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风起兮(下)
843600000020

第20章

宫门前,新增的汉阙之后,九只大鼎,一字排开,鼎中香雾缭绕,鼎后面,赤色龙旗在风中飘扬。

宫廷内,御酒飘香,大簋之中,山珍杂陈。大殿两旁,御桌竖列,御桌之上,酒菜溢香,玉卮之中,盛满了佳酿。

文武近臣,武将功臣们分别列坐于御桌后,一边享用着美食,一边欣赏着玉乐仙舞。

宫中大厅内,仙乐飘飘,美人玉舞。

排萧清幽,如山泉幽咽,催人心扉。

编磬悠扬,如苍山悠林中的清泉之声,古朴而悠长。

边铙铿锵,黄钟雷鸣,鼙鼓激荡,搅动着那些豪杰壮士们的衷肠。

虽然没有高渐离,乐工击筑,五弦之声,慷慨激昂,仍似易水怒涛,透着燕赵豪壮之气。

百人齐奏,陶埙悠远,三皇至乐,五帝玉声,在殿中萦绕,绕梁三匝,绵绵不绝。

大汉君臣,本是性若烈火,激昂而狂放的人儿,岂料今日,在这圣乐仙声,正声雅乐当中,倒是一个个都变得沉静起来了,人们的灵魂也仿佛随着这圣乐仙声而飘忽沉醉起来,一个个都迷茫自失了,人们都忘了战争,忘了功名,忘了纷争,忘了身外心内的所有的一切。

君臣的魂儿们都随着仙乐奔那快乐去了!

在宫中的宽敞处,一群美人仙子,长袖飘飘,玉袂纷扰,高髻环鬓,步态轻盈,伴着玉萧声动,腰肢灵动如杨柳,这种“舞腰”技艺,众人何曾见过!

众人都叹为观止,大开眼界。

从戎马倥偬的战乱劳顿中突然享受着这太平盛世的安逸,大汉的君臣们都有说不出的轻松和愉快。

这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要是一爽啊,喝酒就没有多少。功臣们有功可依,今儿个咱们高兴,那老酒下肚,不知高低多少,喝着喝着,渐渐地就迷糊起来了。

这一迷糊哟,君呀、臣呀,全忘了!他们还觉得,这是在那孤山野泽的营帐中与刘季大哥在瞎胡闹呢!

再添上那么几大碗,文臣们也就忘了斯文了,什么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呀,还哪儿记得了?

文臣们就在那里手舞足蹈,胡乱地诌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明白的话。

武将们就在那里乱吼乱叫,甚至有的人还拔出佩剑来击砍廷柱,狂放得不得了。

汉皇见了,心中“咯噔”一下,不知怎么的,心中不太舒服。但是,汉皇念及他们多年来跟随着自己出生入死,是从那刀尖上滚过来的,也就不再计较什么了。

汉皇与所有的人祝酒,一一问候,君臣融洽,席间倒也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饮至半酣,汉皇朗声对臣下说:“朕,今天在这里宴请大家,是要感谢大家,感谢诸位为天下的黎民百姓带来了太平盛世,让天下的苍生有了安定的家园。朕还要感谢诸位跟随朕出生入死,打下了这片江山,让我这个农家子弟也有了九五至尊!朕喝下这杯酒,先喝为敬!”

众人一齐举酒,齐声道:“吾皇万岁!臣等祝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祝我大汉国泰民安、永垂无疆!”

汉皇谢过群臣后,话锋一转,问群臣道:“诸位,朕想问问大家,公等要尽言其详,要实话实说,朕何以可以得天下?那项羽又何以会失了天下?”

众人一听,顿时安静下来了,酒也醒了不少,这可不是个蛮好回答的问题,文臣们没有来得及去想这个事,武将们根本就不懂!

