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2012:那些被证实了的预言
584300000014

第14章 宣扬唯心主义 (1)

或许,真理论者会义正词严地出面指责:这完全是在宣扬唯心主义,宣传迷信,制造人类恐慌。但是,事实上呢?唯物?辩证?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他们才是世间真正的本原。科学?我们现在了解的所谓“科学”,充其量只是科学的冰山一角。那,真正冰山的“科学”他又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的我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必须要发展,要一步步地才能对他有了解?还有所谓的“灵感”,所谓的“悟性”,所谓的“思维”。为什么我们具有抽象的“思维”?为什么有了思维就可以思考?而灵感,他又来自哪里呢?怎么会突然就出现呢?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问号,只是没有一个明确答案充当句号来阻止问题的继续。此外,还有一种认为《易经》是孔子所写的说法。这种说法列举的证据,除了拿出《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之外,还提出《易经》顺利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幸存下来。

几千年来被我们尊为“圣人”的孔子,怎么又和《易经》产生了瓜葛?难道,《易经》真的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否则,为什么人们对他的作者进行考证时,总是一致性地指向那些圣人?指向圣人也就罢了,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传说中的作者伏羲、神农,周文王,孔子,他们身上存在有一些共同点,这更让人对《易经》的来源有点百思不得其解。首先,所有提名的作者,都是传说中人类或者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伏羲是人类始祖,神农编织了人类生活,周文王是古代初始的贤明帝王,孔子则被中国历史尊为“圣人“。其次,他们都是解答人类来自哪里,人类文明如何来等问题的关键人物。伏羲帮助解答了人类的起源问题;神农解释了人类为什么会有如今这种生活方式;周文王诠释了人类生存的社会应该怎么样;而孔子,则告诉今天的人们关于智慧与文明。再次,他们都是传说中被神化的人物。在他们的头上,顶着属于“神“才有的炫丽光环。在传说中,他们无所不能,不所不知,不仅创造了人类的躯体,还创造着人类的灵魂。不可否认,对这些圣人著作《易经》的传说,我们还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来予以证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和他们有关联的《易经》,绝对不只是一本普通的占卜书。

并且目前,关于奇书《易经》的来源,有几点已经确定下来。那就是,传说中的作者伏羲的确是首个画卦的人,而贤明君主周文王的确作了《易经》的卦辞,周文王的儿子周公作了《易经》的爻辞,孔子则创作了其中的十翼。所以,不论《易经》的作者是谁,我们只从这些定论中的人物作者,也能感受到这本书厚重的真理与智慧并存性。《易经》——国内外广泛运用的一本书《易经》,自从问世以来,关注他的人就蜂拥而至、纷至沓来。这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说:读诗,可以陶冶情操;读史,能沉淀文化;读小说,了解人生百态。那么,读属于“群经之首“的《易经》,答案就成了:探索研究宇宙的奥秘。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政治家研究他,军事家分析他,医学家专注他,经济家探索他,文学家深入他,甚至小到生活中的巫蛊占卜,吃喝住行,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都得取自于他。他是里面有山?有水?有血?有肉?还是有策略?有谋划?有灵药?有财富?恐怕,古人曾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指代他。《易经》,如同先知一般。凭着博大的智慧,被人们用敬仰而虔诚的心高高捧在头顶,并耐心地等待着世人向他求索答案。

《易经》——随时代而发展《易经》,作为一本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奇书,他的发展当然也与众不同。所谓“发展”,就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而《易经》的发展,简直就是对这个定义的形象解释。有学者研究认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衍生出来的,四象演八卦,八八就生成了六十四卦。这种说法同我们常说的伏羲八卦吻合,也叫先天八卦。而另一种说法,认为六十四卦是从周文王的乾坤学说中演绎而来的。周文王说天是乾,地是坤,八卦中的其余六卦是天地的子女。不论这两种学说,哪个更准确,有一点很明确:《易经》的内容是一个从易到难的演变过程。这从他的结构中也可见一斑。《易经》第一卦从乾入手,也就是天,紧接着是对应的坤(地)卦。然后再衍生到后来的世间万物,人间各种活动,一步步地将内容增难,加深。再有,《易经》的发展表现在《易》学的研究上。易学,也就是研究《易经》的学问。他试图通过对《易经》这本奇书的研究,来探求找到宇宙万物的变易规律。所以,自古到今,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从未断过对《易经》的探究。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些系统地阐释《易经》经文的文字。

人们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经过组合,就成了奠定易学基础的《易传》。而这种形式,基本上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风格。象《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按照中国传统的文化发展模式,《易经》如此经典的书籍,一定会不断地被学习、研究、发展、运用。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假设。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了研究的行列中。而随着研究队伍的越来越庞大,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风格与流派。有古易、汉易、魏晋易、唐易、宋易、清易、现代易等不同阶段易,也有京氏易、王弼易、程颐易、朱熹易、船山易等不同风格易,还有象数易、义理易等不同流派易。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这么多的研究流派、研究风格中,人们就各取所需,各得所取。也就因此将《易经》由“1”发展到无穷,充分展示了《易经》作为源头活水的“母“性。

儒家从中看到了“仁“,道家从中看到了“道”;帝王从中看到了“治”,政客从中看到了“策”;而到了军事家的眼中,《易经》里面则布满了阵法与战略;轮到医学家来研究,他看到的是“阴阳”,脉象,相生相克;再等到经济学家一翻这本书,他却看见了曲曲折折的经济走势曲线……是他太玄妙,还是他太精深?为何人们都这么相信他,还广泛应用里面的卦象、言论?这本薄薄的书,囊括的东西太多。他集中国古代天理、命理、圣理、数理、哲理、心理、文理于一体,对哲学、数学、史学、美学、逻辑学、经济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文艺学等都有研究。严格地来说,《易经》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他解释了宇宙普遍规律,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都有指导意义。所以,历史名人几乎和这本书息息相关。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特别喜好研究《易经》,甚至出现了“韦编三绝”(勤于读书到连接竹简的绳子都断了很多次)。即使是这样,孔子还感叹“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并且曾经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