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改变你的生活
474600000043

第43章 驾驭金钱的缰绳:货币经济学(2)

货币贬值,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货币贬值在国内引起物价上涨现象。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但是,汇率的波动会给进出口贸易带来大范围的波动,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行相对稳定的货币汇率政策。中国的进出口额高速稳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影响汇率的因素一般包括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率、财政赤字、外汇储备等。

也许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在国内生活,汇率波动对自己的影响是不太明显的。但是汇率的剧烈波动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是很多人并不清楚的。就像在日本、在东南亚,当金融危机一旦来临以后,你的财富在一夜之间就樯橹灰飞烟灭了,你几十年辛苦攒下的财富一天就没了,一个产业可能就垮掉了,一个国家可能十几年都缓不过劲来。剧烈的汇率变化会引起一场根本无法抗拒的金融大地震。

信用经济:评价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标尺

《中国经济时报》曾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央行下令禁止买房“零首付”是在打击中国信用经济的发展。作者吴建钟在文章中写道:

“央行一声令下,正在商品房买卖中备受青睐的“零首付”瞬即化为灰烬。许多正踌躇满志准备买房的人们一下熄了“有房梦”。与其说是无奈,不如说是有点儿残酷。

取消“零首付”的动机也很单纯:预防恶意的金融欺诈,降低银行风险。”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言及“金融风险”无不谈虎色变。我们在金融方面迈的步子的确应该慎之又慎。可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在商品房买卖中,有了一点儿“首付”后即可“按揭贷款”与“零首付后的按揭贷款”的区别有多大? 区别在与购房者的信用。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零首付”将是种必然,是市场的必然选择。因为买得起房子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是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得到应验,北京很多楼盘都打出了零首付的旗号。

如果央行继续下令取消“零首付”,文章认为无异于朝“百姓信用的软肋”猛打一拳。它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那些准备买房卖房的人们,而将是整个的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若当这种牵涉多方利益的市场手段因一方的不同“安全观”而轻易地被扼杀,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正逐步规范化的我国市场经济成长为信用经济。

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成为信用经济?信用经济是什么?

很多人说,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这一说法看似并不陌生,但是其中的含义却并不为很多人所了解。

德国的旧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布鲁诺·希尔布兰德最早提出了信用经济的概念。信用经济是从对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发展起来的,它是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国家通常被笼统地称为货币经济。信用是商品和金融交易的一种交易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交易者通过债权债务的建立来实现商品交换或货币转移。希尔布兰德根据交易方式的不同,把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以物易物交换方式为主的自然经济阶段、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经济阶段和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经济阶段。因此,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信用经济中也存在着交易,而且当代世界信用交易量几十倍地大于商品交易量;信用资金供求决定着资金价格和利率;信用资金流通则决定着生产、分配、消费、储蓄、投资等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随着信用货币的发行和金融事业的深入发展,信用经济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的说法就由此而来。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生产不同商品的周期长短不一,资金周转情况也各不相同,客观上产生了商品赊购赊销以及资金借贷的要求。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商品日益丰富,住宅等不动产以及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客观上也要求消费信用的出台。在这种条件下,信用关系便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这时,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信用关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信用活动来保持生产连续进行或扩大生产。政府发行国库券、国债,向企业、个人或其他部门借款,也作为债权人向社会发放贷款,利用信用关系生产公共产品,调控经济活动。个人一方面通过银行存款或购买企业、政府债券成为债权人,另一方面也通过消费信贷、分期付款等方式获得信用而成为债务人。这些信用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为联结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和一切经济环节的纽带。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越紧密,信用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一旦遭到侵害,就易引发债务危机、信用危机和经济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之所以应当是信用经济,还反映在市场运行机制本身就蕴含着对市场主体的信用要求。价值规律要求人们遵守等价交换、平等互利的原则;竞争法则要求人们树立公平的竞争观;经济交往的复杂性要求市场主体尊重契约和合同。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的借贷,从要素市场上的交易到证券市场上的支付等等,无不需要因自愿和重复而产生出商业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即商业信誉。