众人沉默了片刻,就纷纷议论起来了。

王陵和高起起立,说:“我主万岁!陛下虽然平日里待人轻慢,不及项羽宽容,但陛下用人攻城略地,取其城,即以其城赏之,能与人同其利,故而,人人用命,所以能得天下。而项羽用人,有功者不赏,据城取财,一人独得。又性多疑,人心尽失,故而失了天下。”

汉皇听了,大笑,摆摆手说:“公等之言,亦不无道理。然而,公等之言,只言其一,未言其二。这其二呢,倒还重要一些呢!其中之理,朕常思之,已有心得,今就一吐肺腑!”

“朕的爱卿们哪,你们知道吗?想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朕不如子房呢。镇国家,抚百姓,运饷输粮,源源不绝,朕不及萧何。战必胜,攻必克,攻城略地,朕又何能比得上韩信?此三人,乃当今之豪杰。然而,朕能重用这汉初三杰,朕唯才是用,朕能集天下之智慧而博朕之智慧。是故,朕能得天下。而项羽唯有范增一人,犹不能用,奈何不失天下!”

众人听了,无不折服汉皇的分析。众人齐声说:“陛下灼见,英明无比,陛下乃圣主明君,我等何及!”

汉皇也颇为自得,乃令太中大夫陆贾总结秦失天下的原因以及历代兴替成败的经验教训,以资新政。

那陆贾奉命,就夜以继日,殚精极虑,乃缀文十二篇,上呈汉皇及群臣阅之。汉皇阅后,很欣赏,龙心大悦,乃重赏了陆贾。

陆贾写就的十二篇鉴史之文,乃是为了让大汉君臣,了解历史的沿革与兴替,总结历史的兴衰教训,从而以史为鉴。

俗话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汉皇让陆贾写这些文章,其目的就在于此。

这陆贾在文中,总结出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主要是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秦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以法治治国,过于苛酷,以至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终至天下纷起,从而失了天下。

教训是,治理天下还是应该回到儒家的以仁为本的道路上来,以德恩民,宽以待民,才可以天下大同,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百姓才可以得以生聚,国家才能得以兴盛。

治理国家,当秉承尧舜遗风,爱民如子,以利利民,德政恩邦,广收民心,方可长治久安。

要想宽以待民,以利利民,就要承袭儒家的思想,以此为正统。

要儒治天下,就要重用儒生,纠正先秦时的那种“焚书坑儒”的大错,要集中天下儒人的智慧为朝廷所用,方可实现天下大同的目的,从而达到儒家所奉仰的“大道之行”的境界。

“马上”可以得天下,但是,马上未必能够治理得了天下,“马下”才能治天下。

我们不能忘记功臣们跃马天下的功劳,创业,有他们的智慧,守成,还需要他们的智慧。但是,创业与守成是有所不同的,应当更加重视天下有识之士的智慧。

且说汉皇读了陆贾的文章,觉得陆贾的分析很有道理,更重要的是,陆贾的分析很合自己的想法。

但是,陆贾的文章却引起了一些武将们的不满。武将们一起联合起来,说陆贾的不是,一起诋毁儒家的智慧。

但是,对于武将们的议论和不满,汉皇却置之不理。

因为汉皇心中明白谁对谁不对,他的决心已下,他决定要按照陆贾指引的方向去做,重用天下的人才。

于是,汉皇决心设置太学。

汉皇提议,在太学里,设博士、助教训导儒生,网罗培养天下的人才,让天下的儒人有一个学习才能、奉献智慧的机会。

同时,汉皇诏令有司,在天下开创举孝廉,举秀才之风,以为国家之用。

前面已经说到,汉皇本来是很厌恶儒生的,他还曾经用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的举动来侮辱过儒人,以发泄和表示对儒人的蔑视。但是,汉皇从萧何,张良、郦食其、随何等儒人的身上渐渐地看到了儒生们的闪闪发光的智慧,就渐渐地改变了对儒生的看法。以后,又遇到辕生、陆贾、叔孙通等一帮儒生后,深深地被这些儒人们的大智大慧所折服,对儒生们也就越来越敬重了,对儒生们也就另眼相看,刮目相看了!

