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改变你的生活
474600000071

第71章 发掘幸福原动力:婚恋经济学(2)

如今在我们周围,也充斥着老夫少妻式的婚姻组合,如年仅23岁的伏明霞与50余岁的梁锦松喜结连理,杨振宁与翁帆这对恋人的年龄相差也在54岁。这在外人眼里,显得无法理解。难道爱情真可以让人晕头转向丧失理智吗?

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是因为看重了婚姻的收益。从婚姻经济学观点看,婚姻关系是一种供求平衡的关系。恋爱时,男女双方会依据自身的“硬件”和“软件”确定自己的择偶标准,即婚姻需求,如果双方的供给都满足了对方的需求,在双方的心理上呈现供求平衡状态,于是婚姻关系成立。

结婚和单身都是人们在成本与收益间权衡的理性选择,结婚的目的在于希望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结婚给人带来的收益是十分明显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分工协作以期比较利益和报酬递增。两口子优势互补,优化组合,方能报酬递增,这也是婚姻家庭的经济状况一般好于单身贵族的原因之一。

2.降低生活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具有不同专业化优势、在能力与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男女,通过婚姻的形式可以使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这属于互补双赢的方案。最明显的例子是,两个人一起的生活成本降低了,比如住房和家具,一个人生活用一套,两个生活也是用一套。再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或者女主外男主内,要比一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更高。

3.性行为的“趋利避害”。食、色,性也;性行为与吃饭穿衣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而且是一系列低级活动中的一种。研究表明,性快感是仅次于毒品提供的生理快感。婚姻使性伴侣长期化、稳定化,使性生活安全化。特别是在艾滋病威胁人类的今天,稳定健康的性伴侣对双方都有好处。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是婚姻可以均衡收益。均衡交易,价格对称,有助于提高交易双方的稳定性和收益率。婚姻市场上讲究“郎才(财)女貌”也是这个道理。所谓有潜质的男女,往往被视为“绩优股”。基于物有所值的心理,人们就会持币待购,或持身待沽。男人因才生财,与其年龄成正比,供给曲线向上移;而女人年老色衰,与其年龄成反比,供给曲线向下移。理想的婚姻应该是男女双方供给曲线上的均衡点,因为在此点上,男女双方对婚姻收益的心理预期最大。杨振宁翁帆的结合多少也能解释这一点。杨先生寿辰已达82,翁女士芳龄仅为28;82+28=110。就杨翁之综合指数而言,双方的均衡点在55;所以在此基础上的结合点,为双方的婚姻收益之极大值。而且在均衡点上的婚姻更有助于提升婚姻家庭的幸福快乐指数。

由此看来,老夫少妻式的家庭组合是基于理性分析的爱情结合,婚姻或许真与年龄无关。

覆水难收,理性看待失恋

经济学课上,教授向在座的男同学提了一个问题:“一天,你请多年的女友去高档餐厅吃饭,并准备了钻戒要求婚。饭吃到一半时,女友突然说要跟你分手。”

安静的课堂上开始出现窃窃私语。教授笑了,接着说:“尽管你十分爱她,也为她付出很多,例如买了价值不菲的钻戒,请她吃消费昂贵的菜肴,但她决心已定,断然不可能和你在一起。那你怎么办?是不甘心付出太多而试图继续交往,还是放弃?”

这时,有人冒出了一句:“既然不可能了,迟早是要放弃的。”教授笑了,他赞赏地说:“选择放弃的同学是明智的。没有意义的东西,不必继续坚持下去。与其浪费光阴,不如把已经付出的当做沉没成本,把现有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做其他事情。比如分手,以往再多的付出都会付诸东流,与其继续纠缠,不如就让过去的过去。其实,爱情并不完全是感性的,它也和其他事情一样,都是要承担沉没成本的。”

决定是否同女友分手,是一种对过去爱情投入的判断。因为,在恋爱中已经付出的一切,不可能再被收回来。就像打翻的牛奶,覆水难收。而这些你所失去的,就是爱情的沉没成本。

据研究发现,在恋爱的前6个月,情侣们70%的注意力集中在恋人身上,工作、学习都会大受影响。而每当人们放弃以前的感情,开始一段新的恋情,全部的这些成本就会被颠覆,重新增加一次,而这其中还忽略了失恋过程中付出的相应成本。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爱情中的付出,多数人都是不会后悔的。只是,当我们真的要面对爱情的沉没成本时,又该如何去做?

