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叱咤世界经济风云的金融大鳄
660900000004

第4章 香港超级富豪:李嘉诚

传奇人物

李嘉诚

李嘉诚这个名字,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震撼全球,特别是在地产和金融领域,人们赋予他“地产大王”、“塑胶花大王”、“超人李”等美誉。他孜孜不倦、刻苦诚实的个人奋斗精神,独到的判断力、果敢的决策力以及他的知人善用、乐善好施的品行,已经成为全球华人心中的榜样。

个人简介

1940年,随家人逃难到香港;

1942年,中学辍学,开始在茶楼里做伙计;

1950年,投资5万港元创立长江塑胶厂;

1980年,成功地从汇丰银行手中购得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公司40%的股份,从而成为控制英资财团的第一华人;

2001年,荣登《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第18位,并成为亚洲首富。

传奇语录

“浪费一个铜板我都会生自己的气。”

“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

“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

“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这个是内心的财富,也是真财富,任何人拿不回来。否则,也不过是‘富’而不‘贵’。”

创造财富神话的“超人”

李嘉诚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是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14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被称之为“超人”。2007年1月20日揭晓的“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结果中,李嘉诚荣获特别荣誉奖,并作获奖感言:“有财富的人有很多选择,而有能力选择做出贡献是一种福分。”这再一次充分体现的其超越财富的伟大境界。

李嘉诚以超人的智慧创造了庞大的企业帝国,他以个人财富创立基金会兼济天下,2006年,他宣布再捐三分之一财富,价值480亿元,他不仅为华人企业家竖起梦想的旗帜,更为这个群体注入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血液。

李嘉诚把儒家的情义之道与西方的进取精神极好地融合起来:他外圆内方,刚柔相济;他重信诺、讲义气、宽厚待人;他勤奋坚忍、务实求进;他把中华文化中的立身、入世之道发挥的淋漓尽致。李嘉诚的成功既可以说是他意志力的成功,又可以说是他人格的成功。

李嘉诚是中国人的骄傲,他创造了财富神话,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与命运搏斗的少年时代

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生于广东潮州府潮安县一个书香世家。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经商失败后回到家乡,从此投身教育事业,是当地小学校长。他让儿子受到了很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给李嘉诚以深远的影响。李嘉诚小时候经常怀抱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梦想,并且对精忠报国的有识之士非常敬佩。他一有时间就躲到自己的小书房,废寝忘食地读书。

但是这样美好的时光不长。1939年6月,日本的飞机开始没日没夜地对潮州地区进行狂轰滥炸,潮州城成了一片废墟,许多人家破人亡。李嘉诚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天上飞下来的炸弹落在身边的样子,感到生命是那样脆弱。一年之后,李云经感到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带领全家投奔在香港的妻弟庄静庵。路上随时都有可能被抓住杀害,流弹不时呼啸而来。全家人昼伏夜出,遇到封锁线就爬过去,经过十几天的危险和辛苦后,终于来到香港,住在庄静庵家。

不久,李云经不幸染上肺病。那个年代,肺病是不治之症,李家笼罩着不祥的阴云。在给父亲治病的过程中,李嘉诚家的情况迅速恶化了。没钱买菜,母亲每天去集贸市场上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然后放在稀粥里煮着吃,这样一天也只能吃两顿。然而父亲还是没能熬过那年冬天,就满怀凄苦地离开家人,撒手归西了。

更让少年李嘉诚担心的是,他偶然间发现自己也染上了同父亲一样的疾病。面对命运的双重打击,只有15岁的李嘉诚含着清冷的泪水离开学校,毅然挑起了养活母亲和弟妹的重担。

茶楼打工的日子让他学会察言观色

日本统治时期,百业萧条,想要找到份工作十分不易。李嘉诚四处碰壁,终于找到了个在茶楼跑堂的工作。

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与先父所说的古代圣贤想去甚远,但一个个都是这么实在,富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或贫,或富;或豪放,或沉稳。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茶楼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他会揣测某一茶客的籍贯、职业、财富、性格。由此养成察言观色的本领,对他日后从事推销工作大有裨益。

李嘉诚尤其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步小道消息。他从中了解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不少事在家庭和学校课堂中闻所未闻;不少说法,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一套大逆相忤。李嘉诚发现,世界原来是这么错综复杂,异彩纷呈。李嘉诚的饿思维不再单纯得像一张白纸,又因为先父的训言刻骨铭心,他在纷纭变幻的世界没有迷失自我。

听茶客谈天,是排困解乏的最佳疗法。有一次,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听到大伙计叫唤,慌慌张张拎茶壶为客人冲开水,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

