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826900000032

第32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1)

对孩子越苛求,你会越失望

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其实是发育正常、普普通通的,作为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朋友,不应苛求孩子成为那凤毛麟角的1%,首先应让孩子成人,然后成才,让孩子快乐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教子真谛。

——吴文菊《不要苛求孩子成为1%:与孩子一起解决成长过程 中的12道难题》

一次,一位妈妈向我倾诉,她说:“我因为没赶上好时代,没考上大学,自从女儿出生以后,我就发誓要让她上名牌大学,把她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读《弟子规》;还给她买了钢琴,让她练钢琴;请了舞蹈老师,让她练形体;为培养她的自理能力,女儿刚刚学习走路摔倒了,我也不扶起她,任凭她坐在地上哭,我要锻炼她靠自己的力量爬起来;到她会说话的时候,我就教她读古诗,唱儿歌;孩子上学了,我要求她每次考试都必须考第一名,要求她参加各项活动,最低也要拿二等奖……我不能让孩子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可是,结果太让我伤心了,我为女儿付出了这么多,她不但没赢,反而输得很惨,现在连学也不想上了,整天窝在家里,连门也不出……这孩子,太让我失望了!这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我的教育出了问题吗?”

◎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让父母失望呢

原因很简单。是母亲过高的期望和要求,“苛刻”的教育让孩子觉得母亲的要求难以达到,产生了逆反和抵抗,她用自暴自弃来报复母亲对自己的苛求。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求知和审美的需要。由此来看,学习和审美是让人快乐的事情,也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可是,当外在压力过于强大的时候,孩子学习上进的能量就会被压抑,直至消失。诚然,我们每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优秀的人,孩子身上寄予了我们未完成的理想。我们对孩子期望过高,太多苛求,就会忽视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成长期的孩子好奇心强,他们喜欢尝试新的事物,但他们同时又是敏感脆弱的,害怕失败的打击。我们给孩子订的目标太高,要求她每次考试都考第一名,这样的目标暗示,就是在告诉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惧怕失败的心理就会把失败的后果放大很多倍,在恐惧感的驱使下,孩子自然会选择逃避做这件事来避免遭遇失败的打击。长久下去,孩子就会封闭自己,成为一个厌学,甚至可能厌世的人。孩子也就会越来越让我们失望了。

◎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

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完成心愿,为自己来争面子。凡事都要求孩子做到完美,稍不如父母的意就大加训责,这就使得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孩子无所适从,思想上和心灵上受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我行我素,甚至走向反面。所以,我们要切忌苛求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抓住孩子学习的敏感期,让孩子主动投入到学习上来。例如,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说话,结合动作和孩子说话。比如抱孩子去睡觉,我们就可以同时说:“我们现在去睡觉了”;想让孩子学画画,就要等孩子在审美敏感期培养孩子的兴趣。

◎不苛求孩子,让他成为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其科学依据是因为婴儿的脑部细胞的整个缠结过程70%~80%在3岁前完成。其中婴儿生活的环境对孩子身体和他心理功能的发生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爱中自主地成长,让他成为他自己,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想搭积木,我们却认为画画的活动更高雅,前途也更大,硬是把纸和画笔摆在孩子面前让他画画,还告诉孩子:“你搭积木不好,没出息,你要练习画画。”孩子想吃个冰激凌,你会告诉他:“那是垃圾食品,不可以吃。”我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和想法左右着孩子的生活,这等于告诉孩子:“你不能成为你,你要成为爸爸妈妈的影子。”我们通常打着爱的旗号,要求孩子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当孩子长大一点时,我们就要求他独立,可是孩子已经失去独立的能力。我们就会很愤怒:“这孩子怎么这么没主见,依赖性这么强?”我们忘了,是我们亲手把孩子塑造成这样的!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宽容和自由,降低我们的要求,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自由地成长成为他自己。

特别提醒:

苛求是求不来好孩子的。所以,不要苛求孩子,让他按照自己的成长轨道自由地成长,我们只要给予他们爱和尊重,他们就会用大部分的精力来做他自己,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上。

少用命令,多用指导

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叫孩子做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

前几天,我吃过晚饭在公园里遛弯。这时候,一对夫妇带着孩子,一家三口走过来。小男孩3岁左右的光景,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突然挣开爸爸妈妈的手向小河边跑去。妈妈喊:“别跑了,看把你摔着!”爸爸在后面大声命令:“站住!你给我回来!”小家伙像没听见一样,跑得更快了。

下面这个场景恐怕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看到过,经历过。

晚上8点半,琪琪还坐在地板上玩他的玩具,他一点儿都不困,经常性的一幕开始上演了。妈妈说:“琪琪,快9点了,别玩了,你快洗澡睡觉去。”

“不嘛!我不要睡觉,我还要玩一会儿。”琪琪嘴里说着,手也没停下来。

大约又过去了10分钟,妈妈又说:“琪琪,又玩了一会儿了,很晚了,赶快收拾玩具,洗澡睡觉去!”

琪琪磨磨蹭蹭的不愿动。妈妈起来,一边帮他收拾玩具,一边命令他:“我警告你!李元琪,你再磨蹭,我就对你不客气了!”

