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探秘:世界未解之谜(军事篇)
750100000006

第6章 马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马谡,字幼常,湖北宜城人。因为失掉街亭而被诸葛亮斩杀,为世人所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那么被刘备评价为“不可大用”的马谡,事实上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诸葛亮又为什么会对他如此器重并派其去镇守街亭呢?

马谡少年即有才名,兄弟五人并称为“马氏五常”。历任绵竹令、成都令、越隽太守,后为诸葛亮之行军参军,被“蜀汉四杰”之一的蒋琬称为“智计之士”。据史籍记载:“马谡熟知兵法,才气过人。诸葛亮十分器重他,每行军打仗,就邀其长谈,彻夜谋划。在诸葛亮南征之时,马谡就针对南人不好驯服的特点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计策。这一计策深合诸葛亮之心,后来七擒孟获,保证了南方的边境安全。后来马谡又提出了‘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政策,为蜀汉后来北伐打下了基础。”这样来看,马谡也并非如刘备所讲的“言过其实而不可大用”。那么,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又缘何大败而归,最终被杀呢?

有人认为,马谡可以说是一个运筹帷幄之人,但绝不是一个能征惯战之将。所以,也只能称其为高级参谋。因此,当他作为军事指挥者时,是有着缺陷和不足的,这也是他丢失街亭的原因。而他丢失了街亭,无疑为诸葛亮失掉了北伐成功的机会,况且他又是诸葛亮力排众议而起用的将领,那么无论哪种原因杀他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部分学者的观点是,马谡失不失街亭都会被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学者朱大渭在《马谡被杀真相》一文中指出,虽然失街亭是马谡被杀的导火索,但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一次败仗就将将领斩杀的道理诸葛亮能不懂吗?其事实真相是,就算马谡按自己的方法取得了胜利,他也会被杀的,因为他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马谡举动失宜,违亮节度,大意为所破。”街亭的失守正是马谡自作主张的后果,按诸葛亮的治军之法其必被斩。就像后来诸葛亮回答蒋琬时所说:“若不按军法处置,今后谁会服从指挥,如何能够‘讨贼’呢?”按朱大渭的说法,斩马谡就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北伐的大局。虽说诸葛亮爱才,但是遇到北伐大业一切都必须让步。这也可能是诸葛亮“挥泪”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马谡没有如《三国演义》中所述“负荆请罪”的行为,而是潜逃了。在《向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还有《马谡传》裴松之注解中提及,马谡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要诸葛亮仿“杀鲧用禹”之事,希望善待自己的家属。从上面可以看出,在街亭之败后马谡与诸葛亮并没有见面。那么,依据这种观点,自然也就没有所谓“挥泪斩杀”之说了。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目前还只是管中窥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