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埃姆斯——世界上报酬最高的间谍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间谍、美国中央情报局苏联东欧反间谍处处长埃姆斯东窗事发后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美国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间谍丑闻。埃姆斯对美国所造成的损失需要数年的修补才能弥合。
而苏联有关情报专家则骄傲地说,埃姆斯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俄罗斯)情报部门的安全性。克格勃正是利用他提供的情报,粉碎了20多次对苏联谍报行动,致使至少10名美国间谍被苏联处死。
一向小气的克格勃,却对埃姆斯慷慨大方,先后支付250万美元的报酬,也使埃姆斯成为世界上报酬最高的间谍。
被5万美元收买
阿尔德里奇·埃姆斯1942年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他在念中学时就被同学公认为班里最机智的人。1957年在芝加哥大学读了两年就主动辍学了。他的父亲在中情局工作,是一位从事间谍活动近40年的老牌特工。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想做一名特工。16岁时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参加了中央情报局为雇员子弟举办的夏季就业计划。1962年2月,埃姆斯继承父业走进了中央情报局大门,作为行动指挥处的一名特工接受培训,这项培训持续了6年。
埃姆斯虽然还不算中情局的正式员工,但他进入了核心部门,成为一名外勤官员。同其他担任情报分析任务的同事相比,他算是幸运的。
1968年,作为中情局一名正式员工,埃姆斯被安排到中央情报局苏联东欧反间谍处工作。他在那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并不感到满足。那是一个很死板的地方,最糟糕的是他不敢告诉人家他是一名特工。他总是对人说他是外交官,在国务院工作。这种日子很不好过,他的妻子南希也很不满。
到中情局苏联东欧处上班不久,他接受了第一个任务:到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发展间谍。虽然他接受过6年专门的训练,但他的工作表现并不理想,甚至不懂如何拉拢引诱对方,如何与目标交谈。不过,埃姆斯的运气比较好。不久,他得到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上司派他到一所外语学校学习俄语,时间是一年。
1981年,埃姆斯从安卡拉调到了墨西哥城,他的公开身份是美国驻墨西哥使馆参赞,秘密职务是中情局墨西哥情报站站长。有人说,墨西哥城是一座谍报活动的圣城,古巴人、苏联人、美国人在咖啡馆里明争暗斗,演绎着种种精彩的谍战场面。
地方变了,似乎运气也变了,埃姆斯开始交上好运。1982年初,在一次小型晚会上埃姆斯与哥伦比亚驻墨西哥使馆文化专员玛利亚·罗萨里奥·卡萨斯邂逅。玛利亚出身于波哥大名门望族,漂亮迷人。父亲是波哥大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出任托利马省省长,一度还被推选为哥伦比亚的总统候选人;母亲是一所大学的文学教授。玛利亚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16岁时就掌握了6种语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著名的安第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该校有名的教授。玛利亚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厌倦了院校生活,总想换个环境。1982年玛利亚投身外交界,出任哥伦比亚驻墨西哥大使馆文化参赞。
此时,埃姆斯与妻子南希已经结婚10年了,但没有孩子。南希对埃姆斯的冒险工作不感兴趣,因此两人的感情出现了危机。风姿绰约的玛利亚吸引了正处于婚姻危机中的埃姆斯。但是,玛利亚的背景远非埃姆斯所知道的那样单纯。玛利亚早在1981年就被克格勃招募,负责搜集中美洲方面的情报。
