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朝那些事儿
782800000065

第65章

李牧再次击溃秦军的消息传回咸阳,朝野震惊,群臣人人自危,各个谨言慎行,生怕在这个节骨眼上惹怒始皇帝,招致杀身之祸。

秦国的大臣显然信奉着伴君如伴虎的金科玉律,不过他们的敏感似乎有点多余。始皇帝收到消息的时候,面色平静,波澜不兴。千万不要以为他真的没反应,他只是在掩饰自己的怒不可遏。

上意不可揣摩,这是保持帝王威严的行事准则。

始皇帝以天下一统为己任,他比谁都更明白战争的含义。战争是最惊险刺激的游戏、最风险巨大的博弈,可以赢个铂满盆溢,也可以输个一败涂地。始皇帝喜欢战争,当百姓为胜利欢呼雀跃,高喊吾王万岁之时,是他最大的成就。那个时候他不是秦王,而是秦国的英雄,为秦国谱写光荣和辉煌的英雄。

胜败乃兵家常事,战争有赢就有输,秦国接连告负,始皇帝无疑万分沮丧。他蒙羞是小,让六国以为秦国可欺是大。掩盖英雄身上的污点,方法只有四个字,丰功伟绩。

知耻而后勇,方显英雄本色。秦国急需一场胜利来震慑六国,拿谁开刀呢?

打败赵国最能振奋士气,可是面对如日中天的李牧,这样的选择显然不智。如果再输给赵国,秦国一定会威信扫地,很可能引来六国围而攻之,风险太大。

韩王安真是不开眼,这个时候向秦国进献南阳之地,正好羊入虎口。始皇帝看来看去,只有韩国这个倒霉蛋比较好欺负。伐韩,不是他以怨报德,而是历史的抉择。

公元前231年九月,始皇帝委派内史腾为南阳假守,率军前往南阳接收领地。假守者,非乃假货太守,而是代理太守。始皇帝这个任命已经充分暴露出灭韩的意图,他给内史腾留了个想头,若要扶正,必须取得政绩才行。

内史腾是个聪明人,他来到南阳后,高筑墙、广积粮,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徐图缓进,做足了攻韩的战争准备。这是关系到他能否升迁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

公元前230年,当韩王安为自己的献地之策而沾沾自喜,以为苟且得安之时,噩耗传来,内史腾突然率兵南下黄河,攻掠韩境。

秦军谋划多时,而且来势汹汹,韩国迎战匆忙,又缺乏英勇报国之将,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结果没有出乎任何人的意料。内史腾发兵不过数月,就攻破韩都大郑城,俘虏韩王安,韩国亡。

秦国在韩地上设置颍川郡,把郡址定在阳翟。内史腾破韩立下大功,被封为颍川郡守,成功去掉了名片上的假字,修成正果。

遥想往事,韩景侯携手赵、魏,三晋大破齐之长城,周威烈王册封其为诸侯。百余年光阴似箭,转瞬即过,曾经风骚一时的韩国不复存在。

青山掩不住,毕竟东流去。韩国的灭亡,是始皇帝与战国决裂的宣誓,他要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天下。顺秦者亡,逆秦者恒亡,始皇帝撕去了蒙在脸上的伪装,欲天下则绝不能心慈手软。

这是战国历史上又一个多事之秋,秦孝文王后华阳太后去世、卫国卫元君薨。始皇帝在战国掀起血雨腥风、凶气冲天,不仅克人而且克己,抗不住就只有死。

韩国的惨剧,彻底搅乱了战国的浑水。在诸侯国的眼里,本来不可预知的天下统一突然清晰起来,秦国就是那个催命的妖魔。

天公又降大灾,仿佛要证实众人的猜测。赵国大旱,全境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当时流传着一首形容赵国惨况的民谣:“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如此天赐良机,始皇帝焉肯错过,屠刀再次举起,赵国危在旦夕。若想救赵,除非逆天,李牧是否还能够翻云覆雨、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