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哈佛教授讲授的300个经济学故事
476000000073

第73章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 (3)

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这些特点就决定房地产升值预期很高,成为热钱第一选择。只要房价一涨,民间资本、居民储蓄赶紧将钱拿出来买房。大家都来买房子,于是,房价一个劲地往上涨,甚至在2007年翻着番地涨。人民币一升再升,外资再购买人民币资产。如此,一个怪圈出现了: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资产不断涨价,消费物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能力不断贬值。这就造成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最大原因。

如今,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国内的物价上涨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亦有所减轻。因此,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有望成为历史。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人民币升值能够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购买力,对外贬值对内升值也是不错的选择。

【知识链接】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

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发生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该国货币对外汇率上升,反之,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第二,利率。一般而言,一国利率提高,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该国货币贬值;

第三,通货膨胀。一般而言,通货膨胀会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下跌,通货膨胀的缓解会使汇率上浮。

第四,政治局势。政治局势的变化一般包括政治冲突、军事冲突、选举和政权更迭等,但影响时限一般都很短。

超强破坏力的“金融核弹”——热钱

在184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有一个专业的马戏团小丑丹·赖斯,在为扎卡里·泰勒竞选宣传时,使用了乐队花车的音乐来吸引民众注意。此举使泰勒的宣传取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政客为求利益而投向了泰勒。到1900年,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参加美国总统选举时,乐队花车已成为竞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学界产生了一个术语:从众效应——又被称为“乐队花车效应”。

因为“从众效应”同样在平民中得到应验:在总统竞选时,参加游行的人们只要跳上了搭载乐队的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又不用走路,因此,跳上花车就代表了“进入主流”。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跳上花车。这种效应在资本市场被称为“热钱羊群效应”,指的是一种典型的“套利投机性质”的“异常情况”:受从众效应影响,当购买一件商品的人数增加时,人们对它的偏爱也会增加。

这种关系会影响供求理论所解释的现象,比如在股票市场中,如果某一只股票有很多人在买,那么买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在证券交易市场中,从众效应可以使某一证券短时间内提升至一个不合理的水平。而这些在短期内推动证券大幅上涨的资本,就是投机性短期资本,即热钱。

热钱,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是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与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热钱具有“四高”特征:高收益性与风险性;高信息化与敏感性;高流动性与短期性;投资的高虚拟性与投机性。

国际短期资金的投机性移动主要是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变动、重要商品价格变动或国际有价证券价格变动的利益,而热钱即为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性行为。当投机者预期某种通货的价格将下跌时,便出售该通货的远期外汇,以期在将来期满之后,可以较低的即期外汇买进而赚取此一汇兑差价的利益。

热钱进入渠道多达十余种,主要渠道有:

其一,虚假贸易。在这一渠道中,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可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货款、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把境外的资金引入。

其二,增资扩股。既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原有注册资金基础上,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等理由申请增资,资金进来后实则游走他处套利;在结汇套利以后要撤出时,只需另寻借口撤销原项目合同,这样热钱的进出都很容易。

其三,货币流转与转换。市场有段顺口溜可说明这一热钱流入方式:“港币不可兑换,人民币可兑换,两地一流窜,一样可兑换。”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检查中发现,通过这种货币转换和跨地区操作的办法,也使得大量热钱“自由进出”。

其四,地下钱庄。地下钱庄是外资进出最为快捷的方式。很多地下钱庄的运作是这样的:假设你在香港或者境外某地把钱打到当地某一个指定的账户,被确认后,内地的地下钱庄自然就会帮你开个户,把你的外币转成人民币了,根本就不需要有外币进来。

【知识链接】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指期限为1年或1年以内或即期支付资本的流入与流出。这种国际资本流动,一般都借助于有关信用工具,并通过电话、电报、传真等通信方式来进行。这些信用工具包括短期政府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活期存款凭单、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都是贪婪惹的祸——金融危机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金融市场中混迹的人多会对自己的财富如此感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曾经令人瞩目的“华尔街模式”一夜坍塌,令无数财富荡然无存。

当1999年时,美国允许商业银行进行混业经营,之后美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逐渐放松。金融行业开始迅速扩张,金融业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份额从20年前的5%上升到当前的40%,扩张明显大于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并成为整个经济的支柱。

2000年以后,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逐渐繁荣,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开始迅速发展,商业银行也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衍生品的开发与推广中,并为今天的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最初进入这个市场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获得暴利,因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介入衍生产品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金融产品种类的开发越来越多,包括次贷、商业性抵押债券、信用违约掉期等等,业务规模也就越来越庞大,直到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深入渗透。

