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梅摇了摇头。总经理笑了笑接着说:“实际上,那天领头说事儿的人,就是我的小舅子,他是我派在销售部的‘奸细’。当时,只是想试探一下员工的心理状态,没想到就试出来了,可是有些人却在这场测试中被淘汰了。这部分人没有一个直接向公司反映过自己的问题,要知道,在外打工,不懂得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只会在背后搞小动作,这样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对于公司也是百害无一利。这里面除了你敢于对自己那个月的工资向我提出质疑外,再没有人向我询问为什么少发了这几百元钱。就凭这一点,你做销售部经理,当之无愧。”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喜欢被人刺探。
这就要求在公司中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不要“自来熟”,以免让不熟的同事产生排斥的心理。
辛小琴是个开朗热情的女孩儿,有一次去公司其他部门办事,经过同事办公桌的时候看到了大家摆放着一些照片。她就很随意地靠过去,拿起一张,指着其中的男士问:“这是你的男朋友啊?”
那位同事一愣,把照片从她手里拿回去,很生疏地问她:“要干吗?”
辛小琴顿感尴尬。
同事之间的距离很微妙,有人自己感觉和对方已经熟悉得可以交谈私事,但可能对方并不那么认为。为了避免尴尬,像这样的敏感问题还是应该尽量回避。
第二,不要聊别人没有公开的事情。
一次,冰冰在MSN上和朋友聊些闲事,买了新衣服、吃了什么好吃的。中途她离开座位去复印文件,因为复印机离得不远,冰冰没有特别关掉电脑屏幕。等她回来的时候,发现因为疏忽没有关掉聊天窗口,想想应该也不会有人来看她电脑上的东西,于是就把这件事扔到脑后了。
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同事凑过来神秘兮兮地问:买了新衣服今天怎么不穿?冰冰的心里咯噔一下,就想到没有关电脑。虽然说这不是什么重要的信息资料,但被人窥探的感觉太糟糕了。现在冰冰常常觉得有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心里很不轻松。
第三,不要对别人的事追根问底。
同事之间熟悉了总会聊些休闲话题,平常琐事或者开开玩笑很少有人介意,但过分热情就会影响心情。
凯伦买了一个名牌包作为给自己的礼物,到了公司,就有一个好事的同事围上来很惊讶地叫:“哎哟,名牌包,多少钱啊?很贵吧?”
她这一叫又引来很多人围了过来,一边问“多少钱?真皮的吧?这什么牌子啊?”一边又说凯伦“真想得开,有钱”。
凯伦非常讨厌这种感觉,一边要应付同事,一边又要勉强摆出笑容。她真想大叫:“我花自己的钱给自己买东西,用得着你们管吗?”
不探听别人的事,不但不会陷入是非,还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好处。
想想看,有必要关心那么多别人的事情吗?
工作之外的闲话如“谁谁背景强大啦”、“谁谁跟领导走得近啦”、“谁谁看不上谁啦”……这些事情你知道后不但不能解决什么,反而平添一堆烦恼。
最好的做法是,别人在说这些的时候,除非是直接关系到自己,不然应该保持“不刻意的回避”。这种智慧的态度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某个同事背景厚,你知道了人家就背景变薄了?有的同事受领导重用,你有本事有胆量给他“穿小鞋”?知道了之后,最多也就是“感叹世道不公罢了”。越是这样你就越觉得这个工作“没干劲儿”,你就越消极,你就越不受领导待见,你就越要完蛋。
探听不该知道的事情,别扭都是自己找的,你最需要的是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你能掌控的地方去,低头干事,私下猛“充电”。越是那些探听别人如何如何的人就越是没有出息的人,他就是想把他的“嫉妒”分享给你,这样你也“嫉妒”了,然后你们两个就可以一起“嫉妒”,然后就没别的了,万一被发现,你也完了……
急功近利,争一时短长
职业发展是个长跑比赛,争一时之短长是职场人易犯的错误。
公司的长远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自然需要那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方向一致,能取得长远发展的员工。
如果一个员工总是陷入短期利益的争斗,是走不长且得不到重用的,很多公司把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作为考察员工能力的重要尺度。
要具备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就需要把心放平。
要善于倾听同事的意见,不争一时的小利。只有这样,你才能被同事认同,被领导任用和提拔。对任何一个领导而言,有才能却不能与大家合作,是最让他头痛的。即使这个人才华横溢,但不能与人为善,没有群众基础,也难委以重任。
高越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成绩优异,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非常高。参加工作短短的时间,就接到了公司委托的一项市场调查任务。能干的他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市场调查与分析,并根据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提出了振兴公司的新思路,写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书。
