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847900000024

第24章 本色性情 (3)

类似的案件在其他州也时有发生,这些案件涉及了一个共同的法律问题,黑白分校是否仍能维持教育机会的平等,是否与第14条宪法修正案中“平等的法律保护”条款相违背。这一个案顿时演化成另外一个更大的要求,即解除黑人和白人儿童在教育领域的隔离状态。1954年5月17日,华伦大法官宣布联邦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不应适用于美国公立学校。这一判决成为民权革命一个标志,平等的要求已经深入美国社会的每个方面。

(五)合作精神

个人主义有许多好处,自不必说。但是个人主义与自私与自利并不能画等号。诚然,个人主义的极端表现可能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冷若冰霜;个人主义的竞争,扩大了贫富差距,失意者生活潦倒、心灰意懒,甚至人性扭曲、愤世嫉俗。因此,这给美国文化留下了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个人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过,有一点值得玩味,美国人虽然崇尚个人主义,但是他们并不拒绝合作精神。只要有了一个目标,便很容易就调动起美国人的合作精神。如果想建立一个教会、一所学校、一座医院、一个慈善机构,这些在其他国家看来困难重重的事,但是在美国,只要有人或有团体出面张罗,便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目标。所以,美国成立了各式各样的组织机构:如乐善好施的慈善机构,促进商业繁荣的机构,政治学术的团体,历史研究的小组,规划未来的组织,研究文化的社团等等。每个美国人都有爱好,都是自己组织的成员。学校中、机关里,老板和工人,商人和学者,朋友和亲戚,老移民和新移民,素食者和戒酒者,集邮爱好者,心脏病患者与癌症康复者,民族与宗教,等等都有各种组织名号。这说明美国人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仍没有放弃团队精神。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原本就是互为依存,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可能带来社会的失衡,有损社会的安定。

(六)竞争意识

平等意识自然引起竞争。竞争,作为一种价值观,影响着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生活、学术争鸣,小到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美国人进取的机会是平等的,但是结果肯定不平等。如前所述,竞争有如跑步赛事。无论什么出身、家庭、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人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机会参加比赛。当然,个人的素质不同,跑得快的有,跑得慢的有,跑不到终点的也有,所以最终的名次是必然的,与等级观念与社会关系没有任何关系。

竞争是人类社会的共性特点。美国人更认为竞争合情合理、正大光明。竞争已经成为社会共有的意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美国政府鼓励竞争,并在组织结构和原则制定上,都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竞争也是人生的一种博弈。人生俱来就是群体动物,竞赛的结果成为评判优劣的机制。自己总希望用成功来赢得他人的尊敬,人好像并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在为他人的评判而努力。当事者奋力拼搏,局外人也高度关注。美国是一个充满机遇的社会,只要勇于参与,勇于比拼,便可能获得广义上的成功。

竞争是一场场比赛,与同学比,与同仁比,与朋友比,与邻居比。比才华,比精力,比耐心,比韧劲,比信心,比勇气,比成就,比贡献。可以说,社会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竞争比拼。成功者成为“强者”,受到社会赞赏和羡慕。失败者便被称作“弱者”,为人所冷落和鄙视。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竞争以及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是健康的,值得推崇的,是催人奋发的驱动力。当然,参加竞争就意味着承受压力。美国人从懂事起便被推入竞争的旋涡,无休无止。压力只有在没有竞争的时候才能释去,但是在美国,人只有在退休后才没有竞争。所以,美国人经常在庆幸自己最终摆脱竞争压力的同时,陡然又平添烦恼,退出了主流社会,也就失去了世人的关注和器重。在美国,荣誉和威望属于成功的竞争者,退出人生竞赛的人只有享受“被人遗忘”的分儿。

然而竞争的压力给社会造成了一些问题,给美国人带来了心理和生理疾病。有学者指出,竞争导致了美国人溃疡病和精神崩溃的高发病率。所以,美国社会在享受竞争带来繁荣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解决因竞争带来的社会问题。