埃姆斯没有向他的上司报告和玛利亚相好的事,因为按照中情局的制度是不允许的。后来事情闹大了,也没引起中央情报局安全官员足够的重视。在他们看来这种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生活在间谍世界里的人都很孤独,而装扮成外交官的驻外特工生活尤其苦闷,他们不仅要过一种双重生活,而且还要遭到那些真正的外交官的歧视。因此,像埃姆斯那样借酒浇愁、玩玩女人,在中央情报局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也许是玛利亚给他带来的好运,埃姆斯很快被调回美国,担任中央情报局对苏联东欧反间谍处处长。这在中央情报局是一个中层职位,但位置很重要。“冷战”时期,美国长期以苏联、东欧为对手,对付苏联、东欧国家情报机构的渗透是中央情报局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因此,这个职位也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
埃姆斯的工作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在各色各样的苏联人中寻找可能被中情局招募的“猎物”。这些潜在的目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酗酒,婚姻失败,事业无成,寻花问柳等。
埃姆斯在忙于招募苏联人,有趣的是苏联人也看中了埃姆斯,克格勃敏锐地感觉到埃姆斯具备一个变节者的所有条件,若利用上这个人,克格勃可以从中央情报局取得意料不到的突破。于是,克格勃就开始对他进行长达6个月的劝降工作,埃姆斯毕竟是从事反间谍工作的,克格勃的策反活动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得手。但在这场马拉松式的交往中埃姆斯始终处于劣势,面对金钱的诱惑,埃姆斯终于屈服了。
1985年4月16日,埃姆斯走进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主动提出要背叛他的国家。克格勃军官切尔卡申当时在大使馆负责反情报工作,他是第一位会见、评价和指示埃姆斯的克格勃官员。埃姆斯的第一个叛国举动是向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呈交了一封密信,信中揭露了至少三个双重间谍的名字。当时埃姆斯要求得到5万美元现金。切尔卡申回忆说:“当时我们没有做出太积极的反应,对这件事还有点怀疑。”切尔卡申向莫斯科发了一封电报,希望克格勃负责外国情报的第一总局对埃姆斯的背景进行考查。不久,切尔卡申被召回莫斯科,商讨下一步该怎么办。当埃姆斯一个月后再次来到苏联大使馆时,切尔卡申及其上司已确信他是真的要叛国。
埃姆斯后来在监狱中回忆道:“我需要钱。那时候我的生活非常动荡。我刚从墨西哥回国,正在闹离婚,并准备与玛利亚结婚。我欠了很多债。我那时候已无法理智地考虑问题了,脑袋里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甚至产生过抢银行的念头。但是,我选择了我认为最容易实现的一种,那就是为苏联人工作。你知道我是干这一行的。那时候克格勃的工作很不景气,说句不好听的话,可能同我的状况差不多。我想,如果我同他们联系,他们是会同意帮助我的。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我得到了钱,渡过了难关,而他们则得到了情报,得以从失败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当时,埃姆斯是中情局负责招募苏联人充当间谍的官员,因此,他完全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出苏联大使馆,而被视为工作的需要。1985年5月17日,切尔卡申打电话给埃姆斯,约他出来一起共进午餐。在得到埃姆斯愿意提供情报的允诺后,对方给他一个大信封,里面装着一叠100美元面额的现钞,一共5万美元,埃姆斯一阵狂喜。埃姆斯这么回忆当时的心情:“当我从克格勃那里拿到第一笔5万美元的报酬时,我是挺兴奋的。5万美元,这相当于我一年的薪水。你想想,苏联人一次付给我的报酬相当于中央情报局一年给我的薪水,我无法不动心。当然,有些时候,我心里也是有些内疚的。毕竟,我在中央情报局干了这么多年。但我无法抵御金钱的诱惑。”
多名美国间谍死在他手上
克格勃付出的金钱得到了巨大的回报。
埃姆斯利用他得天独厚的位置,为克格勃提供了大量绝密情报。克格勃正是利用他提供的情报粉碎了20多次对苏联的谍报行动,使至少10名美国间谍被苏联处死。
