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
666600000010

第10章 孙子兵法 (9)

古文译读孙子说:从前善于作战指挥带兵打仗的人,总是要先给自己创造有利的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再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良好时机。要想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自己要给自己创造充分的有利条件;要想先战胜敌人,关键在于能看出敌人中间出现的可乘之机。因而,善于带兵打仗的人,能做到自己是不可战胜的,而不能使敌人一定出现被我战胜的情况。所以说,胜负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却不能强求。如果自己这一方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这是防守方面的事;等到敌方出现了可乘之机,这是属于进攻方面的事。防守,是由于兵力不足;进攻,是由于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深藏自己的兵力于各种地形之下,这样就会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高度发挥自己的力量,动作于各种天候之中。因而,作战的时候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大获全胜。

可以预见胜利,但是如果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那就算不上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全力作战而胜利,天下人称颂打得好的,也不能算高明中最高明的。就像能举起秋毫并不能代表你的力气大,能看见太阳、月亮也不能代表你的眼睛很明亮,能听得见雷霆也不能说明你的耳朵很灵敏一样。古来所说的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会打败那些很容易就被打败的敌人。因而,这些善战者打了胜仗,既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功劳。他带兵打胜仗是没有丝毫悬念的,之所以没有悬念,是因为他的战略措施先造成必胜的条件,是在战胜那早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带兵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也就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打败敌人的机会。

因此,胜利的军队总是在已经具备了打胜仗的条件之后才去攻打敌人,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要跟敌人打上几个回合,企图在苦战中去求侥幸的胜利。善于用兵的人,最先关注的总是应该怎样修明政治,怎样更好地整治军纪法度,所以能成为把握战争胜负的主宰。

军事上有五个范畴: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幅员的广狭,土地的面积决定“量”(军备储存物资的多少),“量”的不同又决定“数”(军中将士的多寡),“数”决定“称”(整个军队的战斗实力),“称”就决定了在战争中的胜负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战胜弱小不堪一击的敌方,败亡之师则如同以铢对镒。智谋高超的人指挥部队作战,就像是千仞之高的山涧积水决开了一样,一泻万丈,这就是重大的物质在迅猛运动中加强了力量的表现!前沿诠释就本篇而言,孙武明确地提出了要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结合“敌我双方的五个对比”,这样就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然后再追求制敌之道。

公元188年,后汉的凉州叛军王国将陈仓围困住了,左将军皇甫嵩和董卓各率兵两万救援陈仓。按照董卓的想法应该是快速奔赴陈仓,但皇甫嵩却不同意,于是两人起了争执。董卓说:“如果我们快速赶到陈仓,就可以保住陈仓;如果去晚了,陈仓就会被攻破,到时候,所有的救援都是徒劳的。”皇甫嵩反驳道:“你这样说不对。与其现在先发起进攻,还不如等敌人疲惫了再去进攻。到时候敌人的防守不足,而我们却士气正足,攻击也会十分迅猛。陈仓虽然是一座小城,但防守坚固,虽然说王国的兵马很强壮,但想要攻下陈仓也至少需要八十余天。等到陈仓快要守不住的时候,王国的军队也十分疲惫了,到时候我们就可以领取全功,既然这样,我们为何还要着急去救陈仓呢?”结果正如皇甫嵩所说,王国围困陈仓八十余天,陈仓守将坚守不出。连续的攻城让王国的军队十分疲惫,无奈之下,王国的军队只能撤退。就在这时,皇甫嵩突然对王国的军队发动进攻,并且连连告捷,而王国也被杀死于乱军之中。

皇甫嵩正是预见了陈仓短时间内不会被攻破才会如此以逸待劳,结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

如果按照董卓的意思,就会引起王国的誓死反扑,到时候,即使有陈仓的合作,可以两面夹击,也会有很大的损失。可见,皇甫嵩对当时的情况十分清楚,在客观的分析下,才会有如此动作。古往今来,战争不断,在己方处于被动的时候,就要有长久的打算,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他儿子孝成王即位。因为孝成王年纪小,还没有执政的能力,所以由他的母后赵太后执政。当时,赵国国内动荡不安,虽然有蔺相如、廉颇等忠臣辅佐,但国势已经大不如前。秦国看到赵国这样,就乘机派兵侵犯,连续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上下都害怕了,于是很多人建议向与赵国关系好的齐国求援。齐国答应了赵国的求救,但是提出一个条件,就是让赵太后的小皇甫嵩(?—195),字义真,今甘肃镇原东南人,东汉末期名将。黄巾起义爆发时,与朱率军镇压起义军,后官至太尉,封槐里侯。