因为市场交易具有自愿性,必然要求只有双方都觉得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交易才能进行;因为市场交易具有重复性,某个交易者在某一时刻可能具有欺诈性,但他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刻再欺诈同一对象,所以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交易者自然要形成一种重信誉的习惯。市场主体只有讲信用才可能获得牢固的伙伴,才可能有品牌形象的树立,才可能进行规模扩张。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已经成为每个企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信用乃是每个企业应当具有的生存理念和经营意识之一。它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资本,是财富,也是竞争力。一个企业,缺少资金可以借贷,而缺少信用,则无人会与之进行交易。古今中外,没有人因无信而长久立足,没有企业因无信而不断发展,没有国家因无信而兴旺发达。

总之,关于市场经济也可称作信用经济这一说法已经达成共识。考验一个经济体是否进入成熟的市场经济就要看它是否已经进入了信用经济。信用在经济中的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评价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标杆。

金融管制:从未停止的“帕累托改进”

假设一个社会里只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快饿死的乞丐,如果这个百万富翁拿出自己财富的万分之一,就可以使后者免于死亡。但是因为这样无偿的财富转移损害了富翁的福利(假设这个乞丐没有什么可以用于回报富翁的资源或服务),所以进行这种财富转移并不是帕累托改进,而这个只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饿死乞丐的社会可以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的。(这里可以与古典功利主义的标准做一比较。按功利主义的标准,理想的状态是使人们的福利的总和最大化的状态。如果一个富翁损失很少的福利,却能够极大地增加乞丐的福利,使其免于死亡,那么社会的福利总和就增加了,所以这样的财富转移是一种改善,而最初的极端不平等状态则是不理想的,因为它的福利总和较低。所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功利主义认为,应当“拔一毛而利天下”,为了提高福利总和可以减少一些人的福利。但现代西方经济学出现了一种最佳的方案——“帕累托最优”,即在提高某些人福利的时候不能减少任何一个人的福利。

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同样,在金融市场中,也在不断进行着帕累托改进。而金融管制就是对金融市场进行帕累托改进的最好方法。

从20世纪70 年代起,金融自由化和放松金融管制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国都在寻求一种减少政府干预的经济运行机制。管制或许可以减少,在有的行业和领域也可能会消失。但事实上,只要有政府的存在,就无法消除政府干预,政府是影响企业和市场的重要宏观环境变量。管制是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重要形式,将会伴随政府的存在而存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金融管制或许会减少,但却不可能消失,也不应该消失,只会产生更多的替代形式或更新的管制方式。金融管制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

金融市场中强的信息不对称是金融管制存在的首要原因

如果交易者占有不对称的信息,市场机制就不能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需求者之间的风险识别和规避上。金融管制可以较有效地解决金融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金融运行的较大波动。

由于金融市场难以实现完全自由竞争。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机构总是从自身微观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这就决定了其在决策时不可能 充分考虑到宏观利益所在,甚至为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往往可能实施一些规避管制的违规冒险行为,同时为了防止加大经营成本,更容易忽视对操作程序的规范和 监控,从而影响到其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

金融管制是政府管制的一种形式,是伴随着银行危机的局部和整体爆发而产生的一种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安全及确保投资人利益的制度安排,是在金融市场失灵(如脆弱性、外部性、 不对称信息及垄断等)的情况下由政府或社会提供的纠正市场失灵的金融管理制度。从这一层面上来看,金融管制至少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它可以提高金融效率, 增进社会福利。但是,金融监管是否能够达到帕累托效率还取决于监管当局的信息能力和监管水平。如果信息是完全和对称的,并且监管能完全纠正金融体系的外部 性而自身又没有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就实现了帕累托效率。关于完全信息和对称信息的假设,在现实经济社会中是不能成立的,正是这一原因形成了引发金融危机 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普遍的道德风险行为,造成金融监管的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外汇储备:货币危机的“防火墙”

1998年8月的中国香港,“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际金融“大鳄”调动巨额资金冲击港币,一时间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风雨飘摇。8月14日到8月2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先后调动118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投入市场,与国际炒家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国际金融“大鳄”遭到迎头痛击,最终铩羽而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功捍卫了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外汇储备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外汇储备就是各国官方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储备货币。储备货币是指在国际支付时被普遍接受的货币。又称为外汇存底。它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偿国际收支逆差,还经常被用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国家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是美元,其次是英镑,70年代以后,又增加了德国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国法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