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风起兮(上)
843500000036

第36章

心高志大,少年能受胯下辱;

趾高气扬,韩信始展大将才。

这韩信是何等样的人,竟引得萧何如此地看重?

诸位,这里得好好说说这韩信的来历。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阳人)人。韩信少年时父亲离世,从此韩信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不久,母亲也病了,韩信的生活完全陷入了困境。父亲离世,母亲生病,韩家家境困窘,家徒四壁,家中什杂,多被变卖典当,到了韩信成年时,一无长物。

家道困顿,亲人离世,韩信幼小的的心灵备受煎熬,他渐渐变得倔强而深沉起来,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韩信显得比别的孩子成熟一些。

从小不能在父亲的温暖的怀抱里长大,韩信似乎比别的孩子孤僻一些,从小没有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没有从父亲那里耳濡目染得一些什么家风族规,韩信的性格中就又多了些放纵而不拘小节的成分。因而十几岁的韩信就显得与众不同,言行异相。

俟其长大后,他不愿意从事农桑之事,他认为那太鄙;更不愿意经商,他认为那太俗。

别人都笑话韩信:你生在那么穷的一个人家,你那么时乖命蹇的,你就老老实实地图个营生,能够活命就不错了,还成天嫌这鄙那俗的,大话说多了爱凉了牙,风太大了爱吹破了屋子!也不怕人笑话!

别人笑话韩信,韩信就像是没有听见一样,就撇撇嘴笑笑,也不理别人,也不生气。

韩信对朋友说,他想做一名基层小吏,想以此为根基而干一番事业。

他的这个想法,朋友倒是很支持他。

可是,韩信的家境不富裕,他的个性又放纵无礼,因此,得不到地方上的推荐。做小吏,韩信没有希望了。

唯一的希望没有了,韩信却没有灰心。他自己书写了一幅直幅,悬挂在他那破旧的堂屋中,书上:“壮志凌云冲霄汉”

人们见了韩信家的那面破墙上,竟然挂上了一幅条幅,显得不伦不类的,怪模怪样的,好笑得要死!又见了那条幅上的字,人们都说,这孩子心倒是比天高,可是,命却比纸薄得多呀!

韩信虽然出身寒微,却心高志大。一般的人不理解,可是,有的乡亲还是从韩信悬挂的条幅中看出了一些端倪。

不久,韩信的母亲病重不治,也离韩信而去了。

母亲的离世,韩信很悲痛,他拿出仅有的一点钱,请了风水先生,要为母亲觅得一块好墓地,他要求母亲的墓地要又高大又宽敞。

韩信要为他的母亲寻找一块又高大又宽敞的墓地的事被人们知道了,人们都不理解,你韩信办丧事的钱都没有,你不拿钱为母亲送葬,我们这些人都是看你母亲可怜,不要你的钱白花功夫为你母亲送葬的,你反而去花这些冤枉钱做这些花花肠子的事,你小子定是有病!

韩信见别人责备他,当时就对送葬的人说:“我是要让那墓地的四周安顿得下一万户人家。将来或许用得着,我得早做准备呀!”

众人听了,都在心里暗笑,瞧你穷得那个鬼样子,连我们的送葬费都给不起,还在这大白天的做梦,要当什么万户侯!

韩信明白众人笑的意思,他也想笑,但是,今天韩信丧母,因而笑不出来。只用眼神告诉大家:我韩信定会做万户侯的!

韩信母亲死的那天,停尸在家,韩信无钱买得棺木。面对亡灵,韩信不由得放声大哭:“娘啊,孩儿不孝,致使您老人家魂无所安,灵无所归,这是孩儿的罪过啊!孩儿当为您老人家觅得一处高而宽敞的墓地,要让那四周容得下一万户人家,孩儿一定要做一个万户之侯!”

哭罢,韩信即以几块门板为棺,草草安葬了母亲。

韩信不甘屈居人下,他在苦苦地等待着机会,但眼下却只能在苦难中度日。

生活的雨雪风霜,浇不灭韩信心中那团信念之火。韩信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天公怎会困英豪?想当年,颜回持箪瓢处陋巷,姜子牙渭水垂钓,傅乐尚处版筑之间,孙叔敖曾窘局于海,百里奚沦落于市,我韩信困居山野又何妨!

