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821400000029

第29章 宝宝爱涉险 (2)

爸爸职业:某策划公司部门经理

儿子:夏天,3岁

儿子夏天生日那天,几个关系好的朋友聚在一起,为小家伙庆祝。看着儿子欢天喜地的模样,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没一会儿,有个哥们儿就着急地喊起来:“老夏,快看你儿子,正在玩什么东西?”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也吓了一跳:“儿子,不能动饮水机开关。”原来,儿子正在玩饮水机开关,手不停地在开关按钮上按来按去。

这多危险啊!

从那以后,我便留了心,开始注意儿子的一举一动,一发现他在玩饮水机开关,我就会狠狠地批评他。可就算是这样,他也没能改掉这个坏毛病,我真担心哪天他被电到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了霍布森选择效应这个概念,觉得很有意思,正好可以拿来用在儿子身上。于是,我先和儿子讲道理,告诉他电的可怕,然后再对他说:“如果你真的想要按开关,爸爸不是非要反对。你看见客厅墙上挂着的那个插线板了吗?如果你能不利用任何工具碰到它,我就让你玩个痛快,怎么样?”

儿子一听很高兴,连忙跑到墙边,踮着脚去够插线板,可他个子太矮,根本碰不到。就这样一连试了几天后,儿子得出一个结论:“爸爸,我决定,等我长大、长高了,再来拿它。”

哟!儿子竟然变聪明了,而且从那以后,真的没有再碰电源开关,每天都跑去量身高,盼着自己快长高。

3.让暖水瓶“高高在上”

——怎样减少孩子对危险物品的探知欲

惜凡今年3岁半,是个既活泼好动又调皮捣蛋的小丫头。每天只要她一睡醒吃饱有了精神后,惜凡的爸妈就开始了“忙碌”的日常生活——监视她的一切行动。

这天一大早,妈妈把惜凡喂饱后,让她去一边玩会儿。之后,妈妈用最快的速度吃完饭,却发现惜凡不见了,急的四处去找。

“凡凡,你在哪呢?妈妈有好东西要给你吃哦!”妈妈屋里屋外寻找着,喊了大半天,才听到小惜凡的房间里传出低低的回答声:“妈妈,我在床底下。”

“怎么蹭了一身的土?”妈妈赶紧把她拉了出来,一边拍着她身上蹭的土,一边问她:“你去床底下干什么?”

“给小虫喝水。”惜凡晃晃手里的一小杯水,妈妈一看,还冒着热气,竟然是热水,忙问:“你从哪儿倒的热水?”

“从那个瓶瓶里。”顺着惜凡指着的方向,妈妈一看吓坏了,竟然是装着滚烫热水的暖水瓶。

“你怎么能碰暖水瓶呢?以后不准再碰了,要倒水就喊妈妈,妈妈给你倒,听到没?”惜凡的妈妈严厉地警告了她一顿。看着她委屈地落下泪,妈妈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暖水瓶不是其他东西,新闻里有多少孩子因为碰了暖水瓶而被烫伤的事例啊,这可马虎不得。

案例深度解析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因为玩暖水瓶或饮水机的热水按钮而烫伤。那么,为什么孩子对暖水瓶、热水这么“情有独钟”呢?

1.妈妈,这个瓶子会冒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受视觉刺激的影响,孩子对暖水瓶的“热衷”,也是由此产生的。当打开暖水瓶的瓶盖时,孩子就会看见袅袅的“白烟”从瓶子里飘出,这就对他造成了视觉刺激,他会感到好奇和疑惑,这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呢?怎么会飘出烟来?我可不可以摸一摸,把烟逮住呢?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一旦产生,那他离触碰暖水瓶就不远了。

2.父母的制止反而勾起探知欲

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好玩、好动,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外,还有小小的自尊心。如果父母过于严厉,反而会使他自尊受挫,继而引发反抗心理,你不让我碰,我偏要碰碰看。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不听父母的劝阻是因为父母勾起了他的探知欲。孩子想知道这个瓶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父母不让他碰,还说它有危险。

心理学家支招

看了以上原因,可能很多父母更犯愁了。既然孩子对暖水瓶的“情有独钟”是一种正常的好奇心理,而且父母的警告又有可能造成反作用力,那父母该怎么办?

