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826900000019

第19章 什么都想自己干 (3)

我们要先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去创造。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喜欢动手拆东西,有的孩子喜欢组装玩具,有的孩子喜欢玩泥巴……比如,有个孩子喜欢画画,经常拿着彩笔在家里白色墙上涂画。妈妈并没有狠狠地训斥他,而是给孩子画出一块墙壁,让孩子自由地画,并告诉孩子,希望他能把这块墙好好利用起来,画出赏心悦目的画。孩子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很细心地画,最后这块墙成了家里最漂亮的彩绘墙。孩子的美术天赋得到很好的发展。

我们可以在平时引导孩子给一个问题寻找多种答案,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比如,我们看到下雨了,可以问孩子,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什么坏处;看到大树,就可以引导孩子说,树木对我们有哪些帮助;等等。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这是创新性思维的基本训练。

特别提醒:

对于3岁孩子的创造力,哪怕是具有破坏性的,我们也要耐心引导,切忌训斥打压孩子,这样会遏制孩子创造潜能的开发。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的异想天开,给孩子的天马行空创造一个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给孩子工作,让他自己去完成

从小教育,培养自立,逐渐放手。我们教育的宗旨不是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重要的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成功地立身社会。也就是说,不管孩子上不上得了好学校,这些培养教育对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工作、为人处世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孩子如果瞄准了修身做人、立身社会这个终极目标,“上名校”这个初级目标往往也可能顺便达到。因为,上名校毕竟也是为了成功地立身社会。我们认为教育孩子的目光不宜太过实惠,目标不宜太过功利。

——郝晋《让孩子自己去打拼》

近些年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啃老族。

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啃老族,也称“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地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

“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是年龄在23~30岁,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琼琼是典型的“啃老族”,她平时的生活就是睡觉、上网、出门逛街、和朋友聚会。父母不仅要供养女儿的日常开销,每月还要替她还透支的信用卡。本来琼琼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外企上班,但工作没半年,因为单位经常加班,她觉得不习惯就辞职不干了。之后她又找过好几个工作,总是因为公司管理太严、薪水少、同事难相处等理由辞职了。如今,琼琼干脆不去工作,在家当起了“啃老族”。

据重庆一家报社的记者调查发现,截至2004年,重庆就有“啃老族”5万人左右。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了解孩子不愿工作背后的原因

大多数“啃老族”的存在,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过于溺爱和呵护,使孩子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思想,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会上独立自理的能力,养成了怕苦怕累、懒惰、经不起挫折和只肯接受不肯付出的习惯。因此,长大之后,因为工作上的一点点挫折就选择逃避应对,干脆辞职不干回家靠父母养活。

幼教专家认为,父母对6岁以下孩子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他们成年后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父母过度保护。三四岁的孩子独立意识很强,但是我们怕孩子受伤或者做不好给自己添乱,不让孩子做简单的工作,甚至孩子到了四五岁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更不用说做简单的家务。父母的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养成,使孩子形成懒惰、依赖的性格。另一方面,当孩子自己尝试做事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失误,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纠正,而是对孩子大声斥责,干涉、制止孩子的行为,这对孩子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都是一种打击,很可能让孩子形成遇事逃避、退缩的个性。

学前教育理论中提到,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6岁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儿童6岁以前养成过多依赖父母的习惯,那么以后再培养他独立、自信、顽强的品格就会相当困难。

◎给孩子一些工作,让他自己去完成

“啃老族”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我们没有让孩子真正地“断奶”。为了能让孩子及早地自立自强,我们有必要放手让他们去做事,给他们一些工作,让他们独立去完成。

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他们很喜欢做一些“我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就要根据孩子这个特点,给他们安排一些工作或任务。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洗自己的衣服,比如袜子、内裤之类的小衣服;也可以让他整理自己的房间;或者在妈妈做饭的时候,帮助洗菜;吃完饭收拾碗筷洗碗;等等。我们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工作,你先看妈妈怎么做,然后你自己完成。”然后,我们就要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容忍孩子犯洗不干净袜子、整理不好房间、摔碎了盘子之类的小错误,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但不要帮他们去做,让孩子独立去完成。

如果是男孩子,为了让他们更独立,更有责任感,爸爸可以在出差的时候告诉孩子:“爸爸出差了,以后,妈妈就由你来照顾了。”妈妈也要学会适当示弱,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工作,比如晚上检查房门、窗户有没有关好等适合男孩子做的事情。