琪琪嘟起嘴不高兴了。

这两个熟悉的场景不知在我们的家庭中上演过多少次,每一次都是相同的结局——父母和孩子都生气。

◎为什么孩子不服从我们的命令呢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从内心里希望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自己,他们从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中来感知父母的爱和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他们很不愿意听到父母命令自己,更不喜欢被强硬地被迫停止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父母命令自己做事或者停止做事的时候,他们心中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进而可能迸发激烈的反抗行为。尤其是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他们会用哭闹、踢打、撕咬等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和反抗。

我们做父母的可能以为有权利命令孩子,而面对慢慢长大,已经具有自主意识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命令口气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独立意识,认为父母不尊重自己,从而影响了亲子关系。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同成人的命令斗争到底的精神也叫意志力,儿童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他就没办法与成人抗争了。如果我们长期使用命令的口气同孩子交流,只会压抑孩子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形成自卑怯懦、毫无主见的性格,即使成年后,他们也会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会严重影响自己的人生质量。

◎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和平常心

没有一个人对权威会有亲密感,即使在表面上服从,内心也是抗拒的。在孩子面前,我们不仅是权威,更是地位平等的朋友。我们应该抛弃权威至上的观念,放下权威的架子,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当孩子做事或者犯错的时候,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不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这样,我们才能不高高在上地命令孩子。

对待孩子要耐心。要理解孩子处于快速成长期,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时他们会对手里的玩具产生一种痴迷,我们需要尊重理解孩子,并且需要很大的耐心去陪伴他;不可以用命令随意打断孩子,不然,很难让孩子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即使孩子做错了,我们也需要以极大的耐心,态度平和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这样,孩子才乐于接受我们的批评和建议。

◎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给予指导

“我这是最后一次警告你!这是最后一次!”

如果我们听到这样的话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愤懑?痛苦?郁闷?或者兼而有之。孩子的心灵更是敏感脆弱,他们会有更加复杂的感受,只是他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罢了,他们会用动作来反抗,用哭声来宣泄情绪。可是最终,我们爱的初衷丝毫没有起到效果。比如,我们想制止孩子的危险动作,经过一番较量之后,孩子会记住哪些是安全的、可以动,哪些是危险的、不可以动吗?

我们要切记,少用命令的口气同孩子说话。尤其是“你给我听着!”“住手!”“住口!”“别乱动!”“快点儿”等一类具有警告、讽刺、责备意味的话。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指导他,比如,可以说:“宝宝,咱们快点儿好吗?不然上幼儿园就要迟到了。”再比如,晚上要孩子睡觉之前,我们可以这样提醒孩子:“宝宝,你可以再玩5分钟,5分钟之后,要去洗澡睡觉。”先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在接受我们指导建议的时候就不会抗拒了。

特别提醒: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第一反抗期,他们已经有了开始自我管理的萌芽,对于父母命令的话,他们有极强的反抗情绪和行为。所以,我们要少命令,多商量、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制定规矩必须要结合孩子的能力

当我们把羁绊孩子的人为事物,以及自以为是用来教导孩子规矩的暴力放置一旁时,我们就会看见孩子崭新的一面。

——蒙台梭利

对于老师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所教的孩子在课堂上说说笑笑、串桌打逗、扰乱课堂;对于父母来说,最挠头的就是孩子不听话、不乖、不懂礼貌。我们想,要是孩子都能安安静静地听课,乖乖地听话那该多好啊!

一天,一位母亲在网上向我咨询,说她的女儿现在3岁半,乖巧、懂事、腼腆,从不和大人顶嘴。到别人家里去玩,人家给东西想吃也不要,要看大人的脸色才敢要。她很担心孩子以后会变得不自信、胆小、不成熟。

真是调皮好动的孩子让人烦心,乖巧的孩子也让人担心啊!

我们也经常听说或见过这样的孩子,在家是爸爸妈妈的乖孩子,在学校是老师公认的好学生,他们身上几乎没有不良习惯,学习成绩很优异,或者是中等。总之,他们在周围圈子里的口碑非常好。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们听到,这个孩子干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事情。比如药家鑫撞人杀人事件。

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不能不叫我们扼腕叹息:我们的孩子怎么啦?我们天天教孩子懂规矩、守纪律,难道我们这样教是错的吗?

◎为什么守规矩的孩子反而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呢

因为我们在制定规矩的时候忽视了孩子能力的培养。孩子年龄小,他们会很机械地遵守规则,而不懂得变通。而我们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比如,两岁多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他们会说“这个是我的”“我的不让你吃”之类的话,如果这时候妈妈非要让他把玩具或吃的与小朋友分享,他们会迫于大人的压力或想得到大人的表扬不得已让出自己的东西,这时候他们与人分享的能力还不具备,他们会把无法处理的不良情绪压在心底。等到该具备这个能力的时候,这种能力早已消失不见。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已经习惯性地不表达自己的反抗,等到心底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内心难以承受的时候,他们就可能做出令人震惊的事情来。与此类似,孩子很多能力的消失与我们当初制定规则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孩子本身是具有规则的,也天生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只是我们要明白规矩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只有找准切合点,才能把孩子培养成高情商、高能力、高智商的优秀人才。

◎理清制定规则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