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849000000011

第11章 迷彩之师 (10)

“任务最重,时间最紧,难度最大,要求最高。”

“没有更多的时间瞻前顾后。我们的援建工作就是要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史济权说。

史济权,援川前是宁波市建委党工委副书记。曾从最基层的公社干部做起,历经农业、水利、政府办、组织部多岗任职,基层、机关党务工作、副职、一把手都干过。但他坦言,在灾区任援建指挥部指挥长两年,是他工作压力最大的两年。

“工作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人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坐着就想睡,可躺下又马上想起来,困了就用冷水使劲儿浇脸,用风油精揉太阳穴……”

“没有退路啊!”史济权说。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访谈中,史济权不下三次重复这一句话。

2009年3月11日,宁波市援建指挥部召开了县城重建誓师大会。针对存在的畏难、担忧、急躁等各种情绪,史济权在会上提出三点:一是对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庄严承诺,完成援建,不辱使命;二是向省援建指挥部表明决心和态度;三是每一个援建干部立下军令状——不胜不休、不胜不归。

激情再次被点燃,力量在此会聚。

非常之时非常之为,非常之事非常之策。

青川县城原址重建,原先的“一县一区帮一乡,两县三区帮乔庄”的援建思路,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史济权说,当时来自指挥部内外有两种声音:一是县城重建由乔庄分部完成,二是把乔庄分部全部合并到宁波市援建指挥部。

“怎么办?”“怎样才是最佳的工作方案?”……作为指挥长,史济权一夜之间仿佛苍老了5岁,急白了头发,绞尽脑汁,寝食难安。两天以后,史济权拿出了这样的方案:宁波市援建指挥部整合乔庄分指挥部力量,抽调10位同志成为县城建设主要力量,其他5位同志继续抓好乔庄镇的自选项目实施、产业援建和结对帮扶等工作。这10位同志,其中9位同志作为县城建设市政项目部、房建一部、房建二部的主要班底参与县城建设,分管18个县城援建项目,抽调一位同志负责主编《青川县城重建》报,这也是整个指挥部系统的第一份报纸。

实践证明,这样整合和力量分配,既调动了所有援建单位、每个援建干部的积极性,又兼顾了县城和农村的所有项目。“援建不允许走错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回头改错。”史济权说。

宁波人的智慧、胆魄、勇气催生着奇迹:一个半月拿下青川县城总规。

宁波市援建指挥部项目规划组的薛斌全程参与了青川县城重建规划的整个工作流程,从他的讲述中,笔者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宁波人是怎样拼抢速度与时间赛跑的。

2009年5月2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青川县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批复》(川府函[2009]120号),四川最后一个城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终于尘埃落定。这一消息传到青川,宁波援建指挥部和青川县的干部们都露出了笑容。从2009年3月9日县城总体规划开始调整,到4月22日县城总规通过专家审查,历时45天,青川县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终于得以批复。

这其中的一波三折,宁波人至今记忆犹新。

2008年8月27日,宁波援建指挥部进驻青川,援建乔庄、黄坪、瓦砾、茶坝等一镇三乡。其中,原县城所在地乔庄作为县城副中心进行规划。

2009年3月上旬,宁波援建指挥部突接通知,青川县城原址重建,乔庄作为县城行政、文化中心。

3月9日,在县政府板房会议室,县四套班子第一次开会讨论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方案。会议明确乔庄在重建期内应作为青川的行政、文化中心。本着安全优先、民生优先的原则,明确了医疗卫生、居住、商业设施等用地布局的基本方位和规模,把县城乔庄城市建设区内的人口规模控制在1.6万人左右。同时,决定集中打造一个行政中心,县级部门集中统一办公,以节约土地资源。但对行政中心的位置,形成了北井坝和上坪两个选址方案。

3月16日,宁波援建指挥部在县政府板房会议室,关于行政中心选址问题与县政府进行对接。县委县政府、县建设局、民政局、教育局等相关单位参加了会议。与会领导认为小坝、上坪、北井坝、老城区等区块功能必须齐全,并基本赞同在北井坝设立行政中心这一方案。

