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下蜀道
848900000027

第27章 蜀道传奇远流传 (3)

以蜀道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为主线,穿插官方秘闻、里巷琐谈,表现人民大众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唐明皇入蜀逃难,沿途惊魂,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但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和上层人物的心态。又如元代初期,川陕建省时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汉中和广元隶属关系有所变动,民间出现其他版本。

一、唐明皇蜀道惊魂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白居易《长恨歌》)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唐,京都长安告急。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唐明皇带领杨贵妃姐妹、皇子、妃嫔、大臣、亲近宦官、宫女仓皇出走。

(一)马嵬兵变

唐明皇一行来到兴平县马嵬驿,因奸臣杨国忠(杨贵妃之兄)随行,禁卫军拒绝前行,都把矛头集中在杨国忠身上,认为不除掉盘剥百姓的杨国忠以谢天下,就难平朝野之愤慨。于是以“杨国忠和吐蕃谋反”的罪名把他射死。因杨贵妃仍在皇上左右,大家都不放心,禁卫军把驿站包围起来,不肯离去。唐明皇是个明白人,深知贵妃难逃一死,含泪抚摩贵妃秀发,对高力士挥手。高力士把贵妃引到佛堂前,示意两个小宦官用罗巾把她缢死。

(二)地名由来

唐明皇一行入川,虽远离战火,但心中仍提防叛军突然追来,更怕杨国忠在蜀的心腹暗中偷袭报复,只好悄悄夜行。昏沉沉地走啊走,走到一个山冈,但见一轮明月高挂,星宿家解释:“皇上,这是北斗星转向,吉祥的预兆,大唐统一的象征。”唐明皇一听,表情由阴转晴。后人根据这段逸事,把这小地取名“转斗”(即今广元市朝天区转斗乡)。

唐明皇在崎岖的金牛道上艰难行走,山野寂静无声,不知从哪里飘来一股沁人的馨香,大吃一惊。侍卫忙前后左右搜寻,发现山边排排桂花怒放,忙报告:“皇上,这是山区桂花树开花。”唐明皇一惊:“季节还没到,哪来桂花?”侍卫解释:“那是桂花仙子托皇上的福,提前开花迎接我们啊!”唐明皇虽长途跋涉疲劳,但进川就见许多吉祥的事,心血来潮,即兴赋诗一首:

中天玉蟾辉如银,子规夜半无啼声。

彩云祥雾铺五里,金辇银鞘走锦城。

后来有个文人见了此诗,觉得很有意思,便摘取诗前两句的第一个字,给这个地方改了个文雅的名字叫“中子”。

唐明皇一行来到一个叫宣和的地方。天刚亮,百姓沿驿道两旁跪拜,高呼:“皇上万岁!”唐明皇从长安出逃后第一次受到如此礼遇,百感交集。由于自己的过失,安禄山反叛,造成混乱局面,百姓没有责怪咒骂,还如此敬重、拥戴,不禁掉下痛心的泪水,责备自己上对不起苍天,下对不起乡亲,向苍天忏悔:今生今世,明辨是非,惩治奸细,任用贤臣,励精图治,治乱安民,民众乐业。后人为了纪念唐明皇向神灵悔过,把“宣和”改名“神宣驿”。

利州地方官听说唐明皇幸蜀,便提前在风光如画的飞霞岭做好护驾工作,将沿途驿站设施修整一新。

黎明,江面洒满金彩,峡岭披上彩霞。文武官员齐集飞霞岭庙宇老君殿举行隆重的接驾仪式。

唐明皇见这热情朝拜场面,忘却了惊恐和疲劳。地方官员簇拥着皇上穿行在明月峡仙境之中,但他无心欣赏这大好河山,只想艰险的蜀道之行早日有个尽头。

地方官员认为朝拜天子是千年难遇的盛事,于是把飞霞岭改名“朝天”。

(三)唐明皇问政

唐明皇一行来到益昌(昭化)东门外河滩,县令郑凝绩率员忙下跪,唐明皇见河边农田丰收在望,一派田园风光,便问县令如何施政,农夫才能安居乐业。县令说:“两个字,无忧。”唐明皇又问:“怎样才使百姓无忧?”县令说:“为官清正,简政爱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明皇点头。

(四)双龙护航

唐明皇一行来到嘉陵江边桔柏渡口前。但见风急浪高,江水湍急,船行江中,忽然雾气沉沉,狂风大作,恶浪滔滔,渡船上下颠簸,船上人员吓得面如土色。大家正惊慌失措之时,岸边钓鱼的仙翁忙将书符投入江中,不一会儿,江面风平浪静,显现两条巨龙护航,渡船安全地驶向对岸,众人才松了一口气。

