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2012:那些被证实了的预言
584300000016

第16章 玄乎又玄

这,怎么会如此惊人的巧合?两本同是被称为经典的书,两本同是谈到阴阳的书,两本同是古时流传下来的书,两本同是无法考证作者与著书年代的书…这么多的相似之处?难道,真的有所谓的“上天的指引”?不论答案肯定与否,《内经》和《易经》的确都涉及到了很多相似的思想。“阴阳”这个说法虽然没有在《易经》中有直接的论述,但是思想却已经牢牢地包含在了《易经》中,甚至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在《易经》符号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附图)是两个性质相反的东西。《易经》认为,正是这两种宇宙间最基本的对立力量相互作用,才产生了整个宇宙和人类社会。并且,在卦象中,《易经》采用阴阳爻的不同组合构成八卦图形,再衍生出六十四卦。从这里,我们都能看见蕴含其中的阴阳思想。《易经》还明确提出关于阴阳的思想。既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又说“阴阳不测之为神”。大义就是指出:人类生活的这个宇宙,是由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所产生出的奇妙作用而成的结果。《黄帝内经》更是在《易经》的基础上,对阴阳思想加以发挥。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表述阴阳的话。“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大意就是说:阴阳是天地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他驱动着宇宙之间所有物体的产生,发展、壮大、鼎盛、衰亡,所以他是天道、是父母,是本始。因此,结论就是:两本奇书《黄帝内经》和《易经》都认为,阴阳是普遍存在于世间万物之间的规律,世间事物的变化都是由于阴阳的对立统一作用而成的。并且,《黄帝内经》在发展阴阳思想时,还更胜一筹。《内经》将《易经》中应用于自然哲学领域的阴阳概念,推广到了医学范畴,提出了三阴三阳理论。而这,对于中医学上的把脉诊断有相当的指导意义。这里,不禁又让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何《内经》和《易经》两本经典,都不约而同地将世界的根本指向了阴阳?到底是谁,给予了他们如此相似的思想?除了阴阳,《黄帝内经》受到《易经》巨大的影响,还表现在“变易”这个思想上。

《易经》,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中心的思想讲的就是“变”“易”。所以,在《易经》看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生生不息,变化不止的。当然,《内经》也同意这样的观点,并且还进一步认为:所谓的整个自然界处于永无止尽的运动之中,在医学上就表现为“气化”(气化,也就是指气体的活动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出了一套气化学说。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气化谈自然界:“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再进一步,从医学谈论气化“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处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从这些,又可以看出相当重要的一点。《易经》是用爻、卦来将世界简化并作模拟,《内经》本质上,也是对世界,对人体机能组织的一种简化模型。虽然,模拟的系统较现实来讲,都比较粗糙,但是《内经》确实能较准确地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对人体科学来讲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古人,究竟有怎样的智慧呢?他们怎么就知道用模型来准确地模拟世界呢?不朽的中医药经典《黄帝内经》还深受《易经》关于时间,空间,中正思维的影响。《易经》以“易”为中心,强调变。相应地,他就会重视一切和变有关系的因素,比如:时间,空间等。而《内经》在人体科学研究上也选择了发挥这些思想。《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具有“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规律。并且认为人体肺腑的功能也会随着季节的不停变化而发生衰旺更替。《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针对这种机体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现象,《黄帝内经》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又提倡“取之以时”“治之无后其时”。并确立了用药的具体治疗原则“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从这些具体的对比、分析、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易经》思想深深地影响着《黄帝内经》。而作为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在中医历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元老”地位,对中国古今的中医药学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易经》为什么会被称为是中华文化的根,为什么会享受“群经之首”的殊荣。由此可见一斑。虚虚实实,星罗棋布——《易经》用卦图布阵《易经》为何会被历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研究利用?答案就在于,易经中玄妙多变的卦图、丰富复杂的爻象,给军事、政治提供了思想的土壤与养分。古人解读《易经》,已经懂得不仅可以从他玄妙得近乎迷信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深层的逻辑角度剖析。因此,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研究《易经》的时候,都从多元、并列、发散式的思维入手,分析他的卦画、研究他的数字,从而得出了一套套卓越的军事理论,政治思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军事家孙膑,曾经因为师弟庞涓的过分嫉妒而失去双脚。但他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终于在后来演绎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佳话。或许,有人会认为孙膑和《易经》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这里面关系很微妙。孙膑的师傅,相传是得道成仙的纵横家鼻祖、奇人鬼谷子。而全才鬼谷子,除了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外,还兼具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孙膑从师傅这里,对阴阳、神算之类的纵横术有所继承。

巧合的是,同是集研究阴阳,卦象占卜于一体的《易经》,在六十四卦当中,有两个分别叫做“剥”“复”的卦。剥卦显示出天地不交、阴阳不同的卦象,暗示着矛盾对立的双方矛盾激化,不利于做事。复卦显示出天地相交、阴阳相通的卦象,暗示着矛盾对立的双方和谐交流,做事大吉。这组卦合到一起,预示着:逆境达到极点的时候,就会想顺境转换。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就暗示处于前路漫漫、危机四伏环境中的人,不要气馁、妥协,只要你保持冷静的头脑,努力寻找转机,你一定会在胜算几率微乎其微的条件下获胜。而这,和孙膑以后的人生发展,竟然不谋而合。中国古典军事文化的璀璨瑰宝——《孙子兵法》,向来被誉为是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而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将他和《易经》比较着研究。在他们看来,这两本书具有相当的类通之处。《易经》用阴阳为思想,以变化为中心,衍生出了六十四卦。那些卦与卦之间表面看起来是独立的,但实际上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易经》就用这区区六十四卦来浓缩、解释了世间的一切。

