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847900000038

第38章 美国文学 (3)

随着垄断资本的逐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和弊端渐渐显露,劳资间的矛盾逐渐尖锐,贫富不均等各种社会问题都摆在作家们面前,担忧与失望成为他们的思想写照。莺歌燕舞的浪漫主义风光不再,现实主义逐渐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真实反映现实人生,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成为文学的责任。在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一批新兴的作家开始从多元视角反映社会的消极面。其主题大多涉及社会弊病:如农村的破产,都市下层人的困苦,劳资斗争,也有作品尖锐地揭露种族歧视、海外侵略扩张,以及政府与大企业的勾结等。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出现在法国、英国等地,后来影响到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从而形成了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近代欧、美文学因此而发展到巅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故也称作“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在于倡导客观地观察生活,还生活以本来面目。它要求作家透彻地分析人类行为的相互冲突,展现个人奋斗与成长的经历:如何在困境中奋斗,如何在挫折中进取等等。由于这些内容的信息量和描写手段的缘故,所以更适宜采用长篇小说的体裁。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若论现实主义文学主要奠基人,自然忘不了马克·吐温。因为他在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和小说语言风格方面,为美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他早期创作出的短篇小说大多幽默、诙谐,如《 竞选州长 》《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等。书中嘲笑了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这个时期的短篇小说取自西部乡土文学中幽默故事,笔锋诙谐、手法夸张滑稽。他对战后美国社会的批评都是善意的,温和的,尽管善意中时常透着几分刺儿。八十年代后,随着他对美国民主制的认识深化,他用笔深沉、辛辣,讽刺起来更加尖刻。他在作品中尽情地讽刺和揭露了美国社会瘟疫般的病态:投机成性、拜金主义,社会暗无天日,种族歧视惨无人道。这类小说有长篇小说《 镀金时代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及《 傻瓜威尔逊 》等。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讲述了白人小孩哈克与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的流浪。他批判了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也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与此同时,他在书中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主张人不分种族、不讲地位都享有自由的权利。

十九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他当时的情绪已经发展到愤怒的抗议和悲观失望的地步。马克·吐温带有绝望、神秘的情绪,犀利的批判渐渐淡去。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中篇小说《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 神秘的来客 》。

从主题上讲,马克·吐温可以称作乡土作家。他的作品无论从语言上、还是从幽默方式,都给美国文学带来一股新风。他下笔清新有力,视角亦显得独特自然,描述的内容贴近生活,选择的主题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现实主义著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吐温因其特有的感情倾向,而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在中国,他也是深受欢迎的作家,其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有中文译本。

(二)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出生于纽约一个巨富之家。以善写国际题材而著称。他既是作家也是文学理论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除了主要的小说外,他还写有不少的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他还认真研究过许多欧洲著名小说家,发表了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

他的早期小说经常以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为主题,通过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以说明美国人心地纯真、善良,比欧洲人可爱。譬如《 黛西·米勒 》 《 贵妇人画像 》(The portrait of a Lady)等。他在《 黛西·米勒 》中借一位美国年轻女子在欧洲社会四处碰壁、客死他乡的故事,对欧洲贵族社会的清规戒律和等级观念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小说将美国人的纯真浪漫与欧洲人的世故奸诈进行了比较,肯定了前者,讽刺了后者。在《 贵妇人画像 》中,他成功地描写了美国少妇伊萨贝尔在欧洲社会的遭遇。女主人公希望自由自在,拒绝做男人的附属品。伊萨贝尔后来虽然陷入了狡诈的奥斯蒙德的陷阱,但最终还是在磨砺中走向了成熟。

进入二十世纪后,詹姆斯又出版了几部重要的国际题材小说。他在作品中不再将重心放在不同的文化冲突上,而是强调通过理解别人求得精神上的自由。此时的美国人在同欧洲人交往中已经变得老练,应付自如了。这类作品有《 鸽翼 》《 专使 》《 金碗 》。

詹姆斯由于熟悉上层社会,所以他常常以这个群体的人为主人公。他主张作家必须熟悉生活,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具有真实感。他强调心理描写的重要性,甚至不厌其详地发掘人物“最幽微、最朦胧的”思想与感觉,把“太空中跳动的脉搏”转化为形象。这点在他《 鸽翼 》中便可见一斑。可以这样讲,詹姆斯分析心理之精微细致,已经达到前不见古人的境界,从而又为小说艺术的表现力开辟出新的途径。可以说,他因首创了心理分析小说,而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拓者。

进入到二十世纪后,现实主义文学分为新闻报道文学和报告文学。著名记者林肯·斯蒂芬斯、小说家辛克莱等人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写出了《 城市的耻辱 》《 屠场 》等力作,揭露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腐败堕落,用“血汗、呻吟和眼泪”写出美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书中揭露了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营私舞弊、尔虞我诈、贪婪腐败等现象。

而杰克·伦敦和德莱塞则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杰克·伦敦的小说《 野性的呼唤 》、报告文学《 深渊中的人们 》、政治幻想小说《 铁蹄 》及半自传体小说《 马丁·伊登 》等,描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鞭挞了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