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女孩曾想要天长地久,遇到一个人就托付终身,倘若失去就会无法接受,寻死觅活。这时,姑且不论这场爱值不值得,单看这种想法,也是不可取的。在爱情中,人也应当懂得“及时止损”。

甜蜜的时候,你倾其所有地投入也不足为过,因为你还可以从对方得到爱情的“收益”。但当失去时,你再付出任何东西,哪怕是生命,也无法换回一丝爱的回报,充其量只能得到怜悯。失去爱也就罢了,再失去生命和尊严,成本岂不是太高了?何况,你明明清楚,在不爱自己的人面前,这样做只会继续增加你在他(她)身上的沉没成本。

所以说,恋爱如同一场交易,当交易失败成为无法规避的事实时,你为何不让损害及时止住,将自己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试想,世界上有几个理性的生意人在商场失败后,就跳楼自杀?继续为一个你无法从他(她)身上获得“爱情收益”的人伤害自己,是不值得的。

还有一些人,因为沉没成本的存在而畏惧谈恋爱。他们在爱情中患得患失,不敢为爱情做出牺牲。殊不知,在爱情中唯唯诺诺的举动,更容易导致失败。因为恋爱中,每个人都相互为投资对象、投资者,作为被投资的对象来说,怕付出的人立场太不坚定,带来的风险太大,有谁愿意将有限的经历和感情投给这样的人?就像在股市上,没有稳定的回报,投资者又怎么会买这样的股票?

如此看来,恋爱中和失恋的人,都应当严肃而客观地对待沉没成本。有经济学家曾说过:“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的决策而言是不可控的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也就是说,在进行一场新的投资决策时必须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才可以把损失降到较低的限度。一旦犹豫不决,旷日持久,只会让沉没成本越来越大。”所以,人们应在付出时绝不保留,在失去时也绝无眷恋。

失去了的就已经失去了,不要再为之伤神费力。沉没成本固然不可收回,但你还可以将感情投资到其他人身上,正如诗词中说的“天涯何处无芳草”,说不定还会无心插柳柳成荫,收获另一段幸福。

不轻易离婚,离婚也得有资本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个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田。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摘?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其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的树。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说的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当我走了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几个人在聊天,谈到西方国家离婚率比中国高的问题,一位学者解释道:“西方的爱神是个小孩子,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所以离婚率高;而中国的婚姻主要靠月下老人,自然牢靠多了。”不过,现在月下老人也办事不牢了。而今,我国已一跃成为“离婚大国”,究其原因,应该是男女双方经济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由得到了解放;另一方面,人们面临的各类诱惑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都想去追求更多的幸福。然而,当我们在决定离婚时,不妨先看看上面的这个故事。

正如这个故事所说的那样,在经济学里,不是要找到最好的,而是在可以实现的结果中选一个最优的,或者相对完美一些的。对于婚姻来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男人或女人,谁都会有缺点,所以不要白费工夫去找最好的人,而应该在有可能与你结婚的人中选一个最好的,或者缺点最少的。这样选出来的结果不是完美的,但在经济学上可以称为最优的。

此外,俗话说“没有免费的午餐”,离婚重获自由这个午餐也不是免费的,也要付出成本。离婚的成本除了双方的精神、健康方面的损耗和子女、亲属的连带损耗之外,更直接地表现在经济方面的消耗。从理论上讲,哪怕是个亿万富翁,他要是离婚、结婚、再离婚地一直折腾下去,也会成为一个穷光蛋的。当一个家庭解体时,势必会产生以下成本。

1.物业分割带来的成本。离婚双方不可能再共同拥有房产,所以离婚后一方必须重新置业,这个置业的成本其实还是由双方支付的——一方分得房产,另一方得到货币补偿,这个补偿就是用来重新置业的。在物业这个最大的生活资料完全足够的情况下,再置业无疑带来了双方投资成本的增加和支出的压力。

2.其他生活资料分割带来的成本。比如,一个家庭只需要一口吃饭的锅,离婚后分灶吃饭,另一方需要再购置一口。这口新增加的锅的成本就是离婚的成本。

3.经济核算单位划小带来的成本。在消费领域也存在着规模效益,批量消费会带来生活开支的节约,离婚之后,这部分开支也会增加。

4.社会经济信用下降带来的成本。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社会对任何一个家庭事实上都有一个经济信用认可,离婚后,这种认可自然消失,特别是收入低的一方损失更大。如果要投资的话,个人筹措资金的能力将显著下降。

5.长线投资收益沉没的成本。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长线投资或者计划。离婚会带来计划的破灭和投资收益无法收回。

6.其他收益消失的成本。人们结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婚姻解体使这种目的无法实现。

7.再次结婚的成本。离婚后再结婚就会多出一个婚礼,这一个婚礼当然得视为离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