而《孙子兵法》以“计谋”作为是全书的中心,衍生出了不同的战略战术。那些战略战术之间表面看起来也是独立无关,但实际上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且,《孙子兵法》也同样用简单的模型来演示了实际中复杂的军事结构。另一方面,《易经》被称为是中华文化的根。古往今来,各行各业的人们蜂拥而至,聚集在他的周围,期望能从中找到他们寻求的答案。而《孙子兵法》,由于也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辩证的逻辑,论说深入浅出,思想光辉灿烂,所以,多学科、多领域对他的研究局面也已经展开。他们都共同吸引着经济学、预测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物理学、中医学等学科门类,从不同角度,不同着眼点展开对他们的研究。另外,另一部军事学名著——《三十六计》,也被认为是深受《易经》影响下编著的。这,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呢——《易经》里面简单罗列的八卦爻象,为何能对复杂的军事领域产生如此大影响?其实,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正如构成复杂数理的阿拉伯数字1.2.3…..9九位数字一样。他们虽然弱小、简单,但可以变换无穷,无尽组合。

所以,对于复杂的军事领域来讲,只有熟悉了解《易经》更深层次内容的人,才能看到《易经》简单六十四卦背后的涵义,进而将其运用在军事中取胜。所幸,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位。诸葛亮,这个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可谓出尽了对战争运筹帷幄的风头。因为他的镇定,因为他的足智多谋,因为他的神机妙算,他甚至被神化,被赋予了非凡人的色彩。特别是“草船借箭”那一回,他巧借“东风”,更让人误以为他是个能呼风唤雨的奇人。其实,诸葛亮并不能“呼风唤雨”。他能在赤壁之战中,巧借东风火烧曹军,靠的只是对于《易经》中十二辟卦的研究、学习。《易经》中有十二辟卦之说(附图)。辟是开辟的意思,就是指在原来没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辟卦是指根据乾、坤两卦开辟发展而来的卦。他又依据中国大陆中原划分节气的标准,分为十二消息卦,用来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份。其中,坤卦代表十月,是立冬的小雪节气。他属于全阴的卦象。按照《易经》的说法,此时天地之间的放射能,都已经被全部吸收,存于大地。但是根据否极泰来的理论,阴到极致就会产生出阳。所以十月立冬之后,肯定会有一两天是小阳春的天气,风向会向东南转。

诸葛亮正是了解了《易经》当中这个关于气象的原理,才会根据气象推算出,在一两日之内必然会刮起一阵东南风。因此,他故弄玄虚,镇静地筑坛祭风,终于等到了推算出的大风,大破曹军。这里,说两句题外话。据说,曹操在赤壁大战中吃了败仗之后,开始闭门研读《易经》。当他在读到《易经》蛊卦“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以及立冬的时候,突然领悟了诸葛亮玄妙的东南风门道,于是哈哈大笑。当然,《易经》对于军事上的指导与影响并不仅限于列举出来的这几个小例子,他在军事的其他方面还有相当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选择攻击对象时,《易经》指出“女壮,勿用取女。”意思就是说,尽量避重就轻,量力而行。在选择出征时间上,《易经》认为“有攸往,夙,吉。”大意就是要尽早行动。并且对最佳时间上这样指导“鼎黄耳、金铉”,“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也就是在自己做好了准备,而敌方却受到内外夹攻,正值困顿的时候。并且认为这个时间应该是随敌情变化而变化的。在选择作战地形时,他指导“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大力宣扬广阔的地形条件对作战十分有利。并且根据地形,又提出了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例如:迷路时应该原路返回;军队扎营筑寨应该选择在平坦的地方;军队作战最好选择丘陵和高山的复杂性以及隐蔽性来消灭敌人等。在统帅兵士上,《易经》强调“需于血,出自穴”,“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也就是认为士气是军队的精神所在。俗话说,士气旺盛,战无不胜,士气低落,无战不败。所以作战时,一定要鼓舞士气,而在军队士气低落的时候,应该选择休息整顿。在规范军队上,他提出必须加强纪律性。“童牛之牿,元吉”,“师出以律,否臧凶”都是在讲这个道理。但是《易经》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强调适度,反对过犹不及。

“咸临,贞吉”“甘临,无攸利”就是保证军纪制定上的适度原则。在战争中的君臣关系,《易经》提出一个根本原则——将忠君。“武人为于大君”要求将士一定要绝对地服从国君。而对于国君,《易经》说“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大意就是,作战中,虽然敌人的城池易经被攻破,但是自己的军队却没有进一步的破城而入,这就是因为君王干涩将士作战的原因。所以,他提出了君臣在作战时,一定要忠心和信任相行。《易经》尽管只有八八六十四卦,却蕴含了自然界间万物的许多重要思想。无怪乎,历代帝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商人、天文学家等都要努力研究这本书。看来,《易经》真的是玄乎又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