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我的第一本经济学常识枕边书
476400000007

第7章 经济学教你认识世界:不可不知的信息经济学 (2)

很多情况下,卖方知道的信息内容,买方不一定知道,而买方的价格底线,卖方也不知道。甚至,卖方有时候为牟取暴利,故意隐瞒某种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买方无法排除干扰,作出逆向选择,其利益受到损害。当你是卖家的时候,你一定会刻意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只把那些最出彩的精华部分提供给对方。

可以说,只要有市场,只要进行交易,就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出现逆向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即买方和卖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样。最佳也是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使交易双方信息对称,信息传递、沟通得愈充分,愈有利于交易的达成,也就愈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路径依赖——经济学中的“惯性”作用

【经济学释义】

路径依赖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与读者侃经济】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并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路径依赖”理论被总结出来之后,人们把它广泛应用在选择和习惯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可怕影响,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

一个广为流传、引人入胜的例证是: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4.85英尺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4.85英尺,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它的军队所铺设的,而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可以再问,罗马人为什么以4.85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路径依赖导致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路径依赖反映了历史发展对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影响。路径依赖意味着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任何体制和行为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社会环境,沿着既定的路径,体制和行为的改变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不断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无效或低效的状态,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它告诉我们,要想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不发生,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事实上,不仅仅是个人成就,其他方方面面同样也会遵循这种效应——人们会选择常光顾一些熟悉的店铺,会选择同样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会喜欢在同样的商品上长年付出同样的价钱……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直遵循对某种路径的依赖时,我们应当提醒自己,要随着条件和时间的变化进行必要调整。因为,当事物在某条固定的轨道上不停地运行时,恐怕效率已经降低,甚至消失了。若不及时地进行处理,路径依赖反而对经济生活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霍布森选择——有限条件下的“假选择”

【经济学释义】

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着有限的选择,无论你如何思考、评估与甄别,最终得到的还是一个选择,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与读者侃经济】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所有人买我的马或者租我的马,价格绝对便宜,并且你们可以随便挑选。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很多,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小的。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面临各式各样的选择,但很多不过是假选择,但我们经常被表面上众多的选择项弄昏了头,其实质是,摆在面前的只有一个选项或者根本没有选项。

对于个人决策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道理很简单,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一个企业家在挑选部门经理时,往往只局限于在自己的圈子里挑选人才,选来选去,再怎么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挑选,很容易出现“霍布森选择”的局面,甚至出现“矮子里拔将军”的惨淡状况。“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毫无疑问,只有一种备选方案就无所谓择优,没有了择优,决策也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霍布森选择”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虽然从理论上说你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选择,但因某些限制的存在,减少了你选择的范围,事实上只提供了唯一的选择项。上世纪著名的汽车商亨利·福特曾经说:“你可以订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订什么颜色的汽车都可以,但是我生产出来的汽车只有黑色的。”固执的福特再一次践行了“霍布斯选择”。

生活中,我们也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陷阱,我们经常听到“自由选择”,实际上,这种自由总是或多或少受到限制和约束,这使得选择的范围大大缩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自由”的大学生来说,他毕业后可以工作,可以攻读研究生,可以出国留学,甚至可以成为自由职业者。但是,真实的选择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囊中羞涩,出国留学的选择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因为英语基础差,英语四级还没有过,这无疑又使读研成为了弃选项;因为家里强烈反对他做自由职业者,于是必须得放弃这种选择……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给选择套上的枷锁,因此他必须在毕业后找寻一份正式的工作。

在商业竞争不发达的社会,“霍布斯选择”很多见,比如多年前中国人单调的服装样式,几年前昂贵的电话初装费,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这种烦恼让每个人头疼,这毕竟不是我们个人所能改变的。现代商品经济下,生产资料日益丰富,走进超市面对各种品牌的同类商品往往会使人有点无从下手,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哪个,很担心自己的选择会选中了质量差的产品。谁能保证自己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呢?而如果只有一种商品可供选择,人们对该商品的认知已经很清晰,不再有这些担心,人们至少可以选择买或不买。此外,如果只有一种选择,也可节省选择的机会成本。由此看来,“霍布斯选择”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多的选择机会总是令人身心愉悦。因此,我们理应利用自己的智慧之眼,洞悉所谓的霍布森选择,为自己创造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道德风险——找到最值得信赖的人

【经济学释义】

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但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

【与读者侃经济】

在以分工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委托代理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以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可能出现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有个传说。天帝交给猫一个任务,让它挑选12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条件是它可以在12生肖中位列第一。猫因为要忙于自己的事情,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它认为的能力最强、最可信赖的老鼠。老鼠将属于猫的第一把交椅留了下来,然后认真履行职责。由于动物们都想被选中,所以对老鼠行贿,老鼠把握不住自己,将这些动物一一拉进来。当它发现11个座位都已经排定时,自己还没有地方,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留给猫的第一把交椅自己坐了。这也就是猫要抓老鼠的原因。

猫委托老鼠办事,这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而老鼠在接受委托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最终给委托人带来损失。

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

保险就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基于理性人假设,个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为任何预防性措施的采取都有代价,同时保险公司承担了保险的全部风险,所以理性的投保人不会在预防措施上投资,这样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了损失。更为极端的是个人会促使损失的发生,从而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保险公司预测投保人投保后的这种行为,就会要求投保人交纳更多的保险金,这样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投保人相对采取预防措施下的收益也会降低。此外,保险公司为了激励投保人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采用设置免赔额,并且要求投保者也承担一定比例的损失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利益,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