毋庸赘言,竞争是一种价值观,影响着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生活、学术争鸣,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想到美国人对此也有深切的体会。竞争,是个人主义的充分体现,竞争这种意识甚至渗透到国家机器之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府在苏联的咄咄逼人之下,上演了一台精彩竞争的好戏。

l957年10月4日,苏联开天辟地地在地球轨道上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一个月后,第二颗人造卫星又冲天而起。在太空竞赛之初,苏联人可谓占尽了风头,一而再、再而三地刷新着人类的历史纪录: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女宇航员上天……

美国朝野震动,三军气馁。苏联在科技领域的成就,的确令美国尴尬蒙羞。面对如此挑战,惊恐之余的美国凭着本能的竞争精神,迅速作出反应。政府动员起巨大的国力资源应对危机。随后,两大超级大国便在太空领域展开了载人航天的激烈竞争。1961年4月12日,苏联抢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一号,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更是成为全球首位进入太空的人。1962年2月20日,美国人也不甘落后,发射了“水星”号飞船。美国虽然跟上了载人飞行的步伐,但时任总统肯尼迪并不满足,或许是出于竞争意识的本能,他要求顾问们制订出新的载人航天计划,以超越苏联。载人登月计划便是在这种心理下推出来的。美国人要在太空中遨游,而不仅仅是送上一些机器。为了提高国家威望及鼓舞国民信心,美国耗资250亿美元,于1969年7月16日发射第一艘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1号飞船。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搭乘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了月球,并从月球上带回了岩石、土壤等月球样品。美国人借此在太空竞争中超过苏联,从而开始确立美国航天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

1965年之前,苏联在月球探测方面一直强于美国

『 二 美国女人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美国妇女的地位得到全方位提高,她们不仅获得了参政权,获得了选举权,而且还进入了一个全新自由的空间。美国妇女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几乎冲击着美国人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就现代美国女人而言,有人总结出好些优点:一、高学历。大多数美国妇女由于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相应的专业或技术能力,这也保证了与男人平等的社会地位;二、独立性。美国妇女追求独立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强调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个人价值与个人权益;三、新的性观念。美国女孩性格率真,做事坦荡,爱就是爱,恨就是恨,她们甚至可以为追求性高潮和性快感主动提出性生活的要求。所以,美国的婚姻是伙伴型的。美国女人对爱情的诉求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性吸引是两性关系和婚姻模式的基调,什么家庭背景、物质条件、社会地位都较少考虑;四、身体健壮。营养良好加之体育锻炼,美国妇女发育完全、身材健美、相当性感。再说,只有身体健壮,美国妇女工作之余才有精力操持家务和照顾子女。

(一)择偶观

二十世纪初期,在美国最为流行的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他强调了性欲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指出“性压抑有害人的精神健康”。性欲不再被看成是邪恶,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性问题不再是禁忌的话题,而是可以自由讨论的普通问题。妇女不再被看做是纯洁的和无情欲的,她们同男人一样有情欲,也有权利享受性快感。生育已经不再是性的主要功能,而性生活被认为是为了满足性快感本身,是婚姻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繁荣的经济,活跃的文化生活,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些有利条件增进了年轻人之间的交往。校园成了年轻人的伊甸园,年轻人追求浪漫、自由的爱情,拥抱和接吻司空见惯,彻底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拘谨与保守。

可以讲,鉴于美国早期的性教育以及美国人的性体验通常年龄较早,性伴侣在结婚以前都比较多。美国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很完善,没人将性行为看得过分沉重。这样,青少年反而不会受到什么伤害。此外,美国家长鼓励自己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尝试爱情,等孩子成年以后就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爱情观,极少发生因失恋就上吊抹脖子之类的事件。

