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援建
849000000014

第14章 迷彩之师 (13)

从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到整个项目的开工落地,王灵文和同事每一天的工作都特别紧张。有一天,他往返县城乔庄和竹园达5次,也就是一天翻越了5次海拔1200多米的酒家垭。在实施“智慧岛”的“三通一平”时,由于竹园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又被水淹,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没路就修漫水桥,没有水他们就到3公里以外的山上找水源,埋设管道,修水塔,解决饮用水问题。

“一句话,就是创造条件搞建设。”王灵文说。

2009年8月20日,赵洪祝、蒋巨峰等浙川两省领导为“智慧岛”教育园区项目铲土奠基。

经过4个月的前期设计、招标及施工准备,同年12月18日,“智慧岛”正式开工建设。

“智慧岛”项目工地上的同事们说,王灵文似乎很少有休息的时间。“他太忙、太累了!”“早上我们起床开工时,他早已在办公室;晚上我们准备睡觉时,他还扎在一堆资料中勾勾画画,不知究竟是睡过了还是没睡。”事实上,这样的疑问不止一个人发出过。教育项目办司机邓师傅说:“去年指挥部新买了一辆四驱越野车,结果一年不到就跑了6万公里,相当于一般车子跑两年的总数。这样跑,得花掉他多少精力啊!”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建设,“智慧岛”教育园区主体工程全部结顶,外装饰工作基本完成,配套设施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一个恢宏大气、美观漂亮的“智慧岛”教育园区呼之欲出。

2010年5月5日,四川省灾后重建现场会的与会代表参观了“智慧岛”教育园区,刘奇葆、蒋巨峰等对工程大加赞赏。随行的代表们也纷纷称赞“智慧岛”创造了灾区重建奇迹,展示了“浙江速度”、彰显了“浙江精神”。

“智慧岛”不仅凝聚爱心更集纳着智慧。青川县“智慧岛”教育园区体育馆(青川“七一”中学体育馆)用地面积约1.5公顷,建筑面积14382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4层,建筑总高度达35米,主馆为2300座的篮球比赛馆,附属场馆包括排球场、羽毛球场、器械训练房、舞蹈房和露天游泳池,是青川援建工程中唯一采用基础橡胶隔震技术的项目。基础隔震技术是目前世界地震工程界推广应用较多的成熟的高新技术之一,被美国地震专家称之为“40年来世界地震工程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基础隔震技术的运用,使建筑在地震中不倒塌真正成为可能,成为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广元作家刘兆华写道:“朋友告诉我青川有个智慧岛,立刻唤起了我的好奇和遐想。在世界地理史和地图上,有无数个半岛、群岛和风光秀美的名胜岛屿,可就是没有关于智慧岛的记载。我猜想要么是‘5·12’大地震时改变地貌结构形成的新岛,要么是青川人民在重建家园中用心血和才智营造的安居新村,要么是援建灾区的浙江人民用爱心和民族大义献出的精神家园。

“2010年清明后的第二天,我来到史家坪,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人工开掘的小平原,新建的十几幢楼房正在紧张施工。这里就是浙江援建青川的教育园区,人们叫她智慧岛。我激动地走下车,扑入春雨中,行进在园区中间的主干道。园内新植的树草,在春风春雨中点头含笑;建筑工地上,机械的鸣唱声,工人们的号子声,电焊机喷出的串串火星,汇成一曲波澜壮阔的交响乐,又是一幅最新最美的画卷。

“我站在园区后的山坡上,俯瞰全岛。史家坪向前凸出3公里,把脚下的青竹江顶成弓字形,宛如一个半岛。

“在‘教育园区一览图’前,这个占地7.5公顷、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教学区,分为高中部、职高部、进修校部、体育馆、图书馆、生活区6个相对独立而又融为一体的大校园,形成了既有川北民俗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每幢楼房显示出各自的神态,每个教学部展现出不同的英姿。校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幽静典雅,华丽气派,体现了设计者的创新智慧,凝聚着建设者的辛勤汗水。”

浙江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刘金根说:“我小时候喜欢站在房屋顶层独自欣赏村前那条小河,每当暴雨来袭洪水暴涨时,注意力总会聚焦在被洪涛吞噬得时隐时现的小桥上,心随洪涛的节奏波动、紧张。洪水如此汹涌,害怕它经不起这种摧残,但是每次它都站得稳稳当当,傲立在洪水之上。当年想不明白小桥何以如此坚不可摧,听大人们说,它是由钢筋混凝土做成的,很结实。于是,从小时候就知道了钢筋混凝土是结实得可与洪水抗衡的。”

