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名人之谜(求知探索)
623900000002

第2章

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之谜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1世纪中叶至2世纪中叶形成于罗马帝国东部,原为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因崇奉救世主耶稣而与正统犹太教分裂,后与希腊文化结合,在罗马帝国流传,公元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居功至伟,他就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早年在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宫廷中长大,后以军官的身份参加了征伐多瑙河下游地区的战斗。

公元305年,他与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过渡海出征不列颠,在不列颠北部大战一场。

公元306年,君士坦提乌斯在约克去世,君士坦丁随即被军队拥立为帝。

公元312年,他侵入意大利,在一次闪电式攻击中在罗马附近的米尔维亚桥打败了罗马皇帝马克森提。

然后他与已经成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李锡尼结成联盟。

公元316年,君士坦丁夺取了李锡尼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并在公元324年在亚得里诺普和克里索普利斯大败李锡尼。

从此,君士坦丁成为罗马帝国的惟一皇帝。

公元330年,他迁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

罗马人的宗教信仰具有自己的特点。

在共和时代的罗马,源于原始社会的一些信仰与从周围文化较高的民族,特别是从伊特拉斯坎人以及希腊人那里继承过来的神抵和宗教习俗共同存在,并逐渐融合。

罗马人有多得不可胜数的神,而且不断吸收外来的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丘比特。

罗马的主要神抵逐渐与希腊的奥林波斯的主要神祗融为一体。

每个家庭都有专门祭祀神灵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保护神。

每项政治或军事活动,都需要事先通过占卜了解神意。

罗马宗教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形式主义,只要求严格按照固定程式行事,遵守各项禁忌。

而不管真正的信仰如何。

从屋大维时起,利用对皇帝守护神的崇拜以加强皇权成了传统的政策。

但是基督教产生以后,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在君士坦丁时代成为用来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据研究,君士坦丁是在母亲的教育下信服基督教的,而使他对基督教信服不移的原因则是因在基督十字的旗帜下而获得常胜。

但是基督教对于君士坦丁而言,只是一种使罗马帝国安定、统一和有规律的工具。

因为他对基督教条理不乱的秩序与道德行为,在祭奠仪式中不杀生的现象,对神职人员的尊敬,无怨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不平等,以及盼望来世的欢乐等均有深刻的印象。

他已经觉得这个新的宗教可以净化罗马的道德,革新婚姻与家庭制度,并减低人们对战争的狂热。

尤其是基督徒们即使受了较痛苦的压迫,也极少反抗国家;他们的教师教导他们要顺服在上掌权者,并告诉他们君权的神授。

这正好与君士坦丁企望专制君主制度的思想不谋而合。

但是在异教徒仍占优势的情况下,君士坦丁必须小心行事。

在他掌权的早期,在传统的祭拜中,要求祭司长作的仪式,他都一一照办。

他重修异教的庙宇,并令各地赞助修建。

在落成君士坦丁堡时,异教和基督教的仪式他都采用。

他还用异教徒的秘方来保护收成或治疗疾病。

当他权力更加稳固时,他便公开支持基督教,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将国内钱币上异教徒的雕像逐个去掉。

只留下无关宗教的刻字。

在成文法上,他给予主教们一种权力,使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区内作审判工作;制定法律豁免教会不动产的捐税,使基督教协会成为一种审判团体,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接受遗产,并将殉道者留下的遗产全数交给教会。

君士坦丁捐钱给需要钱的团体,在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地方兴建教堂。

他禁止在新首都敬拜偶像,否认他所颁布的容许异教存在的《米兰敕令》,禁止异端宗派的集会,并下令毁坏他们的会堂。

君士坦丁还给儿子接受正统的基督徒教育,经常资助他母亲教会里的慈善事业。

在他的支持下,帝国境内的所有基督徒聚集在一起,为他们神的得胜而感激涕零。

不过,在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后不久,教会中就因对教义认识的歧义而发生了分裂,使基督教会在得胜的当时,就有毁灭的危险。

他于是召集所有的主教在尼西亚城聚会,并担负他们所需的费用。

会议由君士坦丁主持,他首先以一篇简短的讲词呼吁主教们恢复教会的团结,然后耐心地聆听318位主教的辩论,最后自己也加入了辩论。

在他的努力下,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签署了一项决议,认为为了今后教会的组织力与生存,需要一个固定性的教义,最后他们达成协议,在基本信仰上一致。

君士坦丁的努力,使基督教暂时避免了分裂,使一种根植于新宗教的新文明,从那行将枯竭的文化与濒临破产的教条废墟中兴起,欧洲开始步入中世纪。

公元337年,在复活节上,君士坦丁庆祝他在位30年。

后来,他感到死神将至,就请一位牧师为他作受洗礼。

他有意延迟到现在才受洗,是希望借此洗尽他一生的罪污。

然后这位疲惫不堪的君王脱去皇室的紫袍,换上基督信徒所着的白色长衣,然后安详地去世。

君士坦丁不愧为帝国最有毅力的传教士,他全力消除异端邪说,在各种事情上求问上帝。

他以一个新的宗教、富有活力的组织、纯净的道德律使这个古老帝国重获新生。

也正是由于他的推波助澜,基督教才在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历经14个世纪成为欧洲生活与思想的主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称君士坦丁为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并非过誉。

克拉苏的罗马东征军“失踪”之谜哀莫大于无欲,有作为的人往往认为、只有对世界充满期待和希冀,人的一生才可能前程似锦,辉煌无比。

其实,人生有时之所以出现失败命运,也往往是由于有欲甚至多欲。

罗马共和国后期实力派人物克拉苏(前115~前53)的悲惨结局,或许能够证实这一点。

克拉苏出身于贵族之家。

他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演说家、执政和督察官,曾经是苏拉的助手,后因兵败拒绝投降而自杀。

残暴一时的苏拉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助手而感到骄傲,就让克拉苏以低廉的价格买得死刑犯的充公财产。

克拉苏早年曾经研读过文学、哲学,还曾认真地研习过法律。

但是此时他已经无心修炼这些纯粹用来装点门面的东西了,金钱的诱惑力早已使他心醉神迷。

为了聚敛财富,他组织了一个消防队,这在罗马共和国还是新鲜东西。

消防队被雇去扑火,或者有人房屋失火,他就先用极其便宜的价格买下这所房子,然后再开始灭火。

就这样,克拉苏获得了成千间房子和住宅,然后他又以高价出租,借此牟取暴利。

他利用搜刮来的钱财买下国有矿产,不久,执政的苏拉就宣布矿产民营化,于是他的财产一下子增加了二十几倍,其数额几乎等于国库一年的总税收。

但是即使成为了罗马最有钱的人,克拉苏仍然不满足。

在他看来,一个人除非他有办法招募、装备以及保养一支军队,否则根本不能算作富有。

正是这个偏差的思想,改变了克拉苏的人生轨迹,也成就了他失败的命运。

拥有天文数字般财富的克拉苏,为了拥有公共职位、一个属于自己的军政区和渴望在亚洲征伐战役中任统帅而不懈地努力着。

他谦和地到街上拉选票,给选民提供布衣粗食来博得他们的同情。

他以无利贷款巴结那些有势力的政客。

对于当时的民主派和贵族派,他施展不同的手腕,让他们皆大欢喜。

在公众面前,他一夜之间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那么和蔼可亲,慷慨解囊,全然不是过去的守财奴和吝啬鬼模样,让人休想从他铁公鸡般的身上拔下一根毛。

工夫不负有心人,公元前73年左右,他担任行政长官,并在平定斯巴达克斯的奴隶起义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尽管庞培将此功劳据为己有,但是克拉苏还是颇识时务地与庞培合作,迫使元老院选举他们两人为公元前70年的执政官,并在就职后废除了苏拉制定的一部分宪法。

