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大智慧
819500000023

第23章 老子智慧23

在罗马尼亚,有一个许多人都喜欢去的墓地。因为这墓地上有许多快乐的文字。有一块墓碑上写着一篇文章:“村中我最老,生平喜舞蹈,彼得兄弟俩,放声做伴唱……你们快来看看我,像我这样能够活到九十六,祝您活得比我老。”这样的墓志铭在这片墓地上很多,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鲜有人迹的墓地成了游览景点,为墓地管理者始料不及。而这些快乐竟然是这些步入黄泉的农人、贫困者甚至是乞丐给世人留下的,他们活着为自己制造了快乐,死了又给世人带来了快乐。

生活中的快乐有许多种。有钱的人,可能觉得他有钱很快乐;有权的人,可能觉得他有权而快乐。然而哪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自己的快乐,正是我们所拥有的生活,看似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人生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复杂难觅,它其实就存在于我们喜欢做的每一件事当中,只要我们细心体会这些,真正地做回我们自己,便不难从中找寻这种简单的快乐。2内敛方能成名士【原典】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释义】

最完满的好似有残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被损坏。最充盈的好似空虚一样,但它的功能永不会衰竭。最正直的好似弯曲一样,最灵巧的好似笨拙一样,最有辨才的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老子认为有智慧的人,应该具备一种“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内敛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为人处事上游刃有余,置危险于身外。

如此看来,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是幸福的人,因为才能不仅能带来荣耀,更能导致灾难。才能让人羡慕,也让人嫉妒。才能出众如同树大招风,心胸狭窄的无能之辈总是与有才能的人为仇的。因此,有才能的人更应懂得内敛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去运用它。要不然定会在这方面栽跟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才高八斗,刚直耿介。他在朝为官时,许多无才无德的小人就重点攻击他。

一次,唐宪宗召见白居易,对他说:“你诗名很大,为人忠直,不像是个奸诈之人,可为什么总有人弹劾你呢?”

白居易说:“皇上自有明断,我说什么也是无用的。不过依我看来,我和那帮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定是他们嫉恨我的才华忠直。否则,我和他们无冤无仇,他们为什么会无端诬陷我呢?”

白居易自知难与小人为伍,却不屑掩饰锋芒,他对那些无能之辈常出口讥讽,绝不留半点情面。

一次,朝中一位大臣作了一首小诗,奉承他的人不在少数。白居易看过小诗,却哈哈一笑,说:“如果说这是一首好诗,那么天下人都会写诗了。”

事后,白居易的一位朋友劝他说:“你身处官场,不应该当众羞辱别人。你只是和朋友谈诗论道,在朝堂上若讲真话,人家只会更加恨你了。”

白居易说:“我最看不惯不懂装懂之人,本来我不想说,可还是压抑不住啊。”白居易自恃有才,说话办事往往少了客气。他对皇上也大胆进言,只要他认为不对的事,他就直言上谏,全不顾任何禁忌。

河东道节度使王锷为了晋升官职,大肆搜刮百姓,他向朝廷献上了很多财物,唐宪宗于是准备让他当宰相。

朝中大臣都没有意见,只有白居易站出来反对。唐宪宗生气地说:“你是个才子,就该与众不同吗?你每次都和我唱反调,你是何居心呢?”

皇上发怒了,嫉恨白居易的小人趁势说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一时,白居易的处境更加恶劣,格外孤立。

大臣李绛同情白居易,劝他收敛锋芒,说:“一个人如果因为才高招来八方责难,他就该把自己装扮得平庸了。你的见识虽深刻远大,但不可显示出来,你为什么总也做不到呢?这也是为官之道,不可小看。”

最后,白居易还是因为上谏惹祸,被贬出朝廷。白居易的才能人所共知,他尽忠办事,见解高明,却不能建功,只因他的才能过于外露,优点反变成了缺点。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相信才能万能的人只能算幼稚。人们应当时刻提防小人的暗箭和中伤,把才能藏起来,避免不必要的纠缠。

内敛,可以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传统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内敛;智欲圆而行欲方,也算一种内敛;凡事不张扬,得意不忘形,富足不骄矜,位卑或者贫穷时也不谄媚,更是一种内敛。

看小说、听评书我们不难知道,镖局这个旧行当在古代曾经盛极一时。镖局的人身怀武功,在舞刀弄棒的年代,仅凭此道,遇人处事就可以胜人一筹。当着别人的面,剑拔弩张,趾高气扬,甚至喜怒溢于言表,也自有底气。可是,镖局恰恰应该是内敛型的。

镖局的对头是强盗,但镖局遇见强盗并非上来就是拳脚相加,而是把自己先收敛起来,进行对话,论人缘、拉交情、谈潜规则,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动手。因为强中自有强中手,真打起来谁都未必占便宜。强盗拦住镖车,镖局的人要抱拳拱手,打个招呼:当家的辛苦了!镖局心里明白,自己这碗饭就是因强盗而得,对方才是当家的。如果对方问:穿的谁家的衣?回答就是:穿的朋友的衣!又问:吃的谁家的饭?再答:吃的朋友的饭!

