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破楼兰终不还
660400000012

第12章 台儿庄会战(3)

战争中的故事

57把大刀定乾坤

在台儿庄战役中,曾有一支大刀敢死队痛宰日寇,扭转了战局。这个故事流传至今,许多人都把这支敢死队说成是池峰城师长的第31师,但实则为黄樵松师长的第27师158团7连官兵。

1938年3月27日清晨,日军矶谷部63联队攻破台儿庄东北角,第31师守城官兵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搏杀。双方推进推出,形成拉锯战,中国军队虽多次奋战,但都没有将日军赶出庄外。全师经过与日军几天的激战,4个团长伤亡了3人;12个营长只活下2人,一线战士亦所剩无几,但他们仍据守庄内一隅,死拼不退。

日本电台宣称已将台儿庄全部占领。

当天上午,驻守在台儿庄外黄林村的黄樵松师长命令158团3营副营长时尚彬带领7连、8连增援庄内池峰城守城部队。

当7连冲进台儿庄时,先打进庄的8连官兵在日军重机枪狂扫之下已全部阵亡。守城指挥部命令7连承担正面阻击任务。双方每巷必争,每屋必夺,敌进我退,我进敌死,打得十分惨烈。敌我双方交战在一起,敌人的飞机、大炮已无用武之地,战士们以手里的大刀对付日军的刺刀,大显神威。

至31日,7连130余人只幸存下来57人,3个排长全部牺牲,阵地前留下了日军200多具尸体。战局最危急时,日军已占领台儿庄的4/5。此时,双方兵员伤亡惨重,身心疲惫已到了极限。双方的指挥官都清楚,谁能挺到最后,谁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赢得最后的胜利。

池峰城当机立断,命令7连连长王范堂将仅存的57名战士集中起来,组成敢死队,对日军展开最后搏杀。敢死队员们手持长枪,斜挎大刀,腰里挂满手榴弹,人人一副慷慨悲歌的英雄气概。当宣布敢死队员每人赏大洋30块时,队员个个拒收,一致表示:“我们连命都不要了,要钱干什么!”

当晚,敢死队分成6个战斗小组,摸出西门,在炮火的掩护下,靠近仅一墙之隔的日军阵地。在一阵急促的炮火准备后,王范堂一声令下,敢死队员们一跃而起,跳入墙内与日军厮杀在一起。据王范堂回忆:“此时,容不得敢死队员半点思考,见敌人举刀就砍,听到动静,抬枪就打。不管前面有多大险阻,队员们以必死的信念,只知道一个劲地向前杀,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跟上去。”

经过约1个小时的战斗,日军丢下60多具尸体,狼狈退逃。我敢死队员以44人牺牲,仅13人幸存的代价,一举将日军赶出台儿庄,赢得了整个战局的主动权,奠定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基础。

战争遗迹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风景如画的古运河畔的台儿庄城西南郊,与大战时的火车站隔河相望。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对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经中宣部批准,台儿庄区人民政府于1992年10月12日奠基,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以此永志,并进行了进一步扩建。

名人论战

辞赋家韩邦亭为纪念台儿庄大捷,创作了《台儿庄大捷赋》:

噫吁嚱!何其壮哉!运河之北,齐鲁之南。津浦在望,陇海相连。扼守彭城之门户,堪作兵家之重藩。其地曰台儿庄。当夫日寇入侵,亡我之心正盛;龙裔慷慨,报国之士当前。集华夏之英雄,扫倭奴之气焰。于是卫我乡园,乃有一战。与子同仇,歼敌过万。 可恨扶桑之敌,东海之水引来,未洗其恶;南山之竹伐尽,莫状其愆。虏阵围城,亦畏中华之浩气;贼星照眼,未及日月之大观。李将军指麾,多怀奇策;孙仿鲁固守,稳若太山。挽银汉之仙浪,洗胡尘于云间。

至于外围一战,喜纵马蹄,骑兵诱敌以深入;休谓螳臂,宝刀胜炮而凯旋。当夫利弹摧骨,惊枪入面。赤血奔流,黄云黯淡。怀壮志而赴死,聚士卒以争先。城墙陷而北门毁,官兵殒而东风寒。尔其巷战之始,表丹心我当敌忾,挥白刃谁肯息肩?健儿做国殇,杀气冲乎疆场;人民御外侮,兵威动于昊天。于是全线反击,自多良将;征衣振土,誓斩楼兰。提锐旅以张双翼,举大旗而扫诸顽。敌师遂败绩,矶谷率残部以突围,盔丢甲弃;将军遣豪杰而荡寇,地覆天翻。辎重如丘,千秋之罪状已志;遗尸遍野,万里之游魂难安。

台儿庄破敌之功,刑天多猛志;李宗仁得意之作,青史映宏篇。灭日军之神话,争国际之奥援。剩穿墙之弹痕,千载当铭记;怜满目之焦土,万众迎凯旋。《书》云:“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想我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岂有不胜之理哉?且夫扶桑之兵,视我仍如清末之师,不亦谬乎?

烈烈征师,皆成历史;茫茫血雨,已化云烟。于今烽火之色无寻,和平之意正酣。远承千百年之丕业,自当求稳;新造亿万人之福祉,慎勿控弦。观盛世之神州,重兴百业;看和谐之世界,最需多元。社稷腾华,续精诚于炎黄之绩;人民颂美,载歌舞于尧舜之前。

轶事

赤手空拳打死仨日寇

杨永成老人是黄埔军校第17期的学员,抗日期间的大小战役老人家几乎都参加过,但让老人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台儿庄大捷。

杨永成从11岁起就开始练习武术,虽然身高只有1.65米,但身体十分健朗。1932年,22岁的杨永成参加了国民党部队,在天津保安第八部队当了一名传令兵。

“这期间我们每天都练兵,每天听到日军在东北地区横行霸道的消息,大家都恨得咬牙切齿,终于在1938年3月,我们接到上级的命令,将在台儿庄与敌人展开战斗。”杨老回忆说。

1938年3月23日凌晨,第2集团军第31师第93旅乜子彬部的先头部队开始从台儿庄一线向峄县方向搜索前进。当93旅骑兵连搜索至峄县以南8公里处的乱沟附近时,与南下日军先头骑兵部队约300余人遭遇,从而打响了台儿庄战役的第一枪。

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杨永成当时在第57军112师636团2营6连3排担任少尉排长。

在台儿庄开战第4天,战斗进入胶着状态,最终中国军队组建了一支“混合旅”,也就是“敢死队”,队员都是部队里的“精华”,都是不怕死、能打硬战的青年人。

“我记不起当时的旅长叫什么名字了,只记得战士们都管他叫‘王大酒壶’,当时的团长叫谢印华,师长叫霍守义,”老人兴奋地说,“一天晚上,我们刚冲出阵地,我就被3个日本兵围在中央,他们离我非常近,我当时手里还没有枪,不过幸好我从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武功。”“我正面的敌人举着刺刀向我扑来,我一个斜身,将他躲开,顺势把他的枪扭过来,将他打倒在地,”杨老说,“就在这时,侧面的一个日本兵上来了,趁我不备用刺刀把我的衣服挑破了,我用手一抓,正抓在他的刀刃上,当时鲜血直流。”杨老说着抬起了左手,虽然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老人的小手指上有一条伤疤,据老人讲,由于当时伤到了神经,现在小手指还不灵活。

“由于我身体灵活,又练过武术,第3个敌人也被我打死了,之后,我也顾不上淌血的手指,继续向前冲。”杨老说。

老人回忆说,战争过了几天我军伤亡惨重,经过三岔河战斗后,50多名“敢死队员就只剩下20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