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朝那些事儿
782800000018

第18章

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四十九年,赵成王九年。

正月,秦赵两国终于完成了谈判,和议休战了。

同年,九月。赵国迟迟不履行合同的内容,秦国又单方面撕毁协议,派五大夫王陵率兵再度攻打赵国。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赵成王十年。

正月,王陵率二十万大军打到了赵国的都城,把邯郸围了起来。秦军之所以能够这么兵贵神速,跟长平之战后赵国经受的打击不无关系。

由于精锐部队的损耗,赵国再也没有能力跟秦国打野战对攻。赵成王放弃了都城外围的防守,储备大量的粮食和装备,要跟秦国打“莫斯科保卫战”。赵国已经没有其他办法,只能选择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王陵的军事生涯中,还从来没有这么得意过。

秦国名将如云,生在秦国是他的悲哀。公元前278年,白起攻占了楚都的郢城,他没有赶上。公元前275年魏冉攻占了魏都大梁,他又没有赶上。

不过,从包围邯郸那一刻开始,王陵一扫往日的懊恼和妒嫉。秦军占据了邯郸周边的武安、皮牢,士兵骁勇善战,作战技术先进,攻城器械精良,还拥有充沛的粮食保障。只要攻下眼前的赵都,他的名字也将同白起和穰侯一样名垂千古。

反观赵国,长平之战大伤的元气,没有几年时间根本无法恢复。都城里的守军,多是临时从百姓中征召而来。其中年过半百的老人,和尚未成年的孩子又占了大多数。唯一能为赵国装点门面的,只剩下廉颇、乐乘这些大将的名声了。

综合战争各个方面的对比,赵国看样子都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了。难道赵国真的回天乏力?邯郸之围注定要成就王陵?

雄伟厚重的邯郸城墙上,一队队腰杆挺直的赵国士兵,似乎用他们永不屈服眼神,向我们做出了提示。

犀牛角质地的号角齐鸣,秦军打响了攻城战。

王陵还是具有一定战术素养的,秦军的进攻方式合理而且有层次。

弓弩手万箭齐发,压制赵国的城防力量,掩护步兵行动。

步兵的进攻套路并不单一,大多数士兵利用云梯和登城车强攻城墙,一些人有恐高症,就用檑木冲击城门。

秦军有充足的人员储备,为了不给赵国休息的时间,王陵还制定了三班倒的工作制度。秦军就像海啸一般,永不停歇的用鲜血冲刷着赵国的城墙。

邯郸城内的情况又如何呢?

老将廉颇身披重甲,始终立在城墙之上,秦国如蝗般的箭雨也不能将他动摇分毫。他就好像一尊屹立的天神,点燃了赵国军民抗敌的信心。

赵国的年老体弱者争先涌上城头,给精壮的士兵换来休息的时间。落石、滚油、火箭,赵国用尽了所有的守城手段。

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坚持战斗。邯郸人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将士奋先、百姓用力,跟秦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赵军人数上处于劣势,但士气高昂,战斗意志坚决。秦军发动的一次又一次攻城行动,都无功而返。

这样的战斗持续了一个月,不仅邯郸没有攻下,秦国却损失惨重。先后有五名校官级别的中高级将领丧命,死亡的战士更高达数万人。

这可以说是秦国最没有必要打的一仗,赵国爆发出了勇猛尚武的民风,慷慨悲凉的气势,秦国的不义之兵如何能敌?秦国只是在用战争的损耗,证明征服天下的决心有多么强大。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场战争又是必需的。没有这场战争,白起和秦昭襄王之间的矛盾也不会得到解决,虽然是很多人不喜欢看到的解决方式。

邯郸之围,让一个该活的人,死了。一个必死的人,活了。

这个该活却死了的人,就是白起。战争打响的时候,他正在家里悠哉的养玻

长平之战过后,秦昭襄王怕白起再立新功,就把他从前线招了回来,免去军权,丰薪厚禄的供养了起来。

安顿好了白起,他可以放心大胆的攻打赵国,建立丰功伟业了,实际情况却跟他预料的有很大出入。

虽然将赵国的都城围了起来,却久攻不破。秦军损兵折将的情况越演越烈,秦昭襄王才明白,这仗不是谁都能打的,离开了白起还真不行。于是,一纸令下,让白起官复原职,重新统兵上阵。

白起的能力毋庸置疑,有能力的人往往很高傲。高傲的人并不是不能低头,长平之战过后,白起就向秦昭襄王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同时,白起垂下的眼眸里,再也容不进了任何人。

白起对秦昭襄王的这道军令置若罔闻,铁了心是不准备再顺从了。原来威震八方的大将军,居然甘心大权旁落,白起就是图个不再看任何人脸色。

白起坚持不肯打仗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此仗必输。为此,他还上书秦昭襄王,列举了四点理由。

一,邯郸城高池深,易守难攻。

二,军民同心协作,其力断金。

三,当时的合纵抗秦条约成员国都出兵援赵,不肯放过联合打击秦国的机会。如果赵国和其他诸侯国里应外合,秦军将步入死地。

四,秦军精锐尽出,远离秦土作战,国内布防空虚,一旦被敌所趁,国将不国。

在我们看来,白起说的都是金玉良言,秦昭襄王却气的直翻白眼。请不动白起这尊大神,只好派个听话的将领王龁顶替王陵去攻赵。

究竟王龁能否攻克邯郸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