杰克·伦敦一生创作了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为现代美国短篇小说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杰克·伦敦的创作时逢美国文学风格发生巨变的时期。十九世纪后期,出现了许多中下层的读者。他的写作就是为了满足车间女工,疲倦的商人和一心想读些消遣性和刺激性作品的读者。所以,杰克·伦敦以简洁、直截了当、生动的文体风格使其成为美国文学文风一大变化的先锋人物。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简练的文体,净化了传统文风。在他的作品中,对话和动作描写虽然显得简洁,但并不妨碍他表达复杂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所以可以用风格清晰、自然、真切来形容他作品的艺术效果。他的简洁文风影响到一大批美国作家,尤其是厄内斯特·海明威。

(三)西奥多·德莱塞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写有《 嘉丽妹妹 》《 美国的悲剧 》《 欲望两部曲 》等八部长篇小说。190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 嘉丽妹妹 》,描写了在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里一个出生于劳动家庭的纯洁少女——嘉丽,走上堕落道路的悲剧。1911年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 珍妮姑娘 》,描写了工人家庭的姑娘珍妮的悲惨遭遇。

《 嘉丽妹妹 》和《 珍妮姑娘 》比较能够反映德莱塞对人生的领悟。嘉丽和珍妮都是纯洁貌美的女孩,但是却因为人生观的不同,而得出两种不同的结局。“堕落女性”嘉丽贪图享乐而不惜牺牲清白,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毫不留情地踢掉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尽管这个绊脚石曾经有恩于她。结局:她成功了,名利双收。“圣女化身”的珍妮的命运完全相反,她总是顾及他人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结局:饱尝失败,孤独终生。

德莱塞小说以严格的批判现实态度描写反映生活,揭示美国社会中的阴暗面,暴露美国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存在的问题。作品中有城市街道的喧嚣,人群嘶哑的呼喊,机器的隆隆声和华尔街上投机家们疯狂的吼叫声;有万点灯火闪烁、乞爱调情的眼波;有肮脏贫穷的街巷,有穷人想过好日子的幻想,有地位卑微者想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有成功者的趾高气扬和失败者的气馁和沮丧……总之,德莱塞的小说好像反映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读者能窥见到一个花花绿绿、万般精彩却又万般无奈的真实美国。

总体上讲,德莱塞的小说读来让人甚感真切实在,充实丰满,这与他深入细致地渗透叙述不无关系。德莱塞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特别尊重事实。“文学创作应力求真实,还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的本来面目那就是真。”德莱塞一生不断探求,他在文学创作上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他的小说充满美国生活气息,字里行间似乎都浸透着德莱塞对美国社会美国生活的深切感受和体验。

当然,这一时期还有其他一些作品,如弗兰克·诺里斯的《 麦克提格 》 《 章鱼 》,斯蒂芬·克莱恩的《 街头女郎梅季 》 《 红色英勇勋章 》,刘易斯的《 大街 》 《 巴比特 》,安德森意的《 小城畸人 》等。

显然,美国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学趋向就是对社会进行辛辣的批评,对拜金主义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嘲笑。美国工业发展在美国人身上产生的新思想、新观念受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认同,美国文学从而彻底地放弃了浪漫主义。

『 五 意象派诗歌和小说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起点,它从传统上摒弃了高雅派、浪漫派和学院派的抽象、呻吟、说教、复杂、隐私和深邃。诗歌不再是一种华丽的装饰品,而是诗人与读者直接对话的交流工具。其代表人物是庞德。意象派诗歌提倡诗歌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不规则化。它广泛汲取了东方的、古典的、中世纪的和现代的各种诗歌技巧,形成一种英文诗的新形式:自由诗。

从诗歌形式上讲,意象派诗人讲究意象并置,或者说意象叠加。意象叠加实际上是意象并置的特殊表现形式。“意象并置”是指比喻性意象与被修饰的意象之间,直接连接而不用连接词。各意象之间有隐约而未指明的联系。如果意象间的这种联系是明显的比喻关系,且用了“像”“是”等比喻词来连接各意象,则成了“意象叠加”。由此可见,“意象叠加”的两个意象之间是一种比喻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意象并置”中的各意象互相渗透,组成一种新的意象,获得的是一加一大于一的效果。

中国古诗中不乏这种“意象并置”的例子,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词中,一个个意象的并置构成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这些画面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因此感受到的“画面”即诗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1908年庞德的第一部诗集《 灯火熄灭之时 》(A Lume Spento)在意大利的威尼斯自费出版。1909年,他的诗集《 人物 》(Personae)在伦敦出版。1910年他的文集《 罗曼斯精神 》(The Spirit of Romance)出版。文集内容主要是他的早期译作及他历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和见解。

1912年,庞德首次采用了意象派名称。1913年3月庞德归纳了意象派的几点禁例。庞德于1913年编选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选。1915~1917年间,每年出版一本意象派诗集。庞德退出意象派后,洛威尔继续领导该派活动,提出六项原则性主张,即语言要通俗准确,创造新节奏,题材完全自由,用意象来写诗,表现要具体、简练、浓缩。后来洛威尔又加上“要含蓄,不用直陈”的原则。

正当意象派诗歌蓬勃发展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因战争而发生巨变。新一代美国人的关注点已经被社会的创作所吸引:经济的萧条,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战争的创伤。他们在精神、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从小培养出来的宗教观念、道德模式、性观念、人生观、义务和责任等等都被现实砸得粉碎。理想大厦倒塌之后,这一代青年在酗酒和肉欲之中寻求刺激,发泄胸中的苦闷。他们滋生出强烈的反传统的精神。

美国历史上“迷惘的一代”造就了一批杰出作家,如海明威、肯明斯、多斯·帕李斯、斯科特·费茨杰拉德等。

(二)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