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三好全集
659000000010

第10章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善待朋友,就必须真诚地付出你的关怀。真诚地关怀别人,并不是一个空前的新道理,早在耶稣基督诞生前100年,就曾有一名罗马诗人说过:“只有付出我们的关怀,别人才有可能反过来关怀我们。”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阵暴风雨骤然而至,一个衣着朴实的老妇人狼狈地小跑着进了费城一家百货公司。

很多柜台员都看到了这个老太太,却只有一个年轻人轻轻地走了过来。

他微笑着问:“请问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哦!谢谢!不过我现在什么都不需要,我只是进来等雨停!”老妇人略带抱歉地回答。

年轻人没有向老妇人推销任何她不需要的东西,也没有转身离开,反而给她送来一把椅子。

雨很快停了,老妇人对年轻人说了一声谢谢,并向他要了一张名片。几个月之后,这家店东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派这位年轻人去苏格兰收取一份订单。

这封信是那个老妇人写的,而她就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母亲。

当这个年轻人准备去苏格兰的时候,他已经成为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

知道报酬是如何增加的吗?不仅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还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礼貌。实际上,只有在你自己付出了许多的同时才会获得许多。你越是慷慨大方、毫无保留地为别人付出,你获得的回报也就越多。

要得到多少,你就必须先付出多少。任何东西只有先从你这儿流出去,才会有其他收获流进来。总之,你从别人那儿获得的任何东西都是你原先付出的回报。你必须是出于真心、慷慨地给予,否则,你得到的回报本应是宽阔的大江,但最终只得到了一条浅浅的溪流。

真诚坦率的付出在任何时候都是令人愉悦的品质之一。那些愿意付出的人,尽管有时会有许多小错误或缺点,但人们总能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错误,并能积极地改正。他们用淳朴与直率换来别人的坦率与真诚。一旦有什么物质上的利益和好处,或者是说话办事中的方便,别人也愿意和这些人共享。

付出是追求个人成功最保险的方式。一个能够为别人付出时间和心力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为别人付出,不仅利人,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价值和人格。而那些一味仰仗别人的救助,寄生于他人的人,在丧失独立人格的同时,还面临着被唾弃的危机。

你回收的报酬可能是付出的好几倍,但到底能回收多少,关键要看你是否抱着正确的心态。如果你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心态提供帮助和服务,那你很可能得不到任何报酬;如果你只是为谋取利益而付出,你很可能连希望的那点都得不到,更不要说意外的报酬了。帮助别人的同时就是在充实自己,因为付出的同时就是在增加报酬。

真诚付出你的关怀并不是很难:

1.说话不要“拐弯抹角”

在和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即使你和对方的意见和看法不一样,也不要隐瞒和矫饰,更不要随声附和,或者“拐弯抹角”。因为,这样不仅不利于和对方顺畅地沟通,还会给人不诚实和生分的感觉。

纵然是在指出朋友缺点和批评朋友过失的时候,也应该真诚而明白地指出来,这样不仅不会伤害对方的感情,反而有助于增进友谊和加深关系。

2.安慰并给予实际的帮助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亲切的安慰和实际的帮助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真诚。当对方心情不好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如果你说的既不是安抚和宽慰对方的话,也不是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建议,而尽是些不着边际或者无关紧要的话,那别人肯定会觉得你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者。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从此以后,你就不要指望别人会掏心窝子真诚地对你了。

3.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不要只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关怀,应该多为别人考虑,在你说一句话,下一个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顾及别人的感受,衡量别人的得失。只有这样,你才不会伤害到别人,别人也会因此对你心怀感激,把你当做好朋友。已故的维也纳心理学家爱佛瑞?艾德纳,在其著的《人生真义》一书中就曾说过:“只有不懂得关怀别人的人,其生活才会面临真正的痛苦,甚至伤及他人。人类之所以充满失败,正是由这些人所造成的。”

用豁达胸襟提升你的魅力

俗话说:“一样的米,养百样的人。”你周围和你发生联系的人在性格、爱好、学识、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家庭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不尽相同,要和不同的人保持正常的交往就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人。但是,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置于关键地方,端着高标准的大尺子横着量,竖着测,并以此挑剔交往对象。这样不仅会对他人形成片面的认识,还容易忽视自身的缺陷。这样的人注定没有朋友。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办公室里丽贝卡最讲究,她的办公桌总是一尘不染,文件摆放得整整齐齐,抽屉里放的小杂物也各有其位。

上司和同事们都禁不住夸赞她。

“尼克真是好运气,以后娶了你,家里不知被布置得该有多么温馨!”女伴们也这样夸赞她。

丽贝卡更加高兴了,经常勤快地打扫办公室,她嘲笑同事说:“看看瑞得的桌子,他似乎从来不擦,我甚至怀疑他每天洗不洗澡,早上刷不刷牙……”

“托马斯也真够懒散的,他几乎没有提过一次水!”