难道必须要每天跟着他,盯着他,不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别急,以下方法既可以引导孩子的探知欲,又可以规避孩子的危险行为:

1.宝贝,暖水瓶冒出的烟很烫

孩子对暖水瓶冒出来的“白烟”好奇,想知道这是什么东西,那么父母不妨让他亲自体会一下“白烟”的热度。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对暖水瓶感兴趣时,可以主动带他“认识”一下暖水瓶,让他了解暖水瓶的“可怕”之处。父母可以把暖水瓶的瓶盖打开,然后拉着孩子的小手靠近瓶口,这样,当他的手接触到“白烟”时,就会感受到“白烟”中的热度。如果能稍稍让他感觉到烫,孩子会马上缩回手,你就可以趁机告诉他“白烟”是会烫人的,效果会更好。当然,父母也要注意控制好热气的温度,别真的把孩子烫伤了。

2.环境效应让孩子记住“危险”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即当回忆时的情境和学习时的情境完全一样时,会加深印象,记忆的效果也最佳,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效应。父母可以借用这个效应,来教育孩子记住“危险”。比如,如果父母不小心被烫伤,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孩子妈妈(爸爸)被这个东西(暖水瓶)烫伤了。父母要夸张地捂住曾被烫过的部位,对孩子喊“烫,好烫!”直到他能准确地指出暖水瓶是“凶手”,那么你就大功告成了,孩子以后看见暖水瓶,就会乖乖绕道而行的。

3.让暖水瓶高高在上

相比环境效应,更安全的方法就是父母学会把暖水瓶放到较高的地方,放到孩子无法触及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的安全。

当然了,在生活中,不止是暖水瓶,像剪刀、药品等对孩子有危险的东西,父母都要多加注意,把它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或者锁起来,以避免危险的发生。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赵梦仙

妈妈职业:公司职员

儿子姓名:雷雷,5岁

当我发现儿子对家里的暖水瓶很感兴趣时,我十分紧张,只要回到家里,就“全程”监控他的一切行为,生怕他被烫伤。

可千防万防,还是没能阻止儿子去摸暖水瓶。当我看见儿子端着一杯热水从厨房出来时,心一下就提到了嗓子眼儿:“雷雷,你从哪倒的热水?”

“暖水瓶里啊!”儿子很轻松地回答我,我赶紧跑到厨房去看,果然暖水瓶的位置被移动了,而且瓶盖也没盖上,还冒着热气。

儿子才5岁多一点儿,我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是怎么把水倒出来的。但这次没有发生意外,不代表每次都如此幸运,所以我严厉地警告他:“以后再也不能从暖水瓶中倒水了。”

可我发现儿子把我的话完全当耳旁风,第二天他又去玩暖水瓶了。这次,我没再训他,而是想起了同事的话,“孩子碰暖水瓶,是因为不知道它会烫人,你让他体会一下不就行了。”

了解了这一点,我把儿子叫到厨房,问他:“你倒水的时候,有没有觉得烫呢?”

“没有,就是烟,暖暖的。”

“那好,今天妈妈要告诉你,这个烟,其实是很烫的,来,伸过手来。”我先在瓶口试了一下,温度刚刚好,就拉过儿子的手移了上去,刚一移到瓶口,儿子的手就马上缩了回去:“妈妈,你坏。”

“我哪坏了?”

“你烫人!我再也不摸暖水瓶了。”儿子撅着小嘴,揉着稍显红的手跑出了厨房。我虽然心疼他,但目的还是达到了。从那以后,儿子果然不再碰暖水瓶了,这让我放心不少。

4.小小烟头收集家

——不要给孩子错误的心理暗示

最近几天,马先生发觉5岁的儿子身上总是烟味萦绕,不知道是从哪沾染上的味道。

“儿子,你去哪玩了?怎么身上这么大的烟味?”马先生又一次在儿子身上闻到浓浓的香烟味道时,忍不住开口问道。

儿子赶紧摇头说:“没有啊,我怎么闻不到。”

“是吗?那爸爸再好好闻闻。”马先生觉得儿子这么小不可能玩烟或吸烟,一定是自己搞错了,于是他抱住儿子在他身上用力吸了两口气,结果这一吸可不要紧,差点儿没把他呛到。

儿子坚持自己没玩香烟,也没有和吸烟的人在一块,可他身上的烟味是从哪来的呢?马先生不免起了疑心,开始观察儿子的一举一动,终于发现了儿子的“小秘密”。

原来他总在地上捡烟头,还把烟头带回家,然后偷偷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用打火灯点着烟头,看它燃烧。这真是太危险!

