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826900000036

第36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5)

坚持度是孩子天生的气质,指的是孩子面对困难的持续力。高坚持度的孩子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多半能坚持下去,他们会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直到让自己满意为止;而低坚持度的孩子遇到不会或没有尝试过的事情,他们一般会产生“我不会,我做不到”的想法,很容易放弃,不能坚持完成。

除去这些先天的特质,孩子能否坚持不懈主要取决于孩子是否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如果一个孩子连续好几次搭积木都没有成功,他就会体验到很大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就会使他丧失坚持下去的勇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本能,失败带给孩子的是痛苦的感觉。所以,3岁左右的孩子心智发育还没有成熟,他们很难用很大的意志力让自己坚持下去,在屡遭失败之后,就会选择逃避退缩。

◎我们要摆正心态,要用足够的耐心

要想让孩子养成坚持不懈的好习惯,学会更好地自我管理,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我们要接受“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孩子要学会放手”的观念,不要帮助孩子扫清成长路上的障碍,在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替他们去解决;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克服困难,这样才不会培养出经不起磕碰的“瓷娃娃”。

我们要切忌对遇到难题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没志气,还没做就说不行!”“你真没用!”“这点儿事都做不好,将来你能干什么!”“你就不能动动脑子?再不努力,别人都比你强了!”这样的话不但起不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还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更加自卑,有的孩子还可能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让孩子体验到坚持不懈的成功感

成功感是促使孩子坚持下去的最好动力。当孩子在面对一项相对于他来说比较困难的任务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把任务拆开来做,也就是把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然后一步步引导孩子完成,每完成一个小步骤带来的成功感觉就会不断地激励孩子进行下一步,直至完成整个任务。比如,3岁左右的孩子正学习自己穿鞋,自己系鞋带。当他把脚完整地伸进鞋子里,抻好鞋子的“舌头”和鞋带,我们就要及时地鼓励他:“真棒!你已经完成第一个任务,加油!”然后孩子高兴地开始系鞋带,他会非常认真地做,直到把鞋子都穿好。孩子在完成一个步骤的任务后,获得的成就感就会让他们充满自信,从而能够坚持到底。

在孩子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我们不仅仅要给孩子做示范,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比赛。在比赛中我们可以故意输给孩子,让他们体验到初步的成功感,就会让孩子受到激励,坚持做完。比如,三四岁的孩子学下跳棋,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项比较难的技能。教给孩子基本的步法,在和他们下棋的时候,我们故意输几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就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当然,等孩子学得差不多了,我们就要和孩子正常对弈了,以免让他们产生骄傲自负的情绪。

特别提醒:

培养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意志力。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感,这样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在成就动机的引导下,孩子就会向着成功一步步迈进。

原则面前家长态度坚决一致,

不让孩子有空可钻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教育孩子前要交流直到取得一致意见,绝不能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

父母若是整天在孩子面前剑拔弩张、互相指责,不但不能给孩子提供“稳定的后方,快乐的港湾”,还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理造成难以磨灭的阴影。这样的孩子成才的概率就相对要小得多。

——唐林海

一天,一位朋友对我讲起她女儿的事。她说:“我女儿3岁多了,但最近发现孩子成了两面派,在我面前很听话、乖巧,在爸爸面前就很任性……”

我问:“你们家是不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是啊,是啊,我对孩子比较严厉,她爸爸比较惯孩子,我们俩经常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吵架。”她着急地说。

“就是因为你们的教育方式不同,孩子才成为这个样子的。”我说。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中国独生子女中,有60%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提出的要求不能立刻满足就大声哭闹,无论家长怎么劝说都不管用。不过,我们也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孩子不是在所有家人面前都是任性的。很多孩子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父母中比较慈爱的一方面前就会表现得很任性,而在父母中比较严厉的一方面前就会很乖,很懂事。我们通常称这样的孩子叫“两面派”。

◎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成为“两面派”

孩子之所以会成为“两面派”,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严厉、一个宽松,一个管、一个纵,有时候父母还故意在孩子面前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并且还以为这是有效的管理教育方式,这样的方法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两面派”的性格。

父母的态度不一致,常常会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出现分歧,甚至发生争吵。虽然我们可以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但是在教育的分歧上,两三岁的孩子也是可以感知到的。这种分歧会造成教育的真空,孩子往往很善于从父母的教育分歧中钻空子,比如,在母亲那里受了管教,孩子就跑到父亲那里诉苦;在父亲那里受了罚,就跑到母亲那里去找安慰。另外,孩子能从父母对待他们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上,感觉到爱与不爱。比如,一个3岁的男孩因为调皮受到爸爸的大声训斥,妈妈安慰孩子说:“爸爸也是为你好,爸爸是爱你的。”而这个孩子对妈妈说:“爸爸不爱我,妈妈爱我。”父母对孩子态度的不一致,导致孩子对父母也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态度。这就造就了孩子“两面派”的性格特点。

◎父母要端正思想,统一认识,在原则问题上要保持一致

有的父母的教育思想不一致,不仅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还容易让孩子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比如,孩子下楼和小朋友玩,回来的时候把玩具给了其他小朋友玩。爸爸赞扬孩子懂得与小朋友分享,很懂事;而妈妈却数落孩子没心眼,瞎大方。然后爸爸和妈妈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孩子夹在两个人中间,不知如何是好。我们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会使孩子难以形成清楚统一的价值尺度和评判是非的标准,更难以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没有一个正确信念指导孩子的言行,孩子也将会是一个言行混乱、表里不一的人,他们就会逐渐学会察言观色和投机取巧,这对孩子是极其不公平的,对孩子的未来是极其不利的。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执政,子无适从。”说的就是一个家庭里,父母要是各有所见,互不相让,家里就什么事情也成不了;对子女的教育,如果各自持有不同的意见、观点,子女就不知道听从谁的。这些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虽然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韩非子告诫父母:在子女教育的原则问题上,一定要保持一致。

