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834100000012

第12章 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 (2)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节俭皇帝。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为薄太后。汉文帝在位期间,执行轻徭薄赋等政策,使汉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后世把这一时期与其子景帝执政的时期统称为“文景之治”。

崇尚节俭的汉文帝

薄太后出身贫苦。母亲魏媪在秦末农民战争期间,将她送给自立为魏王的魏豹。魏豹被刘邦败后,薄姬(薄太后)被掳至长安,在织室织布。一天,刘邦到织室视察,见薄姬美貌动人,便召入后宫。不久,薄姬生下刘恒。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勾结匈奴叛汉,自立为代王,刘邦亲率大军平定了叛乱,便立刘恒为代王,刘恒时仅8岁。

薄姬为人温和厚道,从不得罪人,也不大与人接触,更没有权力欲,只是一心照看孩子,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因此,在高祖死后,吕后并没有难为她,让她随儿子刘恒到代地,做了代太后。

在吕后执政的16年间,刘恒母子一直提心吊胆,处处小心谨慎,生怕遭到吕后暗算,又担心汉室倾颓,他们将失去现在的地位。长期的逆境生活,养成了刘恒谨慎、宽和的性格和节俭、善良的品质,为他日后的大有作为打下了基础。

汉文帝在位23年,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宫室、苑囿、车骑、服御等衣食住行必需的设备和物品,仍和过去一样,没有什么增加。发现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立即改正,务求有利于民众。他曾想建造一个露台,召开工匠一核算,需花费一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人户十家的财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常常感到恐惧和羞愧,为什么还要修建露台呢?”按当时的条件,修建这样一个露台是不成问题的,造价也不高,不会产生什么不良结果,而文帝却认为过于破费,竟放弃了这个想法。他经常身穿用黑色粗丝绸缝制的衣服;连他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衣裙也不许拖地;所用的帷帐都不得用绣花装饰;用自己的纯朴为天下人做出表率。在为自己修造陵墓霸陵时,他命令都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为装饰;还命令顺着山势建造,不准堆积高大的坟墓。他临死前还留下遗嘱说:“当今之世,咸嘉生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并一再叮嘱丧事从简。汉文帝的节俭为群臣树立了榜样,从而使当时的社会风气崇俭尚德,为“文景之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智慧寄语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应防止孩子形成攀比挥霍的不良习惯,用类似的故事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节俭的生活习惯。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人,天圣朝进士,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以断案英明、为人刚直不阿而著称于世。

包拯判案铁面无私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挂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

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延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青天”、“包待制”、“包龙图”。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智慧寄语

有关包拯的故事不胜枚举。父母在引导孩子阅读这一类故事的时候,教育孩子要正直、诚实、不贪图小便宜,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受人尊敬。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时期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又说山西省河津)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中国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汉武帝派将军李广利带兵3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利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3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想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他当时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汩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300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130篇、52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晦涩难懂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显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纪》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智慧寄语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父母应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读历史名著的习惯,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学习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省赣榆)人,秦朝时期著名的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而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因此在沿海一带名望很高。徐福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跟随鬼谷子学习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正逢秦始皇登基前后,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