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哪里?有一个有名的诗偈可以作为回答:“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浪求”就是乱求。佛、道都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照后世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当下很多人都认为佛教是迷信,本焕长老说:“这话是错误的。”随即他引用一位居士的话来反驳这一观点:“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是智信,智慧的智。”
痛之所在,必有离苦之道,人有贪求不尽的心魔,这个世界也有无处不在的佛。用心去感受佛法,佛就在心中。
有个人为法明禅师做了40年侍者,法明禅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要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
有一天,法明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
侍者听到法明禅师叫他,以为禅师有什么事要他帮助,于是立刻回答道:“禅师,要我做什么事?”
国师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失望,说道:“没什么事要你做的!”
过了一会儿,国师又喊道:“侍者!”
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样的回答。
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法明禅师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法明禅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于是问道:“禅师您在叫谁呀?”
禅师看他愚笨,万般无奈地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说道:“我不是佛祖,而是您的侍者呀!”
法明禅师看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道:“不是我不想点化你,实在你太辜负我了呀!”
侍者回答道:“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都不会辜负您,我永远是您最忠害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法明禅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为什么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呢?其实,佛祖与众生并没有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法明禅师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侍者愚钝,枉费了他一番苦心。侍者的悲哀在于他始终不能相信自己也可能是佛祖,所以只好一生碌碌。
在智者的眼中,佛本来就是凡人修的,每个人都是佛在尘世洒下的一粒种子。
有一位读书人到处拜佛求仙,访到宜兰一座山上,就在崖上题了一首诗:“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佛法其实只在心中,很多人祈求看书看成佛,实为缘木求鱼。佛就是自我,自我就是佛。成佛和做人一样,它需要智慧、积极的行动,以及胆量和魄力。
慧忠禅师在深山里苦修了40年,与世人隔绝,没有任何烦恼与欲念,终于见到了清明的境界。
一天,有个僧人问他:“怎样可以成佛?”
慧忠微笑说:“放下,忘掉。”
“怎样才能物我两忘?”
“超越一切,无欲无求。”
“佛是什么?”
慧忠扬眉大笑:“佛就是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想一念,你就是佛。”
心中有佛,那么自身就是佛。但心中是否有佛,却需通过言行来判断。本焕长老在教育弟子时,便是秉持这种理念,严格要求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每天凌晨,长老起床时,印顺法师也要起床,但印顺法师每晚都要整理总结长老一天的生活,通常都要到晚上12点才睡,所以凌晨很难醒来。这时长老便会拿一根棍杖去他房间,“啪啪啪”地打完就走。白天印顺法师坐在长老身边诵经,稍稍犯困,长老连看都不看,便拿起棍杖打到印顺脸上。
印顺刚出家的那几年,除了每天处理日常事务,还要完成长老布置的功课:每天早上300拜,晚上300拜,一天十遍《普贤行愿品》,一千遍《大悲咒》,每个月还要背一部经书。
有一次,长老拿一本10万7千字的经书《法华经》让他背,印顺说这本书太厚,背不了。长老就问他,“你是不是答应我每个月背一部经书啊?”印顺说:“是的,答应了,但是这部经字太多了,太长了。”长老说,“你把僧衣脱了,回家算了,不要穿这个衣服来骗人骗己!”
本焕长老的“严厉”令印顺法师记忆尤深,难以忘怀。这种“严厉”是为了让印顺领悟:每一个人都拥有佛性,只看能否给自己一个肯定。人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自己怎么看待。如果认定自己只是这样,也许一辈子只是停留彷徨。倘若能从言行举止开始改变自己,做好眼前的事,那么,佛就在心头。
善于忙碌,工作也是修行场
民国时有位新文学大家写过一篇名为《人生真义》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执行意志,满足欲望(自食色以至道德的名誉),是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让后来的个人也能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古人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之所以说其为大欲,是因为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地位、哪个国度,离开这四者人生即不完整。由此可知,在这些基本的人生需求上寻找满足和幸福,也无可厚非。但本焕长老认为人生的善不在有所享受上,而在有所忙碌中。
一个即将去世的父亲,把儿女们召集到床前,告诉他们自己在葡萄架下埋了黄金,留给孩子们做遗产。听了父亲的生前嘱托,他的儿女们便经常在葡萄架下挖掘,希望可以找到“黄金”。
但葡萄架下,真的埋有黄金吗?没有。但儿女们常去翻松泥土,令葡萄架下的土壤变得异常肥美,更加利于葡萄树的生长,结出了更多甜美的葡萄,而这些葡萄正为儿女们带来了更多的钱财。
其实慈父口中的“黄金”是儿女们勤劳致富的行动。由此佛陀常常开示众生,说:工作是生活的大部分,忙碌亦是自我修行。观世音菩萨忙着寻声救苦,地藏王菩萨忙着地狱度生,它们因为忙于做自己的事业,而赢得佛子们的顶礼赞叹。因此佛说,忙是善举,忙是功德。
大自然中滚石不生苔,流水不生蠹。人生中忙能发挥生命的力量,使我们身心灵活起来。由此来讲,如果一个人能借着忙,将自己动员起来,才能一鼓作气,做些事情出来,“忙”就是一帖人生康乐的最佳营养剂。
有人说,生活中有两类人:一类是躺着过日子,一类是站着干工作。躺着过日子的人,感到身体舒服,可宝贵的生命在舒服之中失去了光泽,做人的精神在舒服之中消磨了锐气;站着干工作的人,付出代价,而生命在付出中换来了辉煌,精神在付出中换来了不朽。虽然躺着享清福的人不受劳累,但他的生命会在不活动中渐渐失去活动的能力,到那时,即便他想忙碌一下活动手脚,也已无能为力了。在本焕长老眼中,这种躺着过日子的人会无聊得使自己不像活着。
对于人们来说,工作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还有心理上的意义。人们有时会放下一切出去旅行,但不会放下一切只顾旅行。如果问人们:“中了500万大奖,你会做什么?”他们中可能有大部分人会说辞职。如果追问他们辞职后想做什么,大部分人的回答又会通通回到做自己喜欢的事上。
有的想出国旅行,休息一阵子;有的想游学充电,回味一下学生生活,但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们还是想要有一份工作。可见,工作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挣钱,否则众多富豪,早就可以收山养老了。
现代人工作忙碌,理应倍感充实,但职场中的人往往感觉不到生活的重心在哪里,内心常常觉得空虚无聊,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便都成了暂时的麻醉剂,麻醉时间一过,空虚感又会袭来。从这个一点来说,善于忙碌,首先要找到能让自己甘心忙碌的工作。
工作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疑是最开心地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没有勉强、没有逼迫,在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哲人曾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也是善于忙碌的一种。
那么应该怎样在工作中培植快乐呢?简单说来就是不把工作当饭碗,像菩萨、佛陀勤苦度众一般,抱着度己、修行的心工作。忙碌工作中,紧张匆忙的是身体,不是心灵。快速变换步履的身体里应该安放一颗淡定、有序的心,能够排除外界干扰,按照自己最初的计划,推进工作。倘若内心被外界的紧张所带动,一有问题就着急慌乱,不能保持沉着,自然就会被繁多的事务牵着走。相反,在脚不沾地的匆忙中,能做到心态上的游刃有余,忙中即有秩序,有秩序的忙自然不会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