前沿诠释就本篇而言,孙武明确地提出了要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结合“敌我双方的五个对比”,这样就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然后再追求制敌之道。

公元188年,后汉的凉州叛军王国将陈仓围困住了,左将军皇甫嵩和董卓各率兵两万救援陈仓。按照董卓的想法应该是快速奔赴陈仓,但皇甫嵩却不同意,于是两人起了争执。董卓说:“如果我们快速赶到陈仓,就可以保住陈仓;如果去晚了,陈仓就会被攻破,到时候,所有的救援都是徒劳的。”皇甫嵩反驳道:“你这样说不对。与其现在先发起进攻,还不如等敌人疲惫了再去进攻。到时候敌人的防守不足,而我们却士气正足,攻击也会十分迅猛。陈仓虽然是一座小城,但防守坚固,虽然说王国的兵马很强壮,但想要攻下陈仓也至少需要八十余天。等到陈仓快要守不住的时候,王国的军队也十分疲惫了,到时候我们就可以领取全功,既然这样,我们为何还要着急去救陈仓呢?”结果正如皇甫嵩所说,王国围困陈仓八十余天,陈仓守将坚守不出。连续的攻城让王国的军队十分疲惫,无奈之下,王国的军队只能撤退。就在这时,皇甫嵩突然对王国的军队发动进攻,并且连连告捷,而王国也被杀死于乱军之中。

皇甫嵩正是预见了陈仓短时间内不会被攻破才会如此以逸待劳,结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

如果按照董卓的意思,就会引起王国的誓死反扑,到时候,即使有陈仓的合作,可以两面夹击,也会有很大的损失。可见,皇甫嵩对当时的情况十分清楚,在客观的分析下,才会有如此动作。古往今来,战争不断,在己方处于被动的时候,就要有长久的打算,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他儿子孝成王即位。因为孝成王年纪小,还没有执政的能力,所以由他的母后赵太后执政。当时,赵国国内动荡不安,虽然有蔺相如、廉颇等忠臣辅佐,但国势已经大不如前。秦国看到赵国这样,就乘机派兵侵犯,连续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上下都害怕了,于是很多人建议向与赵国关系好的齐国求援。齐国答应了赵国的求救,但是提出一个条件,就是让赵太后的小皇甫嵩(?—195),字义真,今甘肃镇原东南人,东汉末期名将。黄巾起义爆发时,与朱率军镇压起义军,后官至太尉,封槐里侯。

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赵太后一听说这种情况,立刻回绝了齐国的要求。

秦国一看齐国没有出兵,于是对赵国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赵国危在旦夕,国内臣民非常惶恐。很多人为了大计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一听,十分生气,对众臣说道:“谁要是再敢和我提起这件事,我就要往他脸上吐唾沫了。”赵太后都这么说了,众人谁也不敢提及此事了。一天,赵国的老臣触龙去见太后,赵太后正在生气。看到了赵太后,触龙做出了快步走的姿势,但还是慢吞吞地挪动着步子。到了赵太后跟前,他说:“老臣腿脚有些毛病,所以想快点走路也快不了,希望太后见谅。很久没来看望太后您老人家,担心您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今天来看望您。”“哀家身体最近不是很好,全靠坐撵走动。”赵太后回答。触龙又问:“您每天都吃些什么东西呢?吃多少呢?”“哀家每天只是吃点稀的东西罢了。”“老臣最近也不想吃东西,不过每天坚持走上个三四里地,这样慢慢地就能吃点东西,身体也好些了。”听他说完这些,太后的怒气稍微消减了一些。

