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847900000029

第29章 工业革命 (2)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也值得大书特书。1886年,德国人奥托研制成功内燃机,第一台汽车也由本茨发明。美国虽然是汽车制造技术的引进国,但是其汽车工业的发展远比欧洲各国迅速。杜里埃兄弟于1893年制造出第一辆汽车,而美国却于1913年就组建起流动装配线。美国汽车的成本大为降低,每四人就有一辆汽车,即使不想成为“汽车王国”都不可能!内燃机的发明成就了莱特兄弟。他们于1903年发明了第一架飞机,而今天,美国已经成为航空工业的霸主。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又推动了钢铁、石油、橡胶和精密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

概言之,第二次工业革命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基本完成,美国由“蒸汽时代”、“纺织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美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勃然兴起,企业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资本需求也就越来越多。股份公司已经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集中。然而,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大鱼吃小鱼”。到了十九世纪晚期,垄断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以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不同形式出现。

美国垄断组织采取托拉斯的形式,这同美国工业生产集中程度很高有密切联系。美国许多企业是在采用当时最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创业之初规模就很大,它们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并很快挤垮了技术不济的中小企业。187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托拉斯: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该组织在建立之初便掌控着全国石油产量的90%,是美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之一。1910年,托拉斯在美国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中便占有相当的比重:纺织工业为50%,玻璃制造业为54%,棉布印染业为60%,食品制造业为60%,酿酒业为72%,金属工业(不包括钢铁)为77%,化学工业为81%,钢铁工业为84%。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达到美国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

总体上讲,二十世纪初期,美国1913年工业产量就占世界总产量的36%,超过英、德、法、日工业产量的总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社会后果是,美国完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并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托拉斯帝国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之一,便是强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美国和德国的发展已经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后来的佼佼者。应该承认,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技术变革最初萌发于英国,但是却没有在工业母国得到迅速发展,反而在后起的美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成果。那么,美国究竟具备了哪些条件,能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跑于诸强国呢?

(一)自然环境

从地理位置上讲,美国东濒太平洋,西临大西洋。如果说它的地理位置优越,并非指它卡住了世界的咽喉,而是指它远离欧洲列强,从而避免了陷入争霸与反争霸的战争泥潭。它的地理位置优越,是指它的周边邻国因国力有限,不能给它构成威胁,这就为它获得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环境。

再有,“美国拥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没有的大量资源和优越条件”①。只要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美国几乎应有尽有:比如煤矿分布广、储量大、质量好。还有,为数众多的铁矿,石油、天然气、铜、铅、锌、钼、钒、铀、硫黄和磷酸盐等等,藏量均十分丰富,森林资源和水利资源等也算得上用之不竭。这些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得以利用,保证了美国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和铁路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比如,西部无尽的森林成就了造纸业和木材加工业,西部广袤的草原,成就了“牧牛王国”,解决了制鞋业所需的皮革资源。

美国地理位置大部分位于温带和亚热带,所以气候类型多样。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已进入亚热带;西部高原山地气候干燥;太平洋沿岸的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则属地中海式气候。大部分地区雨量丰沛,极宜农耕。有了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加之联邦政府的鼓励,美国农业发展迅猛。

农业的繁荣为工业革命不仅提供了充分的粮食和原料,而且还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金。大量的剩余产品在销往国外时,不仅回笼了大量的资金,而且还可以从国外换回必要的工业设备和国内短缺的原料。

(二)人文环境

南北战争之后,南北对峙消失了。国家得以统一和巩固,随着彻底埋葬了落后的种植园奴隶制后,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美国赢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两百年没有战事和严重的政治动荡,这在世界上都算是一种奇迹。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因此获得了良好的政治环境。联邦政府的工作重心开始出现转移,面向经济,兴办教育,保护自然资源等等。出于国计民生的考虑,美国政府开始干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调整社会关系。总之,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必要时,政府还可以出面调停劳资关系。如1902年5月无烟煤矿工人大罢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便出面干预,结果不仅提高工人工资10%,而且每日工作时间也减少到9小时。整个国家机制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

