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搞定难搞的孩子
826700000015

第15章 4岁宝宝 (5)

(4)父母时常编些儿歌唱给孩子听,如“玩具排排队,高高兴兴回到家;玩具洗洗澡,要进房间睡觉了。”让孩子一边唱,一边收拾玩具,孩子会觉得很好玩,进而乐于去做。

【误区警示】

孩子爱丢玩具,父母不要这样做:

☆父母天天帮孩子收拾。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养成懒散的习惯,同时,也不利于独立性的培养。

☆打骂孩子。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更不利于秩序感的建立。

退缩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没自信或胆小而引发的一种行为,如,不敢当众表演,画画时说“我不行”,等等。

从心理角度来分析,孩子的这种行为属于退缩性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多是孩子不敢面对困难,不敢尝试,没有自信心的表现。

在4岁孩子身上,退缩性行为非常常见。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4~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因而,发现孩子退缩,父母一定要先了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典型表现】

(2)身体不适。如,感冒或上火所引起的鼻子干燥、发痒。 (2)

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别的小朋友都去玩滑梯,而退缩的孩子往往不敢去。如果父母此时说“快去与小朋友一起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而孩子通常会说“我不行”“我不去!”虽然他嘴上说不去,事实上也想去,只是担心自己玩不好,被他人笑话。而当父母不催他时,或许他会过去试一下。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多的场合,或需要当众表演时更加多发。如,在幼儿园,很多小朋友都上台跳舞或唱歌了。此时,老师或父母会对孩子说“强强,快上,你看其他孩子唱得多好”!可孩子死活不上台。越催越不好意思,或越不敢。再催急了,他就开始脸红,低下头,或躲一边去,行为更加退缩。

【错误成因】

孩子爱退缩,是胆小、没自信吗?通常,孩子退缩有多种原因:

(1)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或家人动辄将“真棒”“最聪明”等挂在嘴边,而过度地夸赞会让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孩子就会难以承受。而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孩子就会表现得退缩。

(2)父母对孩子期待过高,管教过严,也会让孩子出现退缩性行为。如家中来客人时,很多父母怕孩子吵闹,让孩子躲到房间内。这样的孩子到了人多的场合,就不敢当众表演,别人催促时,就会没自信,甚至退缩。

(3)如果孩子个性敏感,会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这类孩子遇到新鲜的事物时,通常不敢去尝试。而在他人眼中,这样的孩子通常是胆小、退缩。

【解决方案】

如果自己的孩子凡事爱退缩,父母不要着急,可采用以下这些方法来帮孩子变得大方勇敢:

(1)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在吃饭前,帮妈妈摆碗筷等。因为独立性强的孩子,自信心也强。

(2)表扬孩子时要适度,最好是就事论事。如,“你今天比昨天起得早,所以,你今天值得表扬!”因为不当的表扬孩子,会让孩子耐挫力差,甚至因此而产生退缩行为。

(3)平时,可与孩子进行一些小比赛。如,吃饭比赛、唱歌比赛。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都要给孩子积极的评价,如“你今天努力了,所以要给一个‘A+’”。这样做,孩子就会因不怕失败而敢于尝试新事物了。

(4)孩子不敢尝试新鲜事物,要多鼓励。如,他不敢坐过山车,可这样对孩子说:“以前爸爸也害怕,但爸爸坐过一次,就再也不害怕了。不信,你试试?爸爸相信你也能行。”或对孩子说:“谁第一次都害怕,但不敢尝试就不对了,爸爸相信你,只要你敢去做,肯定能做好的!”

【误区警示】

发现孩子有退缩行为,父母要避免以下错误的做法:

☆乱夸孩子,孩子做什么都说好。这样做只能造成挫折承受力弱。

☆骂孩子“胆小、没用”。不要这样做,因为这种做法会使孩子“窝囊”无能。

爱“吃醋”

【释义】

孩子与人相处时,因嫉妒或忧虑心理而引发的一种情绪反应或行为。表现为,妈妈抱别的小朋友,孩子马上挤过来,并申明:“这是我妈妈!”甚至妈妈对爸爸表示亲切,也会令孩子“吃醋”。

从心理角度分析,“吃醋”既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现象,又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中,孩子开始体会、明白有些事物是不能独占的,他要学习去面对这个事实,并慢慢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吃醋”在孩子4岁左右时非常多发。

【典型表现】

因为妈妈夸别的小朋友,孩子看到后,就会生气,甚至会打对方。

一些孩子认为自己和某个小朋友是好朋友,一旦对方和另外的孩子一起玩时,孩子就会受不了,就会有“吃醋”的表现。

【多发情形】

妈妈一个人照顾宝宝的情况下,宝宝更会因为妈妈对别的孩子表示好感而吃醋,甚至会吃爸爸的醋。

孩子的同伴少的情况下,为了表示对同伴的珍惜,很多孩子不允许同伴再和别的孩子玩,只允许同伴和自己玩。

多子的家庭,孩子“吃醋”的情况更加多见。

【错误成因】

孩子为何爱“吃醋”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爱“吃醋”与父母的行为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心理学家莱赫斯特认为,“吃醋”表现出一个人对失去所爱之人的害怕。“吃醋”心理与人际沟通的形成有关,确切地说,感觉某人的出现威胁到自己与亲人关系后所做出的反应。

(2)对亲情的渴望。孩子4岁时,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什么都是我的,即使爸爸妈妈也是如此,不管是谁都不可以抢走爸爸妈妈。如果看到有谁亲近爸爸妈妈,或他们亲近其他孩子,孩子都会有较激烈的反应。

