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哈佛教授讲授的300个经济学故事
476000000048

第48章 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2)

当然,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等报酬,会因质量、行业、分工等等不同而产生差异。产生工资差异的背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质量的差异

判断身价高不高,工资少不少,不能单纯看学历高不高,而应该看他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工资待遇是否成正比。现在的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创造的价值并不大。而农民工,经过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和技术,其工作质量比较高。

2行业的差异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工市场,任何一个老板都不会愿意为一个劳工的工作支付比他相同的劳工或具有相同技巧的劳工更高的工资。这就意味着,在解释不同行业的工资差别时,我们必须考虑行业之间的差异。

3工种之间的差异

工作之间的巨大差别有一些是由于工种本身的质量差别造成的,各工种的吸引力不同,因此必须提高工资诱导人们进入那些吸引力较小的工种。例如一个上夜班的人其工资一般比上白班的人工资要高。

4.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不同的劳动者劳动效率也是不一样的,为了奖勤罚懒,所以我们需要对劳动效率高的人高工资,以奖励他们努力工作;而对低效率者低工资,促使他们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知识链接】劳动力劳动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实际统计中,代表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两个因素的指标有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二者的关系是: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之外实际参加劳动人数-劳动年龄内不可能参加劳动人数。

休息很重要——劳动与休闲

35岁的浩文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现在正是“黄金积累期”,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晚上经常连续3场应酬。但是浩文最近的日子很难过,因为他一直失眠。即使凌晨才回到家累得虚脱,还是睡不着,经常睁着眼睛到早晨6点再爬起来开车上班。

除此之外,浩文还发现胃不大对劲,经常闷痛,心脏也不舒服,有一次居然还在家里昏倒了,医生让他做24小时心电图,结论是严重早搏。浩文开始吃中药,枫斗(一种中药)天天喝,太太每周用虫草炖鸡汤,但是完全没有好转,签字或者端酒杯,手都会明显颤抖。直到公司旅游,浩文带员工去了趟日本,没了工作电话的骚扰,居然在旅游车上睡了3天,回来后人人都说他气色好了不少。

其实,像浩文这样拼命工作而导致身体健康处于亚状态的人很多。更好地均衡自己的工作和休闲时间,在关注自己收入的同时,必须也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工作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但是休闲作为工作的孪生姐妹,对人们的生活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经济学家把劳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研究的时候,休闲活动也不可避免地纳入到了经济学研究领域。

工作和休闲的关系可通过劳动理论解释: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24小时。时间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用途:工作和休闲。工作是指有报酬的活动,如上班或从事商业活动。休闲是指没有报酬甚至需要支出的活动,如睡觉、读书、旅游等。

世界上不工作的人很少,但不懂得工作的人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具有“三高”(高学位、高职位、高收入)的精英阶层,工作时间不但没有缩短,反而有加长的趋势。这些精英阶层的竞争力一方面来自信息资本、知识资本。而信息资本、知识资本消耗快、储备慢,他们不但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补充,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群体的内部竞争。这样,工作时间自然会延长。为此,工作必须要注重休闲。

休闲可以看成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标志,休闲质量的高低就反映了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闲暇时间是个人用来享受、娱乐、发展个性的时间,由此闲暇消费就具备了与其他消费不同的特殊性。

合理的闲暇使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大有利于劳动者质量的提高。这是因为增加闲暇时间,能使劳动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能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技能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增加休闲时间是一个全球运动,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加班加点在有些地方具有“普遍性”。长期超时工作,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人们在关注关注收入提高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工作与休闲时间的平衡。

【知识链接】文化消费

是人们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是促进社会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比重上升,是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重要原因。

经济增长与失业有什么关系——奥肯定律

美国著名的凯恩斯派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若当年实际上的GDP增长率超过潜在GDP增长率的2个百分点,则可以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即失业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缺口之间的比例为1∶2。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因此,摆在政府面前的选择是,即一定要保持GDP的高速增长,这样一方面能迅速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能较好的解决未来的就业压力。

不过,奥肯所提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只是对美国经济所做的描述,而且是特定一段历史时期的描述,不仅其他国家未必与之相同。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85~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今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与此同时,登记失业率亦然居高不下。可见,我国就业增长率并没有随GDP增长率同步增长,反而出现较大幅度降低现象。被国内外实践普遍证明的“奥肯定律”,为何在中国“失灵”?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合理的解释:一是虽然经济增长了,但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于是内需无法启动,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二是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是第三产业的劳动条件和劳工权益太差,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了“工时超长型产业”,自然吸纳不了太多的员工。

很多人往往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经济增长可以一俊遮百丑,只要经济增长了,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于是不惜一切代价招商引资,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资本利益。

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增长是为了增进民众福利,还是GDP和税收的数字攀升?经济增长使人与自然、人与人更和谐,还是有意无意地加剧了贫富差距以及人与资源、环境、人与社会的紧张对立?如果是前者,经济增长的正当性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如果是后者,那样的经济增长就是非正义的,不仅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更多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

【知识链接】阿瑟·奥肯生平

阿瑟·奥肯(ArthurM.Okun,1928—1980)美国经济学家。他倾向于凯恩斯主义派,长期以来致力于宏观经济理论及经济预测的研究,并且从事于政策的制订及分析。奥肯的著作甚多,但大多是研究报告,在美国经济学界有相当的影响。他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可能产出额”的“奥肯定理”。

物价上涨pk失业——菲利普斯曲线

1914年,威廉·菲利普斯出生在新西兰的一个农民家庭。15岁那年,他在澳大利亚的一个金矿做工,晚上收工后,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自学电机工程。1937年他到了英国,在伦敦电力局找了一份工作,还参加了英国电机工程师协会。二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还在日本兵的战俘营里待过一段艰难岁月。

战争结束后,32岁的菲利普斯脱下军装,到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学,这时他才在课堂上接触到经济学,并深深为之吸引。其实,真正触发菲利普斯灵感的,不如说是经济学里把国民收入视为循环流量和把经济系统视为水压机的想法。

菲利普斯据此设计了一种解释凯恩斯经济学的教学模型,他在有机玻璃的管子里装进彩色的水流,运用动力学的原理,使这些彩色的水流来流去,模拟国民收入流程。他自产自销,造了许多这样的模型卖给研究机构和大学。这个精巧的设计还帮助他谋到了一个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的职务。

后来,菲利普斯对稳定政策和经济动态系统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他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封闭经济中的稳定政策》,其中讨论的就是反应滞后对宏观稳定政策的影响。

在1958年,菲利普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后来所说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在这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

菲利普斯曲线,就是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发现:名义工资的变动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使当名义工资的增长率处在最低的正常水平,失业率仍然为正(菲利普斯的统计大约为2%~3%)。由此他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PSC2.EPS;%80%80,BP〗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知识链接】原始菲利普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