在埃姆斯出卖的美国间谍中,有一位特别著名,他就是苏军情报部门的波尔雅科夫将军,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伍尔西曾说:“波尔雅科夫是美国在‘冷战’时期招募的间谍中最出类拔萃的,是一颗最珍贵的宝石。”
波尔雅科夫1921年出生在乌克兰,二战期间做过炮兵军官,战争结束后进入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在军事情报机关工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先后两次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前往联合国工作,在美国指挥没有外交身份作掩护的苏联间谍,取得很大的成绩。此间有人给他起过“黑夜大礼帽”、“风笛低音管”等雅号。
1961年,波尔雅科夫主动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接触,自愿为美国人提供情报。但他不要美国人的钱,最多只接受一些打火机、钢笔等小礼物,每年不足2000美元。在为中央情报局服务的20多年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向美国传送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机密情报。
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紧张,他被派到缅甸仰光从事针对中国的情报活动。不久又调回国内,出任苏军情报局中国处主任。他提供给中央情报局的关于中国和苏联关系破裂的来龙去脉的重要文件,帮助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制定了对华政策,促使了尼克松总统访华。
1974年,波尔雅科夫晋升为少将军衔,从此,他有了获取超出他工作范围之外情报的机会。为了向美国联络人发出信号,他总乘坐途经美国大使馆的电车,经过大使馆时启动一下藏在口袋里的微型“爆发”式发射机,美国大使馆便会收到他发送的信号。
波尔雅科夫还常常使用一种只有他和接头人才掌握的特殊的化学显影技术的胶卷。利用这种谍报技术,他拍摄到100多份由苏军参谋部发行的保密杂志《军事思想》月刊,这些资料对分析苏联军事状况极有参考价值。美国人通过波尔雅科夫提供的情报证明了苏联领导人并不是狂妄的战争疯子,某种程度上也阻止了美国人对战争的过度关注。
后来,波尔雅科夫突然与中央情报局失去联系,没有人知道这位美国超级间谍的命运。直到1990年1月,苏联《真理报》报道说,1988年3月15日迪米特·波尔雅科夫将军因间谍罪被处以死刑。后来中央情报局证实,虽然没有人知道波尔雅科夫是如何死的,但波尔雅科夫是被埃姆斯出卖的,是埃姆斯最重要的牺牲品。波尔雅科夫选择了背叛自己祖国的道路,但他也被另一个背叛者出卖了。
此外,还有两位前途无量的克格勃军官栽在埃姆斯手上。克格勃中校马尔季诺夫是美国联邦调查局收买的间谍,埃姆斯出卖的第一批间谍中就有他。1980年11月,马尔季诺夫和妻子来到华盛顿,公开身份是苏联驻美国大使馆的三等秘书,实际上是克格勃派往美国搜集科技情报的官员。1982年,中央情报局一名特工盯上了马尔季诺夫。这个特工具备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经常出席华盛顿地区各种科学技术性会议,在会议上他认识了马尔季诺夫,并和他进行过多次交谈。这个特工发现马尔季诺夫有很多与众不同地方,是一个很特殊的俄国人。于是,中央情报局派人设法与他单独取得联系,极力收买他,最终将他发展成为间谍。中央情报局在银行为他开了一个户头,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万一出事他叛逃到美国后可以使用。马尔季诺夫喜欢这种刺激,他并不认为替美国做间谍有什么不对,因为他并不认为美国人是他的敌人。
美国联邦调查局想通过马尔季诺夫了解那些被派到华盛顿的克格勃官员,以便监视他们的行踪,发现一些可以被美国情报机关收买的“鼹鼠”。中央情报局则对克格勃在美国搜集什么样的情报,以及如何进行间谍活动等感兴趣。马尔季诺夫向美国情报机构提供了很多文件的复印件。
被埃姆斯出卖的另一位克格勃军官是谢尔盖·莫特林少校。1980年夏天,莫特林少校被派到华盛顿,同马尔季诺夫一样,公开身份也是大使馆的三等秘书。他到华盛顿不久就被联邦调查局收买。
埃姆斯身为中央情报局苏联东欧处处长,自然十分清楚这两个间谍的所有情况。如今埃姆斯已经开始为苏联人效力,这两个间谍的存在对埃姆斯的安全也构成了严重威胁。1985年6月13日,埃姆斯在与克格勃联系人丘瓦辛接头时,把这两个人的情况告诉了苏联人。克格勃为了保护埃姆斯的安全,一直没有对二人动手。
