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秘:世界未解之谜(历史篇)
766100000006

第6章 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原型之谜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罄。尖嘴龇牙弼马温,心高要作齐天圣。”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四回,孙悟空大战巨灵神时为美猴王写的一首诗。在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几千年前,那个纵横天、地、冥三界,神通广大,鲜活可爱的孙悟空。那么,吴承恩笔下这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原型到底是谁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历来有着非常激烈的争论。

有的学者指出,孙悟空的原型叫释悟空。公元751年,释悟空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并在健陀逻国(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出家,于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世代流变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在创作中使用,这些故事就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的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胡适先生却与此相反,对孙悟空的原型提出了“外来说”的看法。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哈努曼据说是风神的儿子,神通广大,力大无穷,能上天入地,能把喜马拉雅山平地拔起。哈奴曼使用的武器是虎头如意金棍,这和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不谋而合。陈寅恪先生通过论证也同意孙悟空的原型是哈奴曼的观点,而且以《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都源自印度民间的传说。

还有媒体报道说,考古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唐僧取经图》这幅壁画进行研究后发现,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孙悟空的原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先生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所以孙悟空应该是甘肃人。随后,又有专家提出孙悟空的原型是江苏人、福建人、山西人,甚至有人提出是山东人,但总之是中国人。

有关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身世之谜,在众多讨论之中越发变得扑朔迷离。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坚信,那就是他的原型一定是一个勇敢、坚定、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唐武宗灭佛之谜

相传,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8年)时,明帝有一晚梦见一个金人在宝殿中飞行,第二天早朝问群臣解梦,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于是明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从此,佛教传入中土。传入中土后佛教一直也是蓬勃发展、教徒广众。但是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后世极其不解的是唐武宗为何要灭佛呢?

公元845年7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拆毁寺院,僧人还俗,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拆毁寺院4600所,还俗僧尼26万人,规模之大令人咋舌。武宗原本就对佛教怀有仇恨?非也。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继位数年后就下令灭佛,这其中的原因人们不得而知,后世学者更是莫衷一是。

考古学家们翻遍相关的史书记载,找到了一些关于武宗灭佛的原因,但说法各异,无法统一。《旧唐书》说,武宗想学神仙方术,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归真得宠后,每次与武宗谈话,就一直讲佛教的坏话,说佛教不是中国的宗教,只会蠢耗生灵,应该全部铲除。武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因此才起了灭佛之心。所以学者们认为,唐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佛、道的宗教斗争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内容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冲击了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地位。为争取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佛、道两家常常进行激烈的辩论,两教的地位也常发生变化。根据这种说法,道教和佛教之间积怨很深,道士在武宗面前攻击佛教促成了武宗灭佛也不无可能。因此,持这种观点者认为道教利用政治上的优势排斥佛教,是唐武宗灭佛的直接原因。

另一种说法认为唐武宗灭佛主要是因为发展佛教“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佛教兴修寺院、发展僧侣确实是劳民伤财,而且灭佛后大批僧尼还俗,增加了劳动力,把寺院钱物收归官府,铜铁佛像铸为钱币与农具,国家确实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还有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认为,唐武宗灭佛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铲除对它皇位的最大威胁者——唐宣宗。宣宗是武宗的叔叔,当时盛传他从宫中逃出之后,隐身于佛门,而武宗的灭佛,其实就是为了追杀宣宗,毁灭他的栖身之所。对可能构成皇位威胁者进行迫害而大肆灭佛,在我国古代那种君权至上的社会形态之下也是不无可能的。

唐武宗灭佛对唐朝历史和佛教的发展影响极大,但促使他灭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探索。

“斧声烛影”——千古疑案

宋太宗,名赵匡义,是北宋开国国君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在位22年。宋太宗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勤于政务,关心民生,是一位圣明之君。但是宋太宗一生却始终有个阴影与他如影相随,那就是始终有人怀疑,宋太宗的继位手段并不高明,甚至相传是他害死了宋太祖从而获得的皇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宋太宗到底是如何继位的也众说纷纭,此事也就成了千古疑案。

据说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到湖边观看天象,开始天气晴朗,突然间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后来竟下起雪雹来,宋太祖赵匡胤心中不悦,便找来弟弟匡义喝酒。兄弟二人推杯换盏,喝到畅快之时只见太祖圆睁二目对匡义说了什么,而弟弟却频频摇头,后来弟弟叫宦官、宫女尽行避去。这些人远远望去,就见兄弟二人人影散乱,猛然间听到了斧声,好像是赵匡胤在用斧头砍雪,边砍边高声叫道:“好做!好做!”随后便鼾声如雷,兄弟二人均睡倒在地。这时周遭寂静,过了两个时辰突然听到匡义喊道:皇上驾崩了!于是,匡义即位,成了大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斧声烛影”。

太祖死是真,但是太祖本身有子嗣,还有太子德芳,赵匡义作为弟弟为什么会抢在太子之前而成了皇帝呢?这是人们始终不解的地方。于是有人猜测是太宗想篡夺皇位,于是趁太祖烦闷找他喝酒之时偷偷在酒里下毒毒死了太宗,并趁慌乱之时假传圣旨,传位与自己。因为太宗死得突然,皇后、太子以及群臣都没有心理准备,而且也没有力量与之抗衡,所以宋太宗就趁机做上了皇位。这种猜测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在“斧声烛影”事件中有很多的疑点。比如宦官、宫女明知不应该离开皇帝,却全数离开;赵匡义作为王爷也不该留宿宫中,却睡在了太祖身边;还有赵匡胤挥斧砍雪发出的“好做,好做”的喊叫,都是不合常理的,这些怎能不让人生疑呢?

但也有的史学家认为,赵匡义以皇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理所当然,依据就是这是他们母亲杜太后的临终遗训。

相传,杜太后临终时把太祖赵匡胤叫在床边,对她说:“你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当上皇帝,并不是你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后周当时的皇帝年龄太小不足以凝聚人心,所以才亡了国。我们赵氏的江山千万不能重蹈这样的覆辙,所以你死后要将帝位传给匡义,他死后再依次向下传给弟弟们,等你的儿子们长大成人、足以服众的时候,再这样依次相传。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当着太后的面写成誓词,并封存于金匮里,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这样看来赵匡义继位成为皇帝是“兄死弟及”的合法继承。但是有学者对这个“金匮之盟”的真伪产生怀疑,如果真有这样的盟约,太祖去世的时候,匡义完全可以公布出来,堂堂正正地当皇帝,何苦沦落到被后世猜测近千年的地步呢?

无论是“斧声烛影”还是“临终遗训,金匮之盟”,对宋太祖的死以及宋太宗的继位都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个千古疑案什么时候能解开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