【解决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细心观察孩子的“吃醋”反应,如有必要,可采取以下方法:

(1)如果发现大孩子爱“吃醋”,父母可在小宝宝面前多多夸他:“你看哥哥姐姐好棒喔!自己穿鞋子、自己倒水喝!”这会让大孩子心情愉悦,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会“吃醋”的。

(2)尽量多带孩子外出与同伴玩耍,这样孩子就会交到更多的朋友,不会因为妈妈对别的孩子的好感或者同伴和别的孩子玩而生气。

(3)爸爸平时也要多陪伴孩子,这样可以转移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同时让孩子享受一家人的快乐。

【误区警示】

如果家中有爱“吃醋”的孩子,父母最好不要这样做:

☆父母命令大孩子把玩具给小孩子。这会让大孩子“吃醋”。因为父母没有公平处理孩子的纷争,并且轻视了大孩子的需求。

☆怕孩子吃醋,就只和孩子在一起。这样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社交观念以及家庭观念,对成长非常不利。

说狠话

【释义】

孩子与人沟通时,因对他人不满而引发的一种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与骂人一样,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试探一下大人的反应,二是通过说狠话来发泄种种原因造成的愤怒、焦虑和压抑等不良情绪。这种行为在4岁孩子身上比较多发。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与小朋友相处时,他看小朋友手中拿着好吃的,向小朋友要,小朋友拒绝与其分享,他就会对小朋友说,“你不给我吃,我就打死你!”或“我把你打成肉饼吃了!”

在与父母相处时,孩子也爱说狠话。如,快要吃晚饭了,但孩子却要吃零食,妈妈拒绝了他。他就对妈妈发狠地说:“哼,不让我吃糖,我就不吃饭!”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情绪紧张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更加多发。如,孩子想要买玩具,妈妈没给他买,他就抱着妈妈的腿说:“我打死你!”

如果孩子睡得正香,父母却叫孩子起床,孩子情急之下,也会说狠话,如“滚一边去!”

【错误成因】

孩子爱说狠话,有以下两大原因:

(1)不良语言环境的影响,三四岁的孩子特别爱模仿,如,父母平时爱说狠话,或幼儿园老师爱用狠话吓唬孩子,就极易让孩子模仿,孩子就会因负面模仿而说狠话。

(2)有不良情绪。如爸爸用电脑工作,可孩子要玩爸爸的电脑,此时孩子就会气急败坏地说:“你再不让我玩,我就把电脑砸了!”

【解决方案】

发现孩子爱说狠话,父母可这样做:

(1)假装没听见。因这样做就会让孩子觉得没意思,从而就不说狠话了。

(2)如果孩子通过狠话发泄内心不愉快的情绪时,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宣泄出来,如给他个布娃娃,让他对着娃娃,把不高兴的事说出来。

(3)直接告诉孩子,妈妈不喜欢这样说话的孩子。4岁孩子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一般会竭力避免做父母不认可的事情。父母明确自己的态度,会令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

【误区警示】

发现孩子爱说狠话,父母不能这样误导孩子:

☆对孩子说:“哎呀,你学坏了,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因为如果他人反应激烈,就会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觉得孩子说狠话很好玩,甚至哈哈大笑。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从而难以纠正这一不良行为。

自尊心强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个性原因或教养方式有问题而引发的一种行为。如,听不得批评,只听得表扬。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自尊心强,既和天生的性情有关,也与后天的成长教育方式有关。通常,父母如果老是赞赏孩子,会导致孩子自尊心强。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中,在与父母相处时,还是与小朋友相处时。如在家中,孩子与小朋友玩耍时,不小心把小朋友的玩具弄坏了,小朋友就会说孩子笨,孩子就会很生气。有时甚至对方并没有责怪他,他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难堪,不能原谅自己。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时,更易发生。如被老师批评或者比赛时输了,孩子就会不想上幼儿园了。但如果得到了表扬,孩子就会喜形于色。

【错误成因】

孩子自尊心强,多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父母平时凡事爱争强好胜,在工作中有失误就不高兴,这易让孩子负面模仿。

(2)父母总是动不动就表扬孩子,就会让孩子恃宠而骄,听不得别人的批评,甚至会让孩子害怕面对失败与挑战。

(3)4岁孩子正处于自尊心敏感的时期,对于别人的负面评价非常敏感,甚至因此而自卑。

【解决方案】

孩子自尊心强,听不得批评或相反的建议时,父母可这样引导:

(1)如果自尊心强的孩子因比赛输了不高兴,父母可告诉孩子,一次比赛没得第一没关系,你依然是好孩子,我们依然爱你。这样做,就可以让孩子减少心理压力。

(2)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明白因他人批评而不高兴,是不应该做的事。因为用故事的形式,比给孩子讲道理,更易于让孩子明了、接受。

(3)巧用淡化效应,如孩子能吃完一碗饭,他可能会来表功。此时,父母告诉他,吃完饭是他应该做的,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小孩,否则是“不正常”的。

【误区警示】

孩子自尊心强,不要采用以下的错误做法:

☆自尊心强的孩子受不了批评时,父母骂孩子没出息。因为这易给孩子贴上不良标签。

☆孩子受不了批评就不批评他。这样会使孩子变得难以接受失败或别人比自己好。

☆拿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如“你比×××强多了”这会助长孩子的自尊心,进而变得更加不能接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