1985年底,莫特林在苏联华盛顿大使馆的任期结束,奉命回国。临行前,他向联邦调查局承诺,回国后继续向美国提供情报。1986年初,他在与中央情报局的特工接头时被逮捕,不久被枪决。
1986年11月,克格勃叛逃者尤尔钦科从华盛顿返回苏联,马尔季诺夫奉命陪同他回国。对这趟差事马尔季诺夫的妻子娜塔莉娅觉得有些蹊跷,因为像这类任务通常并不是她丈夫去执行,显然莫斯科在找借口让他回去。10天之后,娜塔莉娅接到丈夫的一封信,说他在搬运行李时膝盖上旧伤复发住进了医院,希望她带着孩子回国照料。娜塔莉娅立即动身回国。可是,飞机刚一着陆,克格勃官员就把两个孩子送到她母亲那里,而把她抓到监狱进行审讯。克格勃官员告诉她,马尔季诺夫犯的是叛国罪。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克格勃曾多次对她进行审讯,并允许她探望丈夫。马尔季诺夫于1987年5月29日被枪决。
美国历史上最大一场抓捕“鼹鼠”行动
就这样,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联邦调查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招募到的两名苏联大使馆人员不久就被调回莫斯科,随即被处死。联邦调查局认为,一定是内部出了问题。
1991年4月,一个清新凉爽的上午,中央情报局反间谍中心的情报分析家保罗·雷蒙德和他的上司从兰利驱车前往胡佛大夏,与联邦调查局的有关头头商谈两家携手联合反间谍的事宜。圈内人都知道,中央情报局与联邦调查局已多年不和,互不买账。如今两家情报部门都被那该死的“鼹鼠”搞得心神不安,大家只有摒弃前嫌,携手合作。
几天后,联邦调查局经验丰富的反间谍专家吉姆·米尔本和他的同事奉命来到兰利,与雷蒙德的反间谍小组合作,联合开展代号为“天光”的调查行动,调查美国情报界内部的奸细。而联邦调查局总部首席反间谍专家卡鲁索受命组建一个行动小组,负责调查逮捕隐藏在中央情报局里的“鼹鼠”,其行动代号为“演员”。
“天光”和“演员”两个小组同时启动,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抓捕“鼹鼠”的行动。他们先是调阅大量有关档案资料,了解那些被出卖的间谍相关情况,针对知情者各自拟出了一份嫌疑者名单。然后,行动小组逐个对嫌疑者进行排查。他们首先从个人劣迹、不良行为、家庭和收入等方面开始,比如此人是否酗酒,是否有吸毒行为,婚姻是否美满,有没有擅离职守的记录,是否有不明收入来源等等。根据这些情况被列入嫌疑者名单的大约有200多人。经过进一步细致调查,到1992年秋,名单上的名字减少到40多个。
根据以上调查范围,阿尔德里奇·埃姆斯自然被列入嫌疑者名单。调查者发现,他的不检点行为很多,他的名次在名单上逐步前移。此外,在一次例行的测谎中,他在测谎器上的波纹异常。
与此同时,克格勃也嗅到了危险。他们非常重视埃姆斯这只大“鼹鼠”,于是采取严密的措施保证埃姆斯谍报活动的安全。联络手法和地点时常变换,他与克格勃接头的地点很少在美国国内,多是安排在墨西哥城、波哥大,甚至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这对埃姆斯来说也不是难事,凭借他特殊的身份,自由地飞来飞去是没有问题的。埃姆斯一般不同联系人直接会面,而是使用“秘密信箱”进行联系。每次接头前,克格勃在原先约定的地方做一个记号,表示埃姆斯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去接头。而埃姆斯则在一个特定的地方用白粉笔画一个白道,表示他知道了。如果要改变计划,他们之间另外约定了一些联络方法。就是这种既简单又安全的方法,埃姆斯与克格勃特工使用了9年。
克格勃还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埃姆斯。有一次,埃姆斯与一名苏联外交官在华盛顿一家饭店吃饭,切尔卡申突然出现在饭桌旁,埃姆斯大吃一惊。因为联邦调查局了解切尔卡申的底细,并对他进行监视,埃姆斯担心自己被人揭穿。后来,切尔卡申解释说:“我们知道中情局经常让它的特工接受测谎,测谎器可能会问埃姆斯最近是否与克格勃特工有过非正式接触。我们故意制造一次意外的会面,这样,就可以说那个人在他试图招募一名苏联外交官时走了过来。对此测谎器是辨别不出来的。”
