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搞垮了美国
616600000019

第19章 新凯恩斯主义——美国的“氧气筒”

新凯恩斯主义,不仅仅是政府的氧气筒,也是华尔街的氧气筒。眼看着银行、投行全玩完了,政府一只巨手把他们拉回来了,缺钱给钱,少人给人,没信用政府给你担保,终于,除了雷曼彻底被抛弃外,其他投行都被保住了。凯恩斯主义说白了就是要主张国家干预,用刺激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当时比凯恩斯出名的有的是,为什么政府偏偏选中了凯恩斯?请大家看下当时的背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产生的经济危机事实上都有共同点,就是一些资本家贪婪过了头,过分盲目追逐暴利,结果把全国经济给弄糟了。这些让那些传统经济学家非常迷茫,到底是干涉还是不干涉?这时凯恩斯单枪匹马地提出了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正赶上大萧条,从1929到1933年,是资本主义国家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状况到底如何,有几个评判指标,最先是GDP增长,当时各国衰退现象都非常严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倒退到1908-1900年的水平,英国甚至倒退到1897年。再就是失业率,一个经济衰退的重要指标。

在五年时间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总失业人数由一千万增加到三千万,加上半失业共达四千万至五千万人。其中美国失业人数由150万增加到1300多万,失业率接近25%,也就是说,每四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失业。失业造成的社会状况有多严重在今天看来是很难想象的。这个时候几乎整个世界全乱套了,传统经济学家却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按照他们的理论,靠市场调节就一切OK,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的“强制干涉”,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而政府本来就是外行,再听那些经济学家们的“理论”,就等待市场自发调节,没想到状况越来越糟糕,经济危机之所以持续好几年,和方法不对有直接的关系。最后政府终于等到了“凯恩斯主义”,终于不再“作壁上观”,老罗斯福用凯恩斯理论做支撑,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掌控,刺激人的需求。他的观点是先给人工作,让人去修桥修路,这样既可以多建点公共设施,又可以让人有活干有钱拿,有了钱他们自然就去消费,一去消费企业就开张了,企业开张了又需要更多的工人,这样经济就可以良性循环。当然,凯恩斯只是在进行理论指导,而引起经济危机的各种因素是不同的,他们严重的程度与细节也不完全相同。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里,用的就是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是一群想要让凯恩斯主义复活的人,所谓新就是在凯恩斯主义里加上一些“时尚元素”,比如不主张强行干涉和完全由政府来主导经济,而是说市场是不完美的,但政府完全控制经济也是不完美的,必须让市场自主调节,但是市场的缺憾可以通过政府的干涉来有效解决。自从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对峙出现以来,尽管学术界风起云涌,但似乎并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即使从八十年代开始全球的金融市场危机不断,新凯恩斯主义者也没有对各国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多的影响。全球大多数经济体似乎都还是按照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缓慢运转。市场调节的确会利润最大化,因为没有干涉,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钱眼里钻,这样确实能创造利润最大化,促进经济的繁荣。但是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悄悄付出了巨大代价。这种完全自由的市场就像一辆无人驾驶的火车,一开始还在轨道上奔跑,跑着跑着就出轨了,危险也就来了。人人都不再管到底是不是符合价值规律,是不是符合物质本身的价格。

比如郁金香危机,当时大家见着郁金香就买,最后已经远远超过了郁金香本身的价值,大家买的不是郁金香,而是里面的升值空间。这种狂热导致了市场的虚假繁荣,物价的持续上涨,酿造成一个又一个大泡沫。而被持续繁荣掩盖了的自由市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延缓了治理这些问题的时机。当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最终演变成一场巨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并且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时,世人才突然意识到,原来繁荣也不是免费的!特别重要的是,这次金融危机里,华尔街流血了,投行银行倒闭了,老百姓下岗的下岗,被赶出别墅的被赶出别墅,美国金融乱套了,紧接着经济也乱套了。这时大家终于想起了凯恩斯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金融危机把凯恩斯推向前台,危机之下,凯恩斯所说的“需求不足”是必然发生的。就拿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消费来看,他用什么来购买原来买不起的东西?住房再按揭和信用卡透支额度。