1)轮流执政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国家机器和政治体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实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两党制的政体方式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随着垄断制的形成,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差别日益缩小。十九世纪末,民主党为了挽回政治上的颓势,放弃了“州权主义”和“放任政策”,展示出“改革党”面貌。与此同时,共和党代表东北部大财阀的利益,奉行起新的放任政策。这样,“保守的”共和党和“改革的”民主党交替上台,靠相互攻讦来疏导民众的不满,达到执政的目的。

抑或是普通选民利用两党的纷争,能够适时地提出合理的诉求。他们由于掌握着神圣的一票,两党便不可能率性胡为。要想获得执政权,就得考虑国计民生。要想上台掌权,就得指出执政党不妥的政策。这样,便可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再说,两党也存在着一种危机,如何阻止第三党威胁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格局,这一点至关重要。现今的美国,两党制度相应的完善,标志着联邦政策调节社会阶级矛盾的手段更加成熟,斗争策略更加灵活和富于弹性。

2)文官制度

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政党分赃制”带来不少弊病:任人唯亲、拉帮结派、营私舞弊、贪污腐化,以及文官素质低下,更换频繁等等。为了整治吏治和提高行政效率,188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 彭德尔顿法 》,即《 文官制度条例 》。其主要内容有:一、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二、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三、文官属于常任职务,与执政党脱钩。换言之,行政队伍讲业绩,而不论党派。联邦政府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在1883年仅占10?郾5%,但1903年达到51%,1930年高达75%。正是由于文官制度的改革,美国的管理队伍呈现出职业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政府机构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有助于美国的工业化转型。

3)市政体制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随着本国西部大开发,美国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老城市得到扩大,新城市更是大规模兴起。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已初步形成,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转向城市。然而,市政管理则远远跟不上城市化的进程。此前的联邦政府一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任由市政机构发展而没有任何系统的制约,市政机构的“权力真空”被一些职业政客趁虚窃取。他们利用党派势力操纵竞选,虽然不在市府就任高职显位,但却是手握实权的“城市老板”。

然而这些城市老板把持下的市政府,市政管理混乱不堪,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秩序已见“失控”,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美国的城市管理出现了新气象。美国推出了新的管理方式。其中之一的城市经理制颇有特点,它不仅摆脱了党派之争,也解决了无绪管理的弊病。

何为经理制的市政管理体制?城市经理制又称“市议会-经理制”。市民在超党派前提下通过普选或按区划分选举产生一个小型市级议会,通常为五人、七人或九人的奇数,负责制定政策及法令,批准年度预算等事宜。随后议会再出面聘请一位专家担任市政经理,全权负责城市行政管理事务。当然,此人必须受过专业训练,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与能力。他负责起草市政年度预算,有权任命与奖惩市政各行政部门职员,对市议会负责,任期不限,由市议会视其政绩而定。这个体制既照顾到各个集团的利益,又发挥出工作效率。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体制结合了民主管理与专家施政的特点,市政管理被纳入专家科学化管理的范围。

“市议会-经理制”管理模式体现了一个核心理念:将市政府看成一个类公司的机构,设有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进行企业化运作;城市首长像企业经理一样经营城市。美国学者曾作出这样比喻:城市可以被看做一个大企业,市民相当于股民和客户,居住在某城市相当于购买了该城市企业的股票;市民向政府上缴税收,相当于花钱购买城市企业的服务;市议会相当于董事会,由全体市民选举产生,市长是议会中的一员,作为议会的代表相当于董事长;市政经理则是由议会选聘的专业人士担任,相当于公司的总经理;市议会主要负责城市立法和大政方针的制定,具体执行则依靠市政经理;市长代表城市这个“公司”,主要负责礼仪和外交方面的事务。

像这种形式的企业化管理,反而消除了党派纷争的政治恶瘤。“市议会-经理制”在管理上的高效率,自然有助于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再有,美国还存在另两种市政管理方式。在美国城市管理执行得最久、实行得最普遍的还是市长议会制。市议会是市的立法机关,根据市宪章行使立法权。市长为市的行政首脑,或由选民选举,或由议会推选,市长的权力有较大差别,由此派生出两种形式:一、弱市长制,只充当“挂名的行政首脑”,“行政权力的来源在议会”;二、强市长制。市长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市长负责指挥和协调市政活动,拥有几乎全部行政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