这时,一位叛逃到美国的克格勃特工向联邦调查局提供了潜伏在美国的间谍情况。根据对这些情报的分析,埃姆斯的嫌疑越来越大。“天光”调查小组加快了调查速度,他们根据埃姆斯生活奢侈的特点,首先从他的经济状况入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埃姆斯有大量不明收入,他当时的年薪为6.9万美元,从1985年4月至1993年8月,他的总收入不过34万美元,可是同期他支出的费用高达130万美元。他还买了16.7万美元的股票,通过信用卡支付各种费用45万美元,光电话费就接近3万美元。
“天光”调查小组负责人雷蒙德看了这些调查记录后拍案而起,大叫道:“他从哪里搞来这么多的钱,又是买豪华住宅,又是买这些汽车。可以肯定,这家伙有问题。”
“天光”调查小组在给上级的报告中说,不管美国情报界内部还有多少“鼹鼠”,埃姆斯肯定是其中之一。
1993年初,埃姆斯被列为怀疑对象后总部及时调动了他的工作,将他调任为缉毒中心黑海地区科的负责人,以减少损失。
1993年5月12日,联邦调查局开始对埃姆斯进行刑事调查,主要的工作就是搜集证据,以证明埃姆斯是一个间谍,当然最好能抓到现行。调查的代号是“夜行人”,负责人是莱斯利·怀泽。怀泽是个老资格的反情报官员,以前侦破过很多类似的案件。
怀泽迅速组成一个行动小组。6月3日,怀泽下令监视埃姆斯的一切行动。此后,埃姆斯住宅的周围不间断地出现垃圾清运工、草坪修理工、送货杂工等。6月11日,怀泽手下的特工开始窃听埃姆斯的电话,埃姆斯的一举一动都被置于怀泽的监视之下。
经司法部门批准,6月23日,怀泽小组对埃姆斯的住宅进行了秘密搜查,结果发现了不少证据。他们从埃姆斯家中搜到了144份机密文件,其中大部分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情报与反情报活动有关。他们在壁橱里找到一个箱子,里面有一封克格勃写给埃姆斯的长信,此外还有一本银行账单记录,上面记录了1985年到1993年期间,埃姆斯因提供了大量机密情报,苏联人先后支付给他大约250万美元,是莫斯科雇用的外国间谍得到报酬最多的一个。
怀泽小组从埃姆斯家里的垃圾桶中找到了一盒废弃的录音带,经过技术处理后,播放出了这样一句话:“除了在阿拉斯加要得到一笔现金外,我还希望你们以更安全的方式给我汇一大笔钱。”后来调查证实,这笔钱共8.7万美元,他从阿拉斯加回来后,以他妻子玛利亚的名义分别存在当地两家银行。搜查完毕后,怀泽小组在埃姆斯的房间装了监视器,在过道上安装了微型摄像镜头,并在他的电脑上加装了一种特殊的电子侦测器。
7月20日,趁埃姆斯到联邦调查局总部办事的机会,怀泽小组利用复制的钥匙打开埃姆斯的汽车安装了一个电子目标发射器,借用这种跟踪装置,怀泽可以随时掌握埃姆斯的汽车所在的准确位置。
9月9日深夜,埃姆斯和妻子驾车从一条近路进入华盛顿市区,埃姆斯边开车边与妻子说笑。汽车开到宁静的加菲尔德大街,突然来了个U型急转弯。怀泽小组开始担心埃姆斯发现了被跟踪,但仔细分析,埃姆斯不像注意到有人跟踪。最后怀泽小组发现,加菲尔德大街是埃姆斯与俄国人的联络点,俄国人利用联络点安排与埃姆斯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9月15日深夜,怀泽小组的特工从埃姆斯的家门口换走了垃圾箱。他们从中发现了一张撕碎了的小纸条,经仔细拼合,上面出现这么一句话:“我想10月份在波哥大会面。”
10月,埃姆斯告诉他的上司,他要在本月去波哥大看望他的岳母。8日,埃姆斯夫妇带着他们的儿子保罗出现在迈阿密机场候机大厅,特工查看了登机记录,他们根本没有去波哥大,当时,他的岳母也不在波哥大而是在美国。经核实,埃姆斯是去了加拉加斯,在那里与克格勃见面。
10月9日清晨,怀泽小组再次搜查了埃姆斯家。搜查持续了七八个小时,内内外外反复查了几遍。联邦调查局的计算机专家从埃姆斯的电脑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联络点和情报放置点的详细指示图、会面的详细记录等等。此外,还发现了大量中央情报局的机密文件。
11月1日,埃姆斯飞往波哥大,跟踪而来的怀泽小组将埃姆斯与克格勃可能会面的地点都监视起来,不料还是扑了个空。11月2日,埃姆斯和克格勃联系人卡列特金避开了怀泽,在另外一个地点顺利地完成了会面。
怀泽未能当场抓获埃姆斯,不禁感叹:此人毕竟不是一个平庸之辈,而是受过专门情报和反情报训练的行家里手。他毕竟还担任过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最大情报机构的反间谍处处长。
从波哥大回来后,埃姆斯夫妇没有任何可疑的行动,出入家门都小心翼翼。作为一个老牌特工,埃姆斯肯定感觉到了周围的异常现象。连埃姆斯的邻居对周围出现的各种闲杂人员都感到可疑,何况作为反情报专家的埃姆斯。同时,怀泽小组的特工发现,埃姆斯住宅的周围不断出现一些陌生人,经反间谍专家分析,极有可能是俄国的情报人员。最令怀泽担忧的是,根据日程安排,埃姆斯可能近期因公出国,谁也没办法保证他会按时回国,逃到俄罗斯的可能性很大。于是,联邦调查局决定逮捕埃姆斯。
