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公司是最好的学校
606300000021

第21章 无节奏:慢而不赢

如果工作节奏这个词让人听起来有些陌生,我们可以这样去想象:

一个工作多年的厨师,你看他做那么多道菜,却从容不迫。你可以待在他的身后,看看他利落的动作,每一个翻炒、每一份食材与热油所激荡的声响、每一种佐料分量的拿捏,就像是行云流水般的招式,美得像完成一种创造。

可是对于不会做饭的人来说就麻烦了,光是配料的准备就可能会丢三落四。炒菜的时候一边看着火,一边看着食谱上的指示,常常忘了放糖、或盐和味精。做好后,装盘又出问题:一盘菜只剩下一半,另一半已经洒在锅外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技艺纯熟的厨师已经掌握了节奏感,练习成做饭的一种旋律、一种顺畅的步调。不会做饭的人仅仅是知道步骤而已,谈不上节奏,所以离真正的“厨艺”还差得远。

职场上,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很清楚的节奏,能把工作控制得恰到好处。慢有慢的道理,快有快的道理,最大化地实现工作的价值。

和同事一起完成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快,至少不要让同事来等你。

生活中,如果你做事拖沓,只是得到朋友的几句半开玩笑的抱怨,在工作上很可能导致你的潜在的合作伙伴丢失。

一项独立的工作,就像一次考试,如果你比别人做得慢,别人可以先交卷,到时间了你做不完自己承受扣分。

而合作的工作如同是一场没有人能单独做完的考试,所有的人都分配做一张试卷的不同部分,有的人分到的是词语填空,有的人做的是选择题,有的人做的是问答题……然后大家做完了相互抄。这样,所有人都做完了。

如果大家都把各自的部分做完了,而你却没有做完,那么做得快的人会开始做你的那部分题目,然后也是相互抄。慢慢地,大家会发现你的工作完全可以由别人来代替,整个团队中可以不需要你。这个时候,没有人从你这里得到试卷的答案,也没有人会给你他们的答案。对他们而言,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如果因为拖延,给同事造成麻烦,会引发直接矛盾。

从事设计工作的董逸凯,是个非常追求认真的员工,他因为过于追求完美,成为圈内知名的“慢半拍”。

董逸凯做设计总想做得十全十美,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如果发现不妥也会全盘重做。后来想法太多,行动根本跟不上,结果时间就一点点地拖下来了。到最后,往往发现一件工作会比预期拖延了很长的时间。

他刚开始做设计的时候,同事和领导还是很赏识他对工作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但有一次,他的这种行为引发了众怒。

一个大客户突然要求“晚上之前必须交设计图”,大家于是全面提速,加快进度。没想到董逸凯还是保持以往的风格,不紧不慢地在做事。到最后,同事都等着他完稿,大家陪着他加班,个个满脸的不情愿。

虽然最后还是完成了任务,但大家议论董逸凯的时候,再也不是“严谨认真”了,而是“做事太不分重点了,不能适应团队的节奏”。

董逸凯听到这样的议论,心里很委屈,他觉得精益求精是对的,他自认为“一切为了工作”。

然而你不是一个人在工作!与团队的默契配合是很重要的,而且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会发现,董逸凯看似对工作负责,实际上却在工作中埋下了很多隐患,他不应该在动手后,花很多时间去修改,而应该想好了再动手,才能提高效率。

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容不得你总是重复返工。又或者,当你在折腾如何修改的时候,你的领导已经看不下去,替你作决定了。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么这将是一个无比危险的信号,意味着你的工作不但早已远离完美,还出了严重的节奏问题。

慢而不赢,常常是因为我们只是在机械卖力地工作,却没有带着大脑一起工作。

王滨涛找到一份自觉不错的工作:在进出口贸易公司拟写投标书。这份工作的内容很丰富:要跟不同厂商打交道,用英文与外商沟通,还要学会对商品定价……他觉得做这份工作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因此干活非常卖力,加班也毫无怨言。

但一年多之后,在公司业绩不好、需要裁员的时候,王滨涛成了第一批被裁员的职工。他对这种行为非常不理解,自己这么努力地工作,为什么没有得到认可?为什么自己会被裁员呢?

刚被“炒”时,他想不通,后来他找到同事叙旧,才知道领导对自己一直不满意。领导说他办事效率太低了,除了低头蛮干,从来不抬头想一想正确的方法,导致事情做得又慢、成功率又低。他做的标书中标率不高,往往是找不到更物美价廉的厂商,或者对商品的定价过高。每次投标失败,都跟对手差了一点点。

可怕的是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节奏有问题,而总是感觉自己付出的劳动非常多,已经做得很尽力了。就这样,同样的错犯了好多次,也难怪领导认定他是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

人在职场,要懂得常常思考,思考自己的工作节奏是否出错,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也要看下自己还有哪方面的能力需要弥补。

法国一家汽车制造公司的老板,在对众多应聘者进行面试时,只问了同一个问题:以往的工作中你犯过多少次错误?

