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我的第一本经济学常识枕边书
476400000020

第20章 利润背后的一笔账 (1)

边际成本——如何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经济学释义】

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

【与读者侃经济】

“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企业高呼的口号,行动的指南。身处市场大潮之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也不敢违背这一目标,而只能去尽力实现它。

那么,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利润最大化呢?在衡量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实际上,经济学家们早已经给出了这一标准,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是每多卖出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边际成本是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需要指出的是,边际成本往往随着企业的生产发生变化。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会时刻监督自己的经营状况,如果从某一刻起,再增加一单位产量时,该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反之,如果增加的这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将发生亏损,这时会减少产量。这样,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总利润才能达到极大值。在经济学里,通常用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对此加以分析。边际收益用MR表示,边际成本用MC表示,所以,当你看到“MR=MC”这一条件成立时,便说明企业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目标,即利润最大化。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假设有一家皮鞋厂,在一个销售期结束后进行盘点。它的总收益便是卖出皮鞋后的全部收入,它的平均收益便是每卖出一双皮鞋所增加的收入,规范地说,就是“出卖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大家不难看出,平均收益其实就是每双皮鞋的价格。假设该鞋厂生产一单位产品,也就是生产一双皮鞋增加的收益为20元(边际收益),而每多生产一双皮鞋的边际成本为15元,那么,企业一定要增加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把能赚的钱尽量都赚到。但是,如果一双皮鞋的边际收益为20元,而边际成本却变为25元时,鞋厂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就会赔5元,那么,企业就一定要减少生产,因为它正在“贴钱卖货”。只有当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都为20元)时,企业既不会增加产量,也不会减少产量,这时就说明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在这个例子中,设定皮鞋的价格不变,因此其边际收益也不改变,但是生产皮鞋的边际成本却在发生变化。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这里,还需要对边际成本的变化加以说明。

以汽车客运为例。它的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入,即乘客买票所支付的费用。如果乘客买票需要10元钱,那么汽车的边际收益就是10元。由日常经验我们知道,增加一名乘客,汽车的磨损、油费、司机和售票员的工资等基本可以看做无须增加,也就是说,为这名乘客支付的边际成本可以认为没有变化,多拉一个少拉一个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乘客越多越好。

但是,现实生活中,边际成本往往是变化的,比如铁路货运。铁路货运的计算单位是吨·公里。假设某一铁路区段在运输饱和时,每吨·公里的成本是5分钱,在此可以暂将其边际成本视为0.05元/吨·公里。如果在这一饱和的基础上,再增加运量,其收益自然会增加,但是其利润却会下降。为什么呢?因为对于铁路来说,这往往意味着重大的技术改造,如更换大马力的机车、铺设铁轨辅线等,而这些技术措施都需要巨额投资,都要计入成本。也就是说,在运输饱和的情况下,如果要增加运量,那其边际成本就不会是0.05元/吨·公里,相反将会迅速增加。如果运输定价维持不变,铁路货运的利润将会迅速降低。这种情况对于生产型的企业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当产量很低时,再多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如机器损耗、电力等)会呈下降趋势;但是当超过生产规模时,边际成本便会急剧上升(导致其上升的因素包括机器的超负荷运转,工人的加班费等)。

企业作为市场中的微观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在研究企业问题时,考虑最多的就是成本问题。在现实当中,许多企业家并不清楚什么“MR”和“MC”,并没有刻意追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相等,也照样赚了不少利润。在市场之中,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家确实如此。但是,规律就是规律,它的特点就是不管人们是否清楚,它总是在起着作用。那些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必然都遵循了这一规律。反过来,如果企业在生产中能够主动、自觉地按“利润最大化”规律办事,分析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就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弯路所造成的浪费。