此后,他不断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在公元前65年当上了监察官,在公元前60年与庞培、恺撒结成联盟,在公元前55年和庞培再次当选为执政官,在公元前54年出任叙利亚总督。

凭借自己手中源源不断的银弹和政治才能,克拉苏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顶点。

此时,克拉苏已经实现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但他不满足,他觉得通过不懈的努力,自己仅仅实现两个梦想,还有一个在亚洲征伐中建立军事荣誉的梦想尚未实现。

于是他在叙利亚总督任内,率领罗马军队进攻安息王国。

没想到在卡雷战役中,他遭遇到滑铁卢,不久被俘,于公元前53年被杀害。

克拉苏死得很惨,他的头被砍了下来,敌人把熔化了的金水倒在了他的嘴里。

早知道落个如此的下场,克拉苏肯定会对所谓的公共职位、军政区和军事荣誉等嗤之以鼻,甘愿守着自己那堆财富而颐养天年。

所幸的是,克拉苏的儿子在卡雷战役中率领的第一军团六千余人顺利突围,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克拉苏也因此给欧洲历史留下了一个难以解答的谜,那就是这六千余人突围后并没有回到罗马,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跑到了哪里。

根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都护副校尉陈汤出兵至康居,讨伐郅支单于。

在与郅支单于的军队作战过程中,汉军发现一支擅长“摆鱼鳞阵”、“土城外修木城”的外国军队很难对付。

陈汤所部降服了这支军队,并将他们全部收编,同时为了方便他们的驻防和生活,还特意在祁连山划出一块地域,设县筑城,这就是骊驱。

擅长“摆鱼鳞阵”,在“土城外修木城”,这是古罗马人的典型特征。

澳大利亚专家戴维·哈里斯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推断这支善摆鱼鳞阵的奇特军队就是克拉苏部队的残部。

他还认为,这支部队自突出重围后就一直在伊朗高原展转流徙,最后被郅支单于收编,投入了对西汉的进犯之中,并断定骊驱城旧址就在甘肃永昌县境!尽管戴维·哈里斯的发现仅仅是一个推断,但还是引起了国际考古学界的重视。

1989年下半年,中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的一些史学家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了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的地图,在这张地图上清晰地标出了“骊驱”这一古城。

经过多方努力,他们终于确认骊驱古城就是位于甘肃永昌西南十公里的焦家庄乡者寨子。

遗憾的是,他们对古城遗址并没有勘察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事隔四年之后的1993年上半年,在距离骊驱古城不远的杏花村发掘出一根据说是古罗马人筑城用的粗圆木,长约一丈有余,圆木四周嵌有一尺来长的木杆。

同年五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骊驱古城遗址地表发掘出一批元代的铁锅、瓷壶等。

至此,人们失望地估计骊驱古城有可能已经深埋地下,成为城下之城了。

尽管后来人们又在离骊驱古城五公里远的杏花村、焦家庄、河滩村等地,发现了十几名长得有点像欧洲人的居民。

有些专家认为,这些人鼻梁高挺,眼窝深陷,头发自然卷曲,身体比一般汉人强壮,身上毛发皆成金黄色,可能就是古罗马人的后裔。

但是历经了两千多年的血缘变迁,怎么就能肯定这为数不多的居民就是古罗马人的后代呢!看来,克拉苏不甘心就这样轻易地被历史遗忘,他要人们为他留下的这个千古之谜而继续奔波。

埃及艳后是被毒蛇咬死的吗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一个特殊的角色,她风流浪漫、惊心动魄的生涯,不知引起了多少学者专家莫衷一是的评价,也不知引起了多少文人才子丰富荒唐的联想。

两千多年来,她的风流韵事在这个世界上经久不衰地流传,以她的生平事迹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充斥着世界各地的舞台和银幕。

她确实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连她的死也不同寻常。

公元前31年,对埃及皇后克里奥帕特拉来说是痛苦绝望的一年,她和安东尼的船队受到了屋大维船队致命的打击,匆忙之中,她抛下情人安东尼逃到了亚历山大城。

虽然克里奥帕特拉在做着反击的准备,但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末日快要来到了,她在亚历山大城搜集各种各样有毒的药物,研究各种自杀的办法。

为了研究哪种自杀的方法既能使人无痛苦地死去,又能使人保持体面的外表,克里奥帕特拉曾在判处死刑囚犯身上做实验,但是她发现,无论哪种药物,都会使人产生剧烈的疼痛,而且人临死时因痛苦而变形的面孔让克里奥帕特拉感到很恐惧。

她另一个试验就是用有毒的动物。

通过日常观察,她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遭毒蛇咬更理想了。

因为它不会使人产生惊厥或呻吟,只会使人在昏昏欲睡中平静死去。

克里奥帕特拉把这个计划深深地藏在了心里。

克里奥帕特拉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这是一座城堡式的墓,奇妙绝顶。

她命人把无数的金银财宝搬运到墓堡中,她知道自己衰退的美色再也无法使屋大维跪拜在她的脚下,她要用这些财宝做最后的一赌。

屋大维也确实担心这位绝望的女王会将这些财富付之一炬。

因此,他率军进攻亚历山大城,开始把的军队驻扎在赫波德鲁姆,在这里,安东尼对屋大维做了一次拼命反击。

当安东尼登上已经占领的高地时,他远远看见自己的舰队正驰近敌人,以为局势会有转机,没料到的是,当这些舰队靠近屋大维的舰队时,埃及人竟用桨向屋大维欢呼致敬。

这简直对安东尼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心灰意冷地说:“克里奥帕特拉欺骗了我,她的舰队已经投降了敌人,一切都完了!”安东尼跑回城里,对着城堡大叫克里奥帕特拉出卖了他。

克里奥帕特拉逃进了她的墓堡里,命令放下栅栏闸门。

她派人告诉安东尼说,她已经死了。

安东尼相信了,万念俱灰,默默地走进屋内,迅速脱掉盔甲,拔剑自刎了。

克里奥帕特拉让人把安东尼的尸体从窗户中送进墓堡,她看着这个与自己共同生活了近十年的情人,心情非常痛苦。

在恳求屋大维以后,克里奥帕特拉用埋葬国王的豪华仪式为安东尼举行了葬礼。

在极其悲哀的情绪下,她陷入高烧中,她希望在这种借口下绝食,在完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死去。

但还是被屋大维识破了,屋大维清除了所有可以用来自杀的东西。

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公民塑像。

想到自己将要被带回到罗马游街,克里奥帕特拉彻底地绝望了,她给屋大维写了一封信,然后命令手下人为她准备沐浴。

洗完澡,她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正在这时,一个乡下模样的人给她送来了一篮子无花果,她让所有的人立刻出去,只留下两个侍女在身边。

克里奥帕特拉打开了篮子,倒掉上面的无花果,看见了毒蛇,她把自己的手臂伸过去,让毒蛇咬了一口,又把另一条放在她的胸前,克里奥帕特拉以预先设计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克里奥帕特拉的信送到了屋大维的手里,屋大维急切地打开了信,看到了一位多情女子哀婉动人的祈求,恳求让她和安东尼埋在同一个坟墓中。