首先,当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房价开始下降时,住房再按揭已无法给家庭提供过去那种资金来源。房地产市场需要钱,因为大批的人已经还不起钱,他们不能再“免费”给这些人房子住,或者是继续“低门槛”地卖给人房子。可是老百姓们还委屈着呢,你当时吹得天花乱坠我才买的你的房子,现在你又要收回去,我住哪里?我只是给那个别墅出点“高额房租”罢了。而面临金融危机,银行同样开始紧缩信用卡的信用额度,并提高发放新的信用卡的门槛。这又进一步压缩了家庭的信用消费来源,加上失业和对未来信心的下降,大家都把钱紧紧地攥在包里,再不想掏出来了。现在市场的情况是供大于求。那么市场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按照一些理论来说当然可以。因为现在属于供给多了,如果降价,减少生产,慢慢地供求关系就会变得平衡了。但是经济发展可没这么简单,现在真正的矛盾在于人的信心问题。市场是会自我调节,但是时间和效果上会大打折扣。

在2008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银行纷纷披上了“国有化”的盔甲。有人还在大肆批判银行“国有化”,美国银行家恨国有化是因为“国有化”严重地侵犯了私人财产,资本主义国家最根本的就是私有制,“国有化”简直是对资本主义的颠覆。让我很不理解的是中国的大银行里面竟然有人为美国的银行国有化而不甘愿,竟然批判起了美国的国有化措施,那就有点莫名其妙,屁股不指挥脑袋了。这些人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屁股是坐在哪里,还以为自己的屁股是坐在华尔街的永恒不倒的圣殿里面。现在银行的“国有化”是美国最后一招了,因为“私有”银行投行都已经丧失信誉,老百姓们不敢存钱,想借钱又借不出来。企业也对私有银行失望,因为他们不再给自己提供短期融资,甚至银行之间也不相信彼此,谁知道你是不是下一个雷曼?政府当然打心眼里是不愿意国有化的,但这虽然无奈,确是必须之举。

就拿美国举例,从美国前财长保尔森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失败,到“坏账银行”方案的被否定,再到现财长盖特纳金融稳定计划的朝三暮四,加上不争气的美国金融机构业绩,人们消费信心急剧下降,股市连续几个月不是摆绿脸,就是死猫式反弹。“国有化”这一最后选项似乎变成了唯一选项。《华尔街日报》上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宾尼撰文声称:若不想重蹈大萧条或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覆辙,美政府实行银行国有化是唯一出路。虽然美国是金融海啸的发源地,但却是英国最先尝试国有化的。英国先是掏出五百亿英镑给英国最大的八大银行注资,又拿出两千亿英镑给他们用作短期资金流动。一向好为人师的美国终于也按捺不住,保尔森跪来7000亿美元,给金融市场投了一剂猛药,五大投行“三下五除二”,硕果仅存的高盛和摩根也被改编成了“商业银行”。

当然,无论是格林斯潘的暂时国有化论,还是美国一旦上了银行国有化这条贼船就不会有回头路的残酷现实,可以看出,奥巴马已经杀气腾腾,警告美国的大资产阶级不要把钱藏在瑞士和破坏危机的抢救,不许美国的金融大资产阶级绑架美国政府两次:一次是泡沫破裂由美国政府买单补窟窿,另一次是美国政府买单注资。从这话也可以看出,政府确实还懒得管这些破帐,对于直接参控经济也没什么兴趣。但是,这些银行“国有化”和新凯恩斯主义不无关系,因为就是新凯恩斯主义,提出要用政府的手,来刺激经济,促进经济的繁荣,而且政府要来弥补市场资深的缺陷。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至少是目前,这些“国有化”确实只是“暂时”的,美国也不会想要真的走有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好多银行都已经从政府那里“赎身”出来,国有化只是权宜之计。和“国有化”的命运一样,凯恩斯主义一直都被打进冷宫,不到“大萧条”是出不来的。华尔街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兽,它们憎恶监管,讨厌政府干预经济,而经济确实拿捏着美国政治大权。就像美国大选,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金钱永远是政治的母乳”。为了这些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美国政府只要一看到经济复苏,就会忙不迭地把手里的“监管权”、“引导权”通通都还给人家。而作为政府应该在经济中行使只能的新凯恩斯主义,还会被抛弃,他只是应付美国金融危机的“氧气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