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管理口才学:实现成功管理的宝典
845800000056

第56章 情见乎辞 妙语解颐 (4)

那位外国记者所问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历史问题,但作为刚上任的部长,在这种场合,不宜去公开批判30年前将他错划的政治路线,也不宜打官腔:“某某文件已经有结论,这是无须回答的问题。”王蒙用诙谐幽默的公关口才艺术,以“儿童智力”似的回答,岔开了对政治路线批判的敏感话题。

再如:

身居北京的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来,又拍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钱老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终被说服了。

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钱钟书采用诙谐幽默的口才艺术,显得有礼有节。从这诙谐幽默的言语中,我们还感受到钱老超脱盛誉之累、自比“母鸡”的谦逊淳朴的人格魅力和大家风范。所以,有人称幽默是公关口才中的高级艺术。

六、适当模糊

模糊,是自然界中物体类别之间的一种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导致了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别边界和情态的不确定性。语言也是如此,例如概数词:几(个)、(五十)上下、(三十)左右、多少(遍)等等;时间副词:刚、马上、永远、曾经、暂且、一会等等;时间名词:黄昏、拂晓、将来、现在、过去等等;程度副词:最、非常、格外、更加、略微等等。所谓模糊语言,就是指使用那些具有不确定外延的词语的语言。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

模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模糊性与精确性既是矛盾对立的,又是辩证统一的。模糊中蕴含着明晰性,不确定中蕴含着确定性。管理者在通常的交际活动中,一般都要求言语表达确切、清楚而不含糊;但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有些时候又不宜把话说得太死,而要特意采用模糊语言。这是言语表达的一种策略性。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模糊性语言往往可能比确定性语言更能确切地表达思想,更符合交际的需要。波兰语义学家沙夫在《语义学引论》中说:“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

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成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们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交际的工具遭到了损害。”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青年是好学、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便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但用这样的模糊语言,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例如90%)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模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便是模糊的。

你要求别人去某处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矮个儿,瘦个子,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难找到了。如果你换成“他身高1. 5米,腰围70厘米,鼻高2厘米,耳长7厘米”,他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我们必须至少在语言交际方面放弃这样一种观念:较准确总是较好的。”(美国科学家T " Winograd)在具体语境中,“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在模糊中能够产生知性和理性的各种活动。”(《康德传》)

例如:

一位国家领导人在作报告时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农业生产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这段话里的“重大”、“比较”、“基本”、“显著”、“很大”、“明显”、“较大”这些表示程度的词语都是模糊语词,深究它们的分寸,就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但在这段话中用来作附加成分,却又十分贴切地与各自的中心语相配搭,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我国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等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广大人民生活改善的状况。如果这些语词改用精确的具体说法,罗列一大堆统计数字,反而影响表达效果。由此可见,适当地使用模糊语,往往能收到更准确的表达效果。

当然,口才艺术中的模糊法也不能随便滥用。运用模糊法,一定要注意语境,在不该用模糊法的地方用了模糊法,反而会影响交际效果。

例如:

一位青年到一家工厂找人,未经门卫同意就径直往里跑。门卫同志拦住他,问:“找谁?”他说:“我找人!”问:“找什么人?”答:“找人就是找人!”门卫同志火了,说:“我就是人!你要找没名没性的人没有!”为此,两人吵开了。

这位青年就是因为在不该用模糊语言的地方用了模糊语言,因而激怒了工厂门卫室的同志,结果没有能进到厂里,没有找到要找的人,没有办成想办的事。

七、适可而止

适可而止,意思是: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不要过分。凡事都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如孔子说的“过犹不及”了。管理者在言语交际时,要记住这个原则。

在解决大问题时,允许留下一些小问题以后再谈,不要企求“毕其功于一役”;对人处事,要“小事糊涂,大事清楚”;要有长者风度,能宽容;凡事要留下余地,不要穷追猛打。在交际场合中,如果一丝不让,有时会变有理为“失势”,过分了,就反而失理。交际场合中如果发生争辩,要求大同存小异,允许别人保留意见。

例如: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主管整个东岸地区的营业主任查利?比彻姆很有管理口才。一次,他看见一个下属闷闷不乐,便走过去亲切地R道:“你干嘛不高兴?”“比彻姆先生,我们地区有十三个分区,这个月我的分区的销售成绩排名第十三,我能高兴吗?”比彻姆没有发脾气,没有对这位下属大声训斥,而是温和地说:“这有什么值得垂头丧气的,总得有人倒数第一嘛。—听我的,只要不连续两个月排倒数第一就行了。”

比彻姆的话中有安慰,有鼓励,也有“适可而止”的责备。在比彻姆的勉励下,这位下属很快改变了局面。

又如:

1972年9月25日,周恩来总理举行欢迎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的宴会。会上,田中角荣在致答辞时谈到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他说:“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期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周总理听完,昂然站起,声调铿锵地质问道:“你对日本对中国造成的损害怎么理解?”接着,周总理列举了日军侵华的主要暴行,还具体叙述了日本一个师长率领日军杀死我国几千名士兵和百姓的罪行,最后严肃而尖锐地问田中,对这些“你是怎么想的?’’田中回答说:“那是事实,没有反驳的余地……我是诚心诚意地如实表达了自己赔罪的心情。—这是不加修饰的,很自然地发自日本人内心的声音。给你们添了麻烦的是我们。我认为前来赔罪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尽管自民党有人反对,我还是来了北京。”听到这儿,周总理“嗯”了一声,立刻转变了话题:“明白了。我们现在不去抓话把儿论是非了,还有比话把儿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马上讨论。”就这样,发生在盛大欢迎宴会上的一场争论暂告结束了。

在这场争论中,周总理表现出极为高超的说话技巧,那就是:原则问题寸步不让,大是大非必须分清;在分清是非之后,争论就适可而止了,决不抓住话把儿无休止地追问,不因此伤了感情影响更重要问题的讨论。田中把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轻描淡写地说成是“添了麻烦”,当然不行;对这样的原则问题必须分清是非,决不能含糊。所以,周总理立即起身,当场反驳。但是,当田中完全承认“那是事实”,又表示“赔罪”之后,周总理马上掉转话锋,做到适可而止,不再穷追猛击。因为是非已经分清,具体措辞可不必多纠缠,还有更重大的问题—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待讨论。周恩来总理的口才充分体现了一名杰出外交家的风度和气魄: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使外交活动能顺利进行。值得我们每一位管理者好好学习。

八、真真假假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我们每一个管理者都说真话,特别是对党、对上级不能说任何假话,这是无可非议的。但管理活动是十分广泛的,不只涉及对党、对上级的关系,还涉及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涉及对外关系和对敌关系。因此,管理者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为了策略,为了工作需要,也要掌握说“假话”的本领,掌握真真假假的口才艺术。

例如:

一位青工因车祸死亡,厂办公室主任去他家报丧,考虑到他母亲有心脏病,突然的精神刺激会引起危险,于是有意不一下说出实情,故意把话说得真真假假:“伯母,你儿子出了点事故,我来告诉你一声,你老千万不要着急。”当这位母亲追问详情时,办公室主任有意遮掩说:“听说伤得有点重。我到场时人已送走了,详细情况我也不太清楚。”当老太太要求立即去看儿子时,办公室主任说:“再等一会吧,你丈夫回来后我们一块去。”当老太太的丈夫回家后,办公室主任把他叫到另一间屋子,告诉了真实情况,希望他节哀并协助作好妻子的工作。老太太由于办公室主任前面的一番似真似假的话,有了一点思想准备,当知道真实情况后,虽悲痛万分,但非突然刺激,总算没出什么意外。又如《三国演义》中写有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场面:

当时,刘备为避免曹操的注意和猜疑,每天到菜园种菜,将其雄心隐藏起来。所以,当曹操边喝酒边说到古今英雄应“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而这种英雄“惟君与操耳”时,刘备大吃一惊,把手中的筷子失落在地。刚好此时雷声大作,刘备随机应变,借口“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掩饰过去。

刘备说的是假话,但这是当时斗争所必需的。如果刘备为曹操点破而心慌惊恐的实情被曹操察觉,其后果不堪设想。

九、称善誉美

清朝末年,著名学者俞樾在他的《一笑》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京官要调往外地,行前,他去向恩师辞别。恩师对他说:“外地不比京城,你人生地不熟,一定要谨慎行事。”官吏说:“没关系。如今,人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呀,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一顶,当不至于有什么麻烦,请恩师放心!”恩师听学生这么一说,非常生气,立即教训道:“我反复告诉过你,做人、为官要正直,你怎么能这样?”官吏说:“恩师息怒!我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知道,如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别人给自己戴高帽子的,能有几个?”官吏的话刚说完,恩师就得意地连连点头:“你说的倒也是。”

从恩师家出来,官吏对他的朋友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笑话,但却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谁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就连那位教育学生“做人、为官要正直”的老师也未能免俗。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就是希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人一被别人肯定其价值时,总是喜不自胜,并由此而增添向上的力量。

赞美对方,是交谈的一种策略,它能刺激人的自尊自信,引起兴奋和愉快。管理者为了增进与他人的感情或调动他人的积极性,要善于运用称善誉美的交际口才技巧。

赞美要见机行事,’比如来访者带着小孩,你可以说:“这孩子说话真流利,长大了一定跟父亲一样好口才!”或说:“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了一定跟父亲一样能干!”通过称赞孩子来表达对对方的称善誉美,不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因为人们最受用的是自己的孩子受人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