自古逆境出英才!韩信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是,孟子有一段话,韩信却时时记得,孟子说:天降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韧性,行拂乱其所为。

韩信想,我韩信现在的处境正是孟子所说的那样。我当要做到孟先生说的那样:征于色,发于声,而后谕;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我韩信现在最要紧的是要把文业武功锤炼好。

于是,韩信忍饥挨饿,只是日夜发奋攻读,别的全然不顾,心中只有孙吴韬略,兵书战策。

韩信的朋友不多,南昌亭长算是与韩信最要好的一个。

南昌亭长与韩信过从甚密,韩信也常在南昌亭长家吃饭。一次两次无所谓,亭长妻子后来见韩信每天都来蹭饭吃,就有些不高兴了。

亭长娘子一不高兴,就决定要断了韩信的饭路。于是,亭长娘子她就每天早早地起来做饭,吃了饭就拉着亭长出门,干他们该干的事去了,在也不管韩信来不来家里了。

一次来亭长家不见人,韩信认为很正常,是偶然的事,可是,一连几天,韩信来亭长家时总见大门紧闭,锁将军把门,韩信就觉得不正常了。

韩信明白了:人家这是有意这样做,是在有意避开自己。韩信的心霎时凉了半截:我韩信这是男儿不济妇人嫌,是龙归浅滩虾亦戏,虎落平原犬也欺。唉,我韩信竟至于此!韩信的心中涌上来一阵悲哀,既而是一股怨气:我韩信不信春来芳草不会绿,离了你亭长家我韩信就活不下去。凭我五陵豪气,不信我一生穷困。

圣人曾言:君子谋道不谋食。

韩信愤然而去,从此再也不去亭长家。

但是,民以食为天,再伟业的男儿饭不得不裹腹呀!于是,韩信就去那淮阴城下,临水钓鱼,钓来鱼,卖了钱可以买饭吃,有了鱼也可以自己吃。

但是,也有也钓不到鱼的时候,这种时候,韩信就只能忍饥挨饿了。

韩信钓鱼时,那水边有许多漂母(洗丝絮的老妇人)在那里洗涤丝絮。她们在水边一洗就是一整天。因此,她们都带着饭篮子,当她们歇息吃饭时,韩信饥饿难熬,眼睛就离不开老人的饭碗。

老婆婆们见状,就省下一些饭来给韩信吃,韩信也就顾不了体面羞涩,大口大口地吃了。

吃完了,韩信就感谢老人:“承老母厚恩,韩信如有得志之日,我一定重报漂母之恩!”

不料想,韩信的话叫老婆婆很生气,她们斥责韩信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何言报恩!我们看你堂堂一男儿,不忍心你挨饿才给你饭吃,不是为了图报!”

韩信闻言,羞愧而退。

韩信自思:虽说孔夫子也有抱麒麟而哭生不遇时的时候,但我韩信今天竟然沦落到讨食老妪饭食而遭诤言之时,岂不惭愧!

想我韩信勇不弱卞庄,武不下廉颇,文不逊子产,智不输子胥,却至有今朝,叫人羞愧,时不我待,吾定当奋起有为,方不负漂母之望,不辱大丈夫之志!

从这一天起,韩信日日佩剑而行,以砺其志。

淮阴城里的少年们见了韩信这个样子,就取笑韩信。

他们见了佩剑过街的韩信,就对着他招手,叫韩信过来,韩信就过来了。少年们就问韩信道:“韩信,我们听说你缺衣少食,连谋生都不能。但你日日佩剑而游,你是故作大丈夫吗?”

韩信缄口不言。

韩信从内心里知道,志不同,话不投机半句多,道不合,岂相与谋?言有何用?他不屑于枉费口舌。

这一班少年于是认定韩信是虚有其表,徒有其形,很是看不起他。其中就有一个少年拨开众人,来到韩信面前,对韩信说:“韩信,你如果是大丈夫,你就拔剑刺我,要是不敢的话,你就从我胯下钻过去!如果都做不了,你就不要天天在这里佩着个剑晃悠,免得叫人看了恶心。”

说完后,这少年就叉开两腿,当街上亮出个骑马蹲裆式,让韩信选择。

这是公然的挑衅性!是对一个智者的侮辱!

韩信愤怒不已,他热血上涌,几乎要拔剑猛刺这个狂徒。但是,韩信立刻就镇静下来,小不忍则乱大谋!逞一时之快而废千古之事,那还是智者吗?他想起古人之言:能屈能伸者,方为大丈夫,君子不计小恶。我韩信要做大丈夫,岂可惩一时之快而自取其祸?日后,我韩信自会证明我不是懦夫!

