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公司是最好的学校
606300000012

第12章 距离近:是法宝也是毒药 (2)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同样是学习,效果是不同的。

在职场中无目的地前进,哪怕你觉得自己是在“学习”、在“成长”,实际上只是浪费时间而已。这也是很多职场人感觉自己越努力,越失败的原因。

有人热衷于考证,盲目的相信考证和考研,希望借助证书增加自己在职场的砝码。这种人是因为内心目标缺失,典型的解释是艺多不压身,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考个证,以备不时之需,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用上。还盲目以为人和人的竞争体现在各种职业认证的“血拼”战场上。

公司需要的是证吗?当然不是,有些招聘人员说:“很多人拿不出像样的履历,只有几张无关痛痒的资格证书。说实话,现在要考证只要拿钱就行,这谁都知道,很多证书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其实,“证”能不能代表“艺”实在不好说。况且,每获得一个证书都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一定数量的金钱,如果所获得的证书本身无助于你职业目标的实现,岂不是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浪费?把这些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最有助于你职业发展的领域才会产生更高的收益。

开个玩笑:如果有人应聘市场经理,在证书一栏填写自己有厨师证,那么你觉得这个证是加分还是减分呢?

比如,有人来公司面试,谈完后感觉不是太合适,他竟然说看看公司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职位,这更加暴露了目的不清晰。想想看,你喜欢一个女孩儿,女孩儿说我们可能不是太合适,不过我有个朋友挺不错的,给你介绍一下吧,你说好的,我试一下吧,那后果是可想而知了。

对于考证来说,只有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却越读越穷、越考越穷,所获得的薪酬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如果把考证和考研比作投资的话,投资收益率不高,没有获得和投资相匹配的回报。也就如同故事中讲的那样:绕了一圈,最终却是回到了原点。

大多数人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尤其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工作变成了熟练工种,就觉得很乏味,甚至质疑自己入错了行,如果不是迫于生计的压力,早就不干了。总之他们觉得工作不开心,是一种痛苦。

当一个人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的时候,就不可能为了有效地开展工作而进行有效的学习。究竟应该怎么学习呢?从择业开始说起,很多人大学毕业后,随着生活的惯性去安排职业,包括不少很优秀的人。家人说外企好就去外企,同学们都说读MBA不错,自己就去读MBA。

你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就往往什么也得不到,或者得到了才发现那并不是你想要的。俞敏洪曾经说过:“你要有一个自己的计划,最起码要知道你未来三年内要干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你不知道,就意味着你的生活失去了目标,因为假如你不知道自己三年后要干什么,你就不会知道今年要干什么,不知道这个月要干什么,也就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在为自己设定目标的同时,要计划一下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行性。比如说你的目标是申请哈佛大学,你现在就要想一想,去哈佛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你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如果你自己不具备这个条件,你今后应该怎么去做,这样才能每天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努力方向。”

这就是学习的目的性,如果你以前只是盲目地学习,那么现在请考虑,确认你的职业目标,制订实施计划,然后每天依此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没有相对明确的职业目标,就不知道从什么方面着手:是学习英语还是学习财务?是考个证书还是要去读研?是参加管理培训还是强化自己的行业经验?

有了明确的目标,会让你集中精力,不干或者少干和目标无关的事情。此时,学什么就变得简单,就是看所学的东西对实现你的目标有没有帮助。

如果一个销售人员想结束无目的的学习,想做好规划,那么他应该怎么作计划呢?

应该结合工作目的,作一个合理的推断。

例如,他今年想赚10万元,那么就必须要有约300万的销售额(在公司佣金是3%的情况下)。

300万的销售额根据二八黄金法则必须要有1 300万元的有效信息量。

1 300万元的信息量根据二八黄金法则起码要从5 000万元的一般信息筛选出来的。

5 000万元的信息根据二八黄金法则一个客户平均100万元的话,最少跑50个有效客户。

50个有效客户根据二八黄金法则最少要拜访200个普通客户从中筛选而来。

再细着往下推理,他起码每天要拜访2~3个客户才能确保赚到10万元。

这就能战胜所有虚妄的想象和暂时的迷茫。

抢风头:抓块木板当作船

错误总是在想不到的地方绊人一跤!

