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民国著名文人性情档案
780300000059

第59章 师者从1929年开始,废名有长达35年的教师经历。 (2)

1931年年初,废名得知胡适将被聘为北大文学院院长时,便于2月14日给胡适写信,告诉胡适这几年北大人事关系很复杂,不要接任此职。虽说胡适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但对废名的赤诚相劝,还是心存感激的。

尽管他们的个人关系很好,但是废名在教学和学术见解上,却与胡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废名在担任北大国文系讲师,讲新诗课之初,曾经向胡适请教这门课怎么讲?胡适告诉他按着他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歌卷来讲。可是废名却独辟蹊径,与老师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于胡适很钟爱的徐志摩,他却弃之不讲。但这并没有因此而影响他们的关系。

异同废名是在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与鲁迅相识的。1924年《语丝》创刊,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被邀请为撰稿人。后经周作人举荐,废名也被吸收为撰稿人。废名在接触新文学作品之初,在思想上更接近周作人,文学上受周作人影响较深,但对鲁迅的文章也很喜欢。他于1924年发表了《“呐喊”》一文,是文坛上较早出现的一篇评论鲁迅这部小说集的文章。此文对鲁迅的《孔乙己》评价很高,称这篇小说是他最为推崇的佳作。

1925年三四月间,废名曾两次拜会鲁迅先生,第一次,他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单独拜会鲁迅,谨小慎微,甚至连自己晚到了些许时间,也感到内疚。到第二次会见鲁迅时,交谈中鲁迅流露出忧国伤时的苦闷心情,这加深了他对鲁迅为人的理解。他开始意识到鲁迅文章里讲的一些“不干净”的话,实际上是映现着“他干净的心”。鲁迅对废名的文学才华也很重视,希望他能写出关注人生的作品。

1927年废名读了鲁迅发表在《语丝》上的《马上支日记》之后,写了篇《忘记了的日记》,文章坦诚地说出了他与鲁迅的思想差别:“我日来所写的都是太平天下的故事,而他玩笑似的赤着脚在这荆棘道上踏。”虽然与鲁迅的志趣并不怎么相同,但鲁迅对新文学的贡献,还是让他很景仰,并且“时常念他”。不久,鲁迅的杂文集《坟》出版时,特意赠给了废名一本。1929年鲁迅回京省亲时,废名还专程去鲁家看望了他。

1930年由鲁迅、郁达夫、冯雪峰等51人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之后,废名对鲁迅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他在同年5月出版的《骆驼草》周刊上化名“丁武”发表文章,称组织这个“大同盟”是“文士立功”的表现,言外之意他们有政治野心。两人也就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1935年鲁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选录了废名的《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等三篇,这都是废名早期的作品。并在“导言”中对他后期作品“……不欲像先前一般的闪露,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表示惋惜,这也表明了他们思想上的分歧。不过鲁迅并没有因此而贬抑废名在文学画廊上的地位。

在周作人的心目中,他在北大教书时最得意的门生是俞平伯、废名、冰心等三四个人。其中联系最为长久,关系也最为密切的就是废名。

(71)恩师周作人与废名的交往始于1921年。当时,废名在五四新文化浪潮的影响下,对文学发生了兴趣,很喜欢读周作人、胡适和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对周作人的新诗《小河》更是奉为杰作。出于景仰与崇拜,他贸然给周作人写了封信,表达了他的敬意。收到周作人的回信后,他受宠若惊,遂将自己的习作装订成册寄给周作人审阅。从此书信往还,成为未曾谋面的师友。

1922年废名考入北大预科后,第一件事就是拜会恩师周作人,亲聆了周作人的教导。在周作人的指导下,废名的文学创作大有长进。1925年他出版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时,由周作人为其作序。后来在周作人的举荐下,废名加入“语丝社”,在《语丝》上发表了他的诗化小说《桥》。这部小说带有学习周作人创作风格的痕迹,周作人也很欣赏这部小说,称它标志着废名创作的蜕变和升华。废名自己也察觉到自己的变化,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在这四年内,真是蜕了不少的壳,最近一年尤其蜕得古怪”,自此他发表文章时废去原名“冯文炳”,改用笔名“废名”。

1927年7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进驻北平后,下令将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周作人被辞退,废名愤而中断了学业。周作人便让废名在自己家里住了大约半年之久。一年后,北大复校,周作人复职,废名复学。毕业时在周作人推荐下,留校任中国文学系教员。

1930年5月,周作人创办散文期刊《骆驼草》,倡导“自我性灵的自由表现”,废名成为主要操刀者。

抗战全面爆发后,废名因奔母丧回到湖北,在家乡黄梅的中学教书。而周作人在文人们纷纷南下之际却留在北平。第二年废名从卞之琳的来信中得知周作人附逆,还尽力为他开脱罪责。但是后来周作人担任了伪北大校长兼文学院院长,给废名写信,希望他回母校任教,废名却没有答应。

1946年9月,废名回到北大任职,途经南京时,特意找到在国民政府外交部担任外交次长的叶公超,在他的帮助下探监,看望了周作人。废名到北京后见到周作人的儿子周一丰生活窘迫,给予多次金钱上的援助。南京解放后,周作人被释放,回到北京。废名不辞辛劳地走访老朋友,为周作人募捐,以解决周作人的生活困难。在一个冬日他去看望周作人时,见到周家冷得伸不出手,走后就为周家买来一车煤。

1952年院校调整时,废名被调到东北人民大学任教,师生从此失去联系。周作人是在五年后的一个冬日,在逛书店时,看到新出版的《废名小说选》,算是有了一点关于这个得意门生的消息。

评誉周氏二兄弟对废名都很喜欢。鲁迅说废名的作品,一是“冲淡中有哀怨”;一是不大“闪露”,“才见以冲淡为衣”,常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

周作人说废名是讲究“文章之美”的作家,说他的作品:“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它流过的地方,总有什么汊港弯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

朱光潜评废名的作品:

“废名先生不能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小说家,因为他在心境原型上是一个极端的内倾者。小说家须得把眼睛朝外看,而废名的眼睛却老是朝里看;小说家须把自我沉没到人物性格里面去,让作者过人物的生活;而废名的人物却都沉没在作者的自我里面,处处都是过作者的生活。”

“废名的诗不容易懂,但是懂得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

严家炎形容废名文字是江南的青橄榄。“初入口不免苦涩,慢慢渐有一股清香……久而久之竟连它的硬核也舍不得吐掉。”

名诗

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盏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