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超级潜伏:前苏联克格勃(绝密行动)
655800000032

第32章 附录一 克格勃概述

附 录 一 克格勃概述

2010年3月29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卢比扬卡与文化公园地铁站相继发生爆炸,这两起恐怖分子所为的事件导致30余人遇难,60余人受伤。提起卢比扬卡,人们立刻会想到苏联的克格勃,因为这里曾是苏联克格勃总部的所在地。如今,卢比扬卡是俄联邦安全局总部的所在地,是俄罗斯强大的特种勤务机关的中枢,担负着保卫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克格勃系俄文“国家安全委员会”一词缩写的译音,1954年3月13日成立。1991年苏联解体,克格勃于同年12月解散,原克格勃第一总局独立出来,成为直接归属俄联邦总统领导的独立情报机构,即目前的“对外情报局”。

克格勃(KGB)的职权大致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联邦调查局(FBI)相当。克格勃以实力和高明而闻名于世。在苏联时期,克格勃的影子在国内随处可见;在国外,克格勃的特工渗透到各个角落,从事各种秘密活动。在世界间谍大战中,也只有苏联的间谍组织在规模、设备装置、人员编制以及活动能力上与美国不相上下,在部分领域甚至超过美国同行。“冷战”时期,世界上只有两个情报机关拥有全套现代化搜集情报的能力,其中一个是美国的情报机关,另一个就是苏联的情报机关。在20世纪的国际间谍大战中,克格勃是唯一有实力与美国间谍机构争夺天下“老大”的情报机关。

克格勃的工作人员一度达到50多万人,总部机关有1万人,间谍、反间谍和技术保障等部门有20多万人,边防军有30多万人。在苏联国内有150多万线人,在国外有25万情报人员,年预算为100亿美元。

20世纪20年代初,俄共(布)中央领导认为,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包围不仅远远没有被打破,而且,二战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更加广泛的反苏阵营,攻击新生政权苏维埃的方式变得更加隐蔽、狡猾,更具有国际背景。为更加卓有成效地打击隐蔽的敌对活动,必须建立一支从个人素质、组织体系到技术保障等方面能够胜任这种特殊斗争的队伍。这支队伍要比“契卡”更加精干、更加隐蔽、更加灵活和更加有效。在这样的背景下,1922年2月6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撤销“契卡”组织,成立国家政治保卫局和民警机构。

苏俄国家政治保卫局接收了“契卡”被撤销后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归属内务人民委员会的领导。国家政治保卫局的权力范围与“契卡”相比受到很大的限制,再没有独立处决罪犯的权力,但它仍然同“契卡”一样散布于全俄社会的各个重要部门。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成立后,国家政治保卫局改为与内务人民委员会平级的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并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中为国家政治保卫局的主席保留一个固定的席位。

1926年捷尔任斯基病逝后,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由维亚切斯拉夫·鲁道夫维奇·明仁斯基领导。2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斗争形势的复杂变幻和苏联国内政局的发展,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权力范围和其在国家政权机关中的地位又渐渐上升了。

1930年4月7日,苏联颁布一项法令,把苏联的边防部队和在各地设立的众多劳改营也划归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管辖。同时规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可以使用各种方式参与对苏联新闻、出版、电影等各种媒体的监督和审查。

1934年7月10日,苏维埃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改组为国家安全局,其职责包括对内进行政治监督、对外进行反间谍渗透和情报侦查,这个秘密警察组织再次归属于最高苏维埃内务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被任命为内务人民委员会主席。1936年,雅戈达因“不能胜任揭露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反党集团的斗争”被斯大林免去了内务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不久,雅戈达被指控为反革命杀人犯和外国资产阶级的间谍,经过司法公开审判后被他当初的下属枪决了。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继任内务人民委员会领导职务。此人个头矮小,行为诡秘,有人称其“冷血侏儒”。他吸取前任肃反不力最终名败身亡的教训,运用斯大林赋予的几乎是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庞大而高效的组织体系对苏联的党和国家机关进行整肃,开展揭发党和革命的敌人的告密运动,弄得整个苏联人人自危,对谁都不敢相信,包括自己的家人和最知心的朋友。

1938年,拉夫连季·巴甫洛维奇·贝利亚接任内务人民委员会领导。贝利亚上台后首先将叶若夫时期重用的助手和亲信清理出内务人民委员会。1939年2月,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批评内务人民委员会滥施职权致使以肃清十月革命以来混入苏联共产党内异己分子为目的清洗运动无限制地扩大化的错误》的决议案,责成贝利亚对前一时期内务人民委员会所做的工作进行调查。这样贝利亚在内务人民委员会清除异己的行动也就名正言顺了。1939年3月,在苏联共产党(布)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贝利亚当选为政局候补委员。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国家安全总局和总参谋部的情报总局联手,继续加紧向苏联境外派遣和发展情报人员,编织跨国间谍网。同时在贝利亚的支持下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部门“消灭间谍局”,具体负责对内侦查和防止国外间谍的渗透,对外负责对敌后进行侦察和破坏。另一方面还负责向敌对国家派出间谍搜集情报。在卫国战争中,消灭间谍局在苏联军队各方面军中都设立了派出机构和特派人员,在后方和敌占区也活跃着无数为其工作的组织。1942年,消灭间谍局正式交由最高苏维埃内务人民委员会国家安全总局领导。