李嘉诚吓坏了,木桩似的站在那里,一脸煞白,不知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太爷。弱势挑剔点的茶客,必会甩堂倌的耳光。

李嘉诚诚惶诚恐,等待茶客怒骂惩罚和老板炒鱿鱼。在李嘉诚进来之前,一个堂倌犯了同样的错误,那茶客是位黑社会师爷。老板不敢得罪这位“大煞”,逼堂倌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

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要对李嘉诚责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茶客一味为李嘉诚开脱,老板没有批评李嘉诚,只是一个劲的向茶客道歉。

茶客坐了一会儿就走了,李嘉诚回想刚刚发生的事,双眼湿漉漉的。事后,老板对李嘉诚说:“我知道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裤脚上。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准就能大事化了。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儿的,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

这之后,李嘉诚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为巨富后对友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善于推销,奠定成功基础

推销员被很多人称为“成为富豪的必由之路”,但也被认为是“天下最复杂的职业”。经过茶楼生活两年多的磨砺,李嘉诚决定要在推销中展示自己的才智。

他开始去了一家五金厂,这家厂子出品的是日用五金,比如镀锌铁桶这一项,最理想的客户,是卖日杂货的店铺。大家都看好的销售对象,竞争自然激烈。李嘉诚却时时绕开代销的路线,向用户直销。

酒楼旅店是“吃货”大户,李嘉诚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销了一百多只。家庭用户都是散户,一户家庭,通常只是一两只。高级住宅区的家庭,早就使用上铝桶。李嘉诚来到中下层居民区,专赵老太太卖桶。他很清楚这点,只要卖动了一只,就等于卖出了一批,因为老太太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唠叨,自然而然成了李嘉诚的义务推销员。

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以销促产,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夸他是第一功臣。然而,备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去选择跳槽到一家塑胶裤带制造公司。

有一次,他推销一种新型产品——塑料洒水器,走了几家办公室都没有人要,他灵机一动,对办公室的人说,洒水器可能出了点问题,想借人家的水管试一下,于是乘机在办公室里表演起洒水来,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一次就卖掉了十几个。勤奋的李嘉诚把香港划分成很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情况和市场情况都记下来,这样就知道什么产品该到什么地方去推销。

短短一年以后,李嘉诚推销商品的数量超过了厂里那些老推销员,年仅18岁就被提升为该厂的业务经理!

塑胶花大王

1950年夏天,22岁的李嘉诚把自己多年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并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钱,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租下了一间小厂房,创办“长江塑胶厂”。

创业之初,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待人以诚,执事以信,很快发了几笔小财。但是不久,一段长达5年的惨淡经营期到来了。因为他的厂子太小,纵然接下了很多大笔的订单,但人力物力不够,无法在规定限期内完成客户需要的产品。他迅速招工,扩大厂房,但是资金不足,根本无法达到要求。这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质量,而迫在眉睫的交货期更使李嘉诚焦头烂额。仓库里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要求索赔。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工厂亏损越来越严重。李嘉诚万万没想到,在刚刚尝到创业的喜悦之后,这场灾难几乎将自己置于破产的境地。

李嘉诚开始冷静地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他看到自己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一天深夜,他随手翻阅最新一期英文杂志《塑胶》时,注意到一个不起眼的信息: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畅销欧美市场。

为了进行实地考察,李嘉诚在1957年春天去到意大利一家塑胶厂做了几十天的废料清除工人。李嘉诚通过艰苦学习,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李嘉诚在香港率先研制出了优质的塑胶花的生产工艺,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品种繁多的优质塑胶花,开始大量销往欧美市场,工厂的年利润也猛升到上千万港币。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香港,东南亚以及欧洲市场,30岁的李嘉诚也因此成为了香港妇孺皆知的“塑胶花大王”。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1958年,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下设地产部,李嘉诚开始涉足香港的房地产业。

他将经营塑胶花工厂所赚取的利润全部投资到房地产经营上。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李嘉诚先人一步,占领了战略高地,并迅速成为地产界的一支生力军。

1965年,香港发生严重金融危机,而后两年又发生反英暴动,使香港人心惶惶,纷纷抛售地产远走他乡。唯有李嘉诚眼光独到,认为香港未来将成为国际商业大都,不会久乱,因此,挹资承接许多资产。果真不到3年,暴乱平息经济回稳。港人回笼带动房市大涨,李嘉诚先前的布局顿时发酵,李嘉诚从中获得了200%的高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

