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哈佛教授讲授的300个经济学故事
476000000067

第67章 我们该抵制外国货吗 (1)

贸易因国家而复杂——国际贸易

有这样两个相邻的国家,一个大国,一个小国。大国是平原地区,适合于谷物生长;小国是山区,适应于种桑和生产丝绸。两国之间每有争端之际,小国万众一心的防备让大国感到难以下手!

有一天,大国的大王忽然要求本国的百姓们不得种桑,只能种粮。一时间丝绸大涨,粮价下跌。于是小国的人多种桑树,减少种粮,多生产丝绸,以满足大国消费的需要。

很多年过去了,小国越来越富,生产的丝绸质量越来越好,技术附加值也越来越高。时间一长,小国的人都不种粮食了。而大国粮食种的也不错,产量提高了,粮库多得装不下,多余的部分也能卖到小国去,日子过得也不错。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大家都生活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小国和大国因为经济上的联系加强,军事上的争端减少了。

直到有一年,老天突然大旱,粮食减产,大国的国王宣布粮食向小国禁运,不到半年,小国的国王带着多年来积累的所有财富,带着举国的臣民,投降了!

以经济学的眼光看,这就是利用国际贸易毁灭了一个国家。这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而又伴随着风险的。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际贸易都同时有着正面和负面影响。

国际贸易可以有效利用世界的资源,从而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使其变得更加富裕。比如泰国生产稻米的成本较低,而日本生产电子产品的成本较低,那么泰国和日本可以进行稻米与电子产品的贸易,这样就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

但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自私地进行经济侵略,让发展中国家受到更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就更像是一场经济领域的世界大战了。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2009年对中国产品发起了更加有恃无恐的贸易保护措施。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一年,美国已对中国产品发起10余起“贸易救济调查”。不过,在这一场贸易大战中,中国并没有示弱。

在2009年9月份,中国轮胎被加征35%的惩罚性关税后几天,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紧接着,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反倾销税,中国商务部立即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美国又宣布对中国生产的铜版纸等实施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合并“双反”调查。在这期间,欧盟对中国产不锈钢管征收反倾销税、澳大利亚对中国产铝合金型材征收16%反倾销税等也不时出现,中国正面临一场空前的国际贸易大战。

国际贸易纠纷一旦爆发,势必异常激烈,因为它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某个行业的整体利益,进而牵连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维护自由贸易、反对成员国采取单方面的贸易限制措施的世界贸易组织便应运而生,并对解决国际贸易纠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在加入WTO后,与中国有关的诸多贸易争端便可以依据世贸组织的多边机制予以应对,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知识链接】“贸易”起源

“贸易”一词的来源是《商君书·开塞》“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意思是二者表面相仿,实际却以差易换好,不可不觉察。从商鞅的话中显然可以看出,他并不喜欢商贾,可这样一句批评商人的话,后来被缩写成“贸易”,且失去了原来的贬义,变为了中性词。

遥不可及的“东亚共同体”——经济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是在二战后起步的,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向西德总理阿登纳提议将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并将该机构向其他国家开放,这项建议得到了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响应。

1951年4月18日,6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正式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3月25日,6国在罗马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1967年7月1日,6国正式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体”的部长理事会及委员会等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9日,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特别首脑会议,签订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及《欧洲政治联盟条约》,通称为《马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在得到所有成员国的批准后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欧盟在其历史上共进行了5次扩大,发挥着其积极作用。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今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实现区域一体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学领域里,一体化首先出现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研究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一体化被广泛应用于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研究中,用来形容多个国家独立的经济活动融合为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

在东亚建立一个贸易共同体的想法已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开始,日本便产生在东亚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然而这种想法并不成功,因为它主要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日本想凭借其庞大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建立日元圈和日本势力范围。在其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亚洲的一体化明显落于欧洲,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欧洲各国整体经济水平差别不大,地区一体化后不会对经济造成巨大波动。而在亚洲,仅仅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存在相当差距。其次,中国无论经济和政治体制都与日本、韩国不同。第三,东亚国家彼此间存在着历史及领土问题的纠纷。第四,一些国家内部还存在不同的声音。由此可见,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依然障碍重重。

不过东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融合和发展,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也更加突出。因此,东亚建立一个以中日主导的共同体是大势所趋。

东亚共同体虽然目前还只是一个概念,但是,东亚各国的合作早已经开始。东盟10国已经形成机制,而中、日、韩也参加了东盟的10+3会议。最近,中、日、韩三国也建立了自己的领导人会议制度,这些都可以说是东亚共同体的初级阶段。

【知识链接】经济一体化定提出

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丁伯根还把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是消极的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是积极的一体化。

贸易让各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国际分工

在狩猎社会,一个人在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他发现自己更擅长造弓箭,他专门造弓箭去换猎物比二者都干的效率更高;另外一个人在开始的时候也是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他发现自己更擅长打猎,他专门打猎去换弓箭,比二者都干的效率更高。于是,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进行交换,这样他们比以前生活得更好。

这是亚当·斯密在分析国际分工时,曾经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从历史来看,国际分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英、法等国首先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分工更加精细。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英、美、德等国的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

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

比如说,波音公司能够24小时工作,光纤电缆、网络将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连接起来。波音747喷气式客机的450万个零部件是由世界上8个国家的100个大型企业和15000个小型企业参与协作生产出来的,人们已经无法判断波音的飞机是哪个国家的产品。

国际分工主要分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两种形式。我们经常见到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是垂直型分工,即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当然在国际经济中,分工并不是如此简单,往往某个产品从原料到制成品,须经多次加工。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密,产品越复杂,工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分工。

对于中国来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同时重视经济结构安全,让国际贸易使我们生活的更加美好!

【知识链接】国际分工的概念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渐行渐远的贫富距离——南北差距

联合国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球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收入与机会不平等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区趋于恶化。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副部长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说,这份名为《2005年世界社会状况报告:不平等的困境》的报告表明,“最近20年至25年,各种不平等现象不断增长”。

报告称,“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80%属于居住在发达国家中的10亿人口;发展中国家中50亿人口仅拥有余下的20%”。

报告还提到,中国和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在发达国家中,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收入差距也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