1943年4月,国家安全总局再次由内务人民委员会分离出来,名称仍然叫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1946年,内务人民委员会和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正式成为苏联两个部一级的政府机构,名称也从此改为苏联内务部和苏联国家安全部。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国家安全部被撤销,其工作被并入贝利亚兼任部长的内务部。

贝利亚被处决后,1954年国家间谍情报和安全工作从内务部中分离出来,成立形式上隶属苏联部长会议,实际上由苏共中央政治局领导并由苏共总书记直接控制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计划由政治局批准,重要问题直接向政治局报告,日常工作由苏共中央书记处领导。这就是克格勃。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谢罗夫任克格勃主席。从此苏联情报组织体制也就基本定型了。

1958年谢列平出任克格勃主席,以后的几十年中,克格勃领导人多次更迭,机构人员不断扩大,从国内到国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苏联国家政治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曾被誉为“国家的栋梁”。克格勃全盛时期遍布全球的间谍达9万多名,安插在国内各级权力机构的特务不计其数。同时,克格勃负责克里姆林宫和政治局首脑的安全警卫。克格勃的权力大于任何一个党政机关。

克格勃规模庞大,机构复杂,组织结构十分严密。克格勃委员会下设4个总局,分别是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五总局,7个直属局,6个直属处,形成一个局中有局、处中有处的庞然大物。

第一总局是对外情报侦查部门。负责指挥苏联在国外的除军事间谍和重大政治阴谋之外的所有活动。通过派遣到世界各国的驻外人员和秘密潜入到别国的间谍、情报人员进行搜集情报、窃取秘密或破坏、颠覆等活动。总局下设3个分局,2个特别所,16个常规处:

科技情报局(T局),主要任务是从苏联各地的理工院校选拔一些高才生送进克格勃情报学校,结业后分配到T局工作。T局不仅有权决定出席国际会议的科学家人选,而且还派员随团出国,他们大部分以外交官、科学顾问、公司代表等合法身份为掩护从事科技情报搜集活动。此局下设4个处级单位:情报所、反间谍所、假情报处、行动处。

秘密活动局(S局),主要负责间谍情报人员的选择和培训,并派遣以伪装身份潜入他国的克格勃特工进行秘密活动。

分析研究局(I局),它是间谍情报活动的科研机关,负责研究、分析、总结间谍情报活动的经验、规律,并提供间谍情报活动的技术性设计和原则,以求指导和不断改善间谍情报活动。

此外,第一总局还设有若干个直属处,负责对某国或某地区的间谍情报活动,如美国处、英国处、拉美处等等。或是按业务性质划分负责某种专项业务的直属处,如负责炮制、伪造各种假情报的假情报处;负责暗杀、绑架的行动执行处;负责为情报人员提供在外国进行间谍情报活动所需掩护手段和技术性措施的掩护处;负责提供间谍情报活动技术工具的工具处等等。

第二总局,又称国内防谍局。主要负责管理、监控在苏联境内的外国人,对各国驻苏使馆人员以及其他外国人进行侦控,并对某些外国人进行收买、策反,以对抗外国的情报和间谍活动。苏联很多导游、翻译、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这个局的成员。

国内防谍局下设12个有编号的处,其中有6个处是负责对付外国驻苏的外交人员的。另外6个处则分管外国游客、外国通讯社人员、外国留学生、外国商人、外国海员和申请出国的苏联人、电脑工作人员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重大的贪污、贿赂等案件。此外还有一个政治安全机构、一个工业安全局和一个技术支持组。

第四总局,又称边防总局。负责指挥和管理一支属于克格勃的边防军,这是一支人数三四十万,装备精良的海陆空部队。克格勃通过这支边防武装力量控制全部陆、海边境,负责陆、海边境的警戒和巡逻,进行出入境检查,搜集邻国情报,对国外敌对目标进行破坏、颠覆和组织武装叛乱等活动。该局下设10个边防军区。

第五总局,又称秘密警察局,成立于1969年。主要负责取缔打击反苏分子的组织和活动,消灭政治上的异己,监控国内人民的反抗,加强对居民的控制,监视国内的知识分子。五局下设5个部(局)1个处。分别控制管理苏联国内的宗教信仰、民族矛盾、大俄罗斯主义等问题。 1990年,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撤销了第五总局,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宪法保卫局。共有20个处,主要分管情报、反情报、假情报、行动执行、伪装、联络通讯、假护照、档案、人事等工作。