“谁动了我桌上的文件?我不是这样摆放的……”丽贝卡冲着同事们叫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同事们很少找丽贝卡了,都远远地隔着她的办公桌。倒是被她认为脏兮兮的瑞得人气最旺,同事们经常凑到一起开玩笑,聊聊天。

尼克,她交往了两年的男友也没有珍惜自己的好运气,主动提出和她分手:“丽贝卡,你是个好姑娘,但是,你的那些标准让我紧张,我实在不知道什么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样的生活我是不会快乐的……”

丽贝卡最终成为孤家寡人,并不是因为她讲卫生的好习惯,而是因为她的“精明善察”。

良好的洞察力本来是一个人的优点,但是如果精锐的双眼总是盯在别人的缺点上,发现这个不好,觉得那个也不行,横挑鼻子竖挑眼,如此“至察”,自然把朋友都“吓”跑了。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过于清醒明白、自命清高往往难以合群。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和失误,又挑三拣四地点评一番,以自己的标准苛求他人,这种人是不容易和别人成为好朋友的。

高调必然难以合拍,因为“曲高”往往“和寡”,这把大尺子坚硬而沉重,就像一堵围墙,外面的人要进来却总是碰壁,他自己要出去也找不到出路。更要命的是,这种处境往往会影响别人和自己的情绪,紧张、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会把你的人际关系搅得一塌糊涂。如果不合群,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难以得到别人的拥护。

至察者无朋,一味对别人苛刻、挑剔只能让别人和自己合不来。真正有修养的人会以宽容、豁达的胸襟对待周围的人,包括他们的失误和缺点。当那些不懂事、度量小、修养浅的人做了不利于自己的事时,也能宽容他们,谅解他们,不和他们一般见识。在融洽、平等、祥和的气氛中处理问题,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掌握着标尺,而认为自己就是最正确的哲人或者圣者。这样自居尚且令人讨厌,如果以这样的身份和高傲的口吻凌驾于对方之上,对其指手画脚则是愚蠢得不可饶恕。

用度量去包容朋友,也包括包容朋友的缺点。不同人的观点不可能一致,你如何接受和对待朋友的看法呢?如果对朋友的话不屑一顾,这会影响友谊。某些时候朋友的支持,不一定就是言论上与你唱和,他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反对意见,对你也是一种巨大的帮助。所以,即使朋友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无妨。

当事后证明朋友当初的观点是错的,而你正因为听了朋友的话造成了损失,发生这样的事,也不能认为朋友当初的建议和看法是不怀好意。这只能说明你对问题的判断欠思考,或者事情发生了变化,而怨不得朋友。不是朋友不尊重你,你如果埋怨朋友,反而是你不尊重朋友了。

对朋友的不同意见,要有度量接受,允许人家说话,哪怕是过头的话。有不同意见是好事,就是谁出言不逊甚至恶语相向也无所谓,不就是几句话嘛!他说说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一句半句过头话,又有什么关系?你不接受,但也不要去辩解,更不要反唇相讥,因为朋友相处是自由的又是平等的。既然相处一起,应该不分学问高低、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彼此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论自己有多高的水平多大的本事都要注意对朋友人格的尊重、礼貌和谦虚。所以,当别人讲理不讲礼时,你以礼待之;别人讲礼不讲理时,你以理待之;别人不讲理也不讲礼,你回避一下就是了。

人与人相处,真的需要自我约束,谁也没有理由和必要去让别人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或要求做。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伟人或凡人是按着另一个伟人或凡人的教诲而成为一个伟人或凡人的。不同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的价值常常高于赞同的意见,因为尽管不一定正确,可有时会使人茅塞顿开,获得一种与传统观念截然相反的观察事物的新视角。而且,反对意见、不同看法也许还会提供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社交是一种艺术,它主要体现在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交往。那么,如何与不喜欢的人交往呢?首先,要对其进行品质的鉴定,看看他身上你所不喜欢的东西是不是本质问题,然后要避其要害,择善而从;其次,是要求同存异,以大局为重,有意忽略那些没必要的“枝节”问题;再次,就是要能够学会影响朋友。如果你的人格高尚,你就用高尚的人格影响他,这能够让一个人改变庸俗、惰性。另外,你还要懂得接受朋友的影响,倘若你发现你的“不喜欢”是因为自己的个性使然,你就应该放弃自己的个性,然后去适应朋友的个性。