3月17日,在宁波援建指挥部大会议室,市援建指挥部又与青川县级相关部门就乔庄总规进行沟通,县卫生局、交通局、规划局、教育局等参加会议。就高中和小学的班级与规模,医院选址与规模,道路布局等问题进行了协商,与会单位要求在有限的适宜建设用地内完成完善配套。

3月18日,史济权带领项目规划组全体同志同县规划建设局及有关部门踏勘现场,跋山涉水、调研分析,寻找城市拓展的安全建设用地。

3月24日,宁波援建指挥部接到省指挥部和县里出具的书面意见,明确乔庄继续作为青川灾后重建期间的行政中心,并要求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要求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按照有关会议精神,马上行动,抓紧完成青川县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3月25日,在浙江省规划院会议室召开青川县竹园、乔庄规划修改讨论会。省规划院院长顾浩提出乔庄作为青川县行政中心,应满足基本的行政职能,按照现有在编人员及国家标准规划办公用地,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月28日,在省指挥部会议室,宁波援建指挥部就乔庄总规征求省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副指挥长周华富的意见。省指挥部要求县城总规坚持安全优先、民生优先、科学决策、经济可行等原则,同时做好用地分析和人口疏减,并把城市避难场所和逃生通道一起规划。

3月31日,在县政府板房会议室,县四套班子第二次听取青川县总体规划汇报。会上确定了城镇体系、近期建设项目、用地发展方向与布局等,并要求抓紧完善总规,于4月上旬上报省政府审批。

4月1日下午5点30分,史济权和有关人员从青川县乔庄出发赶赴广元。晚上9点30分,他们向四川省建设厅及广元规划建设局等领导汇报乔庄总规方案,明确了民生优先,保持县城基本功能,疏减部分功能,缩小部分设施规模等。乔庄总规方案渐渐浮出水面。

4月2日,宁波援建指挥部及时完成乔庄总规调整方案,确定乔庄高中规模以及北井坝为行政中心,明确过境交通线,上坪设置一所小学及部分商业区,两处医院规模缩小。下午,宁波援建指挥部立即向县长陈正永汇报了调整后的乔庄总规方案。

4月7日—8日,县政府召集有关方面讨论功能与人口疏减方案:作为行政中心的乔庄,宁波援建指挥部必须包含哪些行政部门,哪些能够疏减;配套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如何缩小规模;基本明确疏减方案在规划中的体现,保证规划的切实可行。会后,又对乔庄七个社村、常住乔庄镇居民及行政机关人员等人口现状数据进行了校正。

4月10日,广元市委、市政府听取青川县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汇报。市委书记罗强、市长马华,广元市发改委、建设局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认为,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对一些功能进行疏减十分必要,但要有先后秩序,确保社会稳定,并不断完善社会功能,保证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4月11日,宁波援建指挥部听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和规划所所长张泉对乔庄总规的建议。中规院建议,老城区地质不明暂缓建设,明确疏减的功能,1.1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需做细,对于对外交通通道在规划上可以明确,同时对总规四大原则的提法进行了优化。

4月12日,在四川省建设厅会议室,省建设厅专家听取规划汇报。专家们认为住房必须包括安居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并要求把近期重要建设项目纳入总规。

4月22日,四川省建设厅在成都主持召开了青川县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技术审查专家评审会,会议原则上通过技术审查。

直到这时,宁波人悬着的心才终于稍稍放下。历时45天,召开了大大小小20多场会议,凝聚了宁波援建指挥部和宁波市规划设计院多位同志心血的青川县城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最终定稿。宁波人深知,这其中得到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建设厅、广元市、青川县等大力指导、支持。

5月13日,四川省委常委会通过了规划,并于5月27日正式给予批复。

至此,青川县城总规终于尘埃落定。

规划中的乔庄镇为青川县行政、文化中心,城区容纳人口1.6万人左右,形成 “一心两翼,蓝轴串连”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心”指以行政办公、公共服务等设施为核心,承上启下,连接南北区块;“蓝轴串连”指居住用地和公共活动的滨河广场依山沿河布置,预留多条绿色通道、步行通廊和公共绿地连接,营造高质量的山水之城;“两翼”的北翼指现状城区和东山安置小区,南翼指上坪居住区块等。

