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价值为王
618600000019

第19章 烟蒂投资的成功转型 (2)

两位大师的教诲对巴菲特形成自己的投资原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巴菲特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化而通之,化而用之,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能够学以致用。要进行成功的投资,就必须对理论灵活地加以使用,要将纸面上的东西结合实践进行揉合而后变通。他认为股票市场是那些理性,自助,而好学勤劳的人施展抱负的天地。巴菲特仰慕格雷厄姆,师从了格雷厄姆很长一段时间,毕业后经过数次坦诚的恳求终于来到老师的公司工作,在这里他继续受到格雷厄姆的教诲,不过这些教诲离实践更近了。之后巴菲特接触了费雪的著作,他废寝忘食地阅读了费雪关于无形资产和成长性的论述,并且想法设法得到费雪的亲自指点。

现在很多投资者将价值投资与成长投资截然分开,巴菲特一直被归为价值投资者。所谓的价值投资就是那些以静态价值为主进行评估的投资方法,而所谓的成长性投资则是那些以动态价值为主进行评估的投资方法。其实,两者都是针对价值进行抉择,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方法的一个分支。无论是保守的价值投资还是成长性投资,都需要兼顾另外一个方面。传统的价值投资者不能只顾经营历史和现状,不能只看那些有形资产,而成长性投资者也不能只看预期,只注意那些无形资产能够带来的未来现金流。

巴菲特作为第二代价值投资的集大成者,很好地将格雷厄姆的有形资产与费雪的无形资产结合起来进行价值投资,但是他还没有跨出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在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成长性投资,虽然他也做了不少成长性投资,但是都是以无形资产投资,也就是市场性专利为核心进行的。直到林奇出道,价值投资的第三代宗师才出现,林奇以三本著作详细地论述了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成长性三个维度的价值投资。绝大多数投资界人士都认为如果林奇做得更久,他的总利润一定超过巴菲特很多,毕竟巴菲特的年复合回报率是24.7%,林奇是29%,而索罗斯的则是28.6%。三个人当中,以巴菲特投资年限最长,索罗斯其次,林奇最短,但是也超过了10年,而且期间有好几次股市大调整。不过,就现实成就和投资期限而言,巴菲特无愧于“世界最伟大投资家”的称号。对于林奇之后的投资者而言,我们应该在坚守安全空间的基础上注重成长性投资,在现实和未来之间找到均衡,不要将成长性与毫无基础的梦幻概念相混淆,费雪已经给出了关于成长性的现实判断法。

“与时俱进”法则的第二个字内容就是“容纳百家之长”。巴菲特和林奇都是经济学出生,这无疑体现了两人对投资事业的缘分和热爱,似乎冥冥之中,命运已经安排股王和股圣的登台表演。巴菲特是一个对于知识永不倦怠的好学者,他20岁时,由于具有一定投资经验便将积蓄用于投资实践,从中更好地获得格雷厄姆式的投资功夫。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巴菲特没有如愿地进入恩师的公司,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他争分夺秒地阅读更加广泛的书籍和文献,每天都沉浸于投资学习和投资实践。他一有空就赶往林肯市图书馆,查阅各类投资书籍和统计材料。勤学不倦的巴菲特此时以格雷厄姆的思想为指导,广泛阅读了各类投资思想,特别是与财务和行业有关的书籍,结合实践,他将格雷厄姆的体系运用自如。巴菲特的好学精神和容纳百家的气魄是他从来不曾停止前进的步伐,很多师从格雷厄姆的投资者要么固守格雷厄姆的方法,要么完全抛弃这一方法,而巴菲特则超越了格雷厄姆,他从费雪那里获得了力量。沃伦·巴菲特能够成为本世纪最出名的投资者与他的博采众家之长的好学精神密切相关。

