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远古帝王谱
793200000101

第101章 炎帝姜宜

在位起讫:前4628前4582年。

生卒年:前4648前4582年。

出生地:伊川(今河南洛阳市南)。

立都:宜阳(今河南洛阳市西南)。

年号:帝宜元年(甲寅,前4627)。

炎帝姜宜,男。姓姜,名宜,又名直(代用字),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第五任帝。

姜宜的祖父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的三任帝姜承,父亲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的四任帝姜明。

姜宜生于帝明七年(癸巳,前4648),出生在黄河以南的伊川(今河南洛阳市南)。

姜宜是帝姜明的长子,初封在涞源(今河北保定市西北)。十五岁时,父亲为了考察他的工作能力,派他去管理物质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宜阳,让他独力治理该地。姜宜放开手脚,带领宜阳的百姓大搞开发和建设,五年时间使宜阳的繁荣超过了帝都。帝姜明认为姜宜确实有治国的才能,便正式确定他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4628年,炎帝神农氏政权的四任帝姜明去世,姜宜即位称帝。

姜宜即位后,立都于宜阳。以甲寅年(前4627)为帝宜元年。

姜宜执政时,炎帝神农氏政权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政治制度仍施行父系氏族的公有制管理,村有村长,社有社长,族有族长,部落集团首领为大酋长,各部落大酋长共尊炎帝神农氏为帝(国家元首)。

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麻类。江南水源丰富以种植水稻为主,沿海居民以渔业为主,北方草原以畜牧业为主,山区居民以狩猎为主。此时的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地的手工业主要有纺织、制陶、冶金(铜)、木器加工、石器加工、骨器加工、玉器加工等。

文化教育方面,除了普及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外,帝姜宜还在伊川的常羊山上筑台坝立表木,观测太阳的变化,创造了太阳历。古人曾一度把太阳历绘制在当时生产的陶缸上。1972年在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的陶缸,上面就刻有清楚的太阳历,这是远古历史所留下的最好见证,也是对虚假的正统历史有力的驳斥。

此时,炎帝族人的势力已经很大,除炎帝神农氏族人活动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外,炎帝魁隗氏族人也发展迅速,他们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长江、黄河),还有一部分迁徙于边远地区。《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的后代是炎居;炎居的后代是节并、伯陵和灵恝。

炎居的第一个分支:节并的后代是戏器;戏器的后代是祝融;祝融的后代是共工;共工的后代是术器和后土;后土的后代是噎鸣和信;信的后代是夸父;夸父的后代是西岳;西岳的后代是先龙;先龙的后代后来发展成为势力强大的羌戎。

炎居的第二个分支:伯陵的孙子叫伯夷,伯夷的后代叫许由,许由的重孙为黄帝时期的四岳。四岳的后人春秋战国时期有四大支脉,形成四个小国齐、吕、申、许。齐国在今山东淄博市;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市西;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唐河县西北;许国在今河南许昌市。

炎居的第三个分支:灵恝的后代世系不详,主要分布在西部边疆。他的后代被称为“氐”,统治区域被称为氐国,居民被称为氐人。其活动范围大体在今陕西西部、甘肃的西南部和四川的北部。

另外,炎帝魁隗氏后代祝融氏一支也有很大发展,在长江以南后来发展成为祝融八姓。这八姓是:己、彭、秃、董、妘、曹、芈、斟。此八姓后来都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芈姓,于西周时在江南建立楚国,曾一度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重要成员。

炎帝魁隗氏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曾与祝融氏争夺帝位的共工氏。

关于共工氏的传说,古文献上记载很乱:有说共工是太昊伏羲时期的人,有说共工是黄帝时期的人,还有的说共工是颛顼时期的人。其实这些记载都没有错,只要我们搞清楚历史真像,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共工究竟是哪个时期的人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源头查起。

