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人之善
【关键问题】怎样使不同性格的人乐于按照你的意愿行事
【关键点拨】满怀热忱地和他们相处,容忍并且诚心地尊重别人与己不同的地方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而这些人会有不同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有的人热情开朗,有的人沉静稳重,有的人性子急躁,有的人心胸狭窄……面对这么多不同性格的人,我们应该怎样使他们乐于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呢?
要想改变他,首先就要悦纳他!
悦纳他人,就要满怀热忱地和他们相处,容忍并且诚心地尊重别人与己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生活方式,还要主动地了解别人的性格特征,熟悉别人的生活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不喜欢他人的个性而产生一些恩怨纠纷,做事情时不能很好地合作,关系紧张,甚至互相为难。反之,对于跟自己合得来的人,则不惜牺牲原则,给予种种方便。如果你采取的是这种方法,必然会招致不良的后果。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抛弃个人的成见。如对某位同事有不好的看法,不喜欢与他(她)私下相处,也应该在工作上保持合作,绝不故意为难。最好还要在工作上多关心他(她),帮助他(她)解决困难,同心协力做好工作。另外,对私人交情好的同事和朋友,也不能放弃原则,姑息迁就他们的缺点与错误。这既是对朋友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倘若我们能够这样做,日久天长,必定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并确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人乐于听从自己的意见。
另外,对待同事、朋友,要多看他们的长处,多学他们的优点,不能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就是“满身疤”。
总之,我们要想影响改变他人,就要学会乐道人之善,不能因为自己比别人做的工作多一点或能力强一点,就沾沾自喜,瞧不起别人;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对他人的工作成绩多做恰如其分的肯定。这样,不仅显示出了自己虚怀若谷的风度,有益于团结,而且对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大有好处。
善用外在情趣和利益的诱惑
【关键问题】寻求别人帮助时,如何让对方答应你的要求
【关键点拨】外在情趣和利益的诱惑最能打动对方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在寻求别人帮助时,对方能不能答应你的要求,能不能全力帮助你把事情办成,关键的问题就是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有一些女助手扮演乞丐的角色到大街上乞讨,在不打算引起路人注意的情况下,女助手提出的请求是:“您能给我一些零钱吗?”或者是:“您能给我一个25美分的硬币吗?”为了引起路人的注意,并且不至于让路人一下子就拒绝,另一组助手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请求:“您能给我17美分吗?”或者“您能给我37美分吗?”
结果表明,第二组助手的请求引起了许多路人的兴趣,大约有75%的路人将助手所需要数目的钱给了他们;而在前一种情况下,只有很少的路人给了他们一些钱。很显然,人们对什么事情有兴趣,就会乐于对什么事情投入感情,投入精力甚至投入资金。
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人们怎样想一件事情完全是外在情趣和利益诱惑的结果。他对A问题感兴趣或者想获得A,他就会说对A有利的话,也会做对A有利的事,反之,他便具有原始的不自觉的拒绝的心理。所以,我们在社交中要想改变他人,在办事时要想争取对方应允或帮忙,就应该设法使对方对这件事产生积极的兴趣,或者设法让对方感觉到办完这件事后会得到自己感兴趣的利益。
利用兴趣求人办事必须让对方感到自然愉悦,深信不疑,大有希望,只有用兴趣把对方吸引住,对方才肯为你的事付出代价。当然,在具体运用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小窍门:
1.利用那些新颖的东西,引起他人的好奇心,使他人常常情不自禁、穷追不舍地要弄个明白,这时人们就会对你产生强烈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跟你“黏”在一起,再进一步,就可能被你牵着鼻子走了。
2.当我们很谨慎地根据他人的经验、兴趣,而设法接近他人时,除了拿出“新颖”的东西之外,还得掺和着一些别人“熟悉”的成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抓住他人的注意力。
互惠使他人乐于改变
【关键问题】“互惠原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关键点拨】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种德国特种兵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
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想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参战双方都有这方面的特种兵,经常派去抓一个敌军的士兵,带回来审讯。
有一个德军特种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次他又出发了。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敌军战壕中。
一个落单的士兵正在吃东西,毫无戒备,一下子就被缴了械。他手中还举着刚才正在吃的面包,这时,他本能地把一些面包递给对面突然而降的敌人。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面前的德国兵忽然被这个举动打动了,并导致了他奇特的行为——他没有俘虏这个敌军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虽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会大发雷霆。
这个德国兵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一块面包打动呢?人一般有一种心理,就是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后,就想要回报对方。虽然德国兵从对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块面包,或者他根本没有要那个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对方对他的一种善意,即使这善意中包含着一种恳求。但这毕竟是一种善意,是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的,在一瞬间打动了他。他在心里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把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俘虏抓回去,甚至要了他的命。
