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郭沫若翻译研究
848800000034

第34章 俄语译作 (2)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理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新时代》(1859)等。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长篇小说《新时代》(又名《处女地》),是一部以民粹主义者“到民间去”运动为背景,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的破灭和他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一代青年的思想历程的小说。屠格涅夫在这部小说里塑造了一系列民粹主义者的形象,他们纷纷响应“到民间去”的号召,为此抛弃了过去的生活,抛弃既得利益,改变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宁愿去受苦,去坐牢,甚至“上断头台”也在所不惜。小说的主人公涅日丹诺夫是某公爵的私生子,受过良好的教育。出于生计考虑,涅日丹诺夫受雇于大官僚西皮亚金,担任他儿子的补习教员。在西皮亚金家,涅日丹诺夫遇上了和他抱有同样思想的纯洁的姑娘、西皮亚金的外甥女玛丽安娜。两人怀着对“共同事业”(即发动农民起来进行暴力革命,最终建立乌托邦)浪漫的幻想而私奔,私奔后,两人投入到了“到民间去”的运动中。然而现实完全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种浪漫,涅日丹诺夫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怀疑“共同事业”,最后,他的理想破灭了,便在被捕前开枪自杀。

这部小说秉承了屠格涅夫一贯的写实主义传统,不虚美,不掩恶。他在对革命者抱以深深同情的同时,并没有掩盖他们身上的缺点。在创作手法上,屠格涅夫力求出新。一方面,作家使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用于衬托当时人物的心情,另一方面,他又使用了很多心里分析和内心独白,使作品读起来不像过去的屠格涅夫那样充满诗意。尽管如此,《新时代》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书中的人物形象是超越时空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悲剧。

翻译背景

郭沫若翻译《新时代》的背景,在他写给成仿吾的信《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六卷,第6-21页。中有很详细的说明:

我手里还留着一本书,便是德译的屠格涅甫的《新的一代》,这本勒克兰版的小书当不成钱,所以还不曾离开我的手。这书是你的呢,你还记得么?民国十年的四月一日,你从大学毕业回国,我那时因为烦闷得几乎发狂,对于文学的狂热,对于医学的憎恶,对于生活的不安,终逼着我休了学,丢下我的妻儿和你同船回去。我们同睡在三等舱的一只角上。从门司上船后便遇着风浪,我一动也不动地直睡到上海,你却支持着去照应头等舱里你友人的家眷。那时你带着一部德译的《易卜生全集》,和屠格涅甫的两本德译小说,一本是《父与子》,一本便是这《新的一代》,你可还记得么?我第一次读《新的一代》便是这个时候。

这本书我们去年在上海不是还同读过一遍吗?我们不是时常说:我们的性格有点像这书里的主人公涅暑大诺夫吗?我们的确是有些像:我们都嗜好文学,但我们又都轻视文学;我们都想亲近民众,但我们又都有些高蹈的精神;我们倦怠,我们怀疑,我们都缺少执行的勇气。我们都是些中国的“罕牟雷特”。我爱读《新的一代》这书,便是因为这个缘故。穷得没办法了,做小说没有心绪,而且也没有时间。我只好把这剩下的一本《新的一代》的德译本来翻译。我从七月初头译起,译到昨天晚上才译完了,整整译了四十天。我在四十天内从早起,译到夜半,时时所想念起的是四年前我们回国时的光景和去年在上海受难的一年生活。但那时我们是团聚着的,如今你漂流到广东,我漂流到海外了。在上海的朋友已云散风流。我在这时候把这《新的一代》译成,做第一次的卖文生活。我假如能变换得若干钱来,拯救我可怜的妻孥,我也可以感受些清淡的安乐呢。啊,芳坞哟,我望你也替我欢喜吧。

概而言之,郭沫若之所以翻译《新时代》,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他与成仿吾的一段怀旧的幽情;二是因为他的性格有点像这书里的主人公涅暑大诺夫——都嗜好文学,但都轻视文学,都想亲近民众,但又都有些高蹈的精神;虽然都倦怠,怀疑,但都缺少执行的勇气;第三是因为穷得没办法,为了换的钱来拯救妻孥。根据郭沫若的《新时代》序言,应该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书里面所流动着的社会革命的思潮”。

翻译对郭沫若的影响

1.作品本身的内容改变了郭沫若的一些思想观念

首先,书里面所流动着的社会革命思潮促使着郭沫若的思想转变。他在序中说道:

社会革命的两个主要的条件:政治的和经济的,在屠格涅甫是认得很清楚的。他把马克罗夫代表偏重政治革命的激进派,把梭罗明代表偏重增加物质生产的缓进派,他自己是倾向于后者的,所以他促成了马克罗夫式的失败,激赏着梭罗明式的小成,他的思想明明是修正派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其次,他曾多次表示出对作品的喜欢,他认为书里的主人翁涅暑大诺夫,和自己有点相像。他认为作品让人真正的了解农奴解放后的19世纪70年代的俄罗斯,并将俄罗斯与中国当时的现状作比较使自己的思想发生质的改变:

诸君,你们请在这书中去觌面罢!你们会生出一个似曾相识的感想——不仅这样,你们还会觉得这个面孔是你们时常见面的呢。我们假如把这书里面的人名地名,改成中国的,把雪茄改成鸦片,把弗加酒改成花雕,把扑克牌改成麻将(其实这一项就不改也不要紧),你看那俄国的官僚不就像我们中国的官僚,俄国的百姓不就像我们中国的百姓吗?这书里面的青年,都是我们局围(疑为周围)的朋友,诸君,你们不要以为屠格涅甫这部书是写的俄罗斯的事情,你们尽可以说他是把我们中国的事情去改头换面地做过一遍的呢!与此同时,郭沫若在序言中还提到“我译成了这部书后,把我心中的‘涅暑大诺夫’枪毙了”。由当初对主人公的喜欢到后来的枪毙,这就再次证明了郭沫若在此期间的思想转变。

2.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深受屠格涅夫作品的影响

郭沫若在1928年2月18日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

拟做《我的著作生活的回顾》。一、诗的修养时代唐诗——王维、孟浩然、柳宗元、李白、杜甫、韩退之(不喜欢)、白居易。《水浒传》《西游记》《石头记》《三国演义》都不曾读完,读完且至两遍的只一部《儒林外史》。喜欢《西厢》。喜欢林纾译的小说。二、诗的觉醒期太戈儿、海涅。三、诗的爆发惠特曼、雪莱。四、向戏剧的发展歌德、瓦格纳。五、向小说的发展福楼伯尔、屠格涅甫、斐理普、柔尔?鲁纳尔。六、思想的转换。

从上述郭沫若所列的作家作品中可见,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发展方面深受屠格涅夫作品的影响,郭沫若曾自比其《新时代》中的涅日达诺夫。他从屠格涅夫那里不仅吸取、借鉴了诸多营养,而且在艺术上做出了个人独特的创造。

首先,两位作家在表现永恒的主题(如爱国、母爱、友情以及生与死的关系等)这个层面上存在的共识、共鸣。从郭沫若一方来说,无论是有意识的趋同,还是无意识的积淀,都体现了前者对于后者的影响,后者对于前者的借鉴和吸收。

第二,由于屠格涅夫和郭沫若所处的时代不同,前者始终未能突破贵族自由主义思想的局限,后者却经历了一个由“昂首天外”到“面对水平线下”的世界观转变过程,所以前者的作品较多地表现出忧郁、感伤的情绪以及某些难以摆脱命运之神的困惑,后者的作品则富有一种明朗、乐观的色调。

第三,从艺术表现这个层面上看,无论屠格涅夫还是郭沫若,他们都是擅长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写作的大家,象征主义即是他们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方法之一。郭沫若在创作中,吸取了象征主义艺术表现方法的精髓,并把它和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托物言志,咏物抒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克服了前者的模糊性和神秘感,强化了后者的象征性和表现力,使之成为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象征主义。其特点是始终着眼于“现实世界”,并不暗示“另一世界”。总的说来,屠格涅夫和郭沫若的作品虽然在感情、色调和艺术表现方法上存在着某些差异,但是它们却具有共同的美学特征:真诚和简洁。他们的作品所以能给人以真诚的美感,除了诗人的艺术个性这个本质原因以外,还在于他们都使用了“内心独白”的艺术表现方法。而郭沫若经常使用的这种表现方法主要是从屠格涅夫的作品中吸取、借鉴而来的。

对翻译的评价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不仅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通过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早在1917年就开始翻译介绍屠格涅夫的小说,现在几乎他所有的主要作品都有了中译本,一些名作还有多种译本。郭沫若就是最早的翻译介绍者之一。《新时代》这部作品的介绍不仅给中国读者以教益,而且还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由于历史材料的缺失,本部作品的具体价值和影响难以考证,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反动当局对作品的惧怕程度和对此做出的丑陋行为来了解作品对当时进步青年的影响和价值。据郭沫若回忆“当时,有一位刚从国内来到日本的朋友告诉他,有的青年因读了他翻译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新时代》而被反动当局杀害的消息,他十分震惊和气愤,他愈发感到手中的笔实在是‘太重了!’从此他更加勤奋,也更加注重译著的内容和质量。凡是能购得书,他都不遗余力地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