤退,护送愿意南下的百姓们撤离,已经收复的土地又白白送回到金人手中。

虞水灵最后一次站在黄河岸边,遥望烟雾迷漫的对岸,心中痛不可忍!

金军已经远远撤离了黄河一线,如果此时朝廷有恢复之志,北伐之军全线压上,固守黄河、巩固已经获得的战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至少可以收复黄河以南的大宋故地、和已经被岳家军控制的河南大宋历代帝陵所在地。

但现在,其他几路北北伐大军已经被迫撤离,岳家军不服从撤军的命令也不可能。没有了朝廷粮饷的支持,已经被多年战乱给搞的家破人亡的黄河南北故宋百姓,根本无力长期支持岳家军。一旦没有了后勤,骁勇善战的岳家军最终只会被拖垮、被困死。

失去了这样有利的时机,下一次的北伐要到什么时候?还能这样的机会吗?

父亲,女儿该怎么去做?请你告诉我!虞水灵痛苦地在心中呐喊,却没有听到回音。

绍兴三年正月初一,赵构和秦桧不顾大部分臣民的反对,与以达懒为首的大金主和派乘两位金朝的皇帝交班,新君暂时无法理政的时机,签订了第一个“绍兴和议”:约定宋向金称臣纳贡,金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

负责在和议文本上签字画押的秦桧,不顾大宋颜面,居然恭恭敬敬的跪拜在金使面前完成了签字仪式。

不少大宋官员反对“讲和”,更无法忍受秦桧有辱朝廷尊严的举动。御使胡铨上奏章乞斩秦桧之头,结果被贬往偏远的昭州编管。天子赵构还特地下了一道诏书令,不许臣民效尤。

从此,秦桧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势都大大提高,两国之间的战和问题开始由他左右。

靖康以后,大宋前后主政的诸相不是以战为主、以和为辅,就是以和为主、以战为辅,一直是边打边谈,从无一人敢于提出只和不战。

在此次和议之前,只求保住半壁江山的天子赵构,则是经常动摇于和、战之间。从“抗金恢复”到有心乞和却无法求和、再到专意乞和,秦桧的“始唱邪谋”,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大宋臣民在此次议和之后,认为秦桧是“罪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

看清秦桧卖国投降真实面目的有识之士,干脆称一意卖国求和的秦桧是为“大宋第一奸相”。

可天子赵构因为解决了自己的心事,还是对秦桧荣宠有加,加官进爵以赏其和谈屈膝之功。

“绍兴和议”达成,兴奋的天子赵构认为从此可安,下令大赦天下,并大赏群臣。

可是,封赐给岳飞三千五百户食邑的诏书下了三次,都被他拒绝不受,并上书坚决反对议和,认为这是在投降、在卖国。

率真而又不在乎别人看法的岳飞多次上书反对和议,上书天子赵构要求北进中原,又敢于公然批评朝廷收取兵权的做法,不只是在主和一派、甚至在不少看不起武将的一般文官眼中,岳帅都是个不服管教的麻烦家伙。

几名与其交好的臣子前来岳家军驻地,当面责备岳帅过于骄横,会惹祸上身,力劝其接受朝廷的封赏。

认识到大宋朝廷投降之意已经不可更改的岳灵,担心父帅因此而引来杀身之祸,也多次哭泣着下跪于父帅跟前,并拉着兄长岳云、姐夫张宪一起哀求父帅看在义母和家人、下属们的面上,不要再违拗天子之意。

此时,天子赵构又再次下诏好言相劝,岳飞方才接受了此次的封赏。

眼见和议已成,赵构、秦桧君臣怕立下大功的将领们自己无法驾驭,加快了夺回兵权的行动。以“推恩”为名,召三位大将韩世忠、张俊、岳飞,并他们手下的高级将领入朝觐见,以便朝廷“论功行赏”。

三位将领并没有什么怀疑,很快就安顿好军队回到临安,还按朝廷的要求,把自己信用的下属基本都带了回来。

岳灵虽然也跟着父帅来到临安,但由于此次和谈使得她对朝廷根本就没有了信任的基础,干脆拒绝父帅要为她向朝廷请封的意思。并以自己为一女子,没兴趣参与朝政为由,让父帅不要在朝廷上提及自己。

而且,岳灵也没有和父帅他们住在一处,这也是因为此时的临安之中认识她的人太多,她便干脆带了景儿前往离城不远的显庆观,看望清义道长之徒、也就是自己大师兄的长风道长。

此时清义道长已经过世,师门中与她最亲近的,也就只留下了长风道长,她自然想与长风师兄能有更多团聚的机会。这倒反而使秦桧在陷害岳帅的时候,没能抓到岳灵,让她能够在外面想办法。

韩世忠、张俊被任命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表面上使这些将领能够参与朝廷的决策,但却更隐蔽的夺回了兵权,使得他们无法再直接指挥自己原来的部下。

朝廷随后又以战事结束为由,撤销三个专责抗金的宣抚司,收回了将领在地方上的大权,并命令地方上的其他高级将领陆续入京朝见,并对他们进行封赏和改任,然后把各支部队中的中层将领一通乱调,打乱了各支军队原有的隶属关系。

在初步取得成效之后,天子赵构又使诡计架空枢密使之权,利用各种机会制造岳、韩、张三名大将之间的矛盾。

为了配合天子的行动,秦桧把矛头对准了最不听话、也是最有名望的的韩世忠将军。先以封郡王的方法,剥夺了他的兵权。然后,由天子赵构出面说服张俊去找岳帅,说是朝廷打算将韩将军的部下分给他们二人掌管。

结果,率直的岳帅毫不掩饰自己对爪分韩将军部下的反感,直接斥责张俊,说韩将军今天的下场就是他们明天的镜子。

张俊则是反唇相讥岳帅是持兵自重、不服朝廷管束,两人闹了个不欢而散。

秦桧又出毒招,想诬告韩世忠谋反。

可这个事却无意中让右相赵鼎知道了,被吓了一跳的赵鼎,赶忙连夜拉着韩将军闯宫,见到了天子赵构,极力陈述韩世忠对大宋的忠诚,总算是帮韩将军避免了杀身之祸。

此时,一直唯天子马首是瞻的张俊辞去了自己的枢密使之职,主动交出自己手上的兵权,请求归隐山林。

天子赵构借机大大表扬张俊,并加封其爵位,促使各级将领和军队对皇帝效忠。随即将军中各级中层将领调整、调任,然后又把各个本来并没有附属关系的部队打乱编制,终于成功将军队完全掌握在朝廷的手中。

由于赵构君臣认为和议已成,不必再考虑战事,只想着谋夺兵权,根本不顾及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需要,拚命的解除将领和军队对朝廷的所谓“威胁”,最终将几支战斗力还算不错的军队全给毁了。

这个时候正逢秦桧过寿,不少大臣皆去拜寿。

本来不愿与奸相同流合污的岳帅并不打算前去,但右相赵鼎出于好意,还是来邀他和韩世忠将军同行,毕竟秦桧是朝廷的左相,还是不要把关系搞的太僵的好。

岳帅最后倒是去了,却没有准备礼物,只写了一副贺联在寿堂上送给秦桧。

秦桧见平素傲气、自负的岳帅肯向他低头,十分高兴,立刻命人当场宣读,内容却是:“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沟壑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