想到这里,韩信就慢慢地趴下身子从少年的裤裆之下钻了过去。

大伙儿全乐了,韩信也轻松地笑一笑,拍拍手上的土,似乎是做了一件很愉快的事似的。

于是,人们再见到韩信时,就都会招呼他:“哎,钻裤裆的,过来----”

转眼到了二世元年的岁末,项梁统帅着大军越过淮河,来到了淮阴。韩信一夜未眠,他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

天一亮,韩信就带着宝剑投入到楚军当中,要跟随项梁干一番事。接纳韩信的军官告诉韩信,你没有什么叫人看重的地方,只能做一名小卒。小卒就小卒吧!机会是一步一步得来的,日后自有我韩信的机会。

于是,韩信就成了楚军的一名小卒。

项梁战死后,项羽统帅楚军,韩信则又跟随了项羽。

有一次,项羽见这个叫做韩信的青年人长得高高大大的,气质似乎不同于一般人,就让他做了个执戟郎,成为了自己的亲兵卫队中的一员。

韩信常常想,机会那是人自己创造的,机会来了,你得抓住才对。

韩信就抓住在项羽身边的机会,几次试图向项羽献策,以便引起项羽的注意,但是项羽却一次都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项羽有自己的想法:一个小卒岂能参与大将之谋!于是,韩信仍就只能执戟站岗。

鸿门宴上,韩信见到沛公刘季那屈辱的样子,不由得想起自己当年钻裤裆的事,因此,他对沛公就有了几分同情。

当韩信看到鸿门宴上危急的关头,沛公镇定自若、临危不乱的样子,张良忠心事主的情形,特别是樊哙那撞戟而入舍身救主的举动,韩信就认定了一件事:这沛公必定能成大事,有这样的主公,有张良、樊哙这样的僚属,他们就会是将来能风行天下无往而不胜的人!韩信觉得,项羽恰恰相反,他不仅头脑简单,作风粗暴,而且还目光短浅,这种人决不足以成大事!

凤凰非梧桐而不栖,明臣非英主而不事。韩信决心离开项羽。

正在韩信有了弃项羽而去的想法时,偶然间遇到了张良。

张良此时随韩王成留在彭城,所以韩信就有机会遇见张良。韩信知道张良的名声,就将自己的心里话对张良说了,还与张良谈了许多东西。

张良与韩信交谈之后,惊异地发现,这个韩信简直就是个天人!

当张良得知韩信欲离开项羽而去时,便极力促成韩信往投汉王,并为他弄好了过关的文牒。张良的推荐,更加坚定了韩信的离开项羽去投奔汉王的刘季的决心

于是,韩信只带了简单的随身之物和干粮,抄小道直奔南郑而去。

栈道已被烧毁,进入汉中的便道韩信走不了了,找不到去南郑的道路,他一个人就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去南郑的路。

韩信好不容易遇上了一位老人,就急切地向这位砍柴老人问路。老人见了韩信那行走艰难的样子很可怜,就告诉韩信说:“陈仓那边曾有小路,不过难走,多年没有人走了。”

韩信听了老人说陈仓那边有进入汉中的路,内心一动:“这条路可是汉王东出的一条路哇!”

韩信于是详细地询问那条路的情况,老人细细地为韩信指点,韩信一一记下了。

韩信辞别了老人后,就沿着老人指点的路向陈仓而去,终于到了南郑,进了汉营。

他没有向汉王刘季讲明是张良推荐来的,而是欲以真才实学获得汉王的重用。

然而,好事多磨,他又没有引起汉王的注意,更没有被重用。

汉王刘季见韩信千里来投,很感动,没有叫韩信做士卒,而是让他做了一名管理粮仓的小官。没有得到汉王刘季的重用,韩信决定从小事做起,从眼前的事情做起,这样汉王终究会发现自己的能耐。

韩信就将职事治理得井井有条,把粮仓里的事情治理得非常出色。

韩信的能力仍然没有引起汉王的注意,却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萧何。

丞相萧何巡查军中事宜,见韩信把治粟之事办理得很好,就夸奖韩信,并与韩信谈了一次话。

韩信见萧何要与自己谈话,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韩信有意要引起丞相的注意,乃尽展平生所学,宏谈阔论,条分缕析,头头是道。

韩信的一番话,把萧何惊得嘴都合不拢,萧何平生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高人,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高论。

萧何于是极力向汉王推荐韩信,只可惜汉王始终不上心。

韩信自与萧何畅谈过后,便在心中憧憬着汉王的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