共工原是我国远古时代一个较大部落的名称,是中华人种燧人氏的一个分支,早在伏羲女娲政权以前就已经存在,最初主要活动在长江流域,他们的首领叫共工氏。

“氏”最早的含义并非指家族,而是指首领,相当于后世的“帝”、“王”、“大酋长”、“皇帝”的称谓。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少典氏等,这里的“氏”都是首领的称号。后来这些氏族的后代便以他们首领的名号为本部族的代称,“氏”便演变成了族团的称号。共工氏也是如此,他们最初的首领称共工氏,后来这个族团便称为共工氏族。从燧人氏时代至颛顼政权时期,时间跨度数万年,共工氏族始终存在着;他们的首领称共工,族人称共工,祖宗称共工,子孙后代也都称共工。

我们这里所说的炎帝分支共工氏,指的是炎帝魁隗氏后代姜共工。炎帝后代共工氏是有据可查的: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湖南长沙子弹库,曾出土一幅战国时期楚国的帛书,其内文有:“炎帝乃命祝融从四神降,奠三天,□思鼔,奠四极共攻□步,十日四时”等语。其中的“共攻”,经郭沫若先生考证即是共工。由此可见,《山海经》所载“祝融与共工皆为炎帝后”,并非是凭空杜撰。

伏羲女娲政权晚期,共工氏部落已经迁徙到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曾多次入侵中原地区。炎帝魁隗氏政权初期,共工氏被炎帝政权征服,炎帝魁隗便派自己的一个族孙去领导共工氏,此后,共工氏便从属于炎帝了,为了有所区别,我们称之为姜共工或炎帝共工。

炎帝共工氏的一支势力很大,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

炎帝神农氏的石年一支也很强大,主要分布在陕西的东部和山西的南部,他的后人一部分居住在关中,一部分定居在汾水流域。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炎帝的后世家族十分庞大,除占居中原外,还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张,其家族势力几乎渗透到全国各地。

帝宜三十二年(乙酉,前4596),黄河以北的史皇仓颉氏政权首任帝仓颉去世,传位给他的后人,史称仓颉二世,仍立都于阳武(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东南)。

帝宜四十一年(甲午,前4587),仓颉二世死,在位虚记十年(前4596前4587),传位给仓颉三世。

帝宜四十四年(丁酉,前4584),九黎族首领风虺在河北称帝,立都于灵山虺城(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南谢家堡乡),国号“冀”。势力强大的九黎族对炎帝神农氏政权构成了很大威胁,帝姜宜命他的儿子姜来驻守来源,以防九黎族人进犯。

帝宜四十五年(戊戌,前4583),姜宜的重孙姜克出生在太行山以西的榆林(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北神农镇)。

姜宜二十一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宜四十六年(己亥,前4582),终年六十七岁。遗体葬在鸣皋山(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尊号炎帝。

姜宜在位年表

前4627(甲寅)元年

前4626(乙卯)二年

前4625(丙辰)三年

前4624(丁巳)四年

前4623(戊午)五年

前4622(己未)六年

前4621(庚申)七年

前4620(辛酉)八年

前4619(壬戌)九年

前4618(癸亥)十年

前4617(甲子)十一年

前4616(乙丑)十二年

前4615(丙寅)十三年

前4614(丁卯)十四年

前4613(戊辰)十五年

前4612(己巳)十六年

前4611(庚午)十七年

前4610(辛未)十八年

前4609(壬申)十九年

前4608(癸酉)二十年

前4607(甲戌)二十一年

前4606(乙亥)二十二年

前4605(丙子)二十三年

前4604(丁丑)二十四年

前4603(戊寅)二十五年

前4602(己卯)二十六年

前4601(庚辰)二十七年

前4600(辛巳)二十八年

前4599(壬午)二十九年

前4598(癸未)三十年

前4597(甲申)三十一年

前4596(乙酉)三十二年

前4595(丙戌)三十三年

前4594(丁亥)三十四年

前4593(戊子)三十五年

前4592(己丑)三十六年

前4591(庚寅)三十七年

前4590(辛卯)三十八年

前4589(壬辰)三十九年

前4588(癸巳)四十年

前4587(甲午)四十一年

前4586(乙未)四十二年

前4585(丙申)四十三年

前4584(丁酉)四十四年

前4583(戊戌)四十五年

前4582(己亥)四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