巴菲特的儿媳妇在一本书中将巴菲特描述成诸多大师的集合体:部分的格雷厄姆,将价值作为投资唯一对象,通过安全空间来规避投资风险;部分的菲利普·费雪,将企业的成长性和无形资产作为投资研发的重点,关注公司管理等定性因素;部分的劳伦斯·彭博,将市场性专利,也就是某种排他性的竞争优势作为选择投资对象的法则; 部分的约翰·威廉姆斯,将现金流贴现技术引入了价值评估,从而可以在动态方面评估公司的价值,根据未来的收益流而不是现在的资产状况评估公司价值;部分的罗德·肯尼斯,提供了组合概念,认真研究某一领域同时兼顾整体;部分的艾格·斯密斯,完善了长期投资的理念。这些人都为价值投资的某个方面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代表了价值投资近百年来的不断发展,巴菲特对价值投资的掌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对这些价值投资杰出理论的学习并非在一夜之间完成,能够广纳百家的气魄使得巴菲特能够成为王中之王,其复合回报率虽然没有林奇和索罗斯高,但是其投资年限却是三者之中最长的。

从事自己热爱和习惯的投资类型,不断专研以便有所成就是“与时俱进”法则的第三个要求。巴菲特对于投资热忱从小就开始展露无疑,而能够师从名师,然后自己独立开创投资事业更是巴菲特一生的梦想。巴菲特很小的时候就跟周围的人说自己在35岁之前会成为一个百万富翁,那时候一个身价百万的人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不过有人追问巴菲特是不是对钱很感兴趣时, 巴菲特严肃地说自己对于金钱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渴望,只是喜欢看见财富增长,数字不停飞滚的样子。

巴菲特喜欢让钱袋子迅速膨胀,但是对自己的生活却要求不高,他曾经因为爱妻花了一万多美元更换家具而感叹,其平时做的最奢侈的一件事情就是购买了一架私人飞机,而这还被比他更注重成本的查理·芒格所诟病,以至于他表示自己如果去世,查理就会立即将飞机卖掉。巴菲特在前两年已经表态要将个人85%的财富捐给全球首善基金,这表明了巴菲特对财富本身的淡漠,以及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一个身价很快可以达到千亿的富翁,将个人财富的85%捐给世界上最庞大的个人慈善基金:盖茨——美莲达基金,这样的壮举让全世界很多富豪汗颜。无论是巴菲特还是索罗斯,都不以金钱本身为荣,巴菲特喜欢挑战世界的赚钱记录,对于他而言钱真的只是一个比赛成绩而已。而索罗斯则将金钱看做自己完成哲学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工具。两人都以自己喜欢从事的投资事业来达成个人梦想。

巴菲特曾经说:“我最愿意与充满激情的人一起工作,挑战极限,我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连自己想做的事情都不能去做,人生还有何意义。我从事证券投资事业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让我过上我想要的生活,我没有必要为了社交成功而掩饰自己,投资可以给我自由和自然的乐趣。”这些话深刻地反映了巴菲特对于投资是多么的热爱。巴菲特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生活随意的人,而这正是巴菲特从事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巴菲特早年的经历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为了从事自己想要的投资事业,巴菲特可以不远万里去寻师访友,可以舍弃消费和休闲去研究公司,将投资化作生活,不只是巴菲特,还有林奇和索罗斯,吉姆·罗杰斯。

美国一位商业界的翘楚曾经这样评价巴菲特对投资事业的热忱:“巴菲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他的辉煌从20世纪下半叶延续到21世纪。其财富积累速度如此之快 以至于比尔·盖茨在未来数年也会被巴菲特远远抛在后面,想想看每年25%的增长速度,这可以让巴菲特的财富3到4年就翻一番,无论哪个实业界的巨擘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巴菲特能够创造奇迹,我想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比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热爱股票投资,从其出生到其入学,再到建立基业,每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凡是接触过巴菲特的人,凡是研读过巴菲特年报的人,凡是看过巴菲特传记的人,没有一个不为其执著所叹服,其执著的根源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什么巴菲特能够在30岁之后还有不断的飞跃,其投资智慧甚至在21世纪初也出现过重大的飞跃,一个在70岁以前一直从事股证券投资的专家可以在贵金属和外汇领域建立新的领地,这需要多么大的思想和精神准备啊。

