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826900000007

第7章 渴望交朋友,社交与情感的黄金期 (1)

尊重和关爱孩子假想中的朋友

和一个想象中的玩伴玩耍,可以使孩子不断尝试使用新学会的语言和社会技巧,这是一种用来减轻孩子内心孤独感受的好办法。而且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的交往中,他一会儿要扮演那个朋友,一会儿又要做回自己,通过两个角色之间不断地扮演和转换,孩子最终会巩固他心灵中的不同方面,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

——《现代育儿报》

兜兜妈妈准备好了晚饭,一家人准备吃饭了。妈妈端完最后一盘菜准备坐在兜兜旁边的椅子上,兜兜突然大叫一声:“不要坐在毛毛身上!”妈妈赶紧起身,兜兜接着说:“妈妈,让毛毛和我们一起吃饭好吗?它也饿了。”妈妈这才发现椅子上躺着一只小毛毛熊。

3岁半的林林最近几天总是告诉他的爸爸妈妈,他新交了一个叫“小蜜蜂”的朋友。他总是提醒爸爸妈妈不要踩到他的小蜜蜂朋友,不要不小心把他的朋友关到大门外。甚至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林林也特意给小蜜蜂准备一个座位,还把他的玩具碗筷摆上。吃饭的时候,林林会告诉爸爸妈妈小蜜蜂喜欢吃什么。爸爸妈妈很担心,怕有蜜蜂蛰到孩子,后来慢慢发现,林林的朋友是一只很像蜜蜂的小飞虫。

在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假想出一个或几个小伙伴,这些伙伴可能是一个布娃娃、一只小动物、一个小枕头。他们会和这些小伙伴说话、玩耍,喂它吃饭,给它打针吃药,这些朋友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陪着他们。孩子也会带着自己的假想朋友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会要求父母像接纳真人朋友那样接纳他的假想朋友。

我们很多父母都会感到担忧,我们的孩子怎么无中生有地制造了一些假想的朋友呢?难道孩子分不清现实的人和虚幻的人吗?孩子怎么会对着空气说话?这是一种病态吗?

◎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假想的朋友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见孩子在小声地嘟囔着什么,似乎在对谁说话,有的孩子还会给这个并不存在的伙伴留出吃饭睡觉的位置,这种由孩子想象出来的伙伴就是所谓的“假想伙伴”。

孩子为什么会有假想朋友呢?

由于在现实交往中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可能会创造出自己假想出来的伙伴。有国外的专家调查发现,有想象伙伴的儿童多数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而且与不具有想象伙伴的儿童相比,朋友数量和每天与朋友、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间都相对较少。儿童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玩伴,因此出现了假想伙伴。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让孩子失去了生活中的玩伴,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

也可能由于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到比较多的不良情绪。曾经有心理专家对具有假想伙伴的儿童进行特殊系统评估后发现,具有想象伙伴的儿童在生活中较多地体验到不良情绪,更容易经历挫折和失败。因而每当生活中出现一些强烈的情感体验时,如孩子感到委屈、害怕、不安、孤单或者无助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寻找和创造那个假想伙伴的时候了,孩子往往会对这样一个伙伴产生特殊的情感依赖。

有假想的朋友对孩子来说是正常的、健康的,不会影响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孩子创造出的假想朋友不仅是孩子理想的玩伴,同时还是孩子的发泄对象、保护神、陪伴者,而且孩子在与假想朋友的交往中,一会儿扮演自己,一会儿又扮演朋友,通过角色之间的扮演和转换,孩子就能学会现实中的各种技能,最终巩固孩子心灵中的不同方面,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

◎尊重和关爱孩子假想中的朋友

当孩子有了假想朋友,我们该怎么办呢?是斥责干涉,还是尊重理解,并和孩子一起关爱他的假想朋友呢?明智的父母一定会选择第二种。

即使尊重关爱孩子假想的朋友,我们也要做得适度。

如果孩子邀请我们参与,我们适当扮演一个角色也是可以的,但不可过分热情主动地参与其中,那样可能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失去了对假想朋友的控制。给予孩子假想朋友适度的关爱,否则有可能让孩子难以分清现实和想象。

我们要恰当地对待孩子看似“不合理”的要求,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例子中,兜兜不让妈妈坐在“毛毛”身上,还让妈妈允许他的朋友吃饭,孩子的这些做法我们都可以尊重。但如果家里人多,妈妈腾了地方就得站着吃饭,这时就得告诉孩子:“我知道毛毛饿了也需要吃饭,但咱们家人多,已经没地方坐了,它必须坐别的地方。”

特别提醒:

3岁左右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假想朋友,是因为他们有了人际交往的欲望,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做法。另外,我们要反省自己是否忽略了孩子,应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帮助孩子寻找现实中的朋友,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引导协作游戏,但要掌握时间

“游戏是儿童知识的源泉,也是儿童成长中的朋友。”同时,游戏是幼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所以孩子们在成长中不能没有游戏的陪伴。游戏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下一代的优秀小公民,父母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利用游戏启迪孩子,用有趣的游戏同他们快乐地玩耍,在不知不觉和循序渐进中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区慕洁《百万智测:3~6岁亲子教学游戏》

蕊蕊3岁半了,她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特别喜欢要求别人按照她的意思去做。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合作,她就一遍遍地说,别人要是不同意,她就表现得很生气。妈妈要是在旁边,她就会闹得更厉害。妈妈总是给她讲道理,告诉她要和小朋友合作,玩是为了高兴,不是为了生气,她答应得好好的,可一转脸就忘了。