北美地区经济发达,高等教育非常普及,绝大多数女青年都有机会上大学。所以,我们选择女大学生为同龄女性的代表,来探讨美国女性的择偶标准。美国女大学生因读书较多的原因,在择偶问题上往往追求浪漫色彩。有专家认为,按择偶标准,北美大学女生可以分为四类:一、“感情型”。这类女大学生较喜欢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她们的婚姻能得以长久的维持;二、“思考型”。这些女大学生较喜欢分析人与人的关系并进行逻辑推理,结果:她们的婚姻通常是短暂的;三、“感觉型”。这类女大学生喜欢跟着感觉走,相悦则和,相悖则离,所以她们的离婚率比较高;四、“判断型”。这类女大学生识大体,做决定时善于权衡利弊,离婚率相对低些。

1997年,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心理学会年会上,专家宣读了三份对女大学生约会和择偶标准的研究报告:多数女大学生更注重“诚实”、“相貌”、“重视家庭生活”,“富有”一项排在最后。其中一份报告的内容颇为有趣,他们将男人分为四种类型:一、外形漂亮,但性情伪善的研究员;二、外貌平庸的汽车修理工,但忠诚、乐于助人、与人和善;三、很富有的医生,但他们没有时间陪伴妻子儿女;四、年薪仅有两万美元的教师,但他们喜爱孩子、有较多时间投入家庭生活。他们让103名女大学生在这四类男人中选择一人为偶。有趣的是,最受欢迎的是工资不高的教师,成为六十多名女生选择的对象;而选择高薪医生的只有15名。

(二)家庭观

美国人可以把性看得较随便,但是对婚姻却是慎重的。一般美国人要经过几年的恋爱,相互了解以后才可以见双方家长,确定关系。美国男子求婚,一定要买钻石戒指,并单膝跪地,才可以表达自己的求婚,并说出对女朋友最隆重的赞美。

婚后的生活以追求爱情、伴侣和享受性爱乐趣为目标。婚姻观念的转变,使妻子的角色成为性伴侣和令人愉快的伙伴,讲求两性之间的志趣相投和平等关系,人们常将之称作“伙伴关系”式婚姻。女性在物质享受、感情需求和性的满足方面都会明确提出要求。由于美国的婚姻观念不再是以生殖为中心,大多数妇女都采取了避孕措施。这样势必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生育率降低。甚至有女权主义者提出主张,要将节制生育与妇女自由联系在一起,宣称妇女如果不能控制生殖功能,便很难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不管承认与否,即使在极为开明的美国,男性为主的传统势力也顽固地保存着其影响力。男人总希望妻子多操持些家务,什么妻子不顾家、让孩子自生自灭,这些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抱怨话了。然而,妇女既然做了母亲,必须要担负起对孩子的教育。虽然幼儿园和学校承担起孩子教育的社会责任,但是妇女传统的家庭角色要始终伴其一生:勤勉能干的主妇、细心周到的保姆、温柔顺从的妻子,总之得服从丈夫、照顾孩子等等。如果女人的个性张扬,要求角色的变换,以及过分追求平等,这势必危及家庭的稳定,从而导致了一个社会问题:离婚率的上升。

美国妇女参加工作,虽然意味着家庭、社会地位的提高,但并不等于妻子们的日子就那么好过。某种情况下讲,可能换来吃力不讨好的结局:一、婚姻受到威胁。妇女挣钱比男人多,阴盛阳衰,有些男人宁愿维护“尊严”而放弃婚姻;二、受苦受累。妇女在职业与家庭之间疲于奔命,甚至会出现生理与心理俱疲的现象。

眼下,美国妇女走出家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问题是美国妇女如何处理好家庭与职业的关系?不过,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男人们渐渐习惯在生活中引入协商体制。夫妻之间遇事商量着办,新的家庭观念已经出现。

现在,美国家庭的男人们也承担相应的家务活儿,如割草、铲雪、粉刷房子、修理水管及厕所等重活儿,大约占家务的三分之一,但其实更多的琐碎事儿还得由女人们干的:买菜做饭、洗衣,送孩子上下学,学钢琴,学舞蹈,带孩子看病等等。

有人说,美国妇女由于性观念的开明,没有传统道德理念的束缚。性爱、爱情和婚姻时常被分别对待。换言之,性爱或情爱并非一定要结婚,只要两情相悦,可以结成性伴侣,租房同居、购屋同居也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