习惯于“慷自己之慨”

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值得我们欣赏:

猴子死后要求面见上帝,它愤懑地说:“下辈子我一定要做人!做猴子遭人戏弄而且没有钱,看看那些游客吧,他们穿着那么鲜艳,使用的东西那么先进而且有趣,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做人了。”

上帝笑着说:“既然你这么想做人,而且说得也很有道理,那我就给你一个机会,不过你必须做一件事情才有可能成为人。”

随着上帝的一声吩咐,一群可爱的天使向猴子走过来,他们手中都拿着一把镊子,接着按住猴子,飞快地拔它身上的毛。一时间,猴子痛得嗷嗷直叫,它不满地问上帝:“刚才你不是说我的话很有道理吗?现在为什么要这样来折磨我?”

上帝依然温和地笑着说:“你要变成人自然要先拔掉身上的毛!只有这样才能变成人。又想做人,又想一毛不拔怎么可能呢?”

是的,“又想做人,又想一毛不拔怎么可能呢?”这是上帝对人类祖先的教诲。

一毛不拔的人很少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没有人会喜欢小气的人。吝啬的人往往为人所不屑。一个凡事只想从别人身上索取,却谨慎付出的人是很难做人的,更不用说以此获得好人缘了。

古时候,中山国的君王有一次设宴款待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被邀之列。席上,中山君把羊肉羹分给各位士大夫,却没有分给司马子期。

司马子期心里非常不高兴。于是,他跑到楚国,怂恿楚王攻打中山国,楚王受其蛊惑,带兵向中山国猛击。

不久,中山国就被打败了。中山君仓皇逃命,后面只有两个人拿着长矛紧紧护卫他。他有点奇怪,就回头问那两个人:“别人都逃跑了,为什么你们还乐意跟着我?”

两个人回答:“大王,以前在我们的父亲即将饿死的时候,你曾经赐给他一壶食。家父临终时就要求我们,如果中山君遇上灾难,我们必须以死报答大王的恩德。我们遵从家父的教导,誓死也要保护您。”

中山君听了,仰天叹息道:“给予不在于多少,在于别人是否正处于困厄之境;施怨不在于深浅,在于是否曾经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肉羹而亡国,却因为一壶食而得到两位义士的生死相随。”

“一毛不拔”的人容易失去人心,甚至最终会众叛亲离;慷慨的人则欢喜得人缘,处处受欢迎。

吝啬的人不能给自己也不能给任何人快乐,因为他们时刻不停地都在算计。“索取就能挣,付出将丢失”,他们总是在害怕、猜忌和忧虑中度过。他们害怕“朋友”借钱不还,忧虑亲人挥霍自己的钱财,担心员工损害了器材,盘算自己的账号上还有多少钱。即使有朋友,他们更愿意用来获得好处,“使用”完后一不答谢二不往来。亲情、友情、爱情对他们而言都是获取的源头而不是付出的对象。对于这样的人,人情关系恐怕会越用越淡,一旦别人知道他们的“个性”后便不会再倾力相助。

如果抛弃“慷他人之慨”,而选择“慷自己之慨”的处事方式,境况就会大不一样。

人际交往注重“礼尚往来”、“相互买账”。你需要慷慨地购买礼品,在必要的场合以物相送传情达意,今天别人买单请你一顿,你就不能把这当做理所当然或者天经地义,投桃需报李,下次你就要知趣地主动买单。只有互动才能沟通,才能加深和别人的感情,扩大自己的人际圈子。

慷慨者乐善好施,不斤斤计较,让人感觉仗义,什么事情都好说,这种甘愿慷自己之慨的人大多性格乐观,胸怀阔达,开朗大方。他们在慷慨的举动中体会到了快乐的情绪,别人也从中得到了方便和好处,也会被他的快乐所感染。这样一种宽松而祥和的氛围,还有谁会不喜欢呢?