屋大维马上意识到事情树因他而被称为“维吉尔树”,而且受到那些怀孕的妇女和刚生育的母亲极大的崇敬,她们常在这棵树下祈祷。

维吉尔出生在意大利曼图亚安第斯的一个农庄,童年是在克列蒙纳度过的。

当时他的父亲依靠任职宫廷时节省的钱财,买了一座农场从事养蜂工作。

在静谧的农场里,那林野、那溪水都给诗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和无比的快乐。

12岁以后,他先后在克列蒙纳、米兰和罗马受教育,对希腊、罗马作家特别是诗人有透彻的了解,并且在修辞学和哲学方面受过完备的训练。

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内战中度过的。

他的地产曾被退伍军人强占,后来大概经过有权势的友人斡旋后才收回。

他对长年内乱深恶痛绝,对于军事和政治生活从不参与。

成名后,他很少去罗马,每当在大街上人们尾随他指指点点时,他便就近躲入人家避开他们。

甚至当罗马大帝屋大维将一个流放者的财产赠与他时,他也没有接受。

维吉尔身材高大魁梧,面色黝黑,有一副农人的相貌。

但是他的健康情况并不好,特别是常患胃病、喉病及头痛病,还有出血现象。

可能由于这方面的原因,他终身未娶,只是爱男性少年,尤其钟爱受过教育的塞贝斯和亚历山大。

在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里,他的言语和思想都非常贞洁,以至于他在那不勒斯被大家称作“处女”。

他几乎像一位隐士,毕生的心血都用在诗和有关诗的研究上,他仿佛是为诗歌而生的一位天才。

据研究,维吉尔第一次尝试作诗时仍然是个孩子,他写了关于一个名叫巴列斯达的男教师的两行诗,此人因有抢劫的坏名而被石头砸死。

后来他写了《卡达勒普顿》、《普列阿培亚》、《讽刺诗》、《狄赖》,16岁时又写了《白鹭》和《蚊虫》。

《蚊虫》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牧羊人因为暑热而熟睡在一棵树下,一条蛇向他爬来,同时从沼泽地飞来一只蚊虫叮咬了他的前额,牧羊人立即打死蚊虫,并杀死了蛇。

但是上述这些诗作是否为维吉尔所作,目前还有争议。

维吉尔确实可考的最早诗作是在公元前42年—前37年间写的十首《牧歌》。

这些《牧歌》是田园的速写,是罗马有史以来最富旋律美的六行诗,充满了哀思的柔情与罗曼蒂克的热爱。

人们从他的诗中仿佛可以听到伐木人的快活歌声,感受到蜜蜂忙碌的飞翔声,体会到那个空虚失望的农民像千千万万的其他农人一样丧失了土地。

《牧歌》一发表就获得成功,致使歌唱家也常在舞台上演唱它。

公元前36年到公元前29年,维吉尔又发表了著名的《农事诗》。

在诗中,他用精心雕琢的诗篇,忠实地描述了土壤的种类及处理、播种及收割的季节、橄榄与葡萄的种植、牛马羊的饲养以及对蜜蜂的照顾。

他用体谅和同情的态度描述了一般的农家动物,他永远不厌其烦地欣赏它们单纯的个性、真挚的感人力量以及形体的完美,他真实地再现了辛苦与荣枯的变迁、令人疲困的劳动、无休止地与昆虫战斗、旱灾与暴风雨的无情洗劫。

由于当时罗马迫切需要恢复农业,以解决国粮食匮乏所产生的威胁,维吉尔的《农事诗》真实地反映了这种需求,因此受到当权的屋大维的重视,他接连四天聆听维吉尔朗诵长达两千行的《农事诗》。

当然,最终使维吉尔成为伟大诗人的还是《埃涅阿斯纪》。

《埃涅阿斯纪》写于公元前30年到公元前19年,长达12卷。

这首卷帙浩繁的史诗叙述了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陷后,埃涅阿斯从那里逃出,最后到意大利建立罗马的故事。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战胜安东尼,结束了内战,成为罗马世界的惟一统治者。

他努力唤起罗马人的民族自豪感,并要罗马人重视自己古老的宗教和传统的道德观念。

屋大维和维吉尔都认为罗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先是征服世界,然后在各民族中传播文明和法制。

《埃涅阿斯纪》正好表现了罗马民族的成就和屋大维时代的理想。

维吉尔用十一年写的《埃涅阿斯纪》没有最后定稿就去世了。

据说,他死前表示要把诗稿烧掉,幸亏他的异父兄弟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看到这样划时代的巨作了。

维吉尔一生并非坦途,除了糟糕的身体外,他在成年时就失去了双亲,他的两个弟弟也很早死去,可以说在人生的早期的阶段,他就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病痛的煎熬。

更让他痛苦的是,他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承受了来自各方面人士对其作品的低毁。

《牧歌》问世后,一个名叫努米托里乌斯的人写了一本题为《反牧歌》的诗集,这是一本非常乏味的讽刺模拟作品。

卡维利乌斯·皮克托写了一本题为《对埃涅阿斯的鞭答》也是反对《埃涅阿斯纪》的。

马尔库斯·维普珊尼乌斯认为维吉尔是一种矫揉造作的新语言风格的发明者,这种语言既不铺张又不简洁,是用通俗的词汇组成的,因而是不明白的语言。

赫伦尼乌斯专门搜集他的不足之处,而佩勒利乌斯·福斯图斯专门搜集他的剽窃。

更有甚者,克文图斯·屋大维乌斯·阿维图斯所编的八卷题为《相似》一书中,收罗了维吉尔所有借用来的诗句,并附有他们的出处。

面对大量的指责,维吉尔愤怒地回敬:“我的批评家们为什么不也尝试一下同样的剽窃?假如他们这样做了,他们就会懂得,从荷马那里偷窃一行诗不比从赫库利斯那里偷来大棒容易一些。”也许正因为这些毫无道理的指责,维吉尔才决定临终前把《埃涅阿斯纪》焚毁。

到了后世,维吉尔的作品才真正受到公正的待遇。

他的诗成为人们学习拉丁文的必读课本。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徒又用《埃涅阿斯纪》的内容去附会他们的教义,如预言基督的诞生。

意大利的但丁在《神曲》中把维吉尔当成把作者从地狱和炼狱引到天国门口的向导。

英国的弥尔顿的著名作品《失乐园》就完全以《埃涅阿斯纪》为楷模。

维吉尔的诗歌终于被公认为在形式和伦理内容上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毁誉不一的克劳狄一世之谜人们常说机会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可是他体质赢弱,相貌平庸,举止笨拙,趣味粗俗,根本就没有想到鸿运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然而也恰恰是因为这鸿运,自古代起他就成为罗马历史上最让人疑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白痴,有人却说他是恺撒之后最好的皇帝,这种争论一直不休,直至20世纪上半叶人们才终于完成了对他个性特征、功过是非的再评价、再研究。

这个人就是罗马帝国著名的克劳狄一世(前10~54)。

克劳狄一世是罗马大将尼禄·克劳狄·德鲁苏斯的儿子。

由于患小儿麻痹症和其他疾病,他身体衰弱,双腿十分脆弱细小,走起路来有点踉跄。

他喜爱美酒佳肴,但为痛风所苦。

他有点口吃,可是笑声却出人意料地响亮。

他自幼由妇女及获得自由的奴隶抚养长大,因此养成了胆小与敏感的个性。

他的亲戚认为他是一个意志薄弱的废人,他的母亲说他是一个未完成的怪物,一个比他的父亲还笨的大笨蛋。

由于到处受人蔑视,他便离群索居,自学自娱,整日沉湎于赌、书和酒之中。

他精通古代艺术、宗教、科学、哲学和法律,也是一位语言学家和博古家。

在当时著名历史学家李维的鼓励下,开始研究历史。

他写过一本替西塞罗辩护的小册子。

他用希腊文撰写成20卷《伊特鲁里亚史》和八卷《迦太基史》。

他还写过一部自传,一篇关于罗马字母的论文和一篇论掷骰子的论文。

科学家及著名的学者都与他通信,并将他们的著作题献给他。

他教导人们医治蛇咬之伤,在自己生日那天预测日食,借以预防迷信上的忧惧,并解释其原因。

可以说,克劳狄一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学问,完全不像人们所描述的那样,发起怒来,口吐白沫,鼻孔流涕,整个活生生的一个傻瓜,而是充满了令人惊奇之处。