为此,高越深得总裁赏识,公司准备提拔他出任总裁秘书。
可是,几个中层领导和员工代表却对此提出了质疑。大家一致反映他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曾经和公司三个领导当众争执,无非是因为一些小事,就影响了公司和谐的氛围,如果照这样的性格发展下去,难以协调好企业内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会给公司造成损失。
最终,高越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被按在了原地。然而他并没意识到这一点,他恨公司没有伯乐,埋没人才,负气离开了公司。
把心放平,铆足劲儿,用智慧预测到自己三年后的样子。
大部分的公司引进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兴旺和发展,他们会根据你的业绩,为你选择合适的岗位和支付相应的薪水。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出色的工作业绩表明你的价值。
不要在刚刚取得第一次成绩的时候,马上要求加薪。因为那时虽然有好成绩,但是领导还搞不清楚你是偶尔一次超水平发挥,还是能力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人,已经到了水准线以上。
陈彬迪参加工作后深得总经理好感。四个月后,总经理想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便让他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职务。他想机会终于来了,便跑到总经理那里,吞吞吐吐地要求加薪。结果,总经理重新把他调回基层,他既没有如愿加薪,又丧失了宝贵的升职机会。陈彬迪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
后来,总经理在一次开会的时候,提起了这件事,说:“我本想培养他一下,可他没等干出什么业绩就先要求加薪!当时,我真想对他说,商务谈判、社交应酬你精通吗?你为什么不考虑自己能否胜任这个职务再提要求……”
职场人若想在职场乘风破浪,一定要做到心远、志高,用一流的业绩表明你的身价,然后才能谈得上优厚的待遇。急功近利只会坏事。
五年前,张德君刚从大学毕业,在一家单位的电工组见习。
他常给单位的办公室修理电灯。张德君修灯和别人不一样,每次修完灯,还顺手把其他电器的一些小毛病一并修好。当时,科长看到了就说:“这个孩子干活踏实。”
没过多少天,张德君和楼里大大小小的干部都混熟了,谈起他,大家都交口称赞。两年后,张德君所在科室的科长要退休,科长推荐他当代理科长。
当时的单位环境还是比较复杂的,推荐后备干部,谁也不能一个人说了算,需要一定的组织考察程序。但所有人对张德君的印象都很好,从管理干部的组织部门到领导身边的办公室人员,都觉得他能胜任。
经过征求职工意见、组织考察等程序,他一路顺风地当了代理科长。半年以后,正式任命为科长,成为单位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和张德君一起来的那些人,都羡慕地说张德君遇到了“贵人”。其实,张德君的“贵人”是自己会做人、会做事形成的持久人格魅力。老科长虽说是“伯乐”,但要是其他领导不同意或者同事们反映不好,他这匹“千里马”很难在短时间内起跑。
给了他一个平台之后,他还是保持着本色,没过两年,“伯乐”们为了锻炼他,又让他主管经营工作。最后,他稳稳当当地坐上了企业总经理的位置。
这个春风得意的年轻领导人,从多年前开始给办公室修理电灯起步。也许,那一刻就是他最初展示自己、搞好人际关系的平台。他做得恰如其分,没有半点讨好和作秀的成分。这证明了千里马先跑起来,而且长期保持着运动的状态,最终会遇到伯乐。
职场上的升迁,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到渠成”。在这场长跑中,你准备好了吗?
于永光进入公司,很幸运地被分到了一个“重点项目组”当助理。助理常常要传达领导的安排,老员工看到于永光的时候很不服气,表情也常常很冷漠。
于永光是个能沉得住气的人,他没有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越是领导重用,他越不能“趾高气扬”。不光是领导交代的事情要做,就连那些不服气的老员工交代的事情,于永光也都认真地做。
老员工一开始还有一种“真会装”的表情,但是后来,当他每次都认真完成任务的时候,老员工不得不从心里佩服:这个青年人能上这个组不是因为“纯关系”,而是他真的“很努力”。
于永光总是告诫自己不要透露出“我眼看就要腾飞了”,“我能进这个组就预示着我比别人更有机会”。他知道即便如此,也很难保证自己不会被取代,接下来的路还长着呢。
果不其然,最近公司又调来个新人,刚出校园,直接进组,干起了跟于永光一样的工作,甚至比他干得还要重要。
领导一开始还以为于永光会有抵触情绪,可没想到他还是该干嘛就干嘛,主动抢着干活。领导吃惊不小,着实把于永光放到了重点培养对象的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