因为父母各自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水平和性格也不可能一样,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分歧可以理解,但我们切记不可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当一方管教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到管教结束后私下再谈。如果没有原则上的分歧,我们完全可以达成共识、求同存异,尽量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商量,共同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真要有原则上的分歧,双方不要坚持己见,应该加强学习或是请教专家,或是到家长学校听课等,把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同意见统一在正确科学的基础上。这样,孩子才能在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特别提醒:

如果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就很容易让孩子成为“两面派”,在严厉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有事情不敢放手去做,自卑胆怯;而在宽容慈爱的家长面前,孩子就会胆大包天,恣意妄行。这样很难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难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父母只有在教育思想上达成共识,在原则问题上态度坚决一致,才不会让孩子有空子可钻。

家长时刻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家长以身作则就要自己先多读书,少看电视,少发脾气,有礼貌,孝顺,不赌博,不抽烟,不说长道短。以身作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若要把孩子教好,这也是必须要付出代价的。

——松涛

很多妈妈抱怨孩子太贪玩,一点儿自觉性都没有,每天睡觉前都要缠着讲故事,玩起来什么都不记得,大人叫好多次也不管用。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上课会突然跑出去;有的孩子因为父母阻止他们玩,会用发脾气、耍赖、撒泼打滚、软磨硬泡、故作可怜的方式达到他们的心愿。

经常有上小学、中学的孩子的父母向我求助,说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自觉性,不督促就不学,有时候在屋里写作业,写到晚上10点都写不完,进去看孩子干什么,原来在玩手机游戏或者看网络小说。

前两天浏览网页,看到一则新闻:3岁女童迷上网络偷菜游戏。这样的报道真是让人心痛。是什么原因让一个3岁的孩子迷上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呢?

◎了解孩子缺乏自觉性的原因

两三岁的孩子刚刚有了自我意识,他们很渴望自我管理,也具备一定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他们会以父母为榜样学习自我管理。可是,如果3岁多的孩子缺乏自觉性,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我们没有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下面这样的场景恐怕您并不陌生。

女儿在书房翻看着故事书,爸爸妈妈在客厅里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电视里传出很大的声响,爸爸妈妈也不时大声地说笑。女儿被电视吸引过去,想看两眼,妈妈一扭头看见,大声呵斥:“小孩子不许看电视,看你的书去!”

爸爸在书房里玩电脑游戏正酣,3岁半的儿子跑过来,拉着爸爸往外走:“爸爸,你陪我出去玩一会儿吧。”

“宝贝,等爸爸一会儿,等爸爸10分钟,好不好?”爸爸头也没回。

过了一会儿,儿子又来拉爸爸,爸爸说:“等爸爸5分钟。”

儿子来了好几次,最后失望地走了。

我们平时没少教训孩子,甚至还给孩子立规矩,可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不听我们的话,做出一些让我们挠头的事。我们不得不检讨自己,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以身作则,才会让孩子缺乏自觉性。我们前面提到的3岁女孩迷上网络游戏,如果不是父母做榜样,孩子又怎么能够从接触到迷恋呢?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父母是一面镜子,时刻立在孩子面前,父母这面镜子时时为孩子做着示范和表率。大人怎么做,孩子就会跟着怎么做。

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公益广告,名字叫《妈妈洗脚》,内容是妈妈边为孩子洗脚,边给孩子讲故事。等孩子洗完了,妈妈就去给奶奶洗脚。儿子趴在门边看到了这一幕,等妈妈给奶奶洗完脚回来,看到儿子端着满满一盆水,对她说:“妈妈洗脚。”广告中,妈妈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要孝敬老人。孩子学到了,也做到了。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身良好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孩子人生中的一面好镜子。

◎父母如何时刻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两三岁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会从最亲近的父母身上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们会模仿父母的神态和语气,甚至一些小毛病。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我们要想使孩子成为有自觉性的人,我们首先就要成为自觉的人。

比如,我们要想让孩子自觉吃饭、不挑食,我们就不能不吃这,不吃那;我们想让孩子玩完玩具自觉归位,我们就不能随便乱丢东西,用完东西后自觉放到原来的位置;我们想让孩子自觉上幼儿园,不让大人催,我们在家就不要抱怨领导苛刻,不想上班;我们想让孩子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我们就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浮躁、贪玩,我们就要从孩子的行为中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出了问题。如果我们做错了,为了避免影响到孩子,我们要及时向孩子说句“对不起”,然后改正我们自身的毛病。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在儿子面前打游戏的爸爸,儿子不再听爸爸的话,做事情三心二意,去幼儿园拖拖拉拉,总是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那位爸爸后来在妈妈的提醒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了歉,从此再也不迷恋游戏。没过多久,孩子也慢慢变好了。

特别提醒:

希望自己孩子做到的,我们做父母的就应该率先做到。希望孩子能够自觉做事,我们也必须要有自觉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不能忽视生活中的一点点小细节,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