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改变你的生活
474600000073

第73章 盘活你的人际资源:交际经济学(1)

人为什么会撒谎

狐狸与猴子同行,一路互相争吵他们谁的家世高贵。

他们各自夸耀一番后,来到了一处墓地。猴子转过头去,放声大哭。

狐狸不知其原因,忙问他为什么哭,猴子指着那些墓碑说:“我看到这些为我祖先所解放和奴役过的奴隶墓碑,怎能不伤心呢?”

狐狸说:“你就使劲的吹牛骗人吧,他们之中没有谁能站起来反驳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谎言”,它会严重伤害人际间的正常交往。那么我们该怎样理性看待这一现象呢?所谓撒谎,就是所说的话语与实际不符,哪怕动机非常良好,但最后行为不符合最后承诺,就是在撒谎。我们可以用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一下人为什么会撒谎。

经济学看来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仅是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还有个人社会利益最大化。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旦出现岔子为了保有其原有的话语权及社会地位,或者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个体通常就会选择说谎欺骗来达成目的。比如在男女相亲的最初阶段双方都想把自己塑造成郎才女貌的样板。于是个体就会不由自主地说谎,把三分说成五分。

选择说谎是理性行为,因为个体试图使自己的撒谎成本——惩罚最小化。而且凡是有过撒谎经验的个体都知道撒谎也并非一个简单的事,一个人撒了一个谎就必须做好撒更多的谎来圆谎的心理准备,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而一个缺少理性或缺乏意志力的人是无法做好这件事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撒谎也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必须有严格的成本计算过程。撒谎的成本计算包括:(1)预付成本。预付成本指为了撒一个有质量的谎预支出去的成本。例如,寻找同盟(谎言的证人)的费用;准备撒谎和撒谎时所付出的精力和遭受的精神损失。预付成本是撒谎收益的底线,即经济意义上的盈亏点。随着预付成本的上升,撒谎的收益曲线上移,撒谎程度相应加深。(2)风险成本。风险成本是谎言被揭穿得到的惩罚。谎言被揭穿,损失的可能是个人信誉,朋友的信任,领导的重视等,根据个人偏好的不同对这些损失成本赋予相应权重,有时成本可能是无穷大——如果撒谎者非常看重这些损失成本的话。这样从单个来看,撒谎的风险成本非常高,但如果这个成本再乘以谎言被揭穿的概率,风险成本马上降到很低,因为被揭穿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所以撒谎者也是越来越多。

虽然撒谎在经济学上得到了合理解释,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撒谎是一种应该遭谴责的恶习,当然善意的谎言除外。由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全靠语言来维持,如果我们对撒谎的危害和丑恶有足够的认识,对它就会比其他罪恶更不留情。

说谎是一个可耻的缺点。一位古人曾深感羞愧地对此描述说:“这是藐视上帝和害怕人类的表现。”对于说谎的可怕、可耻和怪诞性,不可能有比哪位古人更一针见血的描写了。能想象出比害怕人类和藐视上帝更卑鄙可耻的事吗?话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唯一渠道,说假话,就是对公众的背叛。话语是我们交流意愿的唯一工具,是我们心灵的代言人,没有话语,我们就会互不相识,互不了解。如果话语欺骗我们,就会使我们的一切关系破裂,使社会的一切联系毁灭。

做人不能太精明

有两个出去旅行的女孩,A和B,她们互不认识,各自在景德镇同个瓷器店购买了同样的瓷器。然而在机场她们发现托运的瓷器损坏了,于是向航空公司提出索赔。因为物品没有发票等证明价格的凭证,航空公司内部评估人员估算价值应该在1000元以内。无法确切地知道该瓷器的价格,所以航空公司请这两位小姐分别把价格写下来。

航空公司认为,如果这两个小姐都是诚实可信的老实人的话,那么她们写下来的价格应该是一样,如果不一样的话,则必然有人说谎。而说谎的人总是为了能获得更多的赔偿,所以可以认为申报的瓷器价格较低的那个小姐应该相对更加可信,并会采用两人中较低的那个价格作为赔偿金额,同时会给予那个给出更低价格的诚实小姐以价值200元的奖励。