人家听得高兴,自己又说的是事实,两下里一畅快,就过去了。当然,这也是由于那个时候的贼比较内敛,自有一套道上的规矩,自知这些底线不可轻易破坏,破坏了就丧失了立命之所。

如果古时候的强盗和镖局的人都不知道内敛,上来就兵戎相见,那谁都无法吃好自己的“饭”。

处世,当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内敛而不张扬。古人云“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说的就是仪表、行为上的差异。它告诫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谦虚中善学,在内敛中进步,而不要不知天高地厚,摆出一副惟我独尊、锋芒毕露的骄姿傲态。3少私寡欲,心无忧【原典】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释义】

生活简单,保持质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话里,我们不难发现“少私寡欲”是有利于无忧的。“少私寡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减少自身的私心和欲望。

事实证明,人们的私心和欲望越多,在这些私心和欲望上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就要相应地增多。凡事都应有一个限度。一旦这样或那样的私心、欲望过多,就会消耗掉我们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打破原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心态,许多悲剧的发生也源于此处。

五代时,后唐皇帝李存勖以救国救民号召百姓,招募将士,先后灭掉了后梁等国,势力达到了顶点。

天下略为安定后,李存勖开始贪图享乐。他对大臣们说:“我军征战多年,今日有成,应该休息罢兵,享受太平生活。”

李存勖从此不理朝政,天天忙着看戏玩乐,一些忠直的大臣也被他疏远了。

皇后刘玉娘特别爱财,她把国库窃为己有,积攒了堆积如山的财宝。她任用自己的亲信做捞钱的肥差,四处暴敛,到处横征,百姓怨声载道。

忠心的大臣把刘玉娘的行为报告给了李存勖,说:“当天下人的君主,应该关心天下人的生死,这样人们才能爱戴他,国家也会安定。现在皇后只顾自己捞钱,全不管百姓如何生活,这样下去要出大事的,皇上一定要好好管教她。”

李存勖这时也失去了往日的爱民之心,他为皇后辩护说:“筹钱粮,救民于水火,百姓一定会感激皇后的仁德,誓死保卫国家。”

刘玉娘把国库的东西视为自己的财产,她拒不交出赈灾,还生气地说:“你是宰相,救济百姓是你的事,与我有什么关系?”

她只拿出两个银盆,让宰相卖了当军饷。宰相长叹一声,掉头就走。他对自己家人说:“皇上、皇后只为自己享乐积财,这样怎能治理好国家呢?他们太自私了,国家一定会灭亡,我们也另做打算吧。”宰相也不管事了,朝廷陷于瘫痪。

时间不长,大将李嗣源就率兵反叛。李存勖领兵平乱,愤怒的士兵纷纷投向叛军,不愿再为李存勖卖命。

李存勖见事不好,急忙用重赏安稳军心。他对士兵们说:“我带领你们打天下,绝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你们啊!这次如果平定了叛乱,你们每个人都有重赏,我说到做到,绝不食言!”

士兵们早不相信他了,这时见他还在说谎,不禁更加愤怒。他们发动了兵变,乱箭射死了李存勖。刘玉娘逃进了尼姑庵,也被士兵搜出绞死。

李存勖、刘玉娘平时不知关爱将士百姓,只是自己享受捞钱,结果导致了国家灭亡,死不足惜。

一心为私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他可以利用人于一时,一旦被人识破真面目,所有人都会离开他、反对他。为多数人谋取福利,首先要放弃个人的私利,这样才能处事公平,赢得世人的信任。

正所谓,无欲则刚强,无私才博大。有的人把个人利益、名声、地位、权势看得高于一切,地位略有动摇,利益稍有损失,权势稍有削弱,就看成是大祸临头,结果生活得非常痛苦。只有解脱名利的羁绊和生死的束缚,完全从自我占有、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中超脱出来,心灵的世界才能像浩瀚的天空,任鸟儿自由飞翔。

人生在世,有成功、有自豪,也有失败和失落。如何面对,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觉悟、境界,同时也是一种现实考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淡一些、超脱一些。像古人说的那样“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事业成功了,不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个人进步了,不孤芳自赏、洋洋得意。要调整好心态,把握住自己,脚踏实地往前走,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多做贡献。4贪欲是隐形“杀手”【原典】

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