克劳狄一世被拥上帝位,完全出于偶然。

他即位以前的皇帝为盖尤斯。

盖尤斯由于纵欲过度而染上了梅毒,这位体胖、头小而半秃的人因此变得面容苍白,凹眼里散发出十分阴险的神情,年方29岁,就已经跟老头儿没有什么两样了。

由于他每天用猥亵的言语作为口令侮辱禁卫军中的一位将领,这位将领就于公元41年在一条王宫的秘密过道内将他杀了。

由于盖尤斯的死亡来得非常突然,并且刺杀他的是他很早就用礼物收买的禁卫军的将领,因此消息传出后,市民们不敢相信,恐怕这是王室惯用的诡计,用来察看谁最喜欢皇帝死亡。

为了证实这个谣言,这个将领又刺杀了盖尤斯的最后一个妻子,并将他女儿的脑浆迸到墙上。

这时,人们才信以为真。

可是盖尤斯死后,无人知道在何处能找到一位适当的统治者。

克劳狄一世目睹了盖尤斯死亡的整个过程,早已吓得半死。

禁卫军无奈之下,就从角落里将人们心目中无能的克劳狄一世抬出来,宣布他为继任者。

元老院惧怕禁卫军,也只好做个顺水人情,批准了他们的选择。

于是已经50岁的克劳狄一世就这样被拥上了宝座。

众所周知,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根据罗马从城邦发展成庞大帝国这一基本变化,对原有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并采取了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从而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使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臻于鼎盛。

盖尤斯死时,正值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

但是由于盖尤斯在任期间的胡作非为,罗马帝国还是陷入了危险状况,国库空虚,元老大半丧亡,人民背离,毛里塔尼亚反叛。

即位为皇帝的克劳狄一世必须面对这些问题,而他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信心、意志和智慧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显示了很高的政治才能。

克劳狄一世做了皇帝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金奖赏禁卫军士兵,感谢他们的拥戴之功,并因此和谐了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他以较明智的宽大方法,结束了对有关叛国罪的控告,并且将因这种罪而遭拘禁的人予以释放;召回所有被放逐的人,归还他们被没收的财产;将盖尤斯偷来的雕像送还希腊;废除盖尤斯所加的一切赋税。

在内政方面,克劳狄一世采取了许多开明政策,他改革司法制度;扩大罗马公民的人数;鼓励城市建设;在宗教方面主张尊重过去的传统;创立一个类似自由民议会的机构,监督政府各部门的工作。

另外,他于公元41~42年吞并北非的毛里塔尼亚,在那里设置凯撒雷恩西斯和延吉塔纳两个行省。

公元43年,他决定入侵不列颠,并且御驾亲征,横渡泰晤士河。

公元43年,他夺取小亚细亚的吕基亚地区,并在公元44年占领了色雷斯。

公元46年,他将犹太改为一个行省;公元49年,他将巴勒斯坦东北部的伊图里亚并入了叙利亚省。

身体肥壮、面孔和善的克劳狄一世令人神奇地重振了帝国的雄风。

他也因上述所作所为博得了罗马公民的爱戴。

有一次,当他离开国都时,有谣言说他已被杀害,罗马人民感到万分悲痛,以致元老院不得不发布正式声明,说他依然健在,不久就返回罗马。

克劳狄一世在罗马公民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令人不解的是,克劳狄一世在当时就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塞涅卡,一会儿在信里对克劳狄一世称赞有加,一会儿在讽刺文中又把他描绘成一个暴君、傻瓜。

随后的历史学家塔西伦等人也沿袭了此种说法,一方面称赞克劳狄一世在统治初年宽厚仁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受士兵和公民的爱戴,另一方面又嘲笑他是毫无头脑和主见的笨蛋。

仅有同时代的作家庞朴怒斯·迈拉认为克劳狄一世是所有皇帝中最伟大的。

但是塔西伦等人的影响在西方历史上还是一直居主导地位。

1920~1921年,人们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封克劳狄一世给亚历山大里亚的信。

在信中,学者们发现他在处理亚历山大里亚市政组织的一个复杂问题和该地犹太人与希腊人的微妙关系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丰富知识和决断能力。

人们也才由此拨去长期笼罩在克劳狄一世身上那些不公平的阴霾。

据说,克劳狄一世是被他的妻子毒死的。

他吃了妻子给他的有毒的蘑菇后,经过12小时的痛苦,连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死了。

当元老院祀奉他为神时,已经即位的罗马皇帝尼禄说,蘑菇一定是神仙的食物,因为克劳狄一世吃了以后,就变成神仙了。

从另一角度考虑,尼禄的话一点也不错。

克劳狄一世能够从人们心目中的白痴变成一个为士兵和公民所爱戴的皇帝,其经历确实堪称神奇。

奥勒留为何被称作哲学家皇帝以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漠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为后世各个流派的哲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源泉。

正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古罗马也产生了许多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其中马可·奥勒留(121~180)被称为哲学家皇帝。

奥勒留出生时,他的祖父第二次当执政官,并任罗马市长。

奥勒留与罗马新统治集团中几个最显要的家族都有亲戚关系,因此从幼年起就注定他将来必定出人头地。

公元140年,年满19岁的奥勒留成为罗马执政官,以后又于公元145年、161年两度充任此职。

公元147年,他任最高统帅和保民官,参与重要决策。

在40岁的时候,奥勒留风平浪静地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但是他坚决同义弟韦鲁斯一道继承皇位,这样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第一次有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同执政。

公元1世纪到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繁荣时期。

当时各个王朝竭力加强皇权,建立和完善官僚体系,改进军事体系,调整帝国境内不同阶层以及罗马与各行省的关系。

M·U·图拉真(98~117)统治时期,帝国的版图被扩大到最大规模:西起不列颠,东迄幼发拉底河,北越多瑙河,南抵北非。

由于政局稳定、商路畅通等原因,此时帝国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对外贸易远达中国。

但是当奥勒留统治时期,罗马帝国已经度过了它鼎盛阶段,周边行省局势已经变得很不稳定。

公元167年,奥勒留和韦鲁斯一道越过多瑙河讨伐日耳曼人。

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才把日耳曼人赶走,而韦鲁斯却因中风猝然死去。

当奥勒留在多瑙河外作战时,埃及、西班牙和叙利亚的局势也极不稳定。

公元175年,韦鲁斯手下的大将阿维迪乌斯·卡修斯已经成为东方各行省的实际统治者,并且控制了埃及。

同年,阿维迪乌斯自立为皇帝。

奥勒留被迫与北方那些尚未征服的部族订立和约,准备征讨阿维迪乌斯。

未待起兵,阿维迪乌斯已被自己的部下刺杀。

奥勒留趁机巡视东方各地,视察了雅典、安条克和亚历山大里亚,安定帝国在东方的统治。

公元177年,奥勒留重新开始多瑙河战争,准备为罗马建立一条大大扩展的北部边界,但是正当胜利在握之际,他却在军中死去。

奥勒留在政治上不能说毫无作为,特别是他重新稳定了日见端倪的动荡局势,使帝国强盛的势头得以继续维持,这一点还是值得称道的。

人民也因此奉他为兵士、哲人和圣人。

但是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与其在政治上的作为相比并不逊色。

一个时代的艺术形态和道德标准往往与皇帝的兴致有很大关系,如禁止残忍的竞技,制订体谅弱者的法律,力求持久美满的婚姻等等。

道德败坏古往今来都不易避免,有的人公开败德,有的人秘密下流。

到了尼禄统治时期,道德败坏的风气稍见好转,已不足为优,人们又重新信仰旧教或笃奉新教,哲学家也重新受到欢迎。

尤其在奥勒留统治时期,他招待他们,容忍他们,使他们中的不少人来到罗马。

这些哲学家利用奥勒留的大度和权力,麇集朝廷,要求任命和供给俸禄,他们发表无数演讲,又创办许多学校。

在学生皇帝奥勒留的支持下,他们为世界带来了古代哲学的繁荣。

其实,奥勒留不仅利用自己的权力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他本身还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哲学家。