巴菲特的过人之处有很多,但是能够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找到自己的声音,这恐怕是他成功的主要动力。这个世界上太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不知道自己的追求,不知道现在在做什么,而巴菲特仅仅是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明白了可以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这就是伟大所在,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巴菲特认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很幸运的,而能够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则是幸福的,一个人既幸福又幸运,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成功的。那些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必然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就不应该勉强去做。巴菲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坚持外在世界应该为内心世界腾出空间的特立独行者,融汇美国东西部的大师精华,在中部僻壤开立自己的百年基业,这就是一个明白自己应该是投资者而不是棒球选手的巴菲特成功的秘诀。

人都会犯错,人的成功经常是一个不断尝试,试错的过程,顿悟只能建立在不断实践和犯错的基础上,没有伟人能够生而伟大,传奇在童年的时候埋下种子,但是只有在经过苦难和失败的浇灌后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巴菲特因为“烟蒂”投资而深陷纺织业,他曾经一度因为固守格雷厄姆的理论而忽略了事实,对于芒格的建议,他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却因为内心的情感而不能理性处理,他学过经济学,但是却没有及时而恰当地处理那些算作沉没成本的投资。不过,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事情没有变得不可收拾的之前改正错误,最终巴菲特认错出局,从实践上彻底超越了格雷厄姆,开始真正领略到费雪精神的实质。巴菲特的失败并不能抹杀其作为世界最伟大投资家的资格,反而增加了其荣耀,也使得他离普通投资者更近了,这是一种亲切的感觉,因为沃伦也有人性的种种复杂之处,这跟那些自以为没有沃伦天赋的人以很好的反驳,每个人都具有人性,关键是是否能够恰当地处理和运用自己人性的一面。

巴菲特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桥牌运动,对于桥牌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输掉桥牌的原因》,这本书告诉了哪些错误会导致桥牌选手输掉比赛。巴菲特明白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都是不明白错误所在,忽略了错误的存在,甚至根本不承认自己会犯错。在巴菲特看来错误的定义有两点,一是不遵循自己的投资哲学和投资系统,这主要表现在违背来自格雷厄姆和费雪等第一代价值投资者的思想,当然这些思想是经过思考和实践而沉积下来的,并非教条化地恪守一切;二是不顾实践的反馈,一味坚持错误的做法,一直得到错误的结果。人总是希望采用同一做法而得到不同的结果,这点巴菲特认为非常好笑。对于投资巴菲特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坚持一套投资方法的基础上定期回顾,然后革新,经历一个“遵守——反馈——调整——遵守——反馈”的良性循环过程。

巴菲特在1961年购买了米尔制造公司,其运用的投资方法完全恪守格雷厄姆的静态价值评估,这是一家生产风车和农用机械的工厂,其成长性相当差,但是巴菲特却按照格雷厄姆的有形资产评估法得出这是一桩划算的买卖。后来他发现这家公司不仅成长性差,而且其管理层对于股东并不诚实,在成本管理上阳奉阴违,这时候巴菲特已经认识了查理·芒格,巴菲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投资错误,他不久卖出了这家公司的股份。巴菲特对于自己的错误相当坦诚,他经常在帕克夏·哈萨维的年报中向股东直陈自己的过失之处,这既符合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也符合巴菲特的处事风格。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巴菲特会不手软地改变这一切,唯一一次拖得比较久的败笔是对纺织业的投资,但后来巴菲特还是坚决地纠正了这一错误,亡羊补牢,尤未晚矣。

无论是巴菲特还是索罗斯都认定人可能犯错,人的心智天然存在缺陷,在认知能力上更是如此,情绪也会妨害人的投资能力正常发挥。巴菲特的这种认识来自芒格和费雪,而索罗斯的这种认识来自卡尔·波普和哈耶克。看来大师的哲学都有某些共同性,这就是承认人具有犯错的普遍性,所以要运用一些风险规避手段和纠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