但是,突然之间,拥有85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贱价出售给摩根大通;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被综合银行美国银行收购;历史最悠久的投行——158年历史的雷曼宣布破产;139年的高盛和73年的摩根士丹利同时改旗易帜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拥有悠久历史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就这样轰然倒下,从此便成了历史。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就是导致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灾难的罪魁祸首。

鉴托·约·邓宁格曾有一句名言:“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当欲望变成魔鬼时,贪婪必然铸成危机。

我们可以简单地演示一下金融危机是如何爆发的。

现实中的金融危机远比上述模型要复杂得多,不过,我们也能从模型当中看出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如果次级债没有受到投资者疯狂的追捧,恐怕也不会有金融危机的局面。美国依靠资本市场的泡沫来维持消费者的透支行为,市场被无节制地放大了。这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华尔街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推出各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断扩张市场,造成泡沫越来越大。当泡沫破灭的那一刻,危机便爆发了。

贪婪与恐惧是人类天生的本性,市场总是在人们的贪婪中走向过度繁荣,而在人们的恐惧中出现灾难。任何一种过度扩张的结果总是以过度繁荣为危机来临的起点,而以灾难作为终结。

金融创新其实并没有错,金融创新的危险在过度衍生与膨胀,华尔街的转型是一个新的开始,它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政府对金融业务的监管并不在于抑制创新,而在于抑制过度扩张所导致的泡沫。

【知识链接】金融危机的特征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这只是一个传说——国家破产

2008年10月6日,冰岛总理哈尔德通过电视讲话,对全体国民发出警报:“同胞们,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危险。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旋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此时,他面对的冰岛不是一个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的黑色乌托邦,昔日在全世界过得最幸福的冰岛人生活在国家破产、朝不保夕的恐惧中。

冰岛人口只有32万,过去仅靠渔业支撑,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进入一个连续10余年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冰岛的银行体系此时迅速萌芽并以疯狂的速度扩张。它们在全球各地成立分行,发放了大量的贷款,银行因此成为冰岛经济的最强支柱。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4.4万亿克朗,约合1280亿美元。与之相比,2007年冰岛的国内生产总值(CDP)仅为1.3万亿克朗。

银行资产的大量累积,让冰岛人尝到了甜头,这个小国人均GDP占到世界第四,美丽洁净的环境、优厚的福利政策让这里成为一方世人向往的“幸福乐土”。但是当金融危机袭来时,这个国家才发现他们原来正是巴菲特所说的“裸泳者”。总理哈尔德承认,由于冰岛银行产业几乎完全暴露在全球金融业震荡波中,冰岛面临“国家破产”。

破产,如同一场噩梦,与企业如影随形,那些资不抵债者最终会在《破产法》的框架内或者拍卖变现或者资产重组以获新生,而旧有商号如一块随风飘摇的破布很快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会破产。但这种现象现在却真实地出现了,冰岛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严重地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边缘。

理论上濒临“国家破产”的冰岛是不会破产的。国家有别于企业的最显著特点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对于那些贫困国家,尽管外债缠身,理论上足够“破产”几百次,但是并没有被拍卖掉,这些穷国家也没有随之在国际政治版图上消失。

当然,国家破产的概念不是特别严格,从理论上说,一个经济单位,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如果资不抵债就是陷入了破产的境地。但是国家和其他单位不同,国家手上第一有苛税权,第二有发钞票的权力,第三有举债权,有这三权在就使得他不可能实际地破产。

有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的国家破产实际上也就是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一种描述。首先,就是出现大量的财政赤字、对外贸易赤字;其次,就是出现大量外债;最后,该国家没有偿还外债的能力,同时也没有改善国内经济状况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说这个国家要破产了。

因此,“国家破产”更像是一个形容词,以体现一国经济形势之危急;而不是一个动词,并不预示着一个国家马上就会吹灯拔蜡、改换门庭。就拿冰岛来说,纵然外债远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但是依然可以在现有的国际秩序框架内找到克服时艰的途径,比如向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借债,还可以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

有经济学专家认为,要挽救国家破产的危局,就必须从国内、国际多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和渠道:第一,是国际求助,比如这次冰岛向俄罗斯寻求贷款:从国外获得帮助来缓解自己的压力;第二,就是通过谈判解决债务问题,比如上一次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进行国际谈判,对那些无法偿还的债务进行免除、延期等措施,这也是一种缓解危机的办法;第三,就是要发动国内民众共渡难关。只有国际、国内多方面共同地努力和配合,才能真正起到挽救的效果。

【知识链接】国家破产的严重后果

国家如果破产,政府负债太多,无法偿还,所有的国民都会背上债务,直到有人接手,或者还清为止。最后全体国民都将活在对内和对外的债务中,本国的经济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借贷国如果通过此途径来控制破产国家,那么其国家将会变成附属国或者傀儡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失去独立的性质,后果是十分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