1994年2月21日, 埃姆斯吃过早餐准备去兰利总部上班。他打开崭新的“美洲豹”轿车的车门准备发动汽车。突然,车门口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客气地说:“阿尔德里奇·埃姆斯先生,我是联邦调查局的莱斯利·怀泽,因涉嫌间谍案你被捕了。”
怀泽的话音刚落,埃姆斯就瘫在了车里,口中喃喃自语:“完了,这一天终于来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人就怀疑中央情报局内部有苏联间谍,但一直无法将其挖出。埃姆斯曝光后,人们心中的怀疑终于破解了。美国舆论普遍对埃姆斯间谍案作出强烈的反应。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埃姆斯间谍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间谍案。
1994年2月22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夫和美国驻莫斯科大使皮克林分别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白宫认为,这次间谍案是对两国“伙伴”关系的一次严重破坏。美国参众两院议员则利用埃姆斯一案大做文章,攻击政府过于信任叶利钦。中央情报局立即派出一个高级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要求俄罗斯主动召回与埃姆斯一案有关的驻美外交官。2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参赞亚历山大·李森科为不受欢迎的人,限他在7天内离境。
俄罗斯的反应则要平和得多。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呼吁不要把政治领袖卷入这一纠纷。叶利钦总统的发言人科斯季科夫指责美国对间谍案反应过度,试图“相互猜疑,恢复‘冷战’心理”。2月27日,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在接受全美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说,埃姆斯间谍案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美国大可不必为此而震惊,因为俄国和美国尚未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更没有达成彼此停止秘密情报活动的协议。俄通社-塔斯社强调说,基于个别利益的考虑,情报事务仍有必要存在,美国军方领导人也曾多次表示,他们并没有计划结束美国对俄情报工作,既然如此,俄国为什么不能在美国从事情报活动呢?在从事情报活动方面俄罗斯与美国拥有同等的权利。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科列斯尼科夫则公开承认,埃姆斯在美国为俄罗斯工作,“他揭露了窃取俄罗斯情报的美国间谍,保护了俄罗斯的利益”。
美国政府驱逐了李森科,俄罗斯自然也要采取对等措施。3月1日和3日,俄罗斯官方宣布捕获了一名英国间谍和两名美国间谍,并宣布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詹姆斯·莫里斯因从事与职务不相称的间谍活动,被俄罗斯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他在7天内离开俄罗斯,还指控美国驻苏大使馆二秘凯利·汉密尔顿与间谍案有关。
1994年4月28日,美国联邦法院对埃姆斯进行公开审判,莱斯利·怀泽在长达30多页的公诉书上指控埃姆斯在9年的时间里出卖了大量国家机密,与克格勃进行情报交易在100次以上。埃姆斯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最后,联邦法院以间谍罪和偷税漏税罪判处埃姆斯终生监禁,不得上诉,并罚款25万美元。
作为“冷战”时期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间谍,埃姆斯将要在监狱里度过余生。他的妻子玛利亚·罗萨里奥·卡萨斯被指控犯有间谍罪和偷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