(五)剑门佳话

一早,唐明皇一行来到剑门关。因昨夜惊恐,精神不振,食欲大减。一个村民献上一碗白嫩、细滑、清香的豆腐。唐明皇吃了,胃口大开,赐名制作原料的豆子为“皇豆”,后来叫来叫去叫成“黄豆”。

接着,唐明皇一行来到普安郡(今剑阁老县城),个个热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立即命人到处找水。最后,在镇西找到一眼泉井,唐明皇喝了一碗又一碗,不断点头说“舒心,爽口”,遂赐名为“安乐泉”。

(六)皇权旁落

唐明皇正在普安郡休息,房琯只身从长安逃出赶来护驾,流亡之君感动万分,当即封他为吏部侍郎。

就在唐明皇分封的这天,恰巧太子李亨在灵武宣布即位。原来他在马嵬驿留下安抚百姓,稳定民心后,便到了朔方,招募豪杰,东讨逆贼。接着,在灵武称帝,是为肃宗,改天宝十五年为至德元年,并制定了新制度,任命新官员,大赦天下,尊唐明皇为上皇天帝。不久,灵武信到,蒙在鼓里的唐明皇才知儿子李亨已当了大唐天子。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唐明皇无可奈何,只好派人将玉玺和宝册给肃宗以传位。

唐明皇南逃入蜀,既失去美人,又丧失了皇位。

(七)雨中闻铃

唐明皇一行继续往前赶路,来到梓潼上亭铺,把寺庙当行宫住下来。

夜深,雨声滴滴,风声呼呼。庙子屋檐上的铜铃发出“郎当、郎当”的声音,唐明皇似乎又听到枕边贵妃“三郎、三郎”的柔情之音(李隆基排行第三,乳名三郎,也是贵妃对他的爱称),突然惊醒,原来是一场梦。梦醒后件件伤心事又浮现在眼前:长安城挂起安禄山反旗;六军不发,贵妃香消马嵬;不等让位,太子即位……堂堂大唐天子,落到如此凄凉下场。

后人立碑“唐明皇幸蜀闻铃处”记其事,并把上亭铺改为“郎当驿”。

(八)梦回长安

唐明皇一行来到七曲山大庙。天已黑了,上不挨村,下不着驿铺,人多庙小,只好挤在一起。唐明皇在寺内选了一块磨盘陀石当床,也许天天赶路太疲劳,倒在石磨上便呼呼睡着了。睡梦中,梦见文昌帝君张亚子向他托梦报喜:“皇上,不必忧愁,叛军即日可平,不日便可返回长安。”第二天,他把梦中的事向大臣们讲了,大家高兴一阵,房琯说:“皇上洪福齐天,定能平定叛军。”隔不几天,果然收到平定安禄山的捷报,应了梦中的话。唐明皇特赐这块磨盘陀巨石为“应梦仙台”,并拜谢文昌帝君托梦。

(九)天子返回

话说唐明皇一行继续往南行,来到蜀郡(成都)郊区的一个小镇。见四周平原,一望无边,街上石板铺路,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打算在这里住下,安享晚年。叫人给肃宗的诰书这样请求说:“给我剑南的一个道自养吧。”肃宗接到这个信息,仍再三请上皇回东宫。不两天,群臣贺表到,太子太师韦见素到蜀郡迎回上皇。这时,李隆基脸上露出喜色,摆了酒宴,欢庆一番。

后人把唐明皇逃蜀时起身返回京城的地方改名“天回”,即天子回銮的意思。

二、汉中换广元

据说很早以前,现在的陕西汉中隶属四川,而四川广元则隶属陕西管辖,这两个地方怎么交换的呢?说来话长。

相传,四川有个昏庸郡守不理政事,一年到头在锦城花街柳巷寻欢作乐,全省有多少州县、哪州哪县在东在南、哪等县该交多少赋税,他一概不知。

有一年,物产丰富的汉中因暴雨成灾,庄稼歉收,未交赋税,因此影响四川向朝廷交纳赋税。这下惊动了皇帝,降旨追查原由。郡守慌了手脚,当即派人去汉中调查。

派去调查的张差官是个怕苦怕累的人,更不情愿跋山涉水去汉中。他出了成都北门不远,见新都桂湖丹桂飘香,便策马进去,饱览风光,游荡多日,挥鞭回锦城,谎报说:“下官查访汉中,出门见大山,遍地是石块,地上草木不长……”

“原来是块不毛之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民情的郡守信以为真。

张差官见骗得郡守,又乘机胡编乱造地说:“当地还有四句民谣:‘好个汉中县,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四门都听见。’这个汉中又小又穷,还没开口催交赋税,县令便伸手要粮食救济。”

郡守听到这里,双眉紧皱,唉声叹气:“不知皇上会怎么处置?”张差官又出歪点子:“依下官之见,这汉中不毛之地,不如送给邻省陕西,以免每年催交赋税之烦。”郡守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好办法。”转念一想:这样一来,我管的地盘缩小,不就比人家矮一截吗?张差官看出郡守的心思,说道:“用汉中去换一个县,县换县,不亏本。”

后来,四川郡守派王差官到长安交涉换汉中事宜。陕西郡守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好官,当王差官说明来意后,他十分乐意并商定用广元换汉中。

换县的第二年,四川在对新换的广元县计算赋税时大出意料,因广元土地贫瘠,人口少,加上常常干旱,百姓收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哪有余粮交赋税呢?

