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搞垮了美国
616600000016

第16章 对政府监管说“NO”的华尔街 (2)

因为对美元没有监管,就等于给华尔街一座矿山,说“你挖吧,只能带走X千克矿石”,然后就甩甩袖子走了,任由华尔街在那里挖,再没人管。假如,世界上所有的美国政府国债的持有者同时要求兑换回美元,美元持有者同时按照目前的价格购买美国国内的有使用价值的实体商品,那么,就极有可能买下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美国。4猖獗的投资银行对于美国华尔街五大标杆性投行的陨落,业内人士称之为“华尔街时代的终结”。投资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作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桥梁。它常常表现出独立于实体经济的特征。它可以用极低的资产充足率,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大体量的资本。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模式本身就极易埋伏风险。当资本价格趋势向上时,表现为一片繁荣景象,投资品的高收益令人咋舌,而风险被边缘化;而当资本价格趋势向下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显露无疑,风险不仅难以掩盖,而且被极速放大。在杠杆操作中,已经达到了几十倍的风险。拿三十倍来举例,在资产价格上涨来举例,只要赚1%就相当于赚到股本金的30%的收益,而一旦价格下跌导致亏损33%,即意味着破产。

这和我们现在都不敢玩的期货原理非常相似,风险非常大,这样大的风险却没有人来监管,没有人关心抵押物和你到底有没有钱,你敢玩就成。还有就是形形色色的金融创新。将形形色色的产品与风险包装起来出售,这转移了风险,扩大了人们对这个游戏的吸收能力,但换句话说,也让全美国人甚至世界都背上负担。而且这个负担更可怕,因为它是很缓慢很轻松地入侵的,等你发现的时候,已经成为你脖子上的锁链,轻轻一用力,你就断气了。当投行自身杠杆运用过度,资本充足率不足,资不抵债,受到公众质疑时,其信用也就丧失了。而政府除了放弃监管外,还以融资方式过度地给消费者融资,过度地使用金融工具,过度地产生市场流动性,从而导致了现在一系列的问题。二、华尔街和政府间的博弈从股市大涨,丑闻出现,收紧监管,到监管放松,然后股市又大涨……《商业周刊》文章认为:华尔街陷入监管怪圈。华尔街充斥着欺骗投资者的伎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目前的丑闻只不过换汤不换药。华尔街前高层经理人John Herzog说:“市场监管者总是很迟钝,他们从来不会一跃而起采取行动,而是等待行动的理由充分之后才大动肝火。

”历史上有两大危机,导致重大的监管变革。其中一个是1929年的股灾,导致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另外一个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在1929年之前,美国的市场完全是一个西部牛仔可以自由泛滥、自由活动的一个市场,非常紊乱。证券交易商甚至买通法官来制定法律,钱权勾结,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交易在那时就已经相当盛行。到了1929年股市破灭,经济大萧条,美国政府一看,实在不行了,再不改革美利坚就完蛋了,才有足够的魄力进行改革。针对证券市场上的不法行为,美国1933年通过了《证券法》。1933年证券法,又叫《证券真实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如实汇报自己公司内部的真实情况。1934年通过了《证券交易法》,对证券严格监管。1940年又出台了《投资人法》,这些法律都严格地规范了证券界,让美国证券发展得非常安全平稳,直接领先别的国家半个多世纪。当然证券交易法中包括目前继续有效的证券行业自律机制,这个机制是当时美国经济新政的改革者和华尔街之间妥协的产物。后来成立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作用是全面监管证券业,而大多数监管法规都由证券交易所自行制定。

什么叫行业自律?就是用嘴巴喊喊:你要自律!大家都知道这对于以追逐利益为天性的华尔街意味着什么。这在防范丑闻发生方面无能为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华尔街对于“自由”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而美国政府在颁布了限制证券发展的法律之后,金融行业确实平稳地发展了很多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追逐利益的天性让华尔街的人们不会停下脚步,他们根本不会满足“踏实”地凭着借贷和收利息等基本业务赚钱,很多有名望的大公司都在做假账,这里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安然在2000年的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世界五百强里,安然排名第七,几乎掌控着美国五分之一的电能和天然气,是华尔街竞相追捧的宠儿,股票价值非常高。但是当时有个人跳出来指正说安然内部有非常严重的问题,就像指正今天的麦道夫一样。一开始没人相信,到后来人们才慢慢开始怀疑、调查。首先遭到质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面临的指控包括疏于职守、虚报账目、误导投资人以及牟取私利等。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安然坏账烂账一堆,漏洞无数,就像一只被虫子从里面吃干净的苹果,只有外壳还是好的。

到安然破产的时候,已经亏损近500亿美元。同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再加上安然事件,这些让投资人恐慌又愤怒,因为最直接的损失者是他们。政府只好再度出手,颁布了《萨班斯法》,监管异常严格,目的就是反舞弊,加强机构的监管和治理水平。《萨班斯法》一颁布,就相当于政府把银行等机构全都放在眼皮子底下了,一些国际投资人不仅暗暗叫苦,后来直接不去美国投资了,跑去香港——当时香港也是金融重地,紧挨着华尔街的投资量,而且管理得非常“宽松”。一时间,大量的投资人带着票子来到香港,这导致了2001年香港投资额超过了美国纽约。

那么2008年的金融风暴又是怎样避开监管,导致大祸酿成人们才有所顿悟呢?在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和信用评级公司之间,华尔街为了让更多人买房子,发明了一大堆复杂证券。这些信用评级公司虽然不懂,但是看大有利可图,更是在那里乱评一气。投资者有两种,一种是特别懒,一种是特别相信信用评级公司,把信用评级公司当成保护伞,大家都去买了。政府本身对经济也不如那些金融贩子脑袋转得快,更何况前文已经提到,他们只有在危机已经发生了才意识到,原来他们搞的是这种鬼把戏,或者还抱有侥幸情绪,幻想能够既创造GDP又能保证安全。而且,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总是有高有低,金融市场也一样,有膨胀也有紧缩,需要国家的政策进行调节和监管。在绑紧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金融行业还在稳稳当当地发展着,政府也就放心了。

科罗拉多大学的法学教授、华尔街的监管机构评论家Oesterle认为,华尔街的监管是一个在书面条款和实际操作之间游移的体制。从这一点上讲,证券经纪业的自律体制正是滋生“丑闻-取缔”怪圈的温床。行业自律措施很有创意,但在防范丑闻发生方面无能为力。华尔街终于自由了,这头贪婪的猛兽终于被彻彻底底地解放了,但是这次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来了。但是到底谁在监管华尔街呢?这次金融危机到底是哪里的监管机构在实施权力?答案是美联储。美联储,完全失职的美联储,我们的“金融沙皇”、“美元总统”格林斯潘对于华尔街的完全自由化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几十年的低利率,连续平定了几次危机的格林斯潘被当成神仙一样供着,“谁当总统不要紧,只要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成”,影响这么大,呼风唤雨,他拍着胸脯和总统参议院说:“交给我吧!市场要比政府监管好得多,市场不需要监管!”美国政府脑子一热:“只要你让美国经济创新高,成了!”华尔街终于解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