直到被逮个正着,儿子才老实交代了自己的“恶行”,但不管马先生怎么教育他,他这喜欢捡烟头的习惯还是没能改过来,难道儿子天生就是个“烟鬼”?马先生对此十分头疼。

案例深度解析

马先生的儿子爱玩烟火,表面上看,其兴趣爱好比较“特殊”,但却是符合儿童心理学和成长心理学的:幼儿时期的孩子都喜欢玩能够燃烧的东西,比如,打火机、火柴、烟头、蜡烛之类的危险物品。

1.好奇心所致

孩子对香烟的味道、形状非常好奇,于是就有了一探究竟的想法。一开始,他可能会被烟味呛到,但随即又会产生疑惑,为什么烟的味道这么呛人,而后又对烟头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而且香烟的颜色一般情况下是分两截的,这也会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他会想,为什么这个东西两边的颜色不一样呢?为什么大人要把白色的一边点着,一吸一吸的,只剩下黄色的一边呢?所以,当人们吸完烟把烟头扔在地上时,他就会跑过去捡起来,研究一番。

2.模仿心理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对烟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父母不妨审视一下孩子周围的环境,看是不是有家人喜欢当着孩子的面吸烟,或者亲戚朋友是不是经常拿香烟逗弄孩子?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对烟头感兴趣。

试想一下,经常生活在烟气笼罩下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对香烟产生兴趣呢?

3.错误的心理暗示

很多父母有吸烟的习惯,而且在吸烟时,喜欢让孩子用打火机、火柴帮自己点烟。点着之后,会对孩子说声谢谢,并露出十分赞赏的态度,这就给孩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玩打火机、火柴,不会得到父母的反对。在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下,孩子就开始玩烟火。不仅爱玩打火机、火柴、捡烟头,甚至会尝试吸烟。

心理学家支招

父母最担心孩子会玩烟火之类的玩具,更何况是直接去捡烟头玩。如果吸烟的人粗心一点,吸完烟后没把烟头掐灭就直接扔到地上,这时候孩子去捡烟头,很可能会造成烫伤。那么,父母该用什么方法,转移孩子对烟头的注意力,避免不安全行为呢?

1.运用积极的环境效应

父母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量让孩子远离香烟。尤其是有吸烟嗜好的父母,为了孩子,最好不要在家中吸烟,香烟应该尽量不出现在孩子的视线内。

2.翁格玛丽效应暗示法

翁格玛丽效应是一种心理暗示法,是指当人们在受到表扬时,心理会受到一种暗示,从而使他更加自然、努力地追求进步,为成功创造机会。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屡教不改,非要捡烟头玩,或玩打火机,可以利用翁格玛丽效应来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比如,对他说:“宝贝真是个好孩子,捡烟头扔到垃圾箱里,为我们的环境做出了贡献呢!”在表扬中暗示孩子,烟头是垃圾,要扔掉,不能再捡着玩了。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许薇

妈妈职业:会计师

儿子姓名:胖胖,3岁

我儿子是个“小垃圾王”,总喜欢捡一些“垃圾”回家,昨天捡个枯树叶,今天又捡回来个破玩具,总之只要是他觉得好玩的、还有用的东西,都一律往家里捡。

我看他也没捡什么稀奇古怪的“危险”物品,也就听之任之了。可最近这几天,我发现他每天都会低着头走路,像是在寻找什么。

“儿子,你在找什么?”我忍不住问。

“爆竹头。”儿子很干脆地回答我。

“爆竹头?”我心里一惊,怎么会找这个,“你找爆竹头干什么?”

“玩啊!”儿子说这话的时候,刚好有个孩子从身边走过,拿着一截爆竹头,他立马跟着那孩子跑。

“砰!”爆竹头突然爆炸了,胖胖吓了一大跳。

“不要捡爆竹头……爆竹头又脏又不安全,要是不小心,还会引起爆炸,你以后不能再捡了啊!”我拉起儿子就往家走,一边走一边说教。

可儿子完全没把我的话听进去,遇到爆竹头,该捡还是捡。这时候,老公说:“我有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