我们把孩子当大人看,孩子就会做出大人的事给我们看。

特别提醒:

3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学习自己做事情,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从学着做到会做,从动作慢到动作快,从做不好到做得好,千万不要着急插手替孩子做,因为这个过程锻炼了孩子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

给孩子机会,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干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家长绝不要帮忙,否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卑和无能;不清楚孩子能不能做到,也应该让他先试一试,家长不要急于插手,不要因为舍不得、心疼孩子,就企图抱着他们跳过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拽着他们闪躲沿途的各种磨砺。要知道,那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鱼朝霞《冯德全早教方案10:用对方法教孩子》

一位妈妈在网上提问:“早晨起床到出门上学,我儿子总是磨磨蹭蹭,穿衣吃饭都要大人陪着,否则他半小时也干不成一样。我在那忙得团团转,回头一看他又在那坐着不动了,想发火吧,感觉更浪费时间,只能去帮他。本来不用半个小时就能干完,结果40分钟能出门我就很满足了。只有到了学校门口,我才能真正喘口气。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幼儿园的时候就让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还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真是郁闷了。早晨起床到出门上学,你的孩子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

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小学门口,每一个小书童后面都有一个老书童帮着背书包、拿衣服、打伞……

在家里,孩子该写作业了,老书童削好铅笔,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具,只等小书童做作业。在这些过程中,老书童还要负责擦错别字,拿草稿纸。做完了作业,老书童还负责整理玩具,收拾书包。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一切。

我们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太自私、太懒惰、太自我、不负责任,一点儿也不知道感恩。这可冤枉了孩子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自私、懒惰

1岁以后的孩子就有独立意识的萌芽,什么事情他们都要“我自己来”,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搬小凳子,自己走路,不要大人抱……等孩子长到两三岁,他们不仅要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洗手洗脸,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动手修理玩具、自己倒水等。可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存在一些误区,重智育,轻德育;重动脑,轻动手。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不会干、干不好,或者嫌孩子做事太慢,着急赶时间就替孩子做了。

爸爸妈妈对孩子尽心尽力,为了孩子宁愿自己苦点儿累点儿,而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事情不用自己做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会要求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越来越多,而且更加的心安理得。我们常常抱怨孩子脾气大、不能独立、不能吃苦、懒惰等,可是,孩子的这些表现与我们教育孩子过于精细、过度保护有着很大的关系。孩子该做的都让我们做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自己去做呢?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懒惰、不负责任,不懂得感恩,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只懂得享受,不知道付出。

◎给孩子机会,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首先要让他们学会一般的生活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做。有这样一个例子:李阳娶了一个美国太太,名字叫Kim,她用美式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一次,李阳的助理看到李阳的两岁多的女儿李丽笨手笨脚地系鞋带,忍不住想帮忙。而这时,小小的李丽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I can do it 。”这是美国孩子常说的一句话。Kim总是说:“No,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也是对他们自尊的伤害。”

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做,比如孩子自己会穿衣服了,我们就不要再帮孩子穿;孩子会大小便了,我们就不要再帮他们擦屁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只要孩子已经学会了,自己能做了,我们就不要再提供毫无功效的帮忙。

◎给孩子机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两三岁的孩子模仿力是非常强的,到了他们该学习一些生活技能的时候,他们就特别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对于一些可以让适龄孩子学的技能,我们要耐心地教会孩子。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学着穿袜子、系扣子、洗手绢、洗碗等,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叠被子、整理房间等。同时,对于孩子热心想学的技能,我们要鼓励孩子去尝试,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不要批评打击,以防损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提醒: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不要包办代替。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手,懂得放手,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要有足够的耐心,及时鼓励孩子的一些实践和尝试,让孩子为自己负起责任。

少设置条条框框,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引导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迎接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

——陶行知

岚岚的妈妈因为当年没考上大学,心里一直很遗憾。为了让女儿今后有一个好的前途,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岚岚身上,希望女儿能出人头地,弥补自己心里的遗憾。在岚岚3岁的时候,妈妈听说学钢琴越早越好,就咬牙给岚岚买了一架钢琴,请老师教她学钢琴;接着岚岚又被妈妈送进舞蹈班学习舞蹈;没过多久,妈妈又给岚岚买来画笔和画纸,让岚岚学习画画……

岚岚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白天上幼儿园,晚上上培训班,周末也不休息。每次妈妈送她去培训班,看到小区里玩耍的同龄孩子,岚岚都很羡慕。她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因此整天闷闷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