看到太后的面色好转,触龙就和太后拉起家常来,说着说着就将话题扯到了自己儿子的身上。触龙有些伤心,他说希望自己死后赵太后可以为自己15岁的小儿子在宫里安排一个黑衣卫士的职务。赵太后一听,笑了笑说:“你们男人也这么疼爱孩子?”触龙回答:“不比女人少啊。”赵太后觉得很有意思,就继续和他说,当然话题离不开孩子。

触龙说:“我觉得您疼爱长安君不及疼爱燕后。”赵太后疑惑:“爱卿这话怎么说?”“燕后出嫁的时候,您摸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而且每次祭祀的时候,您都为她祈祷,祈祷她不被赶回来。”“可是这跟疼爱谁有什么关系呢?”触龙接着说:“祸患来得早的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祸患来得晚的会降临到子孙头上。国君的子孙不一定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地位高却没有任何功《触龙说赵太后》里面的赵太后,就是赵威后,在《战国策》里有记载。公元前266 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年幼,就由赵威后执掌国政。

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赵太后一听说这种情况,立刻回绝了齐国的要求。

秦国一看齐国没有出兵,于是对赵国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赵国危在旦夕,国内臣民非常惶恐。很多人为了大计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一听,十分生气,对众臣说道:“谁要是再敢和我提起这件事,我就要往他脸上吐唾沫了。”赵太后都这么说了,众人谁也不敢提及此事了。一天,赵国的老臣触龙去见太后,赵太后正在生气。看到了赵太后,触龙做出了快步走的姿势,但还是慢吞吞地挪动着步子。到了赵太后跟前,他说:“老臣腿脚有些毛病,所以想快点走路也快不了,希望太后见谅。很久没来看望太后您老人家,担心您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今天来看望您。”“哀家身体最近不是很好,全靠坐撵走动。”赵太后回答。触龙又问:“您每天都吃些什么东西呢?吃多少呢?”“哀家每天只是吃点稀的东西罢了。”“老臣最近也不想吃东西,不过每天坚持走上个三四里地,这样慢慢地就能吃点东西,身体也好些了。”听他说完这些,太后的怒气稍微消减了一些。

看到太后的面色好转,触龙就和太后拉起家常来,说着说着就将话题扯到了自己儿子的身上。触龙有些伤心,他说希望自己死后赵太后可以为自己15岁的小儿子在宫里安排一个黑衣卫士的职务。赵太后一听,笑了笑说:“你们男人也这么疼爱孩子?”触龙回答:“不比女人少啊。”赵太后觉得很有意思,就继续和他说,当然话题离不开孩子。

触龙说:“我觉得您疼爱长安君不及疼爱燕后。”赵太后疑惑:“爱卿这话怎么说?”“燕后出嫁的时候,您摸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而且每次祭祀的时候,您都为她祈祷,祈祷她不被赶回来。”“可是这跟疼爱谁有什么关系呢?”触龙接着说:“祸患来得早的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祸患来得晚的会降临到子孙头上。国君的子孙不一定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地位高却没有任何功《触龙说赵太后》里面的赵太后,就是赵威后,在《战国策》里有记载。公元前266 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年幼,就由赵威后执掌国政。

绩,而且还能占有很多的土地和珍宝。您现在疼爱长安君,给他高官厚禄、珍宝土地,可是您百年后呢?他没有了依靠,也没有功勋,那个时候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住脚呢?我觉得您该为他做长远打算,所以我觉得您爱他及不上爱燕后。”赵太后听完这些,茅塞顿开,然后慢慢说道:“你说得对啊,那么长安君就交给你吧,你想派他去哪里就去哪里。”由于情况危急,触龙也没敢多耽误,马上就派人将长安君送到了齐国。齐国一看赵国如此讲信用,马上发兵对赵国增援。秦国见状,只好撤兵,赵国的危机也就解除了。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弱者如果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往往要借助第三势力的援助,而这种援助也同样具有远近之分,智者会在危机解除的同时去除掉藏在深处的祸患;一般统领只能做到解除近期危机;而愚蠢的统领则有可能会失去自己的领地。当然,弱者的反击也同样犀利,只是考虑的情况要更多一些。如此一来,弱者更趋近于沉默者,更有一些弱者可以用表面形势来依附大势力,这样也是一种好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