现在,汉皇读了陆贾的文章后,更加深刻的感觉的儒人对立国的重要性。

那汉皇读了陆贾的文章,深深地感到宽以待民的重要性,他今天算是真正地领悟到了当年马维先生讲的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道理。

宽以待民!从何做起呢?

汉皇决定从大赦天下做起。

汉皇下令:牢狱之人罪轻者可以用入田耕种代罚,免除牢狱之灾。

此令一出,深得天下的豪杰好汉们的拥护,牢狱之人,多为与官府对抗的豪杰好汉呢。

汉皇又下诏:原楚军的士卒或诸侯的士卒,如果愿意解甲归田者,当不计其罪,另赐田地以供其耕,其刀枪武器上缴官府收藏。

原来那些楚军的士卒和原诸侯们的士卒,正因为失主获罪而犯愁呢!正不知往哪里藏身才好,突然政府有此大赦令,众人如获重生,不仅有了自由身,还有田可种!那心情,简直是喜不自禁,众人皆高呼万岁,对汉皇乃至对大汉,乃是感激不尽!

汉皇吩咐相府下令:奖励耕织,愿耕织者赏其田桑,并免租赋二年。

此令一出,那些过去不愿耕种,抑或是无田无桑之人,亦有了耕田种地课桑的兴趣。

汉皇还责令丞相府会同奉常府下令:破除秦时不准百姓饮酒、歌舞的陋规,诏令士民们可以饮酒,可以纵行歌舞。

此令一出,天下的商界,艺界,士民百姓无不高兴,人马又可以欢乐畅饮,总行歌舞了,商有所商,店有可沽,民有所用,天下一片升平的气象。

大汉的这些诏令一下,天下一片欢呼之声,百姓们奔走相告,好像是重大的节日来临似的。

萧何看到了汉皇休养生息、宽以待民的决心后,便上书汉皇,让汉军诸军的士卒也精兵简政,罢兵归农。

萧何作为丞相,又镇守关中多年,深知关中地区因其战乱而至人口锐减,人少地荒的境况,已经是哀鸿遍地了。今若让士卒们解甲归田,一来可以有利于关中发展,二来可以减轻朝廷的负担,三者易兵为农,战乱的机会就小多了,有利于天下的安定。

汉皇觉得丞相的想法很有道理。他不仅下诏准奏施行,还补充规定:

从军之吏卒,若自愿归居关中垦耕者,则可免十二年的徭役;若愿卸甲回归家乡垦耕者,则免除六年的徭役。

诏令一出,关中士卒多愿归家耕田,非关中之士卒,也大多愿意入居关中,过一过男耕女织的恬淡的生活。

如此一来,关中地区,一时人口大增,田有其耕者,畜有其饲者,商市也渐渐地繁荣起来了。

凡此种种的措施,大大地激活了关中地区乃至全国的生产生活的能力。

天下渐趋天平,人丁兴旺了,五谷也丰登了,六畜也繁盛了。

这就叫天下升平!

粮食多起来了,五谷常常丰登,六畜也是渐渐兴旺起来了,人们粮食无处放 ,牲畜无处养,人也要有处住,怎么办?人们就发明了让这三者同处一处的居所。

当时的人们把这种奇特的居所叫做“仓楼”。

“仓楼”乃是汉初的一大创举,人们建造的是一种特殊的房屋,这种房屋底层是架空的屋子,形似今天土家人的吊脚楼,这底层养牛、养马、养六畜,中层是圆形或方形的土石筑成的谷仓,用来装粮食,上面再建住房,仓室合一,人谷一体。

我们今天还可以见到出土的汉代的“陶仓”呢!

汉皇又下令:仿效秦时之办法,动迁原诸侯国之豪杰、富户到关中定居,充实关中的经济、人事力量。

关中复又振兴起来了。

汉皇颁令大赦天下后,便开始筹备着为开国功臣们论功行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