优优是一个2岁零10个月的男孩,他各个方面的发育都非常好,就是和同龄的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儿。即使在一起玩一会儿,也会因为两个人同玩一个玩具而争抢、打闹。一次,邻居小弟弟来他家玩,刚好好玩了几分钟,就因为争抢一辆玩具汽车而闹得不欢而散。

对于蕊蕊和优优这样的孩子,父母很是苦恼:为什么孩子不会好好玩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能协作游戏

我们要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否则,过多的指责和批评就会压抑孩子的天性,拖孩子成长的后腿。美国学者帕顿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角度,把游戏分为以下六种:

①无所用心的偶然行为。主要指幼儿对突然发生的行为感兴趣,摆弄身体,爬上爬下,到处乱转;②旁观行为。看别人玩,听别人说,向别人提问题,自己不参与其他儿童的游戏,但对所发生的事情心中有数;③独自游戏。一个人玩玩具,不管别人做什么,只关注自己的活动,没有做出与其他幼儿接近的表现,一个人乐在其中;④平行游戏。仍然是独自玩,但是玩的玩具和周围的儿童的玩具类似,在同伴的旁边玩,而不是和同伴一起玩;⑤联合游戏。和其他幼儿一起玩,但只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兴趣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不感兴趣;⑥合作游戏。以集体共同目标为中心,在游戏中相互合作并努力达到目标,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和规则意识。

一般情况下,2岁左右的孩子以独立游戏、平行游戏为主,出现一些联合游戏的行为;三四岁左右的幼儿主要以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为主,表现出一些合作游戏的行为。当然,其他游戏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的。

很多父母会这样教训他们的孩子:“你都这么大了,还不知道让着弟弟妹妹。”我们以为,三四岁的孩子应该懂得和别人一起玩。可是,我们真的高估了孩子,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到了三四岁,就突然能变得很大度,懂得谦让;他们为了和小朋友一起玩就必须先学会协作。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会有玩不到一起的状况。

当然,家里娇生惯养导致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与人合作,那么他将注定一生孤独无伴。

◎引导协作游戏,但要掌握时间

与人合作的孩子将会在以后获得更大的成功。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从联合游戏过渡到合作游戏,我们有必要引导孩子协作游戏。

这样的游戏可以在家里,孩子和妈妈一起来练习,但要注意掌握时间,因为3岁左右的孩子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他们会因为对一件事情感兴趣而不能控制自己。所以,在玩之前先要和孩子“约法三章”:玩到几点,或长指针指到哪个数字的时候,最好不说“玩到9点”。

如果想锻炼孩子的身体,我们就可以采用一些体育类的游戏。比如一起滚球、扔球;自己做袋鼠妈妈,他做袋鼠宝宝,一起靠着往前跳;手拉手做拉锯游戏等。

我们还可以把结构性游戏与社会性游戏相结合,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比如搭城堡。准备许多各种各样的小纸盒,妈妈提前用大小不等的蛋糕盒子搭成一个3层的台子,然后给孩子提供胶水、彩色纸、颜料、胶带等工具,让孩子搭城堡上的各种房子。不要限制宝宝是怎样搭的。

还可以让孩子玩一些搭积木、拼图等需要协作的活动,或者玩一些适合儿童的趣味体育活动。

不管在家里还是外面,我们都可以引导孩子参与更多的协作游戏,并提前提醒孩子注意时间。这样,就会促进孩子与人协作的社会性发展,让他成为一个具有优秀社交能力的孩子。

特别提醒: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与人交往,但他们还没有从联合游戏中过渡过来。父母切记不可指责孩子自私,要多加引导和鼓励,通过和孩子一起做协作游戏,帮助他们尽快学会合作。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等待。

支持和鼓励孩子自己去发展新朋友

当孩子遇到交往中的问题时,鼓励孩子与对方交朋友,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事情的现状,而不是让孩子能忍则忍或以牙还牙。

——崔华芳《做最成功的父母:赏识孩子的55个细节》

早上起来,彤彤磨磨蹭蹭,终于在妈妈的催促下收拾好了。妈妈要送彤彤去幼儿园,她又哭着喊着不愿去:“我不去幼儿园,幼儿园里没人和我玩儿!”

欢欢和妮妮在思思家玩,她们一起在书房里听音乐跳舞。欢欢和思思手拉手模仿电视里跳交谊舞的样子跳了起来。她们俩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欢欢还围着思思转圈,跳得开心极了。等她们跳累了,一看,没有了妮妮,她们赶紧去找,原来妮妮自己躲在卫生间里,偷偷地哭呢。她是感觉受了冷落,一个人在卫生间委屈生气。

幼儿园里,小朋友在玩自己的玩具,涛涛跑过去就抢。他先抢了恒恒的皮球,玩了一会儿就扔了。接着又抢了贝贝的毽子,贝贝想夺回来,他就把毽子扔上扔下,急得贝贝大哭起来。慢慢地,涛涛走到哪儿,小朋友都躲着他。

很多妈妈非常苦恼,因为她们的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都像打仗一样。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没有交到新朋友,他们会感到非常伤心,看上去也非常可怜。即使孩子去了幼儿园,也会很孤独地躲在角落里,不主动和小朋友交往。

“孩子难道出了什么问题吗?”妈妈很担心。

◎了解孩子为什么没有朋友

孩子没有朋友,首先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这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父母足够的爱会让孩子心里充满阳光,孩子内心就会有足够的安全感。他们就是坚强的、开放的,会主动地与人交往,并发展新朋友,在陌生的环境也不会感到羞怯、紧张。但如果我们本身不善于与人交往,或者夫妻之间相处不和谐,经常吵架,或者孩子经常遭到父母的批评指责,孩子就会感到外界是不安全的,与人交往的时候就会退缩、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