后来上了大学,刘金根选择了工民建专业,对钢筋混凝土有了科学深入的认识。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建筑材料组成,钢筋抗拉性能优良,混凝土抗压性能强,两者结合,强强联手,铸造了钢筋混凝土的坚韧。

步入社会后,尤其是援川以来,刘金根说对钢筋混凝土的理解又有了新的变化,感觉过去对它的理解太过狭隘……

在智慧岛援建,刘金根说:“援建人员就是水、水泥和沙石,各项工作制度、专业知识、责任心就是钢筋。这些共同构成了坚硬的钢筋混凝土,构建出一道严密的援建工程质量保障体系。”

这里没有都市的繁华,有的是大山的陡峭和静寂。“如果可以,我愿意用我的汗水拌制每一块混凝土,用我的责任心和爱心铸造每一根钢筋,最后混合成坚硬的钢筋混凝土长城。”

浙江红十字会为智慧岛捐赠1亿元资金援建。这1亿元抗震救灾爱心款来自包括金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热情捐赠。

杭州援建的故事在新竹园的青山绿水间传颂……

指挥部分管工程建设的副指挥长竺豪立说:“实践证明‘挂图作战、工期倒排、任务倒逼’是增强责任、缩短工期、加快进度的有效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明确指挥部领导、中层领导、项目联络人的责任,确定开工、竣工的具体时间,并将倒排工期用图表形式上墙公示,增加人员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签订项目承包书和会议等形式,实行指挥部领导、部门领导、项目联络人承诺开完工时间、建设质量及承担责任,增强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项目建设需要一支特别能吃苦、敢拼能战的队伍,杭州援建者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无论严寒酷暑,无论佳节假期,在每一个繁忙的工地,身着“杭州援建”迷彩服的援建者都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2009年的最后一天,夜已深,气温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竹园新区竹园大桥工地仍然响彻着桥梁浇灌、机器轰隆的声音,中铁八局的援建者和指挥部工程建设组组长王建民在施工工地上忙碌着,以确保2010年5月项目完工顺利通车。

“虽然援建任务很重,工作很苦、很累,能参加对口援建,我感到很骄傲。”项目经理吴洪林抬起衣袖,擦擦额头上的汗水。

在碑梁路施工现场,也是灯火通明。据介绍,这条不到1公里长的道路,要架8座桥梁,路在山谷间穿走,是打通竹园新区交通的重要节点工程。施工环境困难重重,工期又紧,援建人员日夜连着干,项目开工半年里,施工人员没有放过一天假。援建人员刘永庆说:“我们所有的工人都希望这个工程能够早日竣工,让凉沙村村民能够早一天走上这条崭新大道。”

竹园新区重点项目工地展现的援建场景,只是2009年杭州援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章松祝,负责防洪堤建设项目。该项目开工迟,工期本来就紧,又遇上青川“7·16”、“9·24”两次大洪水,冲毁了部分已建好的基础,他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常常失眠。

葛鹏飞,新婚就告别妻子入川参加援建,说服妻子暂不要孩子,天天奋战在援建一线。

把“办公室”设到工地,现场把好质量关。面对建材价格、人工工资上涨,杭州援建尽可能精打细算节约成本支出,但在材料质量上绝不“打折扣”,也不为进度而赶工期。有一次,房建办技术干部到白家学校施工现场检查,发现车运商品混凝土因为堵车过了保质时间,毫不犹豫要求销毁。先前浇好的教学楼、综合楼工程的构造柱和部分过梁、墙体存在质量隐患,立即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将有质量问题的柱子全部打掉,按图纸要求返工。

陈家坝防洪堤是一个50米的施工断面,援建工作人员检查时发现,护坡的厚度不足,坡沿线性不流畅,打个马虎眼也可以让工程过关,但为了保证工程真正达到100%合格,当即要求施工单位全部扒掉返工。

杭州援建所追求的就是工程质量安全“百分百境界”。

2010年2月16日中午,刚刚赶回青川县竹园镇的杭州市对口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王祖兴迫不及待地赶往工地。“在杭州待了5天,心里一直惦记着没完工的浙川大道。”王祖兴说,“这条全长8公里、从碑垭到黄沙坝的浙川大道,5月12日前将全线贯通,指挥部全体人员只能分4批回家团年。”