早在12岁时,他就是哲学家的装束,母亲让他睡床,他坚持不肯,宁愿席地而卧。

在巡视东方各行省之际,他不带护卫,穿哲学家的披风,听名师演讲,用希腊话参加他们的演讲。

他还在旅行、战争和艰难困苦中,写下了不少对人类生活和命运的思索。

在他的著作中,他不把哲学当做一种描写无限大的空论,而是把它当做一种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

他内心是个泛神论者,对于宇宙秩序和神的智慧深深感动。

他惊异一个小小的精液会长成小孩,吃了少许食物就会呼吸等。

他认为假如我们能够领悟,我们就会发现宇宙之中也有跟人一样的秩序和创造力。

他承认请神不要降灾给人是很困难的,除非我们看透自然的统一体,我们就不能按照事物的性质来评判事故的发生,但是谁能看得透呢?所以要想评判世界就是自大和荒唐;智慧要知道度德量力,要和宇宙秩序相和谐,要意识到世界背后的意志,并且要高兴与它合作。

奥勒留认为,把知识当做良好生活的工具,那种知识才有价值。

哲学不是用理论和学问来指挥你,而是不停地训练你养成优美的品德。

他还认为心灵必须是能抵抗物欲、情欲、愤怒和仇恨的城堡,它必须专心工作,而且能够注意生活逆境或前途险阻。

他不愿意承认世界有坏人,对付坏人的方法就是切记他们也是人,他们是因宿命论而犯了错误,使自己成为受害人。

假如你所认识的坏人使你难过,请想到你所认识的好人,请想到有过失的人也有他们的优点。

不论好坏都是兄弟,一个神之下的子民,就是那丑陋的野蛮人也是我们的同胞。

以奥勒留而言,他的祖国是罗马,以人而言,他的祖国是世界。

然而奥勒留的生活并不安静快乐。

为了让他心中的世界进一步扩展而安定,他继续了多瑙河的战争,甚至为之死在了军中。

他的哲学带有纯粹的实用主义倾向,即带有罗马皇帝的印痕,这就是奥勒留哲学思想的真实面目,也是我们称之为哲学家皇帝的因由所在。

狄奥多拉皇后曾是娼妓吗在拜占廷时期,性道德和商业道德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有些学者甚至偏激地认为当时几乎所有的妇女都很堕落。

不过大致说来,拜占廷的妇女地位很高,从来没有法律和风俗让妇女感到过这么少的拘束,也从来没有妇女在政府里有过这么大的影响力。

拜占廷皇后狄奥多拉(约500~548)就是这种风俗影响下的受益者。

这是查士丁尼王宫的遗址,狄奥多拉皇后是如何走进这座王宫的?狄奥多拉是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

拜占廷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在其《论建筑物》一书中,对狄奥多拉的一座雕像曾这样描述:“这座雕像虽美,却仍远逊于皇后之美,因为凡人根本不可能用文字来形容,或以雕像来描绘出她的迷人之处。”然而普罗科皮厄斯却在他未发表的一本著作中揭发了皇后婚前的丑闻。

根据他的记载,狄奥多拉是个驯熊师的女儿,在马戏团中长大,以后当过演员与妓女,以其猥亵的哑剧风靡了整个君士坦丁堡。

她屡次堕胎都很顺利,却也生下一个私生子。

后来她成为叙利亚城某人的情妇,不幸被他遗弃,于是就在亚历山大港退隐了一段时间。

不久,她在君士坦丁堡以一个诚实的贫妇的身份出现,靠纺羊毛来维持生活。

查士丁尼一世爱上她后,先以她做情妇,然后娶她为妻,最后又立她为皇后。

普罗科皮厄斯的著作向来以正确而公正著称,但是他的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却被质疑达13个世纪之久,很多人认为这是对狄奥多拉的恶意中伤,属片面之词。

但是对皇后了解很深的以弗所的约翰也曾称皇后为“娼妓狄奥多拉”。

看来皇后早年为娼妓并非纯属捏造。

只是当时的其余的历史学家很少有人呼应普罗科皮厄斯的指责,许多神学家也仅仅指责皇后狄奥多拉为异端,却并没有一个人提及她的堕落。

他们这种宽宏大量的气度,说明当时作为一名娼妓算不了什么,或者换个说法,尽管狄奥多拉起初不是一个标准的淑女,是个娼妇,但是后来她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征服了几乎所有的人,证明她是一个十足的标准的皇后。

在成为查士丁尼的主妇后,狄奥多拉对金钱和权力一样贪婪,时常显露出她的蛮横,偶尔故意要达到与查士丁尼的想法相反的目的。

她贪睡,沉溺于饮食,喜欢奢侈品和漂亮的珠宝,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岸边的皇后宫殿里。