边际收益递减——投入高,收益不一定高

【经济学释义】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就被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与读者侃经济】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的就是经济学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是这样,投入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等,才是现实世界中的真相。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一味地往田地里增加肥料,所获得的产量一般是:随着肥料的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先是递增的,当达到一个高度后,再增加肥料,农产品的产量是递减的,如果肥料太多就会把庄稼都烧死了,最后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作为生产者来说,总希望收益越多越好,为此总要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但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收益之间并不是成正比的关系,并不是投入越多,收益就越多。投入尽可能多的成本,当然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收益,但事实往往令人失望,因为成本与收益并不总是正比递增的。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从边际收益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一个和尚挑水吃到两个和尚抬水吃,说明边际收益已经递减,当发展到三个和尚时,已经递减到没有水吃了。这应该是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最生动的写照。

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一学说在18世纪提出之后,发生了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从递减性出发,引申出了企业的利润趋于下降的趋势,从李嘉图以后的众多西方学者据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报以极大的同情;另一种观点通过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强烈批判这一规律,认为它抹杀了技术进步对收益递减的反作用。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递增是暂时的,而递减则是必然的。边际产量递增是生产要素潜力发挥,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而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产量递减,则是生产要素潜力耗尽,生产效率下降的原因所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短期内是无法超越的,人们只能遵守它,而别无选择!

但是在一个充分长的时期内考察某种产品的生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否可以超越呢?

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的因素要发挥作用,人们是可以突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的。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是突破边际收益递减的两个途径。

因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可以改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但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需要企业艰苦探索。当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尚未完成,其他条件不变仍然成立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认识到边际收益递减依然是作为一条规律而存在的。在短期,我们必须尊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确定合理的投入限度;但在长期,通过积极地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战略,打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可为企业谋取更大的利润,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固定成本——在亏损中继续经营的理由

【经济学释义】

所谓固定成本,就是指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又叫不变成本。或者说,该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与读者侃经济】

假设你经营着一家炸鸡店,每块炸鸡的平均成本是10元。若售价是每块12元,每块炸鸡可以赚2元。若售价是每块10元,则不赔不赚,收支相抵。虽然利润是零,可是成本中包括了机会成本和会计利润,依旧可以继续经营。假如因为某种意外情况每块炸鸡的售价需要降到8元。每卖一块炸鸡就要赔2元。那么,你现在还要继续经营下去吗?

在上面的例子中,就算你一块鸡都不炸,短期中你的店面无法退租,设备不能转卖,租金与设备的折旧费依旧要支出,更别说贷款利息了。但是若产量增加,例如生意非常好,一天炸了几百块,该成本也依旧不会增加。而平均固定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比如固定成本是每月6000元,若只炸100块,那么每块鸡的平均固定成本是60元,若炸1000块鸡,那么每块鸡的平均固定成本就是6元,若炸一万块,则每块鸡的平均固定成本就是0.6元了。

在做短期决策时,不必考虑固定成本或者平均固定成本,仅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在上面的例子中,假设在正常情况下,每月炸1000块鸡,总成本是1万元,其中6000元是固定成本,4000元是可变成本,那么每块鸡的平均固定成本是6元,平均可变成本是4元。在做决策时,固定成本可以不用考虑,只要能够弥补可变成本便可坚持经营。

因此,短期内的营业条件为:可变成本=总收益=产量×价格

对于每块炸鸡来说,此条件可以写成:

平均可变成本=价格

这一条件也叫停止营业点,也就是说,在此时是否经营结果都相同,经营时支出的平均可变成本(4元)得以弥补,可是固定成本的损失并没有减少。若不经营,可变成本不必支出,固定成本的损失依旧一样。在这个停止的营业点上,即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必须经营,这时因为高于平均可变成本的价格那部分可以弥补固定成本。在上面的例子中,价格是8元,平均可变成本是4元时,每出售一块炸鸡就可以得到8元,用4元弥补平均可变成本,其余4元用来弥补平均固定成本。如此,平均固定成本的损失就从6元减至2元,当然是有好处的。亏损2元,当然要比亏损6元好。此时,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就变成亏损最小化。若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则不管怎样都不能继续经营。

在正常情况下,不管是进行价格战,还是在淡季用折扣来吸引消费者,价格都不能比平均可变成本低。因为若低于这个水平,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那么企业就没有办法继续经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