这时,两个小姐各自心里就要想了,航空公司认为这个瓷器价值在1000元以内,而且如果自己给出的损失价格比另一个人低的话,就可以额外再得到200元,而自己实际损失是888元。

A也很聪明,她想,航空公司不知道具体价格,那么B肯定会认为多报损失多得益,只要不超过1000元即可,那么那个最有可能报的价格是900元到1000元之间的某一个价格。A心想就报890元,这样航空公司肯定认为我是诚实的好姑娘,奖励我200元,这样我实际就可以获得1090元。

而B更加聪明,她猜到A要报890元,于是准备报888元的原价。

A看到表情诡异的B,心里又开始盘算了,估计她会算计到我报890元,于是就填真实价格了,哼,我要来个更厉害的,我报880元,低于真实价格,这下她肯定想不到了吧!

……

我们都知道,下棋、计谋之类的东西关键是要想得比对手更远,于是这两个极精明的人相互算计,最后都报了689元。她们都认为,原价是888元,而自己报689元肯定是报价低的一方了,加上奖励的200元,就是889元,还能赚1元。

这两个人算计别人的本事是旗鼓相当的,她们都暗自为自己最终填了689元而感到兴奋不已。最后,航空公司收到她们的申报损失,发现两个人都填了689元,料想这两个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好姑娘,航空公司本来预算的2198元的赔偿金现在只要赔偿1378元就可以了。最后,两个人各自只拿到689元,还不足以弥补瓷器的本来损失呢,亏大了!本来她们俩可以商量好都填1000元,这样她们各自都可以拿到1000元的赔偿金,而就是因为她们互相都算计对方,要拿的比对方多,最后搞得大家都不得益。这个就是著名的“旅行者困境”博弈模型。

这个模型告诉我们一个博弈思想,做人不能够过于“精明”。太精明的人未必是真的聪明,有时精明过头了往往会变得更糟糕。当然现实生活中未必会真的出现这种超级精明的人,可以算到几十步以外,而作出自认为最终的最优策略。

尽管人都是“自利”的,但是人有时候更需要一种合作的大度。一个真正聪明的人的“自利”应该具有前瞻性和远见,能预测事物发展趋势。在这个“旅行者困境”中,尽管各自自利的选择都是去算计对方,但一个聪明的人应该能够预计到互相算计的后果只能使她们共同的博弈对象——航空公司渔翁得利。所以这种无谓的内耗是不值得的,一个聪明的人应该懂得去寻求合作,尽管合作总是要让自己预期的利益受到一部分的损失。但博弈论告诉我们,合作的最终结果往往比完全各自自利的结果更能使各自获得更好的收益。如果我们能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这种合作的行为,往往就可以实现更大的“自利”收益。

就像我们这个“旅行者困境”博弈中,如果双方都遵循“诚信”这个道德规范的制度,就都会选择888元,这样也不至于都落到689元的更大损失的境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诚信合作很重要,也就不会有主观的意识形态之争了,因为它的形成是一种必然,一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口碑传播的力量

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名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豪爽。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会尽力办到。慢慢地,季布得到了“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好名声。

到楚汉之争的时候,季布投奔了楚霸王项羽。他给项羽出谋划策,让刘邦吃了不少苦头。刘邦后来打败项羽,做了皇帝,想起往事,于是下令通缉季布。

这个时候,季布的名声便发挥了作用。那些过去听说过季布为人的人,都暗中帮助他。季布逃亡到山东一家朱姓人家,乔装打扮给朱家当佣人。朱家人明知道此人就是季布,仍愿意收留他。

后来,朱家还专门派人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夏侯婴说情。夏侯婴劝说刘邦:“季布的名声已经传遍天下,再追捕他会失去天下的民心,不如给他官做,更能体现汉家的气度。”刘邦觉得夏侯婴说得有理,便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后来又改做河东太守。