四川郡守换县吃了亏,三番五次想把汉中要回来。陕西郡守无可奈何,最后答应补个嘉陵镇,四川郡守无话可说。后来,四川算田亩,才知道嘉陵镇是广元县辖区的一个镇,所谓一县一镇,实际上还是一个县。从此,美丽富饶的汉中就归陕西管辖了。

第四节 蜀道沿线的风物传奇

蜀道沿线的风物传奇指古道沿线山川风物、风俗习惯由来的诠释,诠释虽不科学,却饶有风趣。

一、汉中的由来

蜀道北栈陕南有一座古城叫汉中府。汉中府名称的由来,民间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据说古蜀州(今四川崇州)城内有一座古寺叫天目寺(旧址在今崇州市市政府处),寺内有一口古钟。一敲,钟声如雷,清脆洪亮,隔山隔水,周围七八百里都听得清清楚楚。大家叫它“神钟”,从此“天目晓钟声八百”便成了“蜀州八景”之一。

不知咋的,这件事一下子传到皇帝那里去了。万岁爷如获至宝,马上下一道圣旨,要州官派人立即把古钟送到京城,作为紫阳钟。

州官接到圣旨,不敢怠慢,从民间挑选八八六十四个彪形大汉,分班抬运,并派官员押送,限期半月内抬到京城,误期要斩首。到京城路隔千里,交通又不便,抬工们知道这苦差事凶多吉少,有去无回。但又不敢违命,只好咬紧牙关,风餐露宿,起早摸黑,日夜兼程,过剑门,走栈道,越巴山,一路辛苦不说,还没有出川,就被押官打死、饿死,或因摔倒而被砸死,少了一半多人。剩下的人,天天抬运,磨破了肩,压弯了腰,个个筋疲力尽,直喘粗气,有的还累得吐血。他们请押官高抬贵手,歇一阵再走。押官大声吆喝:“少说废话,误了期,老子吃罪不起。”抬工们忍气吞声,继续赶路。出川,进陕西南郑,大家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互相挤挤眼,“哐”的一声,绳断杠折,大钟落在地上。押官怒气冲冲,挥舞鞭子,催逼抬工们绑好行头抬杠,火速赶路。谁知大钟坠地,陷入土中,越陷越深,越挖越往下沉。抬工们明白已经误期,反正迟早也是个死,又互相挤个眼,把押官打死,纷纷逃走了。

后来,当地老百姓把古钟沉陷的地方取名“陷钟”,因为口口相传,字音相近,就变成了“汉中”,一直沿用到现在。

二、千佛、五佛的来历

金牛道上利州(广元)城北有座千佛崖,万仞石壁上,大小龛窟,密如蜂房,刻工精美,镂空透雕,别具一格,举世闻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南的五佛崖呢,佛像少,雕工一般,名气也小,只有当地老百姓才晓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传说很早以前,鲁班和他的徒弟赵巧儿来到广元,抬头望远处是山,低头见脚下是岩,打算在这里刻石造像。鲁班想试一下徒弟巧儿的本事,叫他单独干活,便说:“我们师徒俩来个比赛,要是你胜,就可满师了。”巧儿仗着自己年轻、气力大,又学会了一些本事,料定准会赢师傅,便和师傅“一言为定”。二人约定:比赛刻石像,鲁班在城北,巧儿在城南,天黑点灯开始干活,鸡叫天亮停止,看谁刻得多,刻得好。

鲁班到了城北,等到天黑,如约点灯认真刻起石像来。巧儿呢,看太阳快下山了,心想还早呢,就和一个放牛娃玩耍起来。天黑了,巧儿心想歇一会儿再刻像也不迟。哪晓得年轻人瞌睡多,躺下便呼呼地睡着了。一觉醒来,天快亮了,抬头一望,城北师傅那边刻了那么多像,十分着急,想了个鬼点子拖住师傅的后腿——学鸡叫。鲁班听到鸡叫声,停下刻像的活,一数,刻的石像不多不少,刚好1000尊,后人取名“千佛崖”。

巧儿呢,耽误了许多时间,心慌意乱地忙了起来,天亮了连毛坯子一共只有五尊石像,人们叫“五佛崖”。

此后,巧儿再不贪玩好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