克格勃7个直属局:

军队监察局,该局下设12个处,主要任务是通过监视陆海空三军,搜集各方面情报以便掌握、控制军队,防止发生政变或其他越轨行动。

监视调查管理局,负责训练克格勃官员和专职间谍。全局拥有3500多名训练有素的情报人员专门进行跟踪、监视等间谍活动。

通讯管理局,负责通讯联络、通讯密码的制定和翻译,掌握着苏联同国外工作人员之间的一切密码,控制一切相关的通讯、侦查等现代化设施。

技术管理局,负责制造和供应间谍活动的工具和仪器。拥有一大批科学家秘密研究制造各种化学药品、毒品和杀人器械等。

警卫管理局,负责保卫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等党的高级干部及政府部门的安全,并严密监视和这些要人接触过的机关及人员。

工业机关保安管理局,主要负责保卫重要研究中心、特殊生产机关和机要部门的安全,下设6个部,分管重工业、军火工业、核研究中心、对外贸易、外商、外国海员等部门。

人事管理局,这是克格勃组织的神经中枢,直接受苏共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领导,负责克格勃的人事调动和吸收新成员。

克格勃6个直属部:

特别调查部,主要负责对克格勃和苏军总参谋部情报局(格鲁乌)各级领导人的调查,办理相关专案,每个专案都要由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亲自过目。

国家通讯部,负责控制国内全部电台、电视台等资讯系统。

保密检查部,负责保卫克格勃总部的安全,防止内奸和泄密行为的发生。

经验核对部,负责对苏联国内外间谍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估。

财政经济部,负责克格勃的财政预算和开支,掌握克格勃的财政经费。

档案登记部,又称档案中心。负责克格勃的全部档案,并随时将其综合、整理,编出索引。除此而外,还负责管理培养间谍的学校。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资料部门。

除了以上总局、局、部、处等组织机构外,克格勃还设有几个特殊的部门:

驻外情报站。站下设5个科:情报科、反间谍科、科技情报科、潜伏支援科、行动破坏科。克格勃为开展国外的间谍情报活动,在苏联驻各国的使馆内都设立了驻外情报站,其活动由第一总局领导。

特别后备队。这是克格勃内部专门以文化、贸易活动为掩护从事间谍活动的部门。

“信号旗”秘密特种部队。“信号旗”在机构上归克格勃第一总局管辖,直接听命于第一总局局长,是该局的一个特别行动处。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敌人的大后方从事侦察情报活动,破坏敌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目标。动用“信号旗”必须经政治局同意。 每一位“信号旗”战斗人员都必须掌握跳伞技能,学习格斗,能够熟练使用国内外的各种轻型武器。1992年1月,“信号旗”划归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安全部。此外,总部还设有两个特殊的部门:一个是高级俱乐部,一个是戒备森严的卢比扬卡监狱。

苏联克格勃拥有许多特权。克格勃主席在党内身居要职,他们既是国防会议成员,又是政治局委员,比任何其他部门的领导人都有更大的影响。他掌握着一支强大的国内安全部队,并控制着全苏情报系统源源而来的情报。1978年,克格勃从部长会议下属的委员会升格为国家一级的委员会,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克格勃第四任主席安德罗波夫一跃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克格勃也走到了末日,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本是安德罗波夫最得意的接班人。他能够在克里姆林宫激烈的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克格勃的全力支持。但是在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克格勃不断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和非难。

“8·19”事件后,克格勃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克留奇科夫被捕入狱。8月24日开始,戈尔巴乔夫成立了以巴卡京为首的领导班子,对克格勃进行了彻底改组。主要是削减职权,撤销一些机构,大批裁员和罢黜官员。特种部队被移交给军队,警卫部队由总统直接管辖。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独立后,其安全机关也受各自共和国管辖。俄罗斯曾是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唯一没有设立克格勃的共和国,这样苏联克格勃就全部移交给了俄罗斯联邦,苏联克格勃的总部大楼就变成了俄罗斯联邦克格勃总部大楼。

1991年10月,苏联国务委员会做出撤销克格勃的决定,在原克格勃的基础上成立了3个各自独立、各司其职、机构平行的间谍情报机关:

对外情报局,第一任局长为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该局负责国外情报的搜集、分析和综合。

联邦安全局,第一任局长为瓦季姆·巴卡京。该局负责反间谍、反恐怖活动、反毒品走私、反贪污以及同有组织的犯罪作斗争。

保卫国界委员会和边防军联合司令部,第一任司令为伊里利·卡利尼琴科。该机构负责边界保卫及其协调工作。

至此,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情报机关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告终结,克格勃已不复存在。但克格勃带给人们的神秘感,以及遍布全球、无孔不入的间谍故事,依然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去窥视其中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