70年代末,李嘉诚预见到旅游业将成为热门行业,一流的宾馆将会有很高的出租率,于是拿定主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买了拥有美国资本的永高有限公司的56%的股权,随后又收买了其他股东的股权。永高公司的主要产业是位于香港中区的有800个房间的希尔顿大饭店。李嘉诚接收饭店之后,正赶上香港旅游业有史以来的黄金时代,果然大赚一笔,为他下一步与英资集团竞争创造了条件。

1980年,李嘉诚利用巧妙的投资手腕与良好的商业关系,成功并下香港四大英资洋行之一“和记黄埔”,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并拥有了该集团的跨国企业管理能力。李嘉诚开始多角化打造他的企业帝国,举凡港口码头营运、电信事业与石油能源事业、百货零售等,都可见“和记黄埔”的身影。

1990年后,“和记黄埔”在英国发展电信事业,投资84亿港元成立Orange行动电话公司,并于1999年电信景气大好时转售,获利215亿美元,报酬率达数10倍之多!

1992年3月11日,李嘉诚被国务院聘为香港事务顾问,到北京参加受聘仪式。12日,江泽民主席会见李嘉诚。5月1日,李嘉诚在深圳成立合资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从此,李嘉诚及其“长实”系财团开始大规模投资祖国内地。

李嘉诚对内地的投资遍布东南西北,金额巨大。由“长实”系财团和有关财团联组的香港汇贤投资公司斥资20亿美元兴建举世瞩目的“东方广场”,塑造了新的中国建筑形象和环境景观;李嘉诚还与“首钢”联手收购香港动容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促进了首钢的国际化;又收购了北京长城饭店等七家大酒店,拥有51%的股权,并进行更新与扩建。在上海,又投放巨资建设了金山集装箱码头、国际深水港码头等。

李嘉诚以独特的经营方针和策略,把握时机的准确和果断,超凡的毅力和信念,步步为营,节节高升,最终登上了香港首席大富豪的宝座,成为称雄香港的一代“超人”!

厚德载物,一代儒商

李嘉诚也许是世界上最简朴的亿万富翁,纵观他大半辈子奋斗生涯,不管是打工时期,还是成为巨富时期,他都以节俭为原则。李家父子礼拜天一起吃饭时,也始终是四菜一汤。直到今天,他带的只是廉价的日本西铁城机械表,穿的仍旧是10年前的西装,居住的是30年前的老房子。

有一个盛传已久的故事。一天,李嘉诚从办公楼出来,向已经敞开车门的车子走去,忽然,从皮包里掉出一枚1元钱的硬币,滚落到了车子底下。已过花甲之年的李嘉诚弯腰去捡,但怎么也够不着。门僮跑过来,钻到车子底下捡出了硬币。李嘉诚当即取出100元小费给门僮。旁人不解,李嘉诚解释说:“1元钱也是钱,如果不拾起来,这个社会就少了1元钱。我给门僮100元小费,这钱仍在流通,并未减少社会财富。前者是浪费,后者不是。我们不能浪费。”

李嘉诚自己生活简朴,但对于慈善和教育事业却非常慷慨。据粗略统计,自中国第二次开放大潮(1992年春)以来,李嘉诚的“长实”系财团在内地的重大投资已超过600亿港元。而他以个人名义对香港及内地的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的直接捐款已超过23亿港元。

创办汕头大学士李嘉诚有生以来最为惬意的事业。1979年,他首议带头捐资创办汕头大学。经国务院批准,汕头大学于1981年8月26日正式成立,1983年秋开始招生办学,设有文、理、工、法、商、医、艺术、成人等8个学院,拥有14个系、20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及预科文、理班等。他还捐巨资兴建汕大第一附属医院并提供全套设备,资助汕大第二附属医院易地重建等。

李嘉诚还给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1000万美元,捐资兴办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捐款570万元兴建汕头残疾人活动中心等等。

李嘉诚多年来累计捐款高达47亿港元,七成捐往内地,单是汕头大学捐款就超过20亿港元。

邓小平同志1986年6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李嘉诚,盛赞李嘉诚“为祖国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贡献”,对李嘉诚的“爱国精神表示由衷地赞赏”。1993年10月6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称赞李嘉诚“有胆量有见识”,“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1996年1月26日,李嘉诚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1998年2月,李嘉诚应董建华之邀,加入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成为香港特区政府首脑智囊团成员之一。

2002年6月,李嘉诚获得了2000年国际杰出企业家大奖,李嘉诚先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企业家。大奖提名委员会主席弗雷泽先生在颁奖时说:“李嘉诚先生在全球的商业地位显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他获得此奖是实至名归。”

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李嘉诚说:“我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香港的明天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