但是查士丁尼却始终迷恋她,在她干预他的计划时能够以哲学家的耐心来忍受,并极溺爱地授予她在理论上与他一般大的统治权力,在她认真执行她的权力时还无法抱怨。

这是由于狄奥多拉非常聪明,尽管她对外交和教会的政治极为积极,任免教皇和大主教,罢黜自己的敌人,有时甚至撤回丈夫发布的命令,但是她的这些做法又常常有益于整个国家。

尤其是她在公元532年反叛中镇定自若的表现,足以让任何人为之侧目。

查士丁尼的皇后狄奥多拉真是一位娼妓吗?当时,在君士坦丁堡赛马成风,居民根据自己喜爱的赛马骑士所着衣服颜色而分成绿党和蓝党。

这两派争执不休,甚至演变到公然动武的地步,使得首都街道极为不安全,很多有钱人不得不乔装成穷人,以免夜行时挨刀。

政府为了维持秩序,扫荡了两党,并逮捕了许多首脑人物。

蓝绿两党于是联合起来反抗政府,一大群元老和不满的无产者也加入到反叛行列。

他们攻占监狱,释放囚犯;杀死市区警察及官员;纵火焚烧圣索非亚教堂与帝国皇宫的一部分,并高呼“胜利”的口号。

这支队伍在胜利高涨之际,要求查士丁尼罢免两位不受欢迎的暴戾的顾问,并鼓动元老阶层中的人接受王位。

这时查士丁尼却躲在皇宫里,默想着逃亡的计划。

皇后狄奥多拉却劝他打消这个念头,然后派贝利萨留将军将反叛者全部集中到竞技场并屠杀,使拜占廷帝国安然无忧。

作为一个在政治上颇有作为的皇后,狄奥多拉不仅在关键时刻极为果敢,对于自己的对手也极为残酷。

她将有些敌手关在地下囚牢中,将有些敌手谋杀。

反对她太过火的,则可能无缘无故地失踪。

不过她也有慈悲的一面。

如对于贝利萨留的妻子通奸一事,她处理的很宽容。

她还特地为从良的妓女盖了一所漂亮的悔过修道院,有些妓女为她们自己的悔过觉得懊悔,就从窗口跳出,活生生地摔死。

她对朋友的婚事有着慈母式的兴趣,撮合了好几对佳偶,有时还以对方答应一桩亲事作为他(她)在王宫里获得晋升的条件。

她是最早承认妇女权力的统治者之一,她制定过严格的法律禁止买卖少女,并修改离婚法使之对妇女有利。

狄奥多拉还致力于神学的研究,并与丈夫辩论有关上帝本性的问题。

查士丁尼极力想再度联合东西两派基督教,他认为宗教的统一是统一整个帝国不可或缺的要素。

但是狄奥多拉却认为在这方面东派绝对不肯与西派妥协,同时她判断,帝国的势力和资源财富整个都在亚洲及埃及等富庶地区,而不是在被野蛮主义和征战摧毁了的西方诸省。

她缓和了查士丁尼惯常的无耐性,保护异教徒,向教皇制度挑战,暗中鼓励东方成立一个独立的“基督一元论”的教堂。

狄奥多拉不愧为一个敢做敢为的女性。

她的这种性格正好与查士丁尼有些优柔寡断的性格互补,这也是查士丁尼为什么始终迷恋她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样的人,即使她从前有过不光彩的经历,做过娼妓,对于她成为皇后又有什么妨害呢?更何况她在政治上的表现又可圈可点。

再说作为一国之君的查士丁尼都不以皇后的过去经历为忤逆,后人又何必耿耿于怀呢!比鲁尼的学识谈起中世纪的历史,人们往往说的就是拜占廷帝国如何,查士丁尼大帝如何,加洛林王朝如何,查理大帝如何。

其实这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调。

当我们摆脱这种论调,把我们的眼光放远时,我们就会发现不同地区的民族在这个时期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以阿拉伯民族而论,在他们统治世界广袤土地的悠长岁月中,就涌现出许多文化巨匠,比鲁尼(973~1048)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比鲁尼出生在今天希瓦附近,学识渊博,见解独到,不仅精通土耳其语、波斯语、梵语、希伯来语、叙利亚语以及他用以写作的阿拉伯语,还把他的才能用于多种学科。

在中世纪科学的巅峰时代,他是里海地区的领袖,受到了当时的花刺子模国和塔巴利斯坦国王公们的称赞。

他们对他礼遇有加,给他在宫中留了一个职位,使这些王公可以随时询问有关问题,并且视之为一件相当荣耀的事情。

后来,吉慈尼地方的穆罕默德听说花刺子模拥有像比鲁尼这样的学者,就希望能将他请到吉慈尼。

花刺子模的王公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无法予以拒绝。

公元1018年,比鲁尼前往吉慈尼,在那里受到隆重的接待。

可能正是在吉慈尼的穆罕默德的帮助下,比鲁尼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居住了数年,通晓了这个国家的语言,并对当地的文物古迹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后来,他回到了吉慈尼的穆罕默德的王宫中,成为王公最为信任的人。

但是比鲁尼和王公之间还是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他向王公介绍有这么一个地方,太阳几个月都不落下去。

尽管王公是一位爱好科学,尊重知识广博的学者,但是他知道的毕竟有限,他认为比鲁尼讲的这些纯属无稽之谈,是在欺骗他,于是想把比鲁尼监禁起来。

比鲁尼本来讲这些,是为了报答王公的知遇之恩,没想到弄巧成拙,他赶紧把这种现象向王公进行科学的解释,使王公满意,自己才免除了牢狱之灾。

王公的儿子马苏德是位业余的科学家,对比鲁尼极为赏识,经常馈赠他一些礼物和金钱。

比鲁尼不是一个贪婪的人,凡是超过需要的,他都退回。

比鲁尼是一个知识极为渊博的学者。

他的第一本著作为《古代遗迹》,大约写于公元l000年,专门讨论波斯人、叙利亚人、希腊人、犹太人、基督徒、萨巴人、祆教徒和阿拉伯人的历法和宗教庆典。

以伊斯兰身份而言,比鲁尼倾向于什叶派,稍微带有不可知论的倾向。

但是在这部著作中,他摒弃了能蒙蔽人的旧有习俗、派系的偏见和个人的好恶,以谨慎求实的精神,彻底考察了传说和经典。

当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和热情征服印度时,他在那里耗费了数年的时间来研究印度的民族、语言、信仰、文化和阶级。

公元1030年前后,他出版了巨著《印度历史》。

在这部著作中,他明确地分辨了道听途说和自己观察所得,并分别挑出一些缺少真实性的历史著作。

他以四十二章的篇幅讨论印度天文学,十一章的内容讨论印度的宗教。

他极为欣赏印度叙事诗《摩诃婆罗多》,看出了印度吠陀哲学、什叶派、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新柏拉图学派的相似处,还对印度思想家和希腊哲学家的同样文摘进行了比较。

同时,他还把一些梵文的科学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和托勒密的《无论》译成了梵文,使两地的科学成果得以交流。

比鲁尼几乎对一切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他对中世纪的印度数学非常重视,对天文学尤有精当的研究。

在他的《占星学入门解答》等著作中,他以赞成的态度讨论了地球以地轴为中心自转的理论,并对经纬度进行了精密的测量。

他推测印度河流域以前是海底。

他对很多石类和金属都有说明,测出十八种贵重宝石的比重,并且定出了一件物体的比重相当于它的排水量的原理。

他还发明了一种计算方法,不必费力地加算,就能计算出数字不断倍增的结果。

他对几何学的贡献是对许多定理的解法,后人根据他的名字对这些定理进行了命名。

他用流体静力学原理对泉水的喷涌作出了解释。

他还著有关于穆罕默德时代、苏布科逖金时代和花刺子模地区的历史著作。

东方的历史学家称比鲁尼为“他们所知的最伟大者”。

有的学者则称他为阿拉伯世界中的莱布尼兹,甚至是达·芬奇。

这些赞誉一点也不为过。

因为他不仅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施行家、地理学家,还是语言学家、数学家、诗人和物理学家。

他在这些领域内所从事的工作都具有独创性,也因此成就了他中世纪阿拉伯世界中最伟大的学者的美名。

紫式部是《源氏物语》的作者吗在日本文学史上,有一部著名的作品——《源氏物语》,它是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典范。

作为完整的长篇巨著,它不仅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早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最早的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

在日本,许多的美术作品和影视题材,都是以《源氏物语》为蓝本而创作的。

就是这样一部巨著,它的作者是谁,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

《源氏物语》全书共54回,近100万字。

日本源学家认为它约撰于I001~l008年之间。

全书以桐壶天皇的庶子光源氏为中心,叙述了他祖孙三代历史70年盛衰升沉的事迹。

故事中出场的人物有四百余人,其中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的有二三十人。

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下层贵族,乃至宫妃侍女、平民百姓。

作者对其中大多数人物是比较熟悉的,对他们的生活背景描写得细致入微,对人物的个性差别和形象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源氏物语》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

前半部44回以光源氏为主人公,后半部十回以薰君为主人公,叙述了复杂的人物纠葛和纷繁的事件。

可以说《源氏物语》既是一部完整的长篇巨著,也可以分成相对独立的故事。

《源氏物语》在题材方面,颇似中国唐代的变文、传奇,宋代的话本,它采取散文与韵文结合的形式,以散文为主,织入了800首和歌,使歌文融为一体。

作者是一个对中国文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书中广泛地运用了汉诗文,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就达一百零六处。

书中还大量引用《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并把它们恰当地编排在故事情节之中,使整个作品在叙述日本宫廷生活的同时,还散发出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息。

这样一部文学巨著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在日本学界众说纷纭。

一说前四十四回是年轻女作家紫式部所作,后十部由其女儿贤子续补;一说是紫式部的父亲创作大纲,由紫式部协助完成;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整部书成于紫式部之前,紫式部只是完成了修订工作。