季布有一位同乡,名叫曹丘生。此人喜欢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很看不起他。曹丘生听说季布做了大官,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丘生要来,决定好好数落他一顿。曹丘生见到季布后,发现季布脸色阴沉,说话也很难听。曹丘生一点也不在意,一边打躬作揖,一边和季布聊着家常,他对季布说:“楚地一直有你‘季布一诺’的好口碑,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

季布觉得曹丘生说得有道理,便热情招待了他,留他在府里住了几个月。曹丘生临走时,季布还送了他许多礼物。曹丘生也按照自己说过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

这样,通过不断的口碑传播,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因为有了好名声的支持,一直到汉文帝时,季布始终深受皇帝器重。由此可见,口碑传播的力量所在。

对于“口碑传播”向来有着生动、精彩的描述,如“一传十,十传百”、“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口碑是一个有效的沟通工具,它和传统的沟通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其间的差异,是口碑在人们的抉择过程中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口碑是一个活的、直接的、经验的、面对面的过程。

很多电影和书的流行,都是靠口碑传播获得巨大成功的。由于口碑的力量,英国女作家JK·罗琳写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一本比一本畅销。当第4部《哈利·波特》在2000年7月上市时,首印量即达380万册,在48小时内已告脱销。第5部在还没有出版前已经是万众期待,2003年6月21日全球同时首发时,第一天仅在美国就销售75万册,全球销售500万册。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向别人推荐好电影或好书,那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你向你的朋友推荐后,你的朋友又推荐给他另外的朋友,然后,朋友的朋友又向别人推荐,一轮一轮地通过口碑传下去……

国内曾有一家权威调查机构,专门针对普通人的信息来源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有43%的人以朋友和家人作为信息的来源。对于去哪旅游、买什么牌子的物品等问题,朋友以及亲戚是他们做出抉择的最主要信息来源。

有63%的受访女性指出,朋友、家人或同事的推荐是影响她们购买某类商品的因素之一;59%的电脑用户或打算购买电脑的消费者会从朋友、同学那里获得电脑产品的购买信息;其中40.4%的人最相信朋友的介绍;在空调、保健品、洗发水、房屋等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分别有53%、49%、35%和32%的消费者会通过朋友介绍获得相关产品信息。

很显然,口碑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且深得信任的信息渠道。

口碑传播的力量表明,人们的言论一方面是消费性的,为了获得自我表达的满足;一方面又具有生产性,希望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众人通过言论的传播,无形中是观点自由表达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获得注意。而根据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市场会走向资源的集中,优胜劣汰,最后形成寡头的市场,即少数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和品牌,以及大量的长尾市场。

在口碑传播的市场里,不同的信息产品,在不同的渠道里,吸引不同类型的受众。在如今的经济市场中,消费者同时也会是生产者。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人品出色的人,才能通过口碑的传播,成为优质的“品牌”脱颖而出。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口碑传播的市场行为,会让我们在做人的过程中更有经济理性。

同事与朋友是两回事

徐红曾经是某电视台不折不扣的大红人,后被一位著名媒体投资人看中,高薪聘请她去筹备一本都市期刊。徐红干得非常投入,由于人手不够,她甚至把自己的很多朋友也拉来一起做。期刊上市了,经营慢慢步入正轨,看着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效,徐红对自己在公司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可是有一天徐红突然发现,她的一位好朋友——被她请来做编辑部主任的蒋霞,竟然背着她和老板(投资人)走得很近,而且说了很多不利于她的话。尽管老板的态度很公正:你们两人的能力都很强,至于蒋霞能否代替徐红,要看她们各自的表现。但徐红的心里很郁闷,好朋友怎么能为了一己之利,做出不利对方的事情来呢?交这样的朋友真是人生的一大败笔!

徐红将这件郁闷事告诉了朋友。

朋友问她:“在蒋霞没有进你们公司前,她和你是什么关系?”

徐红:“朋友,而且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