汽车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掩映在大山深处的浙川大道建设工地。“刚刚完成6号桥桥梁板架设,工人们正在兴头上。”王祖兴站在路基上,向大家扬了扬提在手上的雪菜和黄鱼,“专门从杭州带来的,今晚做顿地道的杭州菜,犒劳你们。”

“公路要赶在地震两周年前完工,哪有时间回去过年哦。”负责浙川大道滨江路段的副总工程师刘涛家就在重庆,今年却没能挤出时间回家。但刘涛却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节前,妻子带着3岁的儿子坐着长途大巴来到工地,一家三口选择了特别的团年方式。“和留下来的30多位工友一起团年,挺好的。”抱起儿子刘潇冰,刘涛满脸幸福,“公路穿越山岭,是山区受灾百姓通向城镇的阳光大道,更是一条致富大道,这顿集体团年饭很有意义。”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长江三角州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古往今来人们对这座美丽城市由衷的赞叹。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两年来,杭州援建为灾区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竹下筑路人

第三章 (5)

2010年5月13日下午3点多,笔者驱车到余杭区援建白家乡指挥部采访。途中,突然看见公路左侧有一排板房,插着红旗,整洁大方,再细看吊牌:杭州路达公路总公司、青川竹下公路灾后重建工程项目部。于是好奇地停下车走进去,正好碰见杭州路达公路总公司副总经理、竹下公路项目经理吕旦,便聊了起来。

再过几天,由杭州路达公路工程总公司承建的青川县竹下公路就要全面完工了,吕旦心里说不出地高兴。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提前完成预期目标,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就要交付给灾区人民。而过去的每一天,也像电影画面一样浮现在脑海里,让人回味和难忘……

2009年2月2日,当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欢乐之中,吕旦和援川的兄弟们就组织好设备,驱车赶往2000公里以外的竹园镇竹下公路工地。虽然以前经常担任项目经理,他已经习惯了长期在外奔波,但是这次的援建工作非同一般,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远隔千里,而且是在地震灾区跨省工作。

竹下公路横穿“一镇二乡”,是当地矿山之乡白家乡的唯一通道。道路的建成对发展当地矿山经济、旅游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吕旦一到竹下公路,杭州市援建指挥部就向他指出了这条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必须提前完成施工任务,主体工程必须与白家小学同步建成。在感受压力的同时,这项任务也让吕旦心潮澎湃,他感到这是一场硬仗,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第二天一大早,吕旦和工友们就深入施工第一线,沿着约17.5公里的竹下公路,查勘地形,现场制订施工方案。山路崎岖,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测量、放线,线路确定后,又主动联系乡镇、青川县交通局、杭州市援建指挥部,敦促各个部门抓紧土地征用,做到早落实、早开工。吕旦说,竹下公路建设过程当中碰到了许多难题。

从杭州到青川2000公里路程,短时间内人员、设备组织难,带来的民工思想不稳定,青川余震不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远离家乡,许多人的家属不支持。即便先期已经来到竹下公路施工的民工,因为对余震的恐慌,纷纷打道回府。特别是2009年5月12日前几天,一些地区出现谣言,说有成千上万只癞蛤蟆和蛇爬上了公路,仿佛是地震的前兆。当地老百姓也在自家门前搭起帐篷防震。这样一来,任凭项目部人员怎样劝说,工地上的200多名民工几乎全部返回浙江,给施工带来沉重的打击。项目部紧急行动,再次到浙江组织人员和在当地劳务市场招聘,才使施工恢复正常。

项目部大部分设备是从浙江运来现场的,工程机械都是大型设备,平板车从杭州到青川一个来回至少需要八天时间,而且运输成本很高,项目部从浙江共运来了18台套大型设备。路上的运输安全问题是项目部考虑的首要问题。记得第一台装载机进场时,平板车到竹园镇,进入竹下公路以后,由于车子太长,很多弯道太小车子无法转弯,只好将装载机从车上卸下,再由装载机推着平板车前进。由于道路坑坑洼洼,平板车行进非常困难。从竹下公路起点到项目部驻地15公里的路程,足足花了4个小时,一直到晚上9点才到达项目部。