紫式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才女,能完成如此巨大的著作?如果了解了紫式部的生长背景,就不会惊讶这样一部巨著会出自于一位女子手下。

紫式部的家庭是日本藤源氏家族的一个支派,属于世代书香门第。

她的曾祖父、祖父、伯父、父亲和兄长都是日本历史上有名望的“歌人”,他的父亲还擅长汉诗文。

紫式部幼年时就聪颖过人,有“才女”之名。

她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汉诗和中国先秦、唐宋文学,对白居易的诗歌研究精深。

有一次,紫式部的父亲叫儿子背诵司马迁的《史记》,还未等哥哥背完,紫式部就已经在一旁滔滔不绝地背起来,她的父亲很惊讶,感叹道:“可惜你没能生为男孩,若是一个男孩就好了!”父亲的一番话并没有影响紫式部的发展,相反紫式部长大以后,在文学上涉猎的范围更广了,对音律、佛经也有了很高的造诣,她的思想受儒学和佛学的影响很深,这些也都直接影响到了她的文学创作。

22岁那年,紫式部与曾任地方官的中等贵族藤原宣孝结婚,藤原氏比她年长26岁。

当时日本盛行一夫多妻制,紫式部与藤原氏结婚时,藤原氏已经有三个妻子,作为后妻的紫式部在家中根本没有地位,因而她的婚姻生活是不愉快的。

更为不幸的是,紫式部在婚后两年多丈夫就去世了。

作为小妻,紫式部无权继承丈夫的遗产,她只好带着女儿贤子,靠父兄微薄的接济,过着凄苦的孀居生活。

对不幸婚姻的亲身体验,使紫式部懂得一夫多妻制下贵族妇女的痛苦,这种对当时贵族妇女的同情反映在《源氏物语》中。

《源氏物语》是一部反映宫廷生活的长篇小说,有人认为紫式部根本没有机会去体验宫廷生活,也无从搜集那么多的素材。

但是如果进一步了解紫式部的生活经历,这种怀疑就会被化解。

紫式部的傅学和为人,在年轻时就很有名,大贵族藤原道长为了把自己的女儿彰子培养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家闺秀,曾专门邀请紫式部陪伴女儿彰子。

后来彰子成为一条天皇的皇后,紫式部自丈夫去世后,也被彰子召进宫中,担任她的侍从女官。

她给彰子讲解《白氏文集》(即白居易的诗文集《长庆集》)和历史著作《日本书记》。

她的才华受到天皇和彰子的赏识。

由于与彰子皇后的经常接触,紫式部逐渐熟悉了宫廷中的生活,并认识到宫廷的种种黑幕,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为权力而奔波的举态,这些都成为《源氏物语》极好的素材。

所以无论从紫式部的学识、生活经历,还是《源氏物语》的内容及写作方法上,都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这位伟大的女作家,为日本,也为全世界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源氏物语》。

普雷斯特·约翰的“桃花源”之谜1170年,正当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处于高潮之际,拜占廷帝国皇帝曼奴依尔(1143~1180)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宫中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信是这么写的:“如果你真的希望我们伟大的国家存在于何方,那么请不要怀疑地相信:我,普雷斯特·约翰……在财富、德行和一切上天赋予的创造力方面都是世所罕见的。

七十二位部族首领向我纳贡称臣。

……我们神明的权力统治着三个印度邦国,并扩及整个印度,那里是基督信徒圣·托马斯的安息之地。

帝国神明的影响,通过沙漠地区和靠近通天塔的巴比伦地带,远达太阳升起的地方。

在我们的领土内可以看到大象、骆驼和各种各样的珍禽奇兽。

……蜂蜜在我们的土地上流淌,牛奶溢满于各个角落。

……如果您能计算出天空的星座和海中的沙粒有多少的话,你就能由此估量出我们的帝国和国家地域的广阔程度。

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并将在任何地方保护本帝国的基督信徒。”信末署名为“普雷斯特·约翰”。

这封神秘的信件让曼奴依尔感到很疑惑,普雷斯特·约翰是何许人也?他那流淌着蜜汁和牛奶的国度在哪里?对曼奴依尔来说都是一头雾水。

曼奴依尔也不敢怠慢这封信,他让手下人把整封信抄写了若干份,分别送给欧洲各国君主,希望揭开“普雷斯特·约翰”这个神秘人物的面纱。

这封信在欧洲各国也同样引起了震惊,各国君主纷纷聚集本国学识渊博的人士,让他们寻找“普雷斯特·约翰”的名字和来历,无奈没有任何答案。

一时,普雷斯特·约翰其人和他所统治的王国,成为欧洲各国宫廷中王公大臣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

无数人在四处奔波、寻找,以求解开这个谜团。

虽然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人们都认为不能怠慢这个富裕国家的基督教徒。

1217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笔给普雷斯特·约翰写了一封回信,信中以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忠实信徒的名义,向他及其治下的基督教臣民们致以衷心的敬意和问候。

教皇还在信中向这位异邦的基督教君主承诺道,他要在罗马修建一座神殿,以此表示愿将整个基督教世界联合起来的诚意。

这封信写完后要寄往何方?教皇有点拿不定主意,因为普雷斯特·约翰的来信中,虽然就他的国度是如何的富裕,如何的宽阔,用了很多的笔墨,但国度的具体位置却描述得很含糊。

教皇经由许多饱学人士商量后,按当时的地理概念把信送往与埃及毗邻的“中印度”,实际地点即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一带。

教皇怀着迫切的心情等待着普雷斯特·约翰的回信,但这封信如石沉大海,神秘地失踪了。

正当罗马教皇失望之际,从欧洲又传来了一条消息:普雷斯特·约翰在收到罗马教皇的回信后非常激动,为了寻求基督教世界的统一,他曾准备到欧洲与罗马教皇和各国君主共商大计。

不料遇到了成吉思汗西征,普雷斯特·约翰不幸遇难。

许多人对这一传闻将信将疑,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条传言根本不可信,法力无边的普雷斯特·约翰不可能就这么轻易地死掉。

他们继续寻找,希望能找到这位神秘人物的踪影。

再神秘的人物,也很难活到100多岁,所以从14世纪开始,人们已不再嚷嚷着要寻找普雷斯特·约翰本人了,但他所统辖的神秘的国度,仍在吸引着人们去探索。

14~15世纪,欧洲人特别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相继掀起了航海探险热潮,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找普雷斯特·约翰的王国,因此这个时候又出现了许多关于普雷斯特·约翰的传闻和猜测。

其中普雷斯特·约翰也不乏被当做政治工具来使用。

如1520年,葡萄牙人为了排挤阿拉伯人,控制红海商路,就急于在埃塞俄比亚一带寻找普雷斯特·约翰的后裔,企图利用基督教的信仰,来打击阿拉伯人。

一支探险队认为他们在埃塞俄比亚已经找到了普雷斯特·约翰曾经住过的帐篷和宿营地。

1558年,一位葡萄牙的探险家甚至绘制了一幅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普雷斯特·约翰头戴王冠,手持王杖,威武非凡地坐在王位上。