在获悉大多数应聘者都是一贯正确时,他却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一个犯过多次错误的“倒霉蛋”。理由很简单:“我不要20年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我需要的人才,是他犯过无数次错误,但每次都能及时吸取教训、立即改正。”

可见这家公司注重职员在过去工作中犯错误的经历,不但优先录用那些曾经有过犯错经历的新人,而且还经常鼓励职员在工作中犯错误。

有些公司,他们在员工中极力提倡敢于失败的创业精神,对员工充分授权。甚至还有一些公司,提出了更为决绝的用人原则:如果经营管理人员在1年内不犯“合理的错误”,将要卷铺盖走人。

这些案例中的潜台词就是:你要多思考,你可以犯错,当然你要在磕磕碰碰中吃一堑、长一智,而不是反复栽在同一个坑里。

拖延工作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时候是因为恐惧。如果你想给心爱的女孩儿打电话约她出去吃饭,可能会担心出现以下情况:

1.她接到电话后礼貌地拒绝。

2.她直接挂了电话。

3.她根本就不接。

4.她会对自己冷嘲热讽。

5.她接了电话,说已经有男朋友。

种种的想象阻碍事情的发展,实际上,女孩儿就是女孩儿,她不是老虎。她更有可能答应你的邀请。

拖延是因为害怕这个事情可能发生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或应付。工作的时候需要一种起码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准备:不管下一步是什么状况,我都能把它引导到我需要的那条线上去。另外,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时间,如果不知道,就赶快求助,或想办法,苦恼和忧虑会给你更多的压力,也会把剩下的时间蚕食殆尽。

说做就做,一直是很好的习惯。

想做到这一点,第一要改变想法。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对时间行为学的研究发现,有两种对待时间的态度:一种是“这件工作必须完成,但它实在讨厌,所以我能拖便尽量拖”,另一种是“这不是件令人愉快的工作,但它必须完成,所以我得马上动手,好让自己能早些摆脱它”。

当你有了动机,迅速踏出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不要想立刻推翻自己的习惯,只需强迫自己现在就去做你所拖延的某件事。然后从明早开始,每天都从你的工作清单中选出最不想做的事情先做。

第二要作计划。把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写下来。这样,首先能让你随时都明确自己手头上的任务,不要轻信自己可以用脑子把每件事情都记住。而当你看到自己长长的单子时,也会产生紧迫感。

第三要有“不被干扰”的时间。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不被干扰”时间。假如你能有一个小时完全不受任何人干扰,关在自己的空间里思考或者工作,这一个小时可以抵过你一天的工作效率,甚至有时候这一小时比你三天工作的效率还要高。

最后要严格规定完成期限。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做某项工作,你就会花一天的时间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做这项工作,你就会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时内做完它。

不想改变,只敢抱怨

工作中值得抱怨的事情太多了:薪水少了,活多了;被客户无理的态度逼烦了;领导安排的任务辛辛苦苦做了不但没被表扬,反而被批评了一番;某同事背后说自己形象不佳;客户背后给你起了难听的外号;本来好心帮同事个忙,却一不小心帮了倒忙……一堆又一堆,烦恼数不完呢!你不说出来,无人替你出头,你说出来,遭人笑话还不解决问题。

在职场中,完全没有抱怨,“没有任何借口”,不是真实的生活。毕竟我们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小张是公司里很讨大家喜欢的一个男孩儿,计算机用得很熟练,待人接物也很得体,脑袋又清晰,平日大家都喜欢和他坐在一起聊天。大家都会聊到新来的张主管总是乱支使人的事情,互相交换被欺压的心情。倾吐结束之后总是觉得通体舒畅,快活得不得了。

小张也常常被这位主管支使,他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很排斥这种行为。但是小张有一项本事,张主管交办的事情,他完成得一丝不苟,也不会当着面给张主管难堪,他总是说给他一个面子。

这样的态度,不知不觉也影响了其他同事。每次他们感觉想抱怨、骂人的时候,就给自己打气,当作给张主管一个面子。长久下来,员工感觉自己的气度越来越宽了,张主管也熟悉了整套业务,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作事务,不再把大家支使得到处转了。

整天抱怨企业福利不好、领导太苛刻等,不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如果对企业不满意,要么离开它,要么去适应或者改进。

如果一个人的抱怨是他对工作的态度,三年后你再回去看他,他可能还在原公司抱怨,而没有抱怨的那些人已经在公司有了不错的发展。

不要让抱怨形成习惯,不要让抱怨成为主旋律。几个喜欢抱怨的人走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完声讨大会,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词都成了安慰自己的借口, 这不是一个有积极心态的人的做法。

看看我们社会的中坚力量,例如马云,他曾坦言正是因为不抱怨,才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是的,如果要给抱怨找借口,太多不公平的现象了,太多需要我们抱怨的东西了。但那些成功的人很少抱怨,他们只是想着该做点什么,他们用成功证明了——机会往往来自于不合理。

在职场中,遇事就抱怨,也会影响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需要保持高度理性的工作场合,你若是总抱怨,同事见你都要绕道走。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两个部落的人住在一个大峡谷的两端,他们想架一座桥,把两个部落连接起来,可是峡谷两端的距离太长了,两边的山崖又高又陡,没人能爬得上去,要想在这样的地方架一座桥简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这时,其中一个部落里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一根细绳系到箭上,并且在箭头上绑了一张纸条,然后把这支箭射到了对面山崖上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好让对面部落的村民容易发现它。

对面的村民真的发现了这支箭,他们打开绑在箭上的纸条,上面写着:“把这箭上的细线系到一根绳上,我们会把它拉回来。”

这样,第一次他们拉回一根细绳,之后是一根粗绳,再之后是一根比较重的绳子、更重的绳子……到最后,他们终于有了造桥需要的缆绳,可以在上面架桥了。两个部落最终被连接了起来。

“往回拉”代表我们看到的和别人所做的,“拉过去”代表对方眼里我们所做的和所想的。这样来回几次,相互影响的活动就使我们头脑里一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加强了。然后根据对方的位置调整航线,我们不断地“再现”并作出反应。

这个过程非常自然,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这么做,其实也不受我们的控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在抱怨,却不知道为什么开始会有这样的情绪。

自己同自己的交流,会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会迅速繁衍,最终决定了我们同别人的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