规划还明确了重点发展西南部北井坝、小坝和上坪区块,近期主要发展北井坝区块和上坪的部分区块,承上启下,联结南北新旧镇区。主要项目有东山、上坪、小坝和原镇政府地块等安居小区,以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医院、老年活动中心、行政中心、滨河广场、文化中心和必要的市政设施……

蓝图已初步绘成,美好的愿景如何变成现实?县城重建之难,伴随着整个建设过程,更大的考验在等着宁波人。

2009年6月1日,宁波市援建指挥部又召开县城项目推进工作会。史济权提出“坚定、清醒、有作为”的七字工作思路和“信仰不动摇、信心不动摇、目标不动摇、意志不动摇”四个“不动摇”。

史济权深有感触地说,县城重建的确是一张沉甸甸的试卷,不光是指挥部班子,每一个援建干部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因为我们代表的是宁波560万人民。”

6月21日,在广元南山红军文化园过组织生活,红军精神的四句话让史济权仿佛找到了一种力量之源。“真的很兴奋!”史济权马上抄录在记事本上,为了品读方便,他还存录在了手机里。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史济权说,红军精神是做好“援建工作的强大武器”,宁波人绝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跟风赶浪。虽然时代不同,但援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诸多的困难、矛盾、问题,需要用智慧、勇气、胆魄、创新等精神和理念来完成。

在“特别有信仰、特别善创新、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团结”的“亮剑”精神下,就不难解释新乔庄的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章 (2)

随着县城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项目所在地的板房腾挪成了青川县面临的一大难题。板房的腾挪不仅仅是二次安置,更重要的是乔庄镇几乎没有空地来搭建板房。县政府采取了拆除老县城危房再搭建板房的办法,但因拆迁难度大,板房搭建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作为援建方——宁波援建指挥部的援建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史济权一方面多次向宁波有关领导汇报,另一方面积极协助青川县政府四处寻找合适的地块。指挥部终于在乔庄镇小坝找到了一块大的空地。其实,那只是一个高低不平的干水塘,最深的地方达到5米,填土量惊人,不属于规划区范围内。于是,搭建板房地点确定了。同时,宁波后方也传来好消息,市发改委批复了乔庄镇过渡安置板房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为市民政和市红十字非定向捐赠资金。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正是宁波建工集团。作为板房项目的实施方,宁波建工集团欣然接受了挑战,4月30日派遣毛伟军赴青川,负责板房搭建工程。毛伟军赶到乔庄小坝,眼前那个高低不平的大坑也着实让他吃了一惊。但惊讶之后,毛伟军还是冷静下来,开始制订工程计划。这时,市援建指挥部下达了任务:必须于6月20日之前完成200套板房。

5月11日,挖掘机、压路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陆续进场,30多辆翻斗车穿梭在工地上,崭新的板房材料也一车车地运到工地上,200多名工人齐聚小坝,现场一派万马嘶鸣的壮景。

正当工程如火如荼进行时,市援建指挥部找到了毛伟军,要求板房套数增加100套,时间提前到6月10日。毛伟军二话没说,再次接受了挑战。

连夜召集管理人员,调整工程计划。第二天开始,工人增加了100多名,工作时间延长到晚上12点。连续17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特别是挑灯夜战,成为乔庄河边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那时,工人最多时达到400人,大家没有怨言,只是一心想着怎样尽快完成任务。

5月20日,总共4万多立方米的填土完成。

5月30日,300套板房搭建完成。

6月1日—10日,进入板房区的道路、护坡、排水沟等配套工程扫尾。

6月10日,板房区基础配套基本完工。

这时,史济权才稍稍露出了一点笑容。

整个板房区面向乔庄河,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板房区内配备了卫生间、厨房、浴室等设施。走进板房内,室内辅设了红色地砖,安装了日光灯。

新建的300套板房主要用来安置小坝安居小区地块上200多户居民。300套板房的完工,也意味着小坝安居小区施工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