人像所处的位置是在红海南岸的陆地,并在旁边注有埃塞俄比亚的字样。

葡萄牙的探险家们都认为普雷斯特·约翰的国度在埃塞俄比亚。

到了20世纪初,又是一位葡萄牙传教士在埃塞俄比亚的一处墓葬中,发现一些古代基督教徒用过的宝剑和旗帜,认为这是普雷斯特·约翰的遗物。

后来一些欧洲考古工作者,又在埃塞俄比亚发掘出一个十分豪华壮观的中世纪时代的皇宫遗址,认为这就是普雷斯特·约翰居住过的王宫。

但埃塞俄比亚上至皇帝、下至臣民都从来没有听说过普雷斯特·约翰其人其事。

看来葡萄牙人的结论缺乏佐证,无法让人相信。

还有学者认为,普雷斯特·约翰应是东欧一带人,上文已经提到:普雷斯特·约翰在收到罗马教皇的回信后,曾准备到欧洲与罗马教皇共商大计,但遭到成吉思汗西征的袭击而遇难。

有的学者为这个传闻找到了佐证:1298年,马可·波罗就曾提出成吉思汗西征时,曾杀死了一名很有势力和影响的基督教领袖。

这个基督教领袖可能就是普雷斯特·约翰。

在普雷斯特·约翰给拜占廷帝国皇帝曼奴依尔的信中,自称“统治着三个印度邦国,并扩及整个印度”。

所以有的学者据此认为普雷斯特·约翰统治的王国很可能就在印度。

但是在印度的考古发掘和民间传说中,均没有找到这位神秘人物的踪迹。

而且,印度长期信奉的是佛教和印度教,基督教是在17世纪以后随着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才传到印度的。

这与普雷斯特·约翰信中说的印度居民信奉基督教的情况不符。

更有学者认为,根本没有普雷斯特·约翰其人,至于那封神秘的信件也是伪造的。

至于是谁伪造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那封信可能是欧洲某个王国的一些僧侣凭空捏造的,其目的是想同拜占廷的君主开个大玩笑;另一种说法认为,伪造者就是拜占廷帝国皇帝曼奴依尔。

曼奴依尔统治下的拜占廷帝国国势较前有所削弱,但野心勃勃的曼奴依尔还是想恢复统治全世界的罗马帝国的计划。

他希望通过宗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协助亚历山大三世登上了罗马教皇的宝座,并向教皇提出联合各教会及消灭教会分裂的计划。

那封信就是曼奴依尔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伪造的,目的是为了探测欧洲各国君主的政治态度。

而且从罗马教皇后来给普雷斯特·约翰的回信中,也充分体现了曼奴依尔的政治意图。

以上的各种说法,都有各自的依据,但并不是无懈可击,关于普雷斯特·约翰这个神秘的人物,看来永远是一个谜了。

菲特烈为何被称为“文艺复兴者”在欧洲中世纪,曾经出现过一个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从公元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其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和瑞士。

公元13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皇帝,他就是菲特烈二世(1194~1250)。

这是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教室。

菲特烈走上权力顶峰的历程并不平坦。

母亲在42岁时才生下他。

他自幼就在不受重视甚至贫困中成长,以至于巴勒莫一些稍具怜悯心的公民常常带些食物给这位无人照顾的皇室遗孤。

他被允许在那些人种混杂的首都街道市场上自由游荡,随心所欲地结交朋友。

他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却以其敏锐的心智,从其所见所闻中学习了阿拉伯文、希腊文以及一些犹太人的典故,熟悉了不同的种族、服饰、风俗、信仰,成为一个知识精深博大的人。

在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中,经过艰辛的努力,菲特烈最后在公元1220年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对于菲特烈,有人称赞他为“欧洲第一等的人才”,有的人称赞他为“世界上最奇妙的改造者及不世出的奇才”。

其实,菲特烈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上,更重要的是其个性与思想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和哲学家,被誉为文艺复兴时代前一世纪的“文艺复兴者”。

菲特烈在动乱时代长大,确信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人们将因犯罪、无知和战争而毁灭自己或导致贫困。

他认为社会的秩序较人民的自由更具价值,并认为有能力维持秩序的统治者得尽享一切荣华。

为此,他制定法典,剥夺贵族的立法、司法及铸币的权力,而将这些权力集中在国家手里,显示出开明专制主义和国家集权制度的萌芽思想。

为了使统一强大的国家更加庄严神圣,而无须依赖敌视他的基督教,他力图恢复罗马皇帝所拥有的威严与光荣。

在他精致的硬币上,没有印上任何基督教字样,只刻着“罗马帝国恺撒奥古斯丁”,反面是罗马鹰,周围环绕着他的名字。

他还告谕他的臣民,皇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上帝的儿子,他制定的法律就是神圣正义的法典化。

对于拥有世俗权力的教皇,菲特烈公开地敌视,也因此被称为“敌基督者”。

在平定意大利各地的叛乱中,他发布改革宣言,谴责教士恣意放肆,不断地搜刮财富,而他们虔敬的心却在逐渐消失。

在西西里,他没收教会的财产来支持其战争。

他逐城地平定叛乱,从每一个城市带走基督徒作为人质。

如果这些城市再叛乱,他就将这些人质乱刀砍死。

在犯人中,如果发现有人是教皇的信差,就砍掉他们的手足。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不易为基督徒的眼泪和威胁所动,菲特烈故意利用他们作刽子手。

菲特烈尽管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却博学多才。

他能说九种语言,写七种文字,可以用阿拉伯文和卡米尔通信,用希腊文和他的女婿通信,用拉丁文和西方世界通信。

他的一些同伴还将罗马古典文学翻译成拉丁文形式。

他们热切地探寻并效法古典文学的精神,几乎预示着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到来。

菲特烈自己还是个诗人,他用意大利文写的诗曾经受到但丁的赞赏。

到了晚年,他对科学和哲学更为重视。

他博览许多阿拉伯文的重要著作,将伊斯兰教与犹太教的科学家及哲学家带到自己的宫廷,酬以巨款,要他们将希腊及伊斯兰教的科学古籍翻译成拉丁文。

他非常爱好数学,曾说服埃及苏丹将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家哈尼非送给他,他还与当时基督教世界中最伟大的数学家费伯纳西关系密切。

他不仅向宫中的学者质询科学及哲学问题,也向远在埃及、阿拉伯、叙利亚和伊拉克的许多学者求教。

他拥有一些动物园,并根据小心观察动物交尾期及饲育期所作的记录来制定禁止狩猎期的有关法律。

他赞成解剖尸体,并拥有令人惊异的解剖学知识。

为避免四周学者的学问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消失,菲特烈在公元1224年建立了一所那不勒斯大学。

这是中世纪不受教会约束的为数不多的大学。

在这所大学里,他高薪聘请在科学及各种艺术方面有高深造诣的学者来任教,设立奖学金以使那些家境清寒而优秀的学生得以就学。

为防止人才外流,他禁止在他统治的西西里的青年到别处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并希望那不勒斯能很快成立一所法律学校,以训练公共行政人才。

在某一限度内,菲特烈给予王国内各种不同信仰崇拜的人以自由。

尽管希腊东正教徒、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都不能在大学里任教,也不能任官职,但是他们都被允许平安无事地举行其宗教礼拜。

伊斯兰教徒及犹太人必须穿着他们自己的服装,以便和基督徒有所区别。

他对犹太人采取特殊政策,不仅宫中有几位犹太学者,而且在公元1235年,当福达的犹太人被控告在仪式中杀死一个基督徒小孩并取他的血时,他竟然袒护他们,谴责这仅是一个残忍的传说。

文艺复兴时代专制君主们刚健狂妄的才智表现,正是菲特烈个性与思想的反映,但却没有他所具有的优雅与风度。

在菲特烈的思想及宫廷中,古代典籍代替了《圣经》,科学理性的思索代替了信仰,自然代替了上帝,必然之现象代替了上帝的保佑。

正因为如此,菲特烈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代前一世纪的“文艺复兴者”。

但是菲特烈毕竟生活在基督世界里,他的自由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在他患痢疾病倒时,他竟然要求教皇赦罪,最终获得宽恕。

去世时,这位自由思想者穿着的依然是僧侣的长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