时不时地“慷自己之慨”,你一定会受到朋友的欢迎。

用坦诚挪开友情的绊脚石

即使再好的朋友,偶尔也会“拌嘴”。为了一点小事,或为了某个意见分歧而争论起来,这是常有的事,这时要注意处理的态度和方法,否则,很可能产生朋友间的隔阂甚或信任危机。

如果因为某事和朋友吵了架,要尽快地向对方道歉,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种情况下,不要再计较谁是谁非,因为有些事情,谁是谁非是很难分清的。这种时候,也不要太顾全面子。如果你真心实意地道歉了,一般对方也会痛痛快快地承认自己的过错:“不,我也不对。”

真心实意地认错、道歉,不必再推托其词、寻找客观原因、作过多辩解。即使的确有非解释不可的原因,也必须在诚恳道歉之后再解释一下,不应该一开始就为自己申辩。否则这种道歉不但不会弥合裂痕,反而会加深你们之间的隔阂。

诚心的道歉,还应该语气温和,坦诚而不谦卑,以友好的目光凝视对方,并多用“对不起”、“请多包涵”、“得罪了”、“打扰了”等礼貌用语。道歉的语言要简洁,简单明了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对方表示谅解时,可表示感谢,切忌啰唆、重复。

当对方正处在气头上,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时,首先要通过第三人转达歉意。当对方“风平浪静”时,再当面道歉。如果僵持下去,常常会两败俱伤。

如果觉得道歉的话一时实在难以说出口,也可以用别的方式代替,如买个小礼物,附上一封简短的道歉信托人带过去。见面时,和对方握握手,用眼光传达一下歉意也能收到微妙的效果。

道歉不要拖延时间,扭扭捏捏、拖拖拉拉只会让对方觉得与你有一道裂痕而疏远你,甚至会导致对方与你的绝交。

要给对方时间,感情波动比较大时对方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沉静下来。如果你请人原谅而没有被当场接受,稍后再过去表达你的内疚与不安。

有时候,对许多人来说,承认错误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要获得友谊,这还不够,你还必须迅速及时地、真诚坦然地向别人道歉。

我们知道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也曾经产生过疙瘩误解,马克思向恩格斯的道歉方法也堪为我们效仿。

恩格斯的夫人玛丽?白恩士因病逝世。恩格斯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信通知马克思。马克思当时正处于严重的家庭经济危机中,他在回信中除了开头的“关于玛丽的噩耗,使我感到极为意外,也极为震惊”外,没有表现出恩格斯所期待的同情与安慰,反而大念自己的苦经。恩格斯读完信,又气愤、又伤心,几天后给马克思写了封信:

“你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回信。”

“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正是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刻,那就悉听尊便吧!”

马克思收到这封措辞严厉的信后,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沉重,眼看二十年的友谊发生裂痕,他深深感到自己写的那封信是大错特错,而现在又不是马上能解释清楚的时候。过了十天,他估计朋友已“冷静”下来了,就写信认错,解释情况,表明心迹:“在给你回信以前,我想还是稍微等一等为好。一方面是你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我的情况,都妨碍我们‘冷静地’考虑问题。”

“从我这方面来说,给你写那封信是个大错,信一发出我就后悔了。而这绝不是出于冷酷无情。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可以作证:我收到你的那封信(清晨收到的)时极其震惊,就像我最亲近的一个人去世一样。而到晚上给你写信的时候,则是处于完全绝望的状态之中。”

恩格斯接到这封信,气就消了,心头的疙瘩解开了,他立刻深情地写信告诉马克思:

“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消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和最好的朋友。”

就这样,两位伟大人物的一次小小隔膜,就在相互开诚布公、坦率地交换意见之下清除了。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交往贵在知心、贵在袒露心扉,犹如打开一本书一样,不掩饰,不虚伪,相互谅解,坦诚相待,那样友谊的道路上才不会出现绊脚石。

注意说话的态度

一个人说话时,态度是无声的言语,话说得有没有诚意,通常可以用态度来判断。

大家或许怀疑:漂亮的说话态度,怎能表现精彩的说话内容?

请你不妨先自己试着用恶劣的态度来说几句话,这种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对劲?有句俗谚:“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相交,意思就是听其人之声音一百次,不如亲自见其人一次。比起耳朵来,眼睛竟有如此明锐的洞察力?有时候即使一言不发,也能互传情愫,聋哑之人互划手势而沟通,因此,与其说是眼睛之效,不如说是发乎心、动乎情的外在表情使然。

尽管语言是思想的衣裳,但有时不用语言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美国前总统林肯当律师时,一次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

原告律师在法庭上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陈述了两个多小时,讲得听众都不耐烦了。

好不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替被告辩护。他走上讲台,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两口水;接着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再脱外衣。这样反反复复了五六次,逗得法庭上的听众笑得前俯后仰。

林肯一言不发,在笑声过后才开始他的辩护演说。他只用动作,就达到了比语言更有力的讽刺效果。

林肯的故事更使我们感觉到:态度与语言是唇齿相依、无法分割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