对于抢风头这件事来说,就更加微妙,尤其是和领导之间。领导容许员工在一定空间中犯错,叫做宽容,而员工要是张扬起来,好大喜功、功高盖主的情绪弄得路人皆知,无疑是“犯了大忌”。

年轻人认为自己到公司就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搞政治,可惜这种想法往往会变成一种职业理想主义。虽然许多人都深恶公司政治,但是作为一种公司的附属物,可以厌恶、蔑视它,却无法回避它。

在职场经常会碰到和领导一起处理一件事情,一定要保持清醒: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切忌顺竿爬。那什么是该说的,什么是不该说的呢?把握一条:任何时候都不要当着领导在很多人面前表现自己,特别不能在众人面前抢领导的风头。在公共场合中,在领导面前表现得愚钝一点才是聪明之举。只有你的愚钝才能显出领导的聪明。

迟杰瑞是公司的一名“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由于人很聪明,工作又卖力气,很受领导的赏识。他也很自信,自我感觉相当好。不过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很受打击。

公司有一个项目的设计方案,主任建议把公司里几个搞专业的人一块儿叫来议议。总经理欣然同意,主任带着他们到了总经理办公室。

人到齐后,总经理指着几个图板开门见山地问:“设计单位搞了三个方案,你们看哪个更好?”

主任听了总经理的询问,没有马上说话,而是往那几块儿图板前凑了凑,很认真地看了又看,似乎正在投入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总经理见主任正在沉思,就把目光投向迟杰瑞,意思好像在说:“你觉得呢?年轻人?”迟杰瑞感觉自己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又恰巧最近一段时间他在这类型项目的方案上做了不少功课,有很多好想法,于是想趁这个绝好的机会在总经理、主任及同事面前表现一下。

迟杰瑞清了清嗓子,问总经理:“我可以说一下自己的意见吗?”

总经理非常和蔼地说:“说吧,让我们听听你的想法。”

迟杰瑞马上把三个方案的优劣作了详细比较,又对其中一个自己认为比较中意的方案进行了重点讲解。他的见解是相当专业的,语言表达得也非常精彩。所以迟杰瑞说完以后,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神色,得意地看着总经理和主任,等待着他们的夸奖。

令他没想到的是,整个气氛都是安静的,他不知道自己哪句话说错了,有些不知所措,只好尴尬地站在那里,等待其他人发言打破僵局。但等了足足五分钟,只等来总经理一句:“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以后再研究。”

迟杰瑞跟着主任出了办公室。他刚想问究竟,主任却先开了口。主任很不高兴地冲着他说:“你是不是昏了头,说这么多干吗?”

迟杰瑞更是郁闷了,带着委屈的口气反问:“主任,怎么啦?我说错什么了吗?”

“你要是说错倒好了。”主任又说了一句让迟杰瑞莫名其妙的话。

“主任,到底怎么啦?”迟杰瑞的心里开始打鼓。

离总经理办公室的位置已经很远了,主任终于怒气冲冲地说:“你今天怎么这么抽风,为了出风头,就这么不分场合,你觉得经理傻是不是?他看不出好坏?经理心里早有决定了,叫咱们去,只不过是让咱们当个听众,作个见证。最后拍板定案的话,得让领导说。你倒好,把领导本来用来最后总结陈词的话都抢了,你还让领导怎么表态?让领导重复你的话,拾你的牙慧?”

迟杰瑞一听,吃惊不小,说:“是经理主动征求咱们意见的?他要是不想让咱们说,叫咱们去干吗?”

主任更加没好气地说:“经理的问话,看似是征求意见,其实只不过是自己说话的一种过渡。比如刚才的这件事,我想总经理是作了充分准备的。他不是因为自己没主意而征求咱们的意见,而只是想让自己在发表重要意见的时候有更多的听众。你倒好,让领导成了听众了,他能高兴?”

所以领导在前的时候,自己一定不要太张狂,以至于让领导最后总结黯然失色,这样无意中弄巧成拙,就犯了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