其实,这个德国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心理学上“互惠原理”的左右。这种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原理”,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著名的考古学家理查德·李凯认为,人类之所以成其为人类,互惠原理功不可没。他说:“我们人类社会能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在一个以名誉作担保的义务偿还网中,分享他们的食物和技能。”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张网,才会有劳动的分工,不同商品的交换。互相交换服务使人们得以发展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技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和能手,也使得许多互相依赖的个体得以结合成一个高效率的社会单元,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互惠原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法则,它是各种交易和交往得以存在的基础。我国古代讲究的礼尚往来,就是互惠原理的一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不与别人互惠的人,即使真正赢了、讨到了不少好处,从长远来看,他一定是输家,因为没有人愿和他玩下去了。
互惠原理是与人持续良好交往的保证,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所以,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应该帮他一次;如果一个人送了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应该记住他的生日,届时也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到我们的一个聚会上来……
从“进门槛效应”说起
【关键问题】如何更轻易地改变他人的行为
【关键点拨】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对方答应,再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派两个大学生去访问加州郊区的家庭主妇。先派一个大学生先登门拜访了一组家庭主妇,请求她们帮一个小忙:在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社会公益事件,每年死在车轮底下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不就是签个字吗,太容易了。于是,绝大部分家庭主妇都很合作地在请愿书上签了名,只有少数人以“我很忙”为借口拒绝了这个要求。
在两周之后,再派另一个大学生再次挨家挨户地去访问那些家庭主妇。不过,这次他除了拜访第一个大学生拜访过的家庭主妇之外,还要去拜访另外一组家庭主妇。与上一次的任务不同,这个大学生访问时还背着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请求家庭主妇们在两周内把它竖立在她们各自院子的草坪上。可是,这是个又大又笨的招牌,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按照一般的经验,这个有点过分的要求很可能被这些家庭主妇拒绝。毕竟,这个大学生与她们素昧平生,要求她们帮这么大的忙,真的有些难为她们。
实验结果是:第二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项要求,但是,第一组家庭主妇中,则有55%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远远超过第二组。
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人们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为了保证这种印象的一致性,人们有时会做一些理智上难以解释的事情。在上面的实验中,答应了第一个请求的家庭主妇表现出了乐于合作的特点。当她们面对第二个更大的请求时,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乐于助人的形象,她们只能同意在自家院子里竖一块粗笨难看的招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之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就倾向于接受更高的要求。这样逐步提高要求,就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在心理学上,就是我们讲到的“进门槛效应”。
所以,在公关交往中,要想改变他人的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对方答应,再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满足。
有效的“反进门槛效应”
【关键问题】怎样提要求,他人才更易接受
【关键点拨】提出一个大要求后再提出一个同类性质的小要求,这个小要求就容易被人接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提出了一个大要求后再提出一个同类性质的小要求,这个小要求就有可能被人轻易地接受。这一现象与“进门槛”恰好相反,因而人们称其为“反进门槛效应”,也叫留面子技术。
这一效应在美国心理学家西阿弟尼等人1975年做的实验中得到了印证。他们要求第一组被试做一件没有工资的工作,即当少年犯的顾问,每星期两个小时,至少做两年。毫无疑问,没有一个人答应这样的要求。当所有人都拒绝时,实验者马上问他们,是否同意做别的事情,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即带着少年犯到动物园游玩两个小时;对第二组被试只提出了较小的要求,要求他们带那些少年犯到动物园游玩;对第三组被试提出可以在两种要求中间选择一个。结果他们同意的百分率分别为50%、16.7%、25%。
由此可见,运用这种留面子技术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在公关交往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留面子技术,达到劝说别人接受意见的目的。劝说别人,并不意味着只是一味进逼,适当地退让和承认对方意见的合理性,倒显得通情达理,使人易于接受劝告。如果妻子只是劝说丈夫每天少抽几支烟,丈夫可能无动于衷,妻子进而要求戒烟,不许屋里有烟味,丈夫很可能赶紧让步,答应每天只抽五支烟,妻子也就达到要求丈夫少抽烟的预期目的了。
实践证明,在社交中运用留面子技术是很有效的。在公关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地运用留面子技术,以便达到我们使他人顺从、改变他人的目的。
在运用留面子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学会不露痕迹地使用留面子技术。在使用时一定要让对方处在无意识状态下。
其次,我们要学会合理的让步法。一般来说,让步越大,其效应越大。但是,一旦被人认为这种让步是虚假的,其信任程度就